作者:彭梁潔
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好奇心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是脈脈的。
這家成立於2013年的公司以求職招聘起家,卻靠匿名爆料成為網際網路行業一個特殊的存在:它是「網際網路人的樹洞」,又是大廠PR們的噩夢。
越來越多網際網路公司的人事變動、業務調整、八卦醜聞都始於脈脈,且最後都被證明是真實的:阿里收購餓了麼、陸奇離職百度,ofo貪腐事件……求職、找人脈的低頻需求黏不住用戶,八卦爆料卻可以。脈脈創始人最初對匿名區的設想只是幫助職場人士宣洩壓力,卻最終靠這門生意打敗競爭對手,拿到融資,擠進獨角獸的行列。
領英的中國本土化版本赤兔於2019年關閉時,其創始人還不忘給脈脈扣上「不講武德」的帽子:脈脈就是披著領英外衣的Secret。
據中國裁判文書網顯示,脈脈成立以來,收到過多家網際網路公司以侵害名譽權等為由的起訴,包括百度、蘇寧、餓了麼、車好多、B站、boss直聘等,且多以脈脈敗訴告終。而且在不只一場敗訴的官司中,脈脈不得不按照法院要求提供了爆料人信息。
但這些都沒有阻止它成長的腳步。2015年,脈脈的用戶數還是500萬,到去年年中,已經擁有1.1.億用戶——1.1億用戶都在脈脈求職?別逗了,至少我是把它當「網際網路大廠八卦新聞客戶端」來使用的。
還有一組更具價值的增長數據。2017年,創始人林凡說:已經有50%的BAT員工註冊使用脈脈;不久前,林凡在一次講話中刷新了這個數據:現在所有的頭部網際網路公司,有80%的員工都活躍在脈脈。
2018年,脈脈被網信辦約談,因「存在用戶匿名發布謠言侮辱誹謗他人,侵犯他人名譽、隱私等合法權益的問題」,匿名板塊因此關閉了一段時間。一家共享單車公司的公關在接受鳳凰網採訪時直言,「我們挺開心的。」 [1] 這恐怕所有網際網路公司PR們不敢說出口的心聲。
不久後,脈脈下線「匿名」板塊,以「職言」形式重出江湖,用戶發言可以在三種「身份」之間自由選擇:第一種,顯示真實姓名;第二種,只顯示所在公司;第三種,只顯示自己的職位。
在職言板塊,第二種選擇是最常見的。網際網路大廠員工們的ID就像一塊鑲了金邊的招牌。
每家內容生產社區都有自己的標籤。B站是二次元的天下,精英文化瀰漫在早期的知乎,老鐵們在快手集結,豆瓣是文藝青年聚集地,微博已經被娛樂明星包圍。脈脈的文化是程式設計師文化和網際網路大廠文化。
在這裡,網際網路大廠們都擁有自己的專屬暱稱。有些是根據logo圖案聯想而來的,騰訊=鵝廠這種已經出圈的自不必說,華為叫菊廠,百度叫熊廠;有些取自江湖軼事,例如京東叫兄弟廠——都是東哥的兄弟,小米叫猴廠——小米當年因飢餓營銷被吐槽「把用戶當猴耍」,頭條是宇宙廠,這些也都能找到源頭。
還有一些是資深脈脈er們才懂的,由平臺用戶的爆料鍛造而成,從此流傳下來。
例如海康威視叫「體麵廠」——有員工發現入職培訓的PPT裡有句話,「在海康威視工作,不一定能富裕,但會體面」;虎牙叫「抬廠」,得自員工爆料,因與領導發生口角,被保安抬出了樓梯間;愛奇藝是wifi廠,因為員工打卡必須用內網;B站叫電廠,因為up主們缺乏變現渠道,只能「為愛發電」……當然,這些稱呼也在與時俱進,隨時更新。
大廠員工們的行為藝術常常出現在職言板塊。他們用回答接龍的方式,教你高效識別「阿里味兒」,體會「字節範兒」。
在絕大多數公司裡,員工之間討論薪酬被列為禁忌。但在脈脈上,你可以很快了解各大網際網路公司不同職級、不同崗位的薪資水平。甚至有好事者將信息匯集起來,做成表格,供人們傳閱參考。
「黑箱子」就這樣被打開了。
如果你想知道某公司某個具體的業務部門如何,可以嘗試這樣的提問方式:XX公司,base某城市,package XX萬合理嗎?大概率能得到答案。在職員工說的話,一般都比HR確實可信。
當然,薪酬透明的一個副作用是,讓我等吃瓜群眾自慚形穢,畢竟在脈脈上,「年薪25萬以下都不好意思說話」。
當所有App都開始炫富的今天,大廠員工們炫富的方式也是極具網際網路從業者氣質的。相比知乎「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博士學位、年入百萬。」,脈脈上的大廠員工們常常面臨選擇的苦惱:大廠的50萬和不知名小公司的100萬,我該要哪個?
