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寶寶被斥責後用頭拱地,這種行為正常嗎

2020-12-23 陽光語言矯正

有位媽媽發來圖片,說每次寶寶被呵斥後,就用頭拱地,這是啥心理?這是在認錯嗎?這也太可愛了吧!

寶寶被批評後,為啥會有很多不同的表現,讓我們說道說道。

1歲寶寶的心理

寶寶學會說話,並開始站立行走後,他們感受視角和活動範圍就已經有了很大不同,氣質和性格會越來越明顯。

0-2歲階段,很多幼兒都會有很多相同的特性,比如膽小、依戀、羞澀、好奇、執拗等等。

大多數寶寶被呵斥後,通常第一反應都是「嚎啕大哭」、「大發脾氣」、「生悶氣不說話」、「打滾撒潑」,也有的會「躲起來不敢直視父母」,比如這位家長描述的「寶寶被呵斥後,頭拱地」,這可能是一種害羞+恐懼的表現。

在父母眼裡,這個年齡段的寶寶都是「磨人精」、「破壞之王」,孩子的天性如此,你沒有辦法讓寶寶的發育成長憑空跨過這個階段。

寶寶不懂事兒,總犯錯誤是必然的,因為這是他們獲取經驗,認知事物的唯一辦法,畢竟語言和思維能力有限,說教的方式還不適合他們。

被誤解的成長經歷

其實父母教育寶寶的方式有很多,但「呵斥」確實是個比較low的辦法。這種粗暴的方式對幼兒的意識覺醒不利。

1、幼兒在1~3歲如果被剝奪感性經驗,缺乏正常的體驗行為,對於智力、性格、氣質等方面,無疑於強行打斷,很多認知不足的孩子,都是這種被嚴格約束的結果,有的孩子知道水龍頭那邊是熱水,那邊是冷水,而有的孩子吃飯喝水都不能自給自足,再好的說教都不如孩子犯一次錯來的真實。

2、呵斥寶寶為什麼說是一種教育「懶惰」?呵斥寶寶只會讓父母省心、省事兒,但是1歲的寶寶,還沒有形成世界觀,對規則和秩序的理解尚未形成,所以再大聲的「呵斥」也是無效的。

3、處在「心理安全期」的寶寶,對父母的依賴是超乎尋常的,有的寶寶甚至都不能讓父母離開自己的視線,面對「呵斥」,他們根本不理解對錯,也不懂為什麼,只會覺得的心理比較難以接受,所以委屈、害怕、害羞。這種情緒壓力如果不能及時排解,會讓傷害持續好久,將會嚴重的影響到幼兒日後心理的正常發展

教育方式要選對

1歲多寶寶其實心理承受能力極為有限,一嚇就哭,一哄就好,所以如果忍不住「呵斥」了他們,那麼一定要及時的安撫他們,讓他知道你還是愛他的,他能感受到。才一歲,慢慢引導吧,他需要你的耐心與包容,接納他的喜怒哀樂。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如果孩子面對父母的「呵斥」,表現的情感豐富,說明孩子的發育很正常,說明寶寶的語言理解能力很好,能夠感受到父母的喜怒哀樂,能夠有共情,有同理心。從精神狀態到智力發育都沒問題,值得高興。

不是說不能斥責孩子,這也是正常的批評教育手段,但是如何使用這種方式,恰當的時機、合適的年齡、犯錯誤的性質、犯錯誤的程度等等,這些都值得商榷,另外這種教育方式是否經常使用,會不會引起逆反心理,得不償失也需要考慮。

不給童年留陰影

記憶快樂、忘記煩惱說的容易,做起來難,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如釋重負,對於我們成年人來說,回想起自己的「原生家庭」,一定會有被誤解和呵斥的回憶,小時候經常被訓斥的經歷,記憶深刻,難以釋懷,想起父母尖銳的聲音、可怕的面孔、歪曲的道理、不容辯解的委屈……,這些不愉快總會影響我們對家庭、事業、友情、婚姻等事物的看法。

如果呵斥只是當作懲罰手段,那麼這種教育方式就失去了本意,懲罰的目的是借鑑、對比、約束,是對規則和秩序的正確引導和強化。所以父母要慎用,用了就一定要向積極方向引導,而不是只為了自己撒氣、解恨,一旦用錯了懲罰,將來你一定會收穫叛逆的青春期,以及不可控的青春期衝動。

