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島嶼寫作——臺灣文學電影展」在滬舉行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他們在島嶼寫作——臺灣文學電影展」在滬舉行

  作為中華藝術宮開館一周年系列活動之一,10月4日至7日期間,中華藝術宮將與上海電影博物館合作,在中華藝術宮藝術劇場和上海電影博物館共同舉行「他們在島嶼寫作——臺灣文學電影展」。五位才華橫溢的導演將以電影的敘事手法與紀實的影像風格,詮釋余光中、林海音等臺灣地區文學大師的藝術人生,重溫熾烈的文學年代。

  《尋找背海的人》

  尋找文學記憶

  「他們在島嶼寫作——臺灣文學電影展」將放映《兩地》、《化城再來人》、《逍遙遊》、《如霧起時》、《朝向一首詩的完成》、《尋找背海的人》等六部「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呈現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楊牧等臺灣地區文壇傳奇人物的創作經歷與人生故事。

  開幕影片《尋找背海的人》曾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在觀眾中擁有很高的人氣。影片以年輕小說家尋覓的蹤跡,串起王文興的文學生涯。娓娓道來的法語旁白開場後,精心構思的故事結構中穿插著獨特的動畫段落,優美闡釋詩歌意境。影片更通過音樂、舞臺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呈現,將成熟的鏡頭語言氣定神閒地傳達給觀眾。

  王文興早年與白先勇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是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大將」。對這部電影,他自己評價說,「我像照鏡子一樣在電影中看自己……然後我會換作批評家的眼光來看影片的結構和組成。我在這部影片身上感受到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節奏。」

  《兩地》憶林海音

  余光中《逍遙遊》

  一部《城南舊事》讓多少人記住了電影中的小女孩英子和北京城南,而這部影片正是根據林海音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兩地》一片,就將追憶這位文壇不可或缺的「林先生」,以及她的「城南舊事」。影片在林海音女兒夏祖麗的講述中徐徐展開,片中舊膠片的磨礪質感將時光倒回林海音的街角深巷,在故地重遊的旅程中重回那個記憶中的北京城南,追尋文學的足跡。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鄉愁》,多少人傳誦的名詩,影片《逍遙遊》則將講述文學大師余光中先生的故事,引領觀眾體悟詩人的鄉愁與思潮交匯的澎湃歲月。導演陳懷恩以「遊」為起點,嘗試不留痕跡地詮釋余光中詩作的境界,在個人理解與想像空間的邊界遊走。影片還再現了余光中先生朗誦《鄉愁》的場面。關於這部影片,余光中風趣地說,最初以為這只是一次簡單的訪談,不料一拍就是兩三年。

