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 《他們在島嶼寫作》電影計劃

2021-02-08 回聲書店


地圖,星夜,礁巖與浪,

他們在島嶼寫作,在時間的尺上鐫下刻度,

果實,酒神,菊花與蝶,

他們在島嶼寫作,輝灑出燦亮靈魂的光芒,

他們是島嶼的燈塔,

高舉著永恆的火炬,矗立在世界的峰端。

《他們在島嶼寫作》是由陳傳興擔任總監製的文學家紀錄片,是21世紀臺灣文壇最重量的文學電影。

該系列共六部電影,是由五位精銳導演:楊力州、陳傳興、陳懷恩、林靖傑和溫知儀,以風格化的電影敘事手法,重新詮釋、紀錄六位臺灣文壇重量級文學家: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以及楊牧的生命與創作歷程。

《他們在島嶼寫作》電影計劃是希望讓人們更加重視那些影響臺灣文學幾個世代的作家。重點不僅止於保存,更要讓他們在世代交接的歷史過程,依舊傳達出令人感動的力量。唯有如此,這些文化資產才有可能永留人心,真正不朽。

5月20日~7月8日,回聲書店每周五19:00將放映此系列紀錄片及幕後花絮,感受六位文學大師的創作靈魂和五位電影導演的生命追尋,讓文字的心跳與電影的光影火石交會。

5月20日(五)19:00

回聲書店(15庫)

林海音:《兩地》

Home in Two Cities

本片55min | 花絮96min


林海音除了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臺灣文學的重要推手。她以北平城南故事為背景所寫的著名小說《城南舊事》,曾被翻譯成各種語文並被改編成電影及繪本,奠定了林海音的文學地位。她創辦的文學雜誌與出版社「純文學」,培育無數作家,她自家的客廳更是人人稱道的文藝沙龍。北京城南的英子,到了臺北城南變成文壇上令人尊崇的「林先生」。導演楊力州以林海音「雙鄉∕兩地」的特殊身分切入,隨著女兒夏祖麗娓娓道來的聲線,走入她的書桌、生活圈、編輯臺,特殊年代裡的風聲鶴唳與擔當,以及那一塊奮力開拓的純文學園圃。她是戰後臺灣文學從襁褓到成熟,那無私又勇敢的母親。

5月27日(五)19:00

回聲書店(15庫)

周夢蝶:《化城再來人》

The Coming of Tulku

163min


周夢蝶為臺灣重要詩人,詩風以禪意佛學為特徵,又被稱「詩僧」。出生於河南,1947年來臺後一度在臺北武昌街擺書攤,專售詩集與文學作品,成為早期重要文學地景。曾獲得第二屆中央日報文學獎成就特別獎(臺灣)、國家文藝獎(臺灣)等,作品《孤獨國》於1999年獲選為「臺灣文學經典」。導演陳傳興借用了佛經典故,以周夢蝶的一天隱喻其一生中的風景,從日常生活中穿插映射其思維、信仰、寫作、情緣,帶領觀眾一窺詩人孤獨國的世界,幾段生命裡的流徙與坎坷,因病痛帶來的改變與啟發等。全片影像風格意境幽遠,極富禪意詩情。

6月3日(五)19:00

回聲書店(15庫)

《化城再來人》幕後花絮

The Coming of Tulku

111min

6月10日(五)19:00

回聲書店(15庫)

余光中:《逍遙遊》

The Untrammeled Traveler

本片75min | 花絮87min



余光中為兩岸三地華人最著名詩人之一。自十六歲開始寫作,出版專書達五十多種,涵蓋散文、詩集、評論,並翻譯多部重要外國作品,對華人文壇與學界皆有深刻影響。出生於南京,1949年來臺,就讀臺大外文系,與覃子豪等人共創「藍星詩社」,曾獲得國家文藝獎(臺灣)。余光中夫婦目前定居於臺灣高雄。本片跟隨著余光中夫婦的遊屐,牽引出詩人的鄉愁、文學啟蒙、寫作風格與文壇交遊,以及其走過中西思潮交會澎湃的歲月。在那些鏗鏘的思維與文句壘迭起來的生命史中,最後他將身心都託付給島嶼南方的海灣,和夫人一起,靜靜陪伴對方的燭光。

6月17日(五)19:00

回聲書店(15庫)