相關焦點

  • 寶寶1歲了還不會走路,這事正常嗎?
    閨蜜家女兒1歲零1個月,目前處理學習走路的階段。昨天收到了來自閨蜜的十萬個為什麼。「你家兒子1歲的時候會走路了嗎?」「人家孩子不到1歲就會走了,她為什麼還不會?」「聽說1歲的孩子還不會走路,要去進行康復訓練,你說我要不要去?」
  • 1歲半隻會叫爸爸媽媽正常嗎?寶寶為什麼說話晚?
    小編朋友的寶寶,10個月就會叫媽媽了,現在1歲半,卻還停留在「爸爸媽媽奶奶」的水平上,別的什麼都不會說。為什麼寶寶說話晚?排除疾病因素,主要還是和學語環境有關,也就是說,問題出在家長身上。如果存在這些問題,家長和寶寶朝夕相處,早早就會發覺。像小編朋友家的寶寶,10個月就會叫媽媽了,顯然生理上沒有問題。而且生活中,往往是大人說的話寶寶都能聽懂,你說來媽媽抱,寶寶就張手;你說拿球給媽媽,寶寶就去拿。行為上的回應都非常好,唯獨不會說。這種情況說明寶寶語言理解沒問題,而是語言表達上比較弱。
  • 寶寶流鼻血止不住,帶娃就醫遭醫生斥責:這種處置是害娃不是幫娃
    作為家長必然要知道孩子受傷後的應急處理措施,這樣才能讓其儘快脫離危險或是減輕傷痛。相反,如果家長用錯了方法,那就可能會讓孩子的傷勢更加嚴重,甚至會由於錯誤的應急處理方式導致其有生命危險。寶寶流鼻血止不住,帶娃就醫時遭醫生斥責:這種處置是害娃不是幫娃侄子今年5歲了,平時活潑好動是個好奇寶寶。前幾天表姐休假,帶孩子去公園玩的時候正好碰到自己的大學同學,於是和對方停下來聊了幾句。表姐與同學越聊越投入完全忘了看孩子這碼事,不一會兒就聽見侄子哇哇的哭聲。
  • 寶寶這種行為,看著很萌,其實是病!家長別大意
    前一段時間有寶媽諮詢菌菌:寶寶的頭經常習慣性向左偏,從背後看有一點歪脖子,是寶寶脖子骨比較軟嗎?這種情況正常嗎?如果寶寶經常性頭往一側偏,豎抱著、躺著的時候也會歪向一側,家長就要警惕,這種症狀可能是斜頸。
  • 1個月的寶寶視力極差只有光感?這正常嗎?
    常見問題:眼屎多1歲內的寶寶通常眼睛分泌物較多,這種現象不是鼻淚管阻塞,而是因發育出現鼻淚管通暢不良。嬰兒眼內的黏稠分泌物若不能及時清除,容易造成繼發感染。a.每日清晨,可用溫熱毛巾輕敷於分泌物多的眼上,幾分鐘後取下毛巾,帶走一些黏稠的分泌物。b.如果還有分泌物,可用生理鹽水衝洗,並按摩眼內角下鼻梁部位。
  • 寶媽見不得婆婆碰寶寶,這種感覺正常嗎?聽聽過來人的說法
    有網友在後臺留言說,自己還在坐月子,身體還沒有恢復好,所以無法全身心地投入照顧寶寶,因此大部分時間都是婆婆照顧寶寶。在剛生完孩子之後,自己身體不舒服,所以沒有太多的精力去關注婆婆和寶寶,但是現在自己能夠自由活動了,卻突然感覺到,並不願意讓婆婆碰寶寶,但是自己又沒有辦法,所以一看到婆婆碰寶寶,心裡就會莫名的煩躁。
  • 武漢兒保中心:如何讓寶寶擁有大長腿?1歲前這4個行為要避免!
    如何讓寶寶擁有大長腿?1歲前這4個行為要避免! 在這個拼顏值的時代,高顏值大長腿是標配,特別是一雙又直又美的大長腿,更能襯託出人的氣質。因此父母們都希望孩子能有一雙筆直的大長腿!那麼想要孩子有一雙大長腿,先要了解孩子腿型發育的規律。
  • 動不動就自稱"寶寶"的這種行為,用英語怎麼說?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據說支付寶還強行在每個用戶名都加上了「寶寶」的後綴…
  • 顏澤明講解:一歲半的寶寶不會說話正常嗎?
    其實1歲半的寶寶不會講話也是正常的。 只是寶寶的語言發育比較慢,尤其是男寶寶,男寶寶的語言發育比女寶寶會更慢一些,這是正常的 早走路的寶寶說話也會比較晚的 。
  • 0-3歲寶寶視力發育對照表,你家寶寶正常嗎?不要錯過「黃金期」
    幾歲的孩子視力才相當於成人?這些困惑對很多家長來說都難以解答。事實上,嬰兒出生時,眼睛僅僅是解剖結構發育完成,視力是後天在外界環境刺激下形成和不斷完善的,光線和外界物體的刺激是視力發育的必備條件。如果嬰兒出生後一直處於黑暗環境中沒有光線刺激,將會影響孩子視力的正常發育。孩子視力發育階段表,測一測,你家孩子達標了嗎?
