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村美景。 本組圖片由陶家鎮供圖
文峰村大溪河溼地公園。
走進陶家鎮文峰村,水清岸綠,空氣清新,三五成群的村民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鴨子不時在水面嬉戲,好似一幅美麗的鄉村田園畫卷。
路過文峰村福利院,一個佇立在草叢中,被柵欄圍住的「柜子」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別小瞧這個柜子,生活汙水都要集中到這裡來處理乾淨,房前屋後的環境衛生越來越好了!」50歲的村民王佰村說。
王佰村口中的「柜子」叫集中電控櫃,正是我區今年引進的試點農村分散式生活汙水處理項目。
「臭水溝」不見了
房前屋後更整潔
「以前廁所就是個糞坑,生活汙水沒有集中收集,隨便倒在房前屋後的溝渠裡,下雨了積水排不出去,時間長了又臭蚊子又多。現在好了,我們家房前屋後都鋪設了地下管道,周邊的臭水溝消失了,汙水從地下管道裡排出去,看不見聞不著。」57歲的村民廖萬孝正是該項目的受益農戶之一。
文峰村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前農戶大多將生活汙水經化糞池簡單處理後還田,溢流汙水排入周邊水溝水塘,導致附近的水塘水體富營養化,藻類物質增多,水質變差。「不僅如此,暴雨時雨水易灌入糞坑,造成糞水外溢,給村民生活帶來不便,更是汙染周邊環境。」
現在,文峰村新接管道145米,新建了一臺淨化槽設備,村民的廁所汙水、洗漱汙水、廚房汙水等,經管網收集後進入淨化槽汙水處理設備處理,達標後排放,有效改善周邊居住環境,提高村民生活質量,提升農村群眾幸福指數。
水資源再利用
穩定達到一級B標準
西彭鎮元明村,也是本次試點的村莊之一。據了解,該村新接管道110米,新建了一臺淨化槽設備。
這讓58歲的村民劉明星很是稀奇:「這是個新鮮東西,聽說汙水還能『變成』乾淨水,我準備拿這個水來灌溉農田。」
元明村黨支部書記劉輝麗向記者介紹,分散式汙水處理項目惠及周邊7戶村民,「經處理達標排放後的水體大多自然排放了,我們下一步計劃建造一個水池,將乾淨水儲蓄起來,循環再利用。」
負責該項目實施的高級工程師、國家註冊公用設備(給水排水)工程師孫通告訴記者,該設備帶有脫氮除磷功能,出水水質穩定達到一級B標準,並且可以無人監管運行,實現了水資源循環利用,改善了生態環境。
科學安排實施
汙水治理落到實處
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區按照以城帶鄉、就近聯建、獨立建設的做法,對靠近城鎮周邊的村莊,將汙水納入城鎮汙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對規模較大的獨立村莊,建設集中式汙水處理設施及配套工程。
目前,我區已建成農村生活汙水集中處理設施6座,全面完成全區1000人以上農村聚居點生活汙水處理設施項目建設,部分小型聚居區和散居農戶,採用分散式汙水集中處理設施、三格式化糞池等形式進行處理。
據悉,區生態環境局建立了處理設施基本信息庫,對日處理量20噸以上的農村生活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出水水質每年進行2次監測,並建立了監測反饋機制,有力推動和保障了農村生活汙水治理設施的運維工作落到實處。 記者冉冉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