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陳可辛自認老了:年輕人並非如我想像
陳可辛樂觀看待《七月與安生》的票房。
《中國合伙人》、《親愛的》接連獲好評,陳可辛已成為最會拍內地題材的香港導演。即將公映的《七月與安生》,他再次觸及內地人的深刻記憶點,攜手曾國祥把安妮寶貝的原著搬上大銀幕。昨天在京接受記者專訪時,陳可辛袒露了這兩年的一些全新思考,比如什麼才是真正的「接地氣」,什麼才是90後觀眾最愛的講述方式。而處女作《雙城故事》找來曾志偉主演,竟埋下了25年後和他兒子曾國祥合作的可能性。
新認知
真的拍不了女性視角影片
陳可辛說過,想找一個和自己風格相似的導演拍《七月與安生》。昨天首場放映後,不少人感覺這電影還真的有一點像陳可辛的作品。早在1991年,陳可辛就在《雙城故事》裡講了一個三角戀故事,只不過當年是曾志偉與譚詠麟爭搶張曼玉,25年後是馬思純與周冬雨這對閨密,同時愛上了「校草」李程彬。最巧的還是,《七月與安生》導演曾國祥是曾志偉的兒子。
說起這段緣分,陳可辛笑說,很怕曾國祥覺得《雙城故事》老土,過去幾年也一直邀請曾國祥合作,「他老推(辭)。」後來看了《七月與安生》,陳可辛自覺「拍不了」,他解釋:「我以前拍的電影雖然不是很陽剛的男性電影,但都是男性視角出發,從《雙城故事》到《甜蜜蜜》都是。像《七月與安生》這樣從兩個女生角度出發,我既不懂也不太理解,當時就決定只做監製。」於是將導演工作交給曾國祥。
被陳可辛調侃很懂女人的曾國祥,害羞解釋可能因為從小和兩個姐姐、媽媽在一起,「我不敢說多了解女人吧,只是覺得女人太麻煩太複雜了,同時我又對那個複雜很感興趣。」
至於《雙城故事》,曾國祥真的喜歡, 「第一次覺得我爸爸(指曾志偉)會演戲,就是看《雙城故事》,小時候我都覺得他演來演去都是很黃的電影,太討厭了。直到《雙城故事》,看完特別感動『啊,原來我爸可以演很認真的電影。』」曾國祥說,能和陳可辛一起完成《七月與安生》這部電影,感覺很妙,除了兩家人私交深厚,他踏入電影圈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去給陳可辛打工,「真的感覺像是回家了。」
有人說,這麼大牌的明星老爸不來客串,實在可惜。曾國祥連連搖頭,「真的不要了,這個戲角色很少,也想不到合適的地方安置他。」片中「七月」與「安生」有不少女生相處的私密細節,從一起泡澡到討論胸部的話題,作為一位男性導演是怎麼發現這些「閨密」情趣的?曾國祥笑說辦法是多和編劇還有工作人員一起聊、一起開發。
新感悟
高片酬演員並非影片質量的保證
本周廣電總局發通告,表示要遏制「天價片酬」的現象。陳可辛以《七月與安生》為例,稱高片酬演員並不是影片質量的終極保證。「這兩個(指周冬雨和馬思純),不是很貴但很會演。演員會不會演,並不在於他本身,而是你會不會選。你選對了,他就會演。」
聽到記者們誇飾演「安生」的周冬雨演技有「質的飛躍」,陳可辛很認同,「周冬雨就是特別有趣,她代表了我很好奇的90後一代人,她們所有的價值觀、審美,周冬雨身上全都有,所以我一直鼓勵她愛幹嘛幹嘛,可以為她而改(戲)。」但他覺得,馬思純是穩定天平的重要一端,「有一個不停搶戲、表現外露的演員,旁邊的演員就要穩得住。因為電影永遠需要引發共鳴,90%的女生表現都是『七月』,她的存在才能夠展現『安生』的不一樣,正因為周冬雨的有趣,才需要馬思純,所以她們兩個是無法替代的。」
新思考
很多「接地氣」其實是「不接地氣」
安妮寶貝這部《七月與安生》,曾是不少80後的集體回憶,電影也從兩位女主角相識講起,只是結局和小說徹底不同,包裹在各種翻轉之下,是導演夢想打造的「七月」與「安生」互換人生這樣一種美好。陳可辛坦言,一開始很擔心這樣的結局改編,觀眾不接受,「交換人生的說法,我覺得太過知識分子了,這在商業片裡是不行的。」
改變他想法的是幾場觀眾試映的問卷調查,90後的觀眾都對與小說不同的結局感到滿意,陳可辛感嘆:「我終於明白,我真的是老了。現在年輕人不是我想像的那種樣子。」陳可辛認為,一位好監製,只需要捍衛電影在商業上電影不會失敗,其他方面要給導演絕對自由。而《七月與安生》這次改編,他自認客觀的評價是,影片尺度拿捏很好,「它沒有離開原著的氣質,但加了很多細節。」曾國祥透露,安妮寶貝看完也哭了,並沒有對故事大幅度改編提出異議。
有人覺得,按照當前觀眾的口味,電影上映後,女主角或許會被罵是「綠茶婊」。陳可辛覺得這既是現實,卻不能被其左右。「在內地生活這些年,我終於明白了,原來『接地氣』其實是『不接地氣』才對。所謂接地氣的東西,都是虛的,像網絡上的生活是幻想出來的。你說綠茶婊什麼的,很多時候聽起來好像很有趣,但是很多東西很浮誇,生活裡面故事不一定是這樣。這個電影不是無視社會,有社會所有的東西在裡面,也很注重把所有的東西『落地』,這才叫接地氣。」
《七月與安生》將於9月14日公映。
(責編:鄒菁、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