  六部影片,都有著臺灣電影標誌性的沉靜、質樸、抒情的影像風格,更因呈現的是文學大師的故事,而充盈著濃鬱的書卷氣與豐厚的人文情懷,耐人咀嚼。

相關焦點

  • 看紀錄片中的臺灣文學大師 「他們在島嶼寫作」
    騰訊書院「文學·歷史·記憶」主題文化論壇,暨《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文學電影發布會現場。5月19日,騰訊書院「文學·歷史·記憶」主題文化論壇,暨《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文學電影發布會於北京大學召開。來自兩岸三地的多位學者、作家、藝術家、媒體人參加了本次論壇,以跨界的視角,打開文學審美的新視野。《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文學電影首次將文學紀錄片搬上大銀幕,以紀錄片形式分別拍攝了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楊牧這六位華語文學巨擘的創作生涯,展現臺灣文學跨越時代的影響力,誠如本系列電影出品人童子賢所言:「我們在島嶼以鏡頭記錄自己的文化活動,我們不會是任文學記憶消失的一群。」
  • 《他們在島嶼寫作》碟評 臺灣文學大師的情懷
    ,如廣為人知的余光中、林海音,而臺灣行人文化實驗室為幕後推手,資助五個導演拍攝了六位臺灣文學大師(包括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楊牧)的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DVD封面。臺灣文學大師與風格獨具的導演們,交織出各自精彩的風格與語言,如詩般的紀錄電影,呈現出一場場令人讚嘆的流動的文學風景」。
  • 《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電影浮生六記
    ▲2011年4月6日,臺灣作家楊牧、鄭愁予、周夢蝶、余光中、林海音之子夏祖焯、王文興一同出席《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聯合發表會。文學很冷門,文學家很寂寞。在激蕩喧囂的商業社會中,這似乎是一個難逃的命格。2011年,5位導演分別拍攝了6位臺灣作家:林海音、余光中、鄭愁予、楊牧、周夢蝶、王文興,集成《他們在島嶼寫作》。
  • 他們在島嶼寫作
    2、齊豫、潘越雲-夢田3、李建復-守著陽光守著你4、李壽全-張三的歌5、葉倩文-蘭花草6、樸樹-送別7、胡德夫-Hallelujah《他們在島嶼寫作》是一部紀錄片,我在2012年看到了DVD,一個臺灣文學大師系列電影,說是電影,應該更像紀錄片。
  • 他們也在島嶼寫作,但他們行路難!
    「目宿媒體」籌拍的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曾經在內地文藝圈掀起過一輪觀影高潮,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第二輯的六部紀錄片今年也能與大陸的觀眾見面。這次,不僅有來自臺灣那座島嶼的白先勇、林文月、洛夫、黃春明和瘂弦,也有來自香港那座島嶼的西西。《島嶼2》的六位作家,與《島嶼1》的另六位作家,一點點將「島嶼寫作」的拼圖一塊塊拼上,告訴我們,在彼岸一塊地理範疇上並不大的區域,一樣有一群值得被關注的、優秀的書寫者,他們的存在讓華語文學的概念變得更完整也更有意義。
  • 「他們在島嶼寫作」
    在這文學閱讀日益衰退的年代,《他們在島嶼寫作》掛起了黃昏裡的明燈。      我們不禁感嘆,臺灣啊臺灣,臺灣啊臺灣。看似被政治力攪和得烏煙瘴氣的臺灣,看似民風日下樂娛表淺的臺灣,卻從不叫人真正失望,因為在這個島嶼的某個角落,某個時刻,總是不期湧現這樣那樣充滿力量的的影音創作與文學記憶,無法被亂流衝走,無法被歷史埋汰,讓人重新堅信美好的存在。這個市井與紛爭的小島,像極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亂力之下有自由,自由之下放百花。      他們在島嶼寫作。他們是誰?
  • 放映 《他們在島嶼寫作》電影計劃
    地圖,星夜,礁巖與浪,他們在島嶼寫作,在時間的尺上鐫下刻度,果實,酒神,菊花與蝶,
  • 周五理想藏書夜:《他們在島嶼寫作Ⅰ》文學大師系列電影選映
    《他們在島嶼寫作》是21世紀臺灣文壇最重量的文學電影。四月,誠品書店主題選映《他們在島嶼寫作Ⅰ》系列文學電影佳作,從4位承載了兩岸文壇共同閱讀記憶的詩人、小說家的文學人生出發,讓文字的心跳與電影的光影火石交會。現場同步推薦主題作家作品,迎向下一個熾烈的文學年代。
  • 一部文學紀錄片竟在院線聯映五周之久?丨《他們在島嶼寫作》(附連結)
