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臺灣文學知多少?

2021-02-08 四川作家網

  臺灣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一輯幾年前面世後,曾經讓內地讀者對臺灣文學有了進一步了解。除了林海音、余光中、鄭愁予,大眾讀者也許都是第一次知道周 夢蝶、王文興和楊牧這三位同樣在臺灣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近日,本報記者獲悉《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輯按計劃也將於今年推出,這次除了林文月、白先勇、洛 夫和香港作家西西,不少讀者對黃春明和瘂弦還是相當陌生。這不禁讓很多人好奇:究竟臺灣文學的完整拼圖還有多少是內地大眾讀者仍未看到的?圍繞這些問題, 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相關學者和編輯。

  文學成就與大眾影響

  關係微妙

▶周夢蝶。CFP供圖

  周夢蝶、王文興、楊牧、黃春明和瘂弦,當這幾位臺灣文學大家的名字出現在兩輯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中時,很多內地讀者頓時深受震撼,驚嘆原來「島嶼」 還有這樣的寫作者。他們在內地文學圈裡早有名氣,但對於普通讀者來說,畢竟是第一次見到其人其作,而這也恰恰折射出臺灣作家作品在內地讀者群中仍存在一定 程度上的「陌生」。

  對此,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教授申霞豔認為,相對於白先勇、洛夫等,黃春明和瘂弦知道的人的確更少。「文學傳播不僅跟政治和時代因素有關,也跟藝術技 巧和審美趣味有關。比如黃春明在臺灣本土文學史中地位很高,成就很大,是鄉土文學運動的最重要的代表,但在內地出版的東西並不多。」申霞豔表示,這主要是 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而瘂弦與黃春明的情況不太一樣,瘂弦是臺灣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但流傳卻不如余光中、洛夫廣泛,「我覺得可能詩歌傳播主要還是韻律的原 因,朗朗上口的詩歌容易傳播。現代詩往往追求難度而不講究韻律,流傳就會受影響。總之,文學成就跟大眾影響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

  那麼,當下內地引進臺灣文學作品出版處於一種怎樣的狀況?廣西師大出版社「理想國」藝文館主編楊靜武在2009年左右開始真正關注臺灣文學和出版,編輯的 第一本臺灣作家的書是舒國治的《理想的下午》。這幾年來經他編輯的臺灣作品還有駱以軍的《西夏旅館》、張大春的《大唐李白》、唐諾的《盡頭》等。他告訴本 報記者,有幾點或許值得注意:第一,像張大春、朱天心這一輩的實力派作家,作品相對來說比較多、比較完整地被介紹給內地讀者。第二,也有一些不太出名的年 輕作家的作品也陸續地在內地出版。第三,目前兩岸的出版速度趨於同步,有一些書在臺灣剛剛出版,在內地就可以緊跟著出版,甚至是兩地同時出版。「這三方面 是比較可喜之處。但是相對而言,不管是像白先勇那老一輩的作家,或者70後、80後的年輕一代,事實上還有很多優秀的臺灣作家作品仍沒有在內地出版,或者 出版了一兩部並沒有引起很大反響。」

  靠書籍出版

  很難推動文學傳播

  談到內地讀者對臺灣文學的集中了解,則不得不提到這十年來掀起的一陣「港臺文學熱」。在這股熱潮中,朱天文、朱天心、蔣勳、張大春、駱以軍、舒國治、楊照 這些作家都讓內地讀者如追星般地捧了一陣。楊靜武指出,近年由於資訊的發達和便利,內地的出版社和臺灣的出版機構洽談業務,抑或對資訊的捕捉可能更為迅捷 方便,這有利於出版更加順利進行,或者說促使臺灣作家作品在引進內地過程中相對多一些。

  「港臺文學在內地的傳播也許與他們本土的傳播不太一樣。我們閱讀港臺文學與閱讀其他域外文學不一樣,首先我們是一個民族共同體,所以我們對同胞的生活感興 趣,其次他們的文學又有一些與內地不同的因素,他們受西方文學影響更大。基於歷史原因,我們很希望從臺港文學中窺探到某些內地文學未來的模樣。」申霞豔認 為,港臺文學的熱與冷都是相對而言的,隨著兩岸的聯繫日益頻密,雙方的出版和交流一定會加強。

  「對於臺灣作家來說,進入內地市場得到認可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寫作雖然是為自己的內心,但讀者的回應也會激勵作家,人到底是社會性的群居動物。內地的『港臺文學熱』也會促進臺灣作家的創作,讓他們獲得更大的視野,面對更複雜的人生。」申霞豔說。

