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一輯幾年前面世後,曾經讓內地讀者對臺灣文學有了進一步了解。除了林海音、余光中、鄭愁予,大眾讀者也許都是第一次知道周 夢蝶、王文興和楊牧這三位同樣在臺灣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近日,本報記者獲悉《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輯按計劃也將於今年推出,這次除了林文月、白先勇、洛 夫和香港作家西西,不少讀者對黃春明和瘂弦還是相當陌生。這不禁讓很多人好奇:究竟臺灣文學的完整拼圖還有多少是內地大眾讀者仍未看到的?圍繞這些問題, 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相關學者和編輯。
文學成就與大眾影響
關係微妙
▶周夢蝶。CFP供圖周夢蝶、王文興、楊牧、黃春明和瘂弦,當這幾位臺灣文學大家的名字出現在兩輯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中時,很多內地讀者頓時深受震撼,驚嘆原來「島嶼」 還有這樣的寫作者。他們在內地文學圈裡早有名氣,但對於普通讀者來說,畢竟是第一次見到其人其作,而這也恰恰折射出臺灣作家作品在內地讀者群中仍存在一定 程度上的「陌生」。
對此,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教授申霞豔認為,相對於白先勇、洛夫等,黃春明和瘂弦知道的人的確更少。「文學傳播不僅跟政治和時代因素有關,也跟藝術技 巧和審美趣味有關。比如黃春明在臺灣本土文學史中地位很高,成就很大,是鄉土文學運動的最重要的代表,但在內地出版的東西並不多。」申霞豔表示,這主要是 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而瘂弦與黃春明的情況不太一樣,瘂弦是臺灣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但流傳卻不如余光中、洛夫廣泛,「我覺得可能詩歌傳播主要還是韻律的原 因,朗朗上口的詩歌容易傳播。現代詩往往追求難度而不講究韻律,流傳就會受影響。總之,文學成就跟大眾影響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
那麼,當下內地引進臺灣文學作品出版處於一種怎樣的狀況?廣西師大出版社「理想國」藝文館主編楊靜武在2009年左右開始真正關注臺灣文學和出版,編輯的 第一本臺灣作家的書是舒國治的《理想的下午》。這幾年來經他編輯的臺灣作品還有駱以軍的《西夏旅館》、張大春的《大唐李白》、唐諾的《盡頭》等。他告訴本 報記者,有幾點或許值得注意:第一,像張大春、朱天心這一輩的實力派作家,作品相對來說比較多、比較完整地被介紹給內地讀者。第二,也有一些不太出名的年 輕作家的作品也陸續地在內地出版。第三,目前兩岸的出版速度趨於同步,有一些書在臺灣剛剛出版,在內地就可以緊跟著出版,甚至是兩地同時出版。「這三方面 是比較可喜之處。但是相對而言,不管是像白先勇那老一輩的作家,或者70後、80後的年輕一代,事實上還有很多優秀的臺灣作家作品仍沒有在內地出版,或者 出版了一兩部並沒有引起很大反響。」
靠書籍出版
很難推動文學傳播
談到內地讀者對臺灣文學的集中了解,則不得不提到這十年來掀起的一陣「港臺文學熱」。在這股熱潮中,朱天文、朱天心、蔣勳、張大春、駱以軍、舒國治、楊照 這些作家都讓內地讀者如追星般地捧了一陣。楊靜武指出,近年由於資訊的發達和便利,內地的出版社和臺灣的出版機構洽談業務,抑或對資訊的捕捉可能更為迅捷 方便,這有利於出版更加順利進行,或者說促使臺灣作家作品在引進內地過程中相對多一些。