    >《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創造了文學紀錄片的一個奇蹟,成為去年臺灣一個重要的文化事件,讓人唏噓之餘感到欣慰——還好,文學還在;還好,讀者還在。在這文學閱讀日益衰退的年代,《他們在島嶼寫作》掛起了黃昏裡的明燈。他們在島嶼寫作。他們是誰?「他們」指向的是一個漂浮遊移卻隱然成形的時代群體,既有歷史時間的距離,又有美學感性上的回眸。「島嶼」作為一種歷史地理的指稱,潛藏了在地思考的逃逸路徑,跳脫省級,無關統獨,拋卻了僵硬的國族符號,拋卻泛政治化的情感動員。
  • 他們在島嶼寫作 | 不斷拉扯的《我城》
    創業之作《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希望通過紀錄片為媒介,讓年輕導演的電影語言作為引路人,將臺灣戰後最重要的文學家介紹給新一代讀者:藉此永久記錄作家的重要事蹟,也希望透過這些作品,重燃新一波的書寫復興。《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紀錄片共出兩期,以大師為名,選取13位作家,並稱為港臺文學代表,一共拍了13部。
  • 《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三季第一部電影定檔明年初春,但不是文學朱家,而是七等生!
    七等生本名叫劉武雄,生於1939年7月23日,臺灣苗慄縣通霄鎮人。1985年,攝影師出身臺灣著名導演陳坤厚,曾經把七等生的小說《結婚》搬上大銀幕。2000年,臺灣導演張志勇把七等生的名著《沙河悲歌》搬上大銀幕,七等生的長子劉懷拙擔任編劇(之一)。《沙河悲歌》是臺灣「中影」出品,是「中影」末代董事長葉潛昭擔任出品人的最後一批電影之一。
  • 6.8-12 六月島嶼來風-臺灣電影展
    六月島嶼來風——第七屆兩岸電影展之臺灣電影展時間: 6月08日-6月12日地點:
  • 『活動預告 • 迷影沙龍第15期』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
    另外,千萬不要忘記「短片影像徵集」活動,詳情請點擊歷史連結:長沙66號放映室四周年特別策劃——短片影像徵集活動細則「短片影像徵集」活動海報《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導演:陳傳興   時長:163分鐘  類型:記錄上映日期:
  • 我們對臺灣文學知多少?
    臺灣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一輯幾年前面世後,曾經讓內地讀者對臺灣文學有了進一步了解。
  • 臺灣文學全盛時代 文學家扮演重要角色
    核心提示:臺灣在五六零年代,文學活動非常蓬勃多元,像白先勇、余光中,或者是鄭愁予、楊牧,他們這一群在臺灣五六零年代,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人他其實可能早上醒來,報紙的副刊,或報紙的專欄,很多談論的就是文學活動。
  • 他在島嶼寫作︱「傳統文化是我的故鄉」
    即便是憑著淺薄的文學認知,也痴迷得忘記了聽講。蜿蜒彌蒙的意識流手法,好似與一直混沌的意識混雜在腦海,不知覺中對白先勇產生共鳴。借著颱風過境的涼意,看了這部紀錄片(稿子囤久了吶🤧)——《他們在島嶼寫作:詫紫嫣紅開遍》 白先勇自述從事文學事業的歷程,坎坷卻也滿足。傾注所有,辛苦扶持的一本雜誌《現代文學》,是一幫作家年輕時代的集體回憶。
  • 重磅丨六月島嶼來風—第七屆兩岸電影展之臺灣電影展
    由中國電影基金會,臺灣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主辦的第七屆兩岸電影展之臺灣電影展於6月8日-12日間在百老匯電影中心舉行
  • 第十一屆兩岸電影展之臺灣電影展隆重開幕
    由河北廣電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協辦的第十一屆兩岸電影展之臺灣電影展,承德會場隆重開幕。
  • 現場視頻 | 「上海寫作計劃」十年曆程,文學是人類通用的護照
    昨天(4日)下午在上海作家協會舉行的歡迎會上,雲集了來自阿根廷、西班牙、以色列等國的新一批駐市作家,他們將在滬體驗兩個月原汁原味的市民生活。,哪種語言,文學從人與生命的閃耀中來——這正是我寫作時想要觸及的」。
  • 第十屆兩岸電影展之臺灣電影展盛大開幕
    網易娛樂4月26日報導 4月25日下午,由中國電影基金會、臺灣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主辦的第十屆兩岸電影展之臺灣電影展在山西晉中華誼兄弟影院舉辦了開幕式。「兩岸電影展——臺灣電影展」旨在通過電影的展映,兩岸電影學者論壇交流,擴大兩岸電影的影響力,同時給觀眾提供深入了解兩岸電影和文化的機會。本次影展精心選擇了《上岸的魚》《桌球》《有一種喜歡》《花甲大人轉男孩》《盜命師》《痴情男子漢》六部優秀的臺灣影片進行展映。臺灣電影秉承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脈絡,兼具思想性和人文性。以其深厚的人文情懷和浪漫清新的風格受到觀眾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