  然而,楊靜武站在出版角度,對這股「港臺文學熱」卻有不同的看法,他並不認為這會對臺灣作家的作品在內地的傳播能起到怎樣巨大的作用。「現在傳播渠道非常 多,尤其是在網絡時代了解資訊非常方便,僅靠一些書籍的出版來推動傳播實際很難,只能說出版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另外則是提供讀者更多閱讀的可能性,感興趣 的讀者可能比較方便地閱讀到喜愛的臺灣文學作品,而其他真正感興趣的讀者亦有可能從其他渠道看到這些作品。」

  楊靜武表示,作為一個圖書編輯,他看到很多出版從業者,包括編輯和營銷人員,都在非常努力地做相關工作,雖然出版上談不上什麼「繁榮」,但這些年來,除了 越來越多的港臺文學作品被引進內地出版,同時還有拉美文學、歐美文學等作品。「在整個大的出版潮流之下,港臺文學作為其中一個板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注意。 所以,一些港臺文學引進出版是當下出版行業發展必然出現的一種狀況。」他強調,如果要說「熱」,事實上這十年來也有很多重要的外國文學作品被引進中國內地 出版,它們可能比較分散地被談到,而臺灣作家的作品則被大家相對集中地關注。

  高品質作品位於金字塔尖

  尤要一提的是,儘管「港臺文學熱」曾經拉近了內地讀者與臺灣作家的距離,也推動了一批臺灣文學作品在內地的出版。但是,隨著近兩三年來這股「港臺文學熱」 的降溫,曾經備受讀者青睞的幾位臺灣作家「幸運」地被漸漸深入了解,但實際上還有大多數「應該出名」的臺灣作家卻不像張大春、朱天文、朱天心等少數作家一 樣享受同等「接受待遇」。申霞豔最近寫了篇談經典與流動性之間的關係文章。她告訴記者,通過研究,發現文學作品的流通、傳播受很多外部因素的影響。「臺灣 有很多像周志文這樣寫了很多作品不被大眾知道的作家,內地也一樣。我有時上課給學生推薦一些很有潛質的年輕作家,學生也不知道。我想這種情況很普遍很正 常。一般來說,關注當下關注現實的作品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而追求唯美追求敘事難度的作家只能在專業圈子裡獲得掌聲。而影視改編等也會影響文學的傳播。臺 灣最近依格言、吳明益、王聰威等青年作家開始在文壇嶄露頭角,舞鶴等作家也應該得到更多重視。」申霞豔說,總的說來,大家的精神生活多樣化了,受影視網絡 的衝擊,花在純文學上的時間減少這是難免的。而在欣賞純文學作品時,我們往往有個由近及遠的過程,比如先看自己朋友的、鄰居的、認識的作家的,再看他們推 薦介紹和翻譯的。

  對於臺灣文學作品引進內地出版這個問題,楊靜武指出,如果從廣泛的文學範疇來講,像瓊瑤、三毛、朱德庸、痞子蔡等作家的作品都算是曾經得到大範圍的傳播。 但是,如果要說有一些作品的傳播沒有達到一個很大的範圍,這跟文學屬性有關。在他看來,因為很多臺灣作品是高端嚴肅的文學,而真正高品質的文學作品是位於 金字塔尖的。「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學術作品,越是在塔尖,實際上其接受程度有時遠遠不夠,所謂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一直是少數中的少數。」楊靜武強調,從出 版角度來說,把臺灣文學孤立凸顯出來看並沒有多大的必要。


