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華藝術宮開館一周年系列活動之一,10月4日至7日期間,中華藝術宮將與上海電影博物館合作,在中華藝術宮藝術劇場和上海電影博物館共同舉行「他們在島嶼寫作——臺灣文學電影展」。五位才華橫溢的導演將以電影的敘事手法與紀實的影像風格,詮釋余光中、林海音等臺灣地區文學大師的藝術人生,重溫熾烈的文學年代。
《尋找背海的人》
尋找文學記憶
「他們在島嶼寫作——臺灣文學電影展」將放映《兩地》、《化城再來人》、《逍遙遊》、《如霧起時》、《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尋找背海的人》等六部「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呈現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楊牧等臺灣地區文壇傳奇人物的創作經歷與人生故事。
開幕影片《尋找背海的人》曾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在觀眾中擁有很高的人氣。影片以年輕小說家尋覓的蹤跡,串起王文興的文學生涯。娓娓道來的法語旁白開場後,精心構思的故事結構中穿插著獨特的動畫段落,優美闡釋詩歌意境。影片更通過音樂、舞臺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呈現,將成熟的鏡頭語言氣定神閒地傳達給觀眾。
王文興早年與白先勇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是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大將」。對這部電影,他自己評價說,「我像照鏡子一樣在電影中看自己……然後我會換作批評家的眼光來看影片的結構和組成。我在這部影片身上感受到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節奏。」
《兩地》憶林海音
余光中《逍遙遊》
一部《城南舊事》讓多少人記住了電影中的小女孩英子和北京城南,而這部影片正是根據林海音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兩地》一片,就將追憶這位文壇不可或缺的「林先生」,以及她的「城南舊事」。影片在林海音女兒夏祖麗的講述中徐徐展開,片中舊膠片的磨礪質感將時光倒回林海音的街角深巷,在故地重遊的旅程中重回那個記憶中的北京城南,追尋文學的足跡。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鄉愁》,多少人傳誦的名詩,影片《逍遙遊》則將講述文學大師余光中先生的故事,引領觀眾體悟詩人的鄉愁與思潮交匯的澎湃歲月。導演陳懷恩以「遊」為起點,嘗試不留痕跡地詮釋余光中詩作的境界,在個人理解與想像空間的邊界遊走。影片還再現了余光中先生朗誦《鄉愁》的場面。關於這部影片,余光中風趣地說,最初以為這只是一次簡單的訪談,不料一拍就是兩三年。
六部影片,都有著臺灣電影標誌性的沉靜、質樸、抒情的影像風格,更因呈現的是文學大師的故事,而充盈著濃鬱的書卷氣與豐厚的人文情懷,耐人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