  • 寶寶為什麼不喜歡理髮?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父母必須要知道
    當寶寶處於認生的階段,到理髮店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理髮工具、陌生的理髮師,感到不安、焦慮,就會哭鬧。寶寶的認期一般延續到1歲左右就可以安然度過了,但是每個寶寶因個體差異性而存在不同,有的寶寶要到兩三歲的時候才會度過認期。2.
  • 寶寶睡覺多汗正常嗎?怎樣護理?
    很多寶寶生長發育都很好,但就是每晚睡覺時都滿頭大汗,尤其是在剛睡下那會兒。這是什麼原因呢?到底正常嗎?如何護理呢?其實,寶寶入睡時容易出汗,這這情況大多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1、人為何會出汗?作用是什麼?
  • 寶寶2歲還不會說話正常麼?孩子為什麼說話晚?家長該如何引導?
    寶寶一般1歲多就開始學說話了,到2歲已經能和家人簡單的交流溝通了。可是也有一些寶寶到了2歲多還遲遲不肯開口,寶寶說話晚正常嗎?如果不正常,問題又出在哪裡?要判斷寶寶是否說話晚,首先要知道寶寶語言發育的過程。
  • 寶寶這6種怪行為,你有遇到過嗎?了解原因別亂擔心
    文丨悠悠寶寶出生後,會有一些看上去怪怪的行為,總能觸動寶媽敏感脆弱的小心臟,引起太多擔心。不過,寶寶有些怪行為,那是正常的表現,寶媽們不用太擔心。比如下面這6種,寶媽們早做到心中有數,以免遇到後自己嚇自己。
  • 1歲嬰兒寶寶身高體重標準,超詳細語言、行為、認識發育父母自查
    嬰兒1歲時,身高、體重、認知、行為、語言等均處於快速成長期,很多時候新手父母不知道寶寶在1歲時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是否存在發育遲緩,本文極盡所能搜集整理了1歲寶寶全方面的發育指標:1.1歲嬰兒身高成長發育標準(cm)
  • 1歲寶寶因一碗湯撐破胃,醫生斥責:胡亂餵養,孩子都會被你害慘
    而且,這種基本的輔食餵養問題,家長不是都應該都具備的嗎?!但我轉念一想,又覺得蠻心酸的!看著娃這麼折騰,孩子爸媽估計也不好受。也許他們根本想不到,孩子喝個玉米湯能惹出這麼大的禍事……但其實,這哪是「喝玉米湯」的錯呢?
  • 寶寶正常發育的標準值,你給寶寶量過三圍嗎?
    在胎兒時期其腦發育較身體其他部分優先,因此寶寶出生時頭相對比較大,頭圍可以反映腦和顱骨的發育程度。頭圍過小,可能是大腦發育不全,或頭小畸形而頭圍過大者,要警惕腦積水情況的發生。幼兒檢查通常用一條軟尺,前面經過幼兒眉間,後面經過後腦勺最凹出來的一點。測量時應緊貼皮膚,注意尺子不要打折,長發者應將頭髮在軟尺經過處向上下分開。
  • 寶寶吐舌頭很可愛,但是正常嗎?
    寶寶吐舌頭一般都是正常的,但是也會有不正常的原因,一起來看看。寶寶吐舌頭一般都為正常現象,家長不用太過於擔心。新生兒一般在兩個月以後唾液腺就開始分泌唾液,這個時候寶寶會用舌頭舔,接著就會出現吐舌頭的現象。但是,如果寶寶合併有便秘、吃得少、活動少等異常情況,家長就應考慮到兒科就診。
  • 一歲的寶寶這八種行為不算壞習慣!
    「壞習慣」一:亂「吃」東西1歲以內的寶寶都喜歡把能夠抓到的東西放到嘴裡「嘗嘗」,大人覺得很不衛生,通常都要把東西從寶寶嘴邊拿掉,甚至還會喝斥「不許吃,髒」!其實錯的是大人,而不是寶寶。12個月以前,寶寶感知世界的開始就是他們的小嘴,大人千萬不要強行阻止。
  • 還在擔心寶寶的生長發育是否正常嗎?
    寶寶出生後新手媽媽都會拿到一本體檢冊,醫生會提醒媽媽們按時帶寶寶體檢,以評估生長發育狀況。嬰兒期和青春期是生長發育最快的兩個時期,所以做好0-3歲期的體檢對於寶寶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嬰幼兒生長發育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定期體檢監測生長發育情況,並且體檢頻率高於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