在脈脈上,薪酬是可以自由討論的,老闆是可以吐槽的,爆料是被鼓勵的——當然前提是,你說的最好是真的。
林凡在一次採訪中提到,每次開會,廣告部、招聘部負責人和職言的負責人都要打架。廣告部門認為,「因為你們這個負面,我們廣告主都不投預算了!」招聘的業務負責人也會抱怨,「那邊公司HR在招人,但是這邊還有這麼多負面,他們怎麼招?」林凡說自己的原則只有一條:「只要這個事情是真實的,就不刪。」 [1]
脈脈對爆料設置的「底線」是:「男女關係」,人身攻擊,這是審核最嚴格的的領域,也是無秘被永久關閉的前車之鑑。
值得玩味的是,脈脈在內容的生產上極度依賴網際網路大廠,一方面又在「立場問題」上與網際網路大廠劃清界限。
當各大內容平臺早已被CVC攻陷——微博有阿里爸爸,知乎拿了百度的錢,B站和快手屬於騰訊系,但脈脈脈迄今經過4輪融資,股東方不見網際網路大廠的影子:
2013年10月,A輪,晨興資本,融資500萬美元;
2014年8月,B輪,IDG、晨興資本,融資2000萬美元;
2017年,C輪,DCM、晨興、IDG,融資7500萬美元;
2018年,D輪,DTS、IDG、晨興、DCM,融資2億美元,估值達到10億美元。
林凡說過,自己拒絕了不少投資人,大佬們不可能沒來敲過他的門。但與多數網際網路公司不同,脈脈於2016年即宣布實現盈虧平衡。這家公司不太缺錢,對拿誰的錢也頗為謹慎,畢竟「拿人家手軟」。
因為職言板塊的極大爭議性,最近兩年脈脈調整了對外口徑。
2018年約談之前,林凡從不掩飾匿名(職言)對脈脈的貢獻。他曾驕傲地說,脈脈已成為各種職場獨家消息的第一發源地;還曾官方蓋章,「那些圍觀群眾喜聞樂見的傳言,基本都是真的。」
約談之後,林凡開始扭轉人們關於「脈脈就是八卦爆料」的印象。他的話術轉變為,職言板塊的活躍度對整個脈脈的貢獻只有10%,還有,「從未投入超過5個人去做」,這塊業務是自己生長起來的。
早在2017年C輪融資時,林凡就按捺不住提前透露了脈脈將於2019年上市的消息,當時預想的估值是100億美元.沒想到次年脈脈被約談,上市計劃擱淺。
脈脈的收入構成中,廣告(包括招聘)還是佔了大頭的80%,會員服務只有20%,上升空間很大。這兩年,林凡開始為脈脈尋找新故事,例如做內容社區,推出「職播」欄目,因為調研發現職場人士最大的需求是職業學習。這是要走羅振宇知識付費,向職場人販賣焦慮那條路?
這麼看來,脈脈與其學習羅振宇,不如跟李誕的笑果文化搶生意。這兩年,笑果文化為滴滴和京東量身定製了兩場公司版「吐槽大會」(京東叫「誇誇大會」),傳播效果都不錯。
而脈脈坐擁各行各業體量如此龐大的素材庫,這是天然優勢,再從笑果文化挖幾個資深編劇,把吐槽的定製生意做大做強,或者學習B站,辦一屆公司線上吐槽春晚。反正現在的年輕人,也沒幾個看央視春晚了。
參考資料:
1.《脈脈靠什麼撐到現在?》 來源:中國企業家
*題圖為視頻截圖
嚴正聲明:「商業人物」所有原創文章,轉載均須獲授權。一切形式非法轉載,包括但不限於盜轉、未獲「商業人物」授權通過第三方轉載行為,均屬侵權行為,「商業人物」將公布「黑名單」並追究法律責任。「商業人物」只願與尊重智慧財產權的機構合作。
投稿、約訪、合作,聯繫郵箱:bizleaders@qq.com
添加微信biz-leader,獲轉載授權或邀您加入商友群
1.長按右側二維碼即可關注。
2.期待您置頂與星標。歡迎分享與評論,歡迎通過留言或私信方式給我們提供選題線索。
3.點擊「閱讀原文」,看商業人物官網,獲取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