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普賢菩薩隨喜功德

2020-12-24 佛是故事王

善男子,所謂隨喜功德,它的意思是說:所有一切無量無邊的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所在的地方,一切在其中的極其細微數目如同塵埃一樣的佛,他們從最初發菩提心以來,為了求得一切智,不斷勤懇修行,積累福德,以至不惜捐軀捨命,經過了那其數量言說不盡的佛土,經過了那極細微的塵埃一樣多的大劫,捐棄了那不可說盡的佛國,以及那佛國中如極微塵埃一樣多的頭、目、手、足。種種波羅蜜,證入種種菩薩才能獲得的智慧境地,成就一切諸佛已得將得的無上大覺悟,以及般涅盤,所有這一切的功德,甚至佛寂滅後將舍利分布各方的功德,都是世間有情能夠分享的善根,我都應該相隨而喜。不僅如此,對於那十方三世一切世界,對於其中的六趣四生—切種類,對於他們的一切所有功德,那怕只有一微細塵埃那麼大,我也都相隨而喜。  對於十方三世一切世界中的所有修聲聞和闢支佛的,無論他們是學已圓滿無可再學的,還是有待於更進一步的,對他們所獲的功德,我也都一樣隨喜。  不僅對二乘修行者如此,對於一切大乘菩薩,對他們為了得到無上正等正覺而所修所作的無量無邊極其艱難、極其痛苦的實踐,對此修行所得的功德,我也都一樣隨喜。  如此廣大的,具有最上功德的隨喜,我將永無止境地保持下去,直到虛空世界有所窮盡、眾生的世界有所窮盡、眾生的惑業有所窮盡、眾生的無明煩惱有所窮盡,我的隨喜也才會有所窮盡。但是,那虛空世界乃至無明煩惱是無窮無盡的,因而我的隨喜也就是無窮無盡的。我的隨喜心念,前後相續,沒有間斷,我以清淨心口意業供養佛祖,也就永無厭倦疲勞。