相關焦點

  • 臺灣原住民部落知多少?
    臺灣原住民部落知多少說到臺灣原住民,大家第一聯想到的就是近期在選秀節目中深得觀眾喜愛而爆 紅的A-Lin 黃麗玲。臺灣的原住民可為演藝圈貢獻不少人才:張雨生、張惠妹、徐若瑄、張震嶽、動力火車、蕭敬騰、羅志祥、範逸臣、温嵐、紀曉君等。原住民五官輪廓深邃,帥哥美女輩出,而且直爽開朗的性格更是深受大家喜愛,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原住民的部落生活。
  • 兩種《夢裡花落知多少》
    《夢裡花落知多少》。本文將通過分析這兩位作家的成長環境,以及這兩部作品的思想內容、愛情觀和語言特色,來比較這兩部《夢裡花落知多少》的異同。關鍵詞:《夢裡花落知多少》 三毛 愛情作者簡介:孫彩雲,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為比較文學。
  • 臺灣「報導文學」的風潮
    S.A.阿列克謝耶維奇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引起人們對非虛構寫作的關注,下面這篇文章,可以讓我們對臺灣的非虛構文學發展狀況有個大致的了解。70年代臺灣「報導文學」崛起1975年7月10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推出「報導文學(大陸稱報告文學)」專欄「現實的邊緣」,該欄目說明指出:「我們希望透過作者親身的體驗與尋訪,以及深入的挖掘與同情的理解,為您的生活、思考提出一個全新的觸角和視野。」專欄共劃分為域外篇、離島篇以及本土篇,其中,本土篇獲得當年廣大讀者的迴響,乃因當時媒體從未正視過「自己的歷史」。
  • 「他們在島嶼寫作——臺灣文學電影展」在滬舉行
    五位才華橫溢的導演將以電影的敘事手法與紀實的影像風格,詮釋余光中、林海音等臺灣地區文學大師的藝術人生,重溫熾烈的文學年代。  《尋找背海的人》  尋找文學記憶  「他們在島嶼寫作——臺灣文學電影展」將放映《兩地》、《化城再來人》、《逍遙遊》、《如霧起時》、《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尋找背海的人》等六部「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呈現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楊牧等臺灣地區文壇傳奇人物的創作經歷與人生故事。
  • 《臺灣現代短篇小說精選》法譯本問世,首次介紹日據時期臺灣文學
    剛剛於2016年12月底出版 的第一、二冊為《植有木瓜樹的小鎮》(Le petit bourg aux papayers)與《三腳馬》(Le cheval à trois jambes),分別以龍瑛宗與鄭清文小說命名,點出臺灣現代文學從日據時期過渡到二戰後的時代意象 ;第三、四冊預計於2018年出版,將呈現臺灣文學自1970年代至20世紀世紀末的發展與變化。
  • 「文學地理學與臺灣文學研究新視野」學術研討會在廈舉行
    央廣網廈門11月18日消息(記者 郭婕妤)17日上午,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與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主辦的「文學地理學與臺灣文學研究新視野」學術研討會在廈門召開,來自兩岸70餘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加了本次會議。
  • 巴金與臺灣文學的半世情緣
    本報記者 王 平 江 琳  「我上了船,望著美麗的海港漸漸退去,朋友們的揮動的手終於消失的時候,我立在甲板上,身子靠著欄杆,搖著手,低聲說:『臺灣,美麗的土地,我們的!』」文學巨匠巴金先生在晚年的一篇回憶文章中,這樣寫他1947年8月離開臺灣時的情景。那是巴金平生唯一一次訪問臺灣,只呆了半個多月,但這個美麗的小島和熱情的臺灣朋友,給他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巴金和他的朋友們」圖片文獻展吸引市民觀看。王平 攝  70年後的今年6月17日,由上海巴金故居與臺灣《文訊》雜誌、臺北紀州庵文學森林聯合主辦的「巴金和他的朋友們」圖片文獻展在臺北開幕。
  • 臺灣文學的一次自救行動
    「快速報導文藝資訊、準確評析文學表現、深層探索文化問題、生動描繪文人風貌」是其不變的編輯原則。     2003年,國民黨宣布停止對其所屬的「三刊一報」提供經費,隨即《中央日報》和包括《文訊》在內的兩家雜誌停刊。封德屏得知要停刊的消息後,四處求援,籌措了最低門檻200萬元臺幣,成立「財團法人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文訊》得以倖存。