鄭愁予:《如霧起時》

Port of Mists

本片90min | 花絮101min


鄭愁予為臺灣著名詩人,其作品《錯誤》、《賦別》等作數十年來傳頌不墜,《鄭愁予詩集》被選為「三十年來對臺灣社會最具影響力的三十本書之一」。出生於濟南,1949年來臺,大學畢業後赴美參與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曾獲國家文藝獎(臺灣)、時報文學獎(臺灣)等重要獎項。《如霧起時》以鄭愁予同名詩作為嚮導,切入詩人的生命歷程。他曾在港口工作、熟稔於水手與離別,從以詩會友煮酒焚葉的燙熱年代,歷經愛荷華時期的衝激,以及任教於耶魯後的靜定與博觀。年復一年,詩人始終守著這美的行業,高高舉起風燈,在世界的臉上鑲嵌光影。早期的浪漫詠嘆雖漸褪,卻更顯其爐火純青。

6月24日(五)19:00

回聲書店(15庫)

王文興:《尋找背海的人》

The Man Behind the Book

103min



王文興為臺灣著名作家,其作品《家變》在1973年發表時引起爭議,因形式、內容甚至語言都是全新的,這部作品至今仍被討論不斷。生於福建,1946年舉家遷臺,高中畢業後至臺大外文系與同學白先勇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影響臺灣文壇甚巨。曾獲得國家文藝獎(臺灣)、藝術及文學勳章的騎士勳位(法國)。本片以21個線索為主軸,藉由年輕小說家尋訪的蹤跡,串起王文興的文學生涯。導演林靖傑並藉由影像、照片、手稿、動畫、舞臺劇、即興朗誦等形式,展現了一個信守文字信仰、珍重對待寫作、以緩慢換取深刻的文學身影。讓讀者觀眾得以凝見,那在鬥室內如同挖掘壕溝般一斧一鑿搬運著胸膛內的土,小說家與自己搏鬥的每一夜……。

7月1日(五)19:00

回聲書店(15庫)

《尋找背海的人》幕後花絮

The Man Behind the Book

112min

7月8日(五)19:00

回聲書店(15庫)

楊牧:《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Towards the Completion of a Poem

本片75min | 花絮90min


楊牧為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與學者,作品影響文壇深遠。於臺灣花蓮出生,1964年自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隨後赴美進入愛荷華大學詩創作班。楊牧自15歲便開始以葉珊為筆名寫詩,在《現代詩》等雜誌發表;32歲之後改筆名為楊牧,風格由原本的浪漫加入冷靜與社會關懷。2000年獲得國家文藝獎(臺灣)。本片自詩人楊牧朗誦的聲音中,展開一段對於龐大文學生命的追索。那個花蓮中學裡踟躕的少年,大度山下論辯學習的身影,在愛荷華選讀古英文的執著與好奇,乃至其穿梭於歐美、中國與臺灣的文化資源,融會知識進入文學寫作的嘗試,那對於音韻與想像計較的決心,均使人於重讀楊牧詩文時,再次被深深地撼動。

回聲真人小秘書

echo小蜜

長按二維碼添加好友

答疑/幫助/任調戲


回聲書店

大連中山區港灣廣場15庫2樓

(原客運碼頭旁)

開放時間:10:00AM-11:30PM

問詢電話:0411-82622862


回聲圖書館

大連理工大學北門正對面

(東方聖克拉售樓處旁邊)

