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陳可辛:我很喜歡拍「集體回憶」
2016年09月01日 10:08 來源:揚子晚報
參與互動由曾國祥導演,陳可辛監製,改編自安妮寶貝原作的青春電影《七月與安生》將於9月14日在全國公映。日前,本片在北京舉行首次媒體「內測」觀影場,當天揚子晚報記者作為「內測人員」率先觀看了這部由周冬雨、馬思純主演的影片。讓記者意想不到的是,不論是作為新導演的曾國祥,還是作為青澀演員的周冬雨,都有讓人驚豔的表現。本片可謂是記者在銀幕上看到為數不多的既富有電影感又具有商業性的青春佳片。觀片後,記者們也與導演曾國祥與監製陳可辛進行了交流。 揚子晚報記者 張漪
陳可辛護駕 竇靖童唱主題曲
電影《七月與安生》改編自慶山(安妮寶貝)的同名成名小說,講述了 「安生」和「七月」從1997年相識開始,羈絆十幾年的成長故事。當下的銀幕,內地電影導演執導的青春片往往飽受詬病,不論是趙薇還是張一白,他們拍出的票房引以為傲的「青春片」,其實都顯得在電影手法上很「尷尬」——即內地人的教育與情感令他們在電影中表現男女的小情思與小心思上總有障礙,無法在真實再現和夢幻表達上找到極佳的平衡點,從而顯得美感度不夠,在情節與對話上「做作」。然而《七月與安生》完全沒有這些障礙,它在表現兩女一男的情感對接上,既流暢又很清新俏皮,可以說是改變了原著中的「小文藝」氣質,做到了商業上的某種大氣。
說起來,這也要歸根於導演曾國祥和監製陳可辛都是香港人,後者更是特別擅長在商業電影中表現人物命運。當天,陳可辛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當初是小說找到了他們。看完這本只有20多頁的短篇小說,他表示很喜歡,「它跟我喜歡的東西很像,雖然我沒有拍過完全女生主導的戲,但是也拍過三角的愛情,這跟我年輕喜歡拍的東西很像。第二個是它很全面地寫了80後的集體回憶,每次看到集體回憶,我都會很喜歡,也對這幾十年內地的一些變化,年輕人一代跟一代之間的不一樣,很感興趣。這裡面有很多元素可以做,當然最重要的第三個元素,就是說它夠短,所以留了很多留白,我們可以做很大的改編的加法。然後就找到了曾國祥導演,一起把它變成現在這部電影。」
曾國祥在香港出生長大,但他接過《七月與安生》的導演一職後,第一個要規避的就是不能夠在執導這部電影時,有「港味」。「我接這個項目,很在意的,是不希望大家覺得它是一個香港導演拍的,不希望拍出來內地觀眾會覺得這不是我們的生活,我很在意這個,所以跟編劇、跟監製、跟美術老師聊的時候,我會跟他們學習。內地觀眾生活裡面的細節,我會問他們。」為此,曾國祥在選擇音樂時,也是相當用心,他表示會選擇那種當時流行度不是那麼廣,但大家也會有印象的歌,他還刻意沒有選用香港歌。此次,本片的主題曲還專門請到竇靖童創作,陳可辛連贊竇靖童創作的《七月與安生》主題歌是驚喜:「我沒有想到她會主動要求看全片,還為電影創作了主題曲。這首歌讓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童童。她對影片理解和詮釋的程度超過了我的預期。」
周冬雨表現驚豔 馬思純穩得住
《七月與安生》除了在細節處理、影像表現以及音樂上都相當出色外,兩個年輕演員的表現也十分亮相,尤其是周冬雨的表演更堪稱是「驚豔」。她在鏡頭上有一種格外別致的美麗,對此,記者們都能夠感受到,大家都表示,周冬雨在片子裡的演技有一個質的飛躍。對此,曾國祥也深有同感,「這部電影很幸運的是找對了演員。其實選演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創作過程。你選對了演員,對電影有太大的幫助。大家看過馬思純的黎吧啦(《左耳》角色),覺得她比較叛逆、比較狂野一點。大家又覺得周冬雨是溫柔一點、個子小一點的女生。其實,她們現實中的性格是反過來的。所以,我們只要她們演自己真正的性格表現出來就可以了。」
而古靈精怪、說話十分直衝的周冬雨也讓陳可辛大感好奇,他表示,「周冬雨是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她代表了我特別好奇的90後,我們很不理解的一種新人類。以前都講80後,都覺得很好奇,現在80後都老了,所以你看90後,你覺得他們所有的價值觀、他們的反映、他們的審美都很奇怪,但是周冬雨來了,就帶了一套那些東西來,你就不停地鼓勵她放開,愛幹嗎幹嗎,你就去為她而改戲。因為有了那麼有趣的周冬雨,你才更需要有馬思純,一個那麼能Hold住角色的演員。有一個不停在搶戲的,表現那麼外露的一個演員,旁邊就需要有穩得住她的崗位的另一個演員。這兩個人的配合是非常難得的。」
眼下,內地青春市場流行「同性文化」,但是,曾國祥和陳可辛都沒有把這部影片往「同性曖昧」的方向拉,他們還是按照原著表現了青春的情思。對於市場上這種傾向,陳可辛說,「在內地這兩三年,我終於明白了,原來『接地氣』就是『不接地氣』。網絡上那些潮流的東西是虛的、是浮的,拍電影可以借用,但要在電影裡用得實、用得有尊嚴,才是真正的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