  • 文學往事:臺灣作家談木心(全)
    值此木心話題效應進一步拓展延伸之際,筆者尋蹤、踏訪、叩問,先後與十三位臺灣文學、文化人士,共話木心,傾聽三十年來他們對木心先生的有「心」歲月,並向此岸的文學讀者,娓娓介紹木心先生給臺灣文壇留下的深切記憶與持久的影響。文章定名《文學往事》,意在點出「木心」這個名字之於臺灣文學、臺灣文壇的深切與內在,並以此鑑照這一片如斯豐饒、豐沛的「文學彼岸」。
  • 一個文學的魯濱遜|臺灣作家憶木心
    值此木心話題效應進一步拓展延伸之際,筆者尋蹤、踏訪、叩問,先後與十三位臺灣文學、文化人士,共話木心,傾聽三十年來他們對木心先生的有「心」歲月,並向此岸的文學讀者,娓娓介紹木心先生給臺灣文壇留下的深切記憶與持久的影響。文章定名《文學往事》,意在點出「木心」這個名字之於臺灣文學、臺灣文壇的深切與內在,並以此鑑照這一片如斯豐饒、豐沛的「文學彼岸」。
  • 《最後的黃埔》:臺灣文學中對大陸的執念
    講到臺灣作家,講到臺灣文學,你清楚的又有幾個?除了林清玄、白先勇、林語堂等等有名的作家,其他的臺灣文學你又看過幾本?我的大學海外文學老師是臺灣人,他的第一堂課給我們講的就是臺灣文學中的鄉愁和民族意識。如果對臺灣文學只停留在文學主流的層面,你的視野也會變得狹窄。
  • 一本雜誌的堅守:《文訊》與臺灣文學歷史
    曾獲中興文藝散文獎,並曾多次主持《臺灣文學年鑑》等。8月下旬,在騰訊文化組織的臺灣文化觀察行中,新京報記者走訪了紀州庵文學森林與位於張榮發基金會大樓的《文訊》雜誌社,與島內的文藝界人士座談,並專訪了總編輯封德屏。她向記者講述紀州庵文學森林,《文訊》雜誌,及這場轟動島內的「臺灣文學另類盛會」,我們亦可藉此一窺島內的文學與文化生態。
  • 指引臺灣文學創作的隱秘刻度
    《寂寞的遊戲》  童偉格(臺灣小說家)  袁哲生的作品風格,個性上都以情感的節製作為他的最高美德。《寂寞的遊戲》是1999年完成的短篇小說集。袁哲生作品相對稀少,原因是他在2004年就離開我們了。
  • 臺灣文學全盛時代 文學家扮演重要角色
    核心提示:臺灣在五六零年代,文學活動非常蓬勃多元,像白先勇、余光中,或者是鄭愁予、楊牧,他們這一群在臺灣五六零年代,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人他其實可能早上醒來,報紙的副刊,或報紙的專欄,很多談論的就是文學活動。
  • 看紀錄片中的臺灣文學大師 「他們在島嶼寫作」
    批評家陳曉明談到,儘管以1949年為限,大陸文學和臺灣文學的歷史路徑有所改寫,它們以自己的不同方式走了不同的路徑,可是,多年之後的今天它們再度重逢。「周夢蝶先生那種文學的生活方式,那種對待文學的態度,同樣是一種文學,然而這種文學被我們遺忘了,某種意義上,這是中國文學的一座『孤島』,這種歷史中存在過的文學正在召喚我們。」
  • 文學與啤酒怎麼結合?臺灣文學館推出「文學啤酒」體驗夜
    國立臺灣文學館品牌「拾藏:臺灣文學物語」推出年度商品「樂園漫步」啜飲共享組,包括2款精釀啤酒「細水」與「鯨波」,2款雙層玻璃杯「澄秋」 與「沐月」,從啤酒口感到包裝設計,展現豐富的文學意涵,邀請民眾一同共「飲」文學。
  • 臺灣原住民的生活,知多少?最動人的歌聲送給你!
    臺灣原住民部落知多少說到臺灣原住民,大家第一聯想到的就是近期在選秀節目中深得觀眾喜愛而爆 紅的A-Lin 黃麗玲。臺灣的原住民可為演藝圈貢獻不少人才:張雨生、張惠妹、徐若瑄、張震嶽、動力火車、蕭敬騰、羅志祥、範逸臣、温嵐、紀曉君等。原住民五官輪廓深邃,帥哥美女輩出,而且直爽開朗的性格更是深受大家喜愛,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原住民的部落生活。
  • 《臺灣女性文學史》首發 大陸臺灣文學研究中首創
    出版界人士稱,如此漫長時間跨度的臺灣女性文學史敘述,在大陸的臺灣文學研究中尚屬首例,填補了中國文學史與女性文學史的空白。  自20世紀20年代起至今,中國大陸女性文學史的研究工作不斷取得突破性成果,但臺灣女性文學史至今仍鮮有人涉足,這既意味著臺灣女性文學研究的缺失與斷層,也意味著其在中國文學史與女性文學史中實際上的空缺,無疑將影響到其在母體文學史中的呈現與表述。
  • 喊出「我的曾祖父是魯迅」的美少女:紮根於臺灣,無一人從事文學
    魯迅是我們周家世代的驕傲,希望我們的後代要積極參與、紀念和傳播魯迅的各項活動,主動的關心魯迅事業的發展。
  • 專訪臺灣青春文學教主明星煌:「一些讀者並不知我在寫什麼」
    和作家的傳統「出道」方式不太一樣,明星煌不是因為大賽得獎、也不是因為作品被知名文學雜誌刊發而為人所知。他先是如「奶茶妹妹」一般,被路人拍照片並上傳網絡,因顏值高而走紅。後來因此受邀參加了多個臺灣綜藝節目,包括《康熙來了》《大學生了沒》等等,名字被更多人知曉。之後出版的第一部小說《花漾心計》也因此受到了很多關注,很順當地成為「臺灣青春文學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