「港臺文學在內地的傳播也許與他們本土的傳播不太一樣。我們閱讀港臺文學與閱讀其他域外文學不一樣,首先我們是一個民族共同體,所以我們對同胞的生活感興 趣,其次他們的文學又有一些與內地不同的因素,他們受西方文學影響更大。基於歷史原因,我們很希望從臺港文學中窺探到某些內地文學未來的模樣。」申霞豔認 為,港臺文學的熱與冷都是相對而言的,隨著兩岸的聯繫日益頻密,雙方的出版和交流一定會加強。
「對於臺灣作家來說,進入內地市場得到認可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寫作雖然是為自己的內心,但讀者的回應也會激勵作家,人到底是社會性的群居動物。內地的『港臺文學熱』也會促進臺灣作家的創作,讓他們獲得更大的視野,面對更複雜的人生。」申霞豔說。
然而,楊靜武站在出版角度,對這股「港臺文學熱」卻有不同的看法,他並不認為這會對臺灣作家的作品在內地的傳播能起到怎樣巨大的作用。「現在傳播渠道非常 多,尤其是在網絡時代了解資訊非常方便,僅靠一些書籍的出版來推動傳播實際很難,只能說出版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另外則是提供讀者更多閱讀的可能性,感興趣 的讀者可能比較方便地閱讀到喜愛的臺灣文學作品,而其他真正感興趣的讀者亦有可能從其他渠道看到這些作品。」
楊靜武表示,作為一個圖書編輯,他看到很多出版從業者,包括編輯和營銷人員,都在非常努力地做相關工作,雖然出版上談不上什麼「繁榮」,但這些年來,除了 越來越多的港臺文學作品被引進內地出版,同時還有拉美文學、歐美文學等作品。「在整個大的出版潮流之下,港臺文學作為其中一個板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注意。 所以,一些港臺文學引進出版是當下出版行業發展必然出現的一種狀況。」他強調,如果要說「熱」,事實上這十年來也有很多重要的外國文學作品被引進中國內地 出版,它們可能比較分散地被談到,而臺灣作家的作品則被大家相對集中地關注。
高品質作品位於金字塔尖
尤要一提的是,儘管「港臺文學熱」曾經拉近了內地讀者與臺灣作家的距離,也推動了一批臺灣文學作品在內地的出版。但是,隨著近兩三年來這股「港臺文學熱」 的降溫,曾經備受讀者青睞的幾位臺灣作家「幸運」地被漸漸深入了解,但實際上還有大多數「應該出名」的臺灣作家卻不像張大春、朱天文、朱天心等少數作家一 樣享受同等「接受待遇」。申霞豔最近寫了篇談經典與流動性之間的關係文章。她告訴記者,通過研究,發現文學作品的流通、傳播受很多外部因素的影響。「臺灣 有很多像周志文這樣寫了很多作品不被大眾知道的作家,內地也一樣。我有時上課給學生推薦一些很有潛質的年輕作家,學生也不知道。我想這種情況很普遍很正 常。一般來說,關注當下關注現實的作品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而追求唯美追求敘事難度的作家只能在專業圈子裡獲得掌聲。而影視改編等也會影響文學的傳播。臺 灣最近依格言、吳明益、王聰威等青年作家開始在文壇嶄露頭角,舞鶴等作家也應該得到更多重視。」申霞豔說,總的說來,大家的精神生活多樣化了,受影視網絡 的衝擊,花在純文學上的時間減少這是難免的。而在欣賞純文學作品時,我們往往有個由近及遠的過程,比如先看自己朋友的、鄰居的、認識的作家的,再看他們推 薦介紹和翻譯的。
對於臺灣文學作品引進內地出版這個問題,楊靜武指出,如果從廣泛的文學範疇來講,像瓊瑤、三毛、朱德庸、痞子蔡等作家的作品都算是曾經得到大範圍的傳播。 但是,如果要說有一些作品的傳播沒有達到一個很大的範圍,這跟文學屬性有關。在他看來,因為很多臺灣作品是高端嚴肅的文學,而真正高品質的文學作品是位於 金字塔尖的。「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學術作品,越是在塔尖,實際上其接受程度有時遠遠不夠,所謂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一直是少數中的少數。」楊靜武強調,從出 版角度來說,把臺灣文學孤立凸顯出來看並沒有多大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