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到過揚州或者知道揚州,一定會聽過「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這句話。其實,這裡講的是揚州人的一種生活,一種多少屬於過去的揚州人悠閒的生活。今天還有。深得個中三味的狀態,卻只能在一些老揚州的「爺們」身上,保持著。「皮包水」與「水包皮」這種貌似簡單的「豪華」生活。
燙乾絲
「豪華」,是我加的,未必是指物質。一些揚州老人,早起洗漱以後的第一件事,拎著一或兩個鳥籠子,到公園遛鳥。然後嘛,到一些或有名或無名的店裡吃早點。吃早點的不叫飯店,叫茶社。如今吃早點的頭牌是富春和冶春,這兩個春佔據多半江山。尤其對外地遊客,更甚。不到茶社的早點,不是「皮包水」。
能實現「皮包水」的,肯定不止兩家。不過個人的喜好。我似乎更喜歡富春一點。如今富春冶春都有不止一家兩家的連鎖店。風格保持與口味,多少有點差異。這是本地人才分辨出的差別,對外地朋友來而言,只吃一頓,無所謂了。現在,皮包水、金帶圍等特色早點,不說異軍突起,至少分走一杯羹。它們的口感,其實不差。有的還在周末配以揚州評話,算是增加了看點。
去吃早茶,有許多講究。揚州早茶,與廣色早點有明顯區別。坐下來先不忙別的,泡一壺茶再說。這壺茶,只喝綠茶。富春有自己配製的魁龍珠,其它茶社以地產名茶綠楊村和著名綠茶雀舌為佳。講究的老人,自己帶一杯喝慣的茶,續水不限。
吃早茶不會一個人。三兩老友在差不多的時間,先後過來。坐下來後,不著急吃什麼,先來一份燙乾絲。燙乾絲是揚州特有的一種佐餐小菜,早茶必備。它取自揚州特有的乾絲幹,批出二十多張薄片,再切成細細的絲,用開水燙幾遍以後,趁熱濾幹水,拌以薑絲、海米、青蒜花等調料,再輔以專門的醬油、麻油後上桌。
正規早點
一盤燙乾絲,一盤滷香菇,早茶開吃。其間按照個人愛好,各自選擇點心,也就是包子。幾個老人吃吃聊聊,不知不覺就是一兩個小時。幾杯老茶下去,即解了渴,又消了乏,在即將結束的時候,胃口好的再加點什麼,一頓早茶才算進入了尾聲。在揚州吃包子也有講究。大五丁和三丁包子,以富春為首。野鴨菜包和筍肉蒸餃,冶春的佔了先。冶春的徽州餅和蟹黃大湯包也是上品。
蟹黃湯包以前沒有,新貴。一出來就受到歡迎。其實無論是冶春還是富春,大湯包都不錯。蟹黃湯包講究皮薄湯鮮。其它飯店也有做,水平明顯不夠達不到,有的剛上桌就破了,湯汁流得光光。包子的外型沒了,味道也沒了。
吃湯包大小是個技術活,要按照「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喝湯、再吃皮」的口訣,順序進行。否則,老虎吃刺蝟,無從下口。
一頓早茶結束,完成了一次皮包水的過程。愜意的一個上午,差不多結束。吃飽喝足打著飽嗝,各自回家。分別前他們約好,下午一抄麻將後,在某一個浴室裡相聚。於是,水包皮開始了。
各色早點
皮包水,就是喝茶,吃早點。吃什麼不是重點;水包皮,就是洗澡,準確地說是泡澡。下午洗澡,不為洗去汙穢,而是為了享受泡澡的全過程。大池子裡面泡泡,小床上躺躺,趁著幾分疲憊,睡一個長長的覺。這樣的一天,不要去經歷,僅僅是想像一下,也是羨煞人也!
現在洗澡,尤其外地遊客參與到的揚州沐浴文化,與老揚州的水包皮,多少有點不同。既然是沐浴文化,必須有文化內涵。老法的洗澡搓背,有點單薄。豐富的搓背內容,增加了奶推、鹽推、香精推等,還有敲背和按摩、修腳等一整套的服務。修腳的足藝,值得體驗。
皮包水和水包皮的生活,揚州人稱之為「小樂堂」,揚州在獲得了聯合國最佳人居的城市稱號後,又得到了世界美食之都的榮譽。「皮包水」與「水包皮」的小樂堂的生活,是不是更加普及更加得勁?
皮包水的享受,總體與年輕人關係不大。每天忙碌的生活節奏,休息天寧願睡懶覺,也不會捨得花費半天時間吃一頓早飯。我的外地親朋過來,早上匆匆吃後再匆匆趕往景點。即便選擇了水上遊覽,時間也有控制。這是如今皮包水的常態。外地遊客可能更有時間限制。所以,縱然有皮包水的模式在,抄作業並不容易。
本人最喜歡的餃面
水包皮式的泡澡,如今大體是社交的代名詞。家家戶戶住進樓房公寓後,衝淋洗澡是標配,睡前衝澡上床,應該比澡堂洗了更舒服。因而很少有人在冬天去外面澡堂裡洗澡。如果來了親朋好友,也許會去享受一套完整的「沐浴文化」。但是,多少要與心情、經濟能力和親疏程度相匹配。
皮包水的生活,有閒是重點,有錢是必須。老人們有閒,退休金應該不足以支撐他們每天瀟灑。如果沒有特別條件,偶爾為之吧。水包皮,老澡堂子那種「地火龍」形式,存下來的很少很少,都改變身份用途。
皮包水也好,水包皮也好,重要的是感覺與情境。林黛玉曾經妙評喝茶:「一杯為之品,兩杯是解渴,三杯是牛飲了。」品茶、解渴與牛飲的區別,豈可同日而語!
如今喝早茶的名店多了,方便的程度大大提升。如果單純與朋友去吃早茶,最好不在休息天。閒適的滋味,是品出來的。皮包水是這樣,水包皮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