開放時間:11:00AM-10:00PM

問詢電話:0411-84716090

相關焦點

  • 他們在島嶼寫作
    2、齊豫、潘越雲-夢田3、李建復-守著陽光守著你4、李壽全-張三的歌5、葉倩文-蘭花草6、樸樹-送別7、胡德夫-Hallelujah《他們在島嶼寫作》是一部紀錄片,我在2012年看到了DVD,一個臺灣文學大師系列電影,說是電影,應該更像紀錄片。
  • 「他們在島嶼寫作」
    在這文學閱讀日益衰退的年代,《他們在島嶼寫作》掛起了黃昏裡的明燈。      我們不禁感嘆,臺灣啊臺灣,臺灣啊臺灣。看似被政治力攪和得烏煙瘴氣的臺灣,看似民風日下樂娛表淺的臺灣,卻從不叫人真正失望,因為在這個島嶼的某個角落,某個時刻,總是不期湧現這樣那樣充滿力量的的影音創作與文學記憶,無法被亂流衝走,無法被歷史埋汰,讓人重新堅信美好的存在。這個市井與紛爭的小島,像極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亂力之下有自由,自由之下放百花。      他們在島嶼寫作。他們是誰?
  • 《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電影浮生六記
    ▲2011年4月6日,臺灣作家楊牧、鄭愁予、周夢蝶、余光中、林海音之子夏祖焯、王文興一同出席《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聯合發表會。文學很冷門,文學家很寂寞。在激蕩喧囂的商業社會中,這似乎是一個難逃的命格。2011年,5位導演分別拍攝了6位臺灣作家:林海音、余光中、鄭愁予、楊牧、周夢蝶、王文興,集成《他們在島嶼寫作》。
  • 「他們在島嶼寫作——臺灣文學電影展」在滬舉行
    「他們在島嶼寫作——臺灣文學電影展」在滬舉行   作為中華藝術宮開館一周年系列活動之一,10月4日至7日期間,中華藝術宮將與上海電影博物館合作,在中華藝術宮藝術劇場和上海電影博物館共同舉行「他們在島嶼寫作——臺灣文學電影展」。
  • 周五理想藏書夜:《他們在島嶼寫作Ⅰ》文學大師系列電影選映
    《他們在島嶼寫作》是21世紀臺灣文壇最重量的文學電影。四月,誠品書店主題選映《他們在島嶼寫作Ⅰ》系列文學電影佳作,從4位承載了兩岸文壇共同閱讀記憶的詩人、小說家的文學人生出發,讓文字的心跳與電影的光影火石交會。現場同步推薦主題作家作品,迎向下一個熾烈的文學年代。
  • 他們也在島嶼寫作,但他們行路難!
    微信ID:ibookreview『與308000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編者按:由臺灣「目宿媒體」籌拍的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這次,不僅有來自臺灣那座島嶼的白先勇、林文月、洛夫、黃春明和瘂弦,也有來自香港那座島嶼的西西。《島嶼2》的六位作家,與《島嶼1》的另六位作家,一點點將「島嶼寫作」的拼圖一塊塊拼上,告訴我們,在彼岸一塊地理範疇上並不大的區域,一樣有一群值得被關注的、優秀的書寫者,他們的存在讓華語文學的概念變得更完整也更有意義。
  • 『活動預告 • 迷影沙龍第15期』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
    另外,千萬不要忘記「短片影像徵集」活動,詳情請點擊歷史連結:長沙66號放映室四周年特別策劃——短片影像徵集活動細則「短片影像徵集」活動海報《他們在島嶼寫作:化城再來人》導演:陳傳興   時長:163分鐘  類型:記錄上映日期:
  • 看紀錄片中的臺灣文學大師 「他們在島嶼寫作」
    騰訊書院「文學·歷史·記憶」主題文化論壇,暨《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文學電影發布會現場。5月19日,騰訊書院「文學·歷史·記憶」主題文化論壇,暨《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文學電影發布會於北京大學召開。《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文學電影首次將文學紀錄片搬上大銀幕,以紀錄片形式分別拍攝了林海音、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王文興、楊牧這六位華語文學巨擘的創作生涯,展現臺灣文學跨越時代的影響力,誠如本系列電影出品人童子賢所言:「我們在島嶼以鏡頭記錄自己的文化活動,我們不會是任文學記憶消失的一群。」
  • 他們在島嶼寫作 | 不斷拉扯的《我城》
    創業之作《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希望通過紀錄片為媒介,讓年輕導演的電影語言作為引路人,將臺灣戰後最重要的文學家介紹給新一代讀者:藉此永久記錄作家的重要事蹟,也希望透過這些作品,重燃新一波的書寫復興。《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紀錄片共出兩期,以大師為名,選取13位作家,並稱為港臺文學代表,一共拍了13部。
  • 《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三季第一部電影定檔明年初春,但不是文學朱家,而是七等生!
    七等生本名叫劉武雄,生於1939年7月23日,臺灣苗慄縣通霄鎮人。《結婚》是1980年代中期一部被忽略的佳作,按照時間和題材,是可以被劃入臺灣新電影時代的作品。第三季包括四組作家五部電影,七等生的《削廋的靈魂》已定於2021年3月19日在臺灣上映!
  • 《他們在島嶼寫作》碟評 臺灣文學大師的情懷
    《他們在島嶼寫作》DVD封面。這系列電影從去年9月中在臺北地區小規模展映便贏得了不少觀眾、影評人的好評,如一位影評人贊《周夢蝶·化城再來人》「片子十分引人入勝,一點都感覺不出片子有165分鐘,開場及收場鏡頭實在太厲害了,那麼貼切生動的將詩人周夢蝶的性格表現出來」,而媒體也大讚這系列作品「前所未見的拍攝手法與敘事風格,跳脫紀錄片傳統。
  • 丨《他們在島嶼寫作》(附連結)
    在這文學閱讀日益衰退的年代,《他們在島嶼寫作》掛起了黃昏裡的明燈。他們在島