相關焦點

  • 普賢菩薩說——隨喜讚嘆還是嫉妒嗔恨,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普賢菩薩行願品》: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錀。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 普賢菩薩,生日快樂(附贈:普賢菩薩手機壁紙)
    今天是農曆二月二十一日,普賢菩薩聖誕日。普賢菩薩梵文名叫:三曼多跋陀羅, 是我們常說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與象徵著智慧的文殊菩薩相對應,應化道場在四川峨眉山。另外三大菩薩分別是:文殊菩薩(五臺山)、觀音菩薩(普陀山)和地藏菩薩(九華山)。
  • 隨喜功德的真正意義原來是這樣,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不知道
    皆仁一提起「隨喜功德」,很多學習佛法的人都知道它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之一。有些人覺得只要見了別人做善事,然後自己只要輕飄飄地說一聲「隨喜」,那麼對方辛辛苦苦所做的種種功德,自己也就也有了。那麼,普賢菩薩所教導我們的「隨喜功德」的含義就是這樣的嗎?很顯然,隨喜功德不是這樣簡單的。
  • 今天1月6日(三)農曆十一月廿三日「普賢菩薩殊勝功德日、六齋日」
    【普賢菩薩】釋文:普賢,梵名 Samant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菩薩、三曼陀陀菩薩、邲輸陀菩薩。又作遍吉菩薩。「普」,即願行遍一切處;「賢」,即妙善之義。普賢菩薩所持十種廣大願行分別為: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十、普皆回向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文殊菩薩為釋迦如來之脅士。
  • 這個普通的孩童竟是普賢菩薩化現
    願與智光,普照世間(世間智),願為開示出世間智,願令眾生悉得安樂,願普稱讚一切諸佛所有功德(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八十)。四十卷本華嚴,第四十卷,一般稱為《普賢行願品》。經文是普賢菩薩為菩薩眾說的,先長行,次偈頌。長行中揭示了普賢菩薩十大行願: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
  • 明暘法師:普賢菩薩的十大願是什麼
    峨眉山2006年金頂十方普賢菩薩開光法會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王達軍)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菩薩自說過去的行願:善男子!願與智光,普照世間(世間智),願為開示出世間智,願令眾生悉得安樂,願普稱讚一切諸佛所有功德(見《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八十)。四十卷本華嚴,第四十卷,一般稱為《普賢行願品》。經文是普賢菩薩為菩薩眾說的,先長行,次偈頌。長行中揭示了普賢菩薩十大行願: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
  • 普賢菩薩行願品
    編者按:《普賢菩薩行願品》全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 普賢菩薩坐騎「六牙白象」代表什麼?
    普賢菩薩是「華嚴三聖」之一,「三聖」即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其中,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行願,寓意要從智慧、行願二途趨入,方才究竟。普賢菩薩在娑婆世界輔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同時也遍身十方,常為諸佛座下法王子,並廣發普賢十大願,故《普賢行願品》言: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
  • 簡單聊聊《普賢菩薩行願品》中的「十大願」都是哪些
    簡介完普賢菩薩,下面我們再來談談《普賢菩薩行願品》這部經(後面就簡稱行願品)。普賢菩薩十大願其實這十願經文中描寫的非常詳細,而且也並不晦澀,這裡以最簡單的方式來列舉和總結一下。《行願品》: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
  • 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你知道是什麼嗎?
    本篇文章,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的「普賢菩薩十大行願」。首先簡要介紹一下「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譯為「遍吉菩薩」,也被稱為「十大願王」,是我國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普賢菩薩是理德和大行願的象徵,他以智導行,以行證智,解行並進,完成求佛者的志願,故而被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 普賢菩薩聖誕—仁山法師
    普賢菩薩聖誕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唐·奎峰宗密大師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這位菩薩具足無量大行和弘深誓願是強大執行力的代表在大乘佛法中通常以普賢菩薩代表證悟與代表解悟的文殊菩薩搭檔同為釋迦牟尼佛的二脅士人稱華嚴三聖峨眉道場《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記載普賢菩薩住地說:「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 佛教:普賢菩薩留下的五道密咒,願您常持念,功德無量
    因此懺悔對於修行來說極為重要,當然了,普賢菩薩把它放到第四願,可能是因為他是對善財童子來說的——這位本來就已經是大修行者了,本心已經足夠清淨,就像是清華北大的畢業生自然不用再從好的學習習慣等基礎教起一樣。但對我們末世眾生來說,這卻是非學不可的一課,否則後面的步驟根本就進行不下去。
  • 普賢菩薩聖誕日,願廣大佛子信守戒律,以清淨善法供養普賢
    南無普賢菩薩摩訶薩農曆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賢菩薩的聖誕日。普賢菩薩,作為大乘佛法地位崇高的菩薩摩訶薩,歷來受到廣大佛子的信仰歸敬。普賢菩薩作為廣行大願的法身大士,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在佛門經典《大日經疏》中,讚嘆普賢菩薩說,普賢菩薩的「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高尚的普賢菩薩從發菩提心起,便開始廣大行願,他的身口意三業是無與倫比的妙善功德,因此作為廣大佛子至心供養的菩薩。
  • 「行者」普賢菩薩:要有大願心,更須修大行!
    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在漢傳佛教叢林的早、晚功課中傳誦不衰,它標示著普賢菩薩的願力宏深,更顯露著普賢菩薩的行力強大。他所騎的六牙白象,就具有強烈的標識意義:白色表示純正唯一佛乘,六牙表達大乘菩薩的六度法門。十大願行基於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而實際上虛空界乃至眾生界都是無有盡頭的,這十大願行也就永無窮盡。大行菩薩稱普賢,重重願海浩無邊。
  • 普賢菩薩:佛門中的行者
    普賢菩薩的梵文名稱是「三曼多跋陀羅」,尊號是「大行普賢」,是菩薩最高行門的代表。 經中說菩薩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而且純一妙善,所以稱作普賢。 普賢菩薩,位居等覺,證同於佛。
  • 附:《普賢菩薩行願品》(全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
  • 隨喜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隨喜?
    我們常聽一個佛學用語「隨喜」,隨喜功德,隨喜師兄,感恩隨喜,它是什麼意思呢,用在何處呢?
  • 普賢十大願略釋
    四者懺悔業障: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懺悔。  五者隨喜功德: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稱讚應身佛的偈頌:『堂堂黃金相,巍巍不動尊,天上與人間,無不鹹恭敬。』稱讚如來相,以身業禮,以口業贊,以意業敬,是為三業供養如來。  (3)廣修供養:廣指所供之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普賢菩薩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悉皆供養。供養之物有財供養與法供養。財供養:有內財與外財。內財,如《法華經》說:用身、口、意三業恭敬供養,即禮拜讚嘆供養。外財,指金錢田舍等。修行者、具大悲心。
  • 549.為什麼看不見普賢菩薩?怎樣能見到普賢菩薩的色身呢?【華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爾時普眼菩薩,聞如來說普賢菩薩清淨功德,得十千阿僧祇三昧。以三昧力,復遍觀察。渴仰欲見普賢菩薩,亦不能睹。其餘一切諸菩薩眾俱亦不見。時普眼菩薩從三昧起。白佛言。世尊。我已入十千阿僧祇三昧,求見普賢,而竟不得。不見其身及身業,語及語業,意及意業。座及住處,悉皆不見。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當知皆以普賢菩薩住不思議解脫之力。】
  • 佛教:除蓋障菩薩、普賢延命菩薩
    普賢菩薩,不但能廣贊諸佛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能作廣大佛事,能度無邊有情,其智慧之高,願行之深,唯佛能知。在《悲華經》的記載中,當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普賢菩薩當時為第八王子「泯圖」,在寶藏佛前,發願要在像娑婆世界一樣不清淨的國土中,修菩薩行救度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