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黔北正安,各式各樣融入吉他元素的雕塑映入記者眼帘,隨風飄來的吉他音符美妙動聽。
在正安縣吉他文化產業園,經過工人的精心打磨,一把把吉他走出大山,漂洋過海。如今,這裡每年可生產600餘萬把吉他,其中不少被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佔據20%的亞洲市場、30%的美國市場和40%的巴西市場。
受群山阻隔、交通不便影響,正安縣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是貴州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2014年,該縣仍有17個貧困鄉鎮、90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超過12.8萬,貧困發生率達21.33%。
正安與吉他的緣分最早可追溯到1987年。當年,原正安縣勞動服務公司與當時的廣東省番禺縣籤訂了300名女青年到該縣企業務工的合同,開創了貴州向經濟發達地區輸出富餘勞動力的先河。
在正安的勞務大軍中,不少人進入了當地吉他製造企業,最多時約有5萬正安人在相關行業就業。長年耳濡目染,他們掌握了吉他製造技術和管理經驗,部分人的腰包也率先鼓了起來。
正安縣安場鎮解放村村民鄭傳玖便是其中的佼佼者。1997年,19歲的鄭傳玖跟著鄉親們到廣州闖蕩,從吉他廠的普通工人做起,後來成為車間主管,並最終在2007年與幾位老鄉一起創建了廣州神曲樂器製造有限責任公司,圓了老闆夢。
在扶貧過程中,如何走出一條既能突出特色,又可發揮優勢的「差異化」產業發展之路?幾經研究比較,正安縣最終把目光瞄向了在外務工的「吉他人」,決定集中力量發展吉他產業,引導和鼓勵從事吉他製造的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
一直在等機遇返鄉發展的鄭傳玖決定回家試一試。2013年8月,鄭傳玖將公司的兩條木吉他生產線從廣州搬至正安。
之所以沒有全搬,是因為鄭傳玖心裡並不踏實,「我們『兩頭在外』,原材料全部進口,成品全部出口,而正安並沒有原料、配套產業,交通條件也不算突出。」這時,政府的貼心服務讓鄭傳玖倍感安心,「我只負責管好工廠,其他事情縣裡幹部都會幫我辦好」。
據了解,正安縣向入駐吉他園區的企業承諾「牆內的事情企業管,牆外的事情政府包」,每一家企業都明確專門的掛幫單位,解決融資、招工等難題,對處理企業反映問題實行限時制,讓企業享受到「保姆般」的優質服務。
吃下「定心丸」的鄭傳玖將公司全部搬回正安,如今,貴州神曲樂器製造有限公司的員工已達500餘人,年產值達4億元。鄭傳玖的創業經歷還被改編成了電視劇。
同時,正安縣大力開展「以商招商」,通過神曲樂器製造有限公司引來了「金鳳凰」,「孵」出一個特色產業基地——正安吉他文化產業園。目前,該產業園已入駐吉他生產及配套企業89家,擁有吉他自主品牌20多個,基本形成閉合產業鏈,吉他產銷額約佔全國的五分之一、全球的七分之一。
吉他產業的「無中生有」有力助推了當地扶貧工作。吉他文化產業園向馬路對面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戶敞開招工大門,為搬遷群眾提供就近就業機會,吸納貧困群眾就業。
據正安經濟開發區管委會負責人介紹,吉他文化產業園目前共解決就業1.42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374人,人均月收入近4000元,帶動6726人穩步脫貧。
今年3月,貴州省政府批准正安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正安縣委書記鄧兆桃表示,未來將持續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深挖吉他產業的帶動價值,做足「文化+」文章,加快打造吉他工業、吉他文化、吉他旅遊「三位一體」融合發展新格局,讓「正安吉他」彈得更響、走得更遠。(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吳秉澤 王新偉)
(責任編輯:馮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