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網友在問答上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孩子3歲了,還不會寫abcd,是不是智力不正常?」這篇問答閱讀量高達57萬,回答也有3000多人。
回答的內容也是各式各樣,有人說每個孩子的發育不一樣,有的快有的慢;有人說誰家那孩子三歲都會一百以內的加減和一兩外語了,這個不正常,趕上帶著上醫院看看;也有人說提此問題的家長太過於焦慮了。還有一位網友甚至是做了一首詩來形容這位家長的太過於著急。詩是這樣寫的:
千古少出和稀奇,
三歲強練ABC。
父母智商開發早,
五歲還用尿和泥。
還夢集於後輩起,
胎教生出會算題。
拔苗助長生生太急,
童年樂趣被拔離。
成人不比三歲孩,
趕緊鈣奶智商提。
從幼兒的生理、心理發展來說,幼兒期兒童神經抑制機能還是很差,不能過久的抑制自己的行動,或者從事過分的細緻作業活動;在知覺方面常常表現出籠統、不精確的特點,他們比較難區分相似的文字;在空間方位知覺方面,幼兒尚無法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對性和角度,3~4歲幼兒對上下方位掌握還不是很穩定;在手的運動感覺方面,幼兒的手的骨骼肌肉發育遠遠沒有達到成熟程度,手部關節骨化過程還沒有完成,手部肌肉力量也是比較差,不能完成需要持久用力的動作。幼兒的手、眼、腦協調能力也比較差,寫字時眼睛總要盯住筆尖轉,為了能夠看到筆尖運動就會側著腦袋,歪著身子並儘量使用右側肩、肘、腕向前。過早要求幼兒以正確方式書寫文字是很困難的。
根據調查,2~4歲孩子,90%處於塗鴉狀態;5歲幼兒95%能夠準確地臨摹畫畫,但有75%的幼兒不能以正確的筆順、姿勢穩定地書寫簡單的漢字。
專家提醒:最早也只能在大班時也就是5歲的時候才開始寫一寫簡單的字,過早寫字會對孩子上小學有很多的影響,現在把小學一年級的東西提前學會了,到一年級的時候孩子就會沒有興趣,到時候會的不想學,不會的也不想學。
那是什麼讓我們的這位家長在孩子只有3歲不會寫abcd的情況下就如此的焦慮如此的著急呢?
當代孩子孕育於希望,生長在溫室,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擁有父母全部的愛,享受著最好的教育資源,背負著全家人的希望。正是這全部的愛和最好的資源造就了這一代孩子還在娘胎裡就開始你追我趕,孕期的胎教、半歲開始早期教育啟蒙、三歲開始讀書,有的更早,兩歲半就開始上幼兒園,從此正式邁入學校生涯。
家長們本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態,勞心費力,花錢耗時讓孩子學習各種知識及各種才藝技能。就是這種心態讓多少家長焦慮、彷徨;讓中國孩子的童年越來越短,甚至喪失童年。在這句話的領路下,孩子的快樂沒有增加,體質沒有得到提高,近視的孩子倒是越來越多,存在心理隱患的孩子也越來越多。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不是拔苗助長,孩子的生長發育都是有一定的規律,一切以教育為目的的活動都應該遵循在孩子的身心發育的規律之上。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是一百米的短跑,起跑線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挖掘自己的潛力,不斷成長,內心堅定強大,活出精彩的自我才是人生的贏家。
作為父母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心態,教育遵循孩子的生長發育規律,接受孩子發育的各種差異性。父母才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教育者,父母心態健康,孩子才能身心、情感、智力等各方面發育健全,才能更好適應人生道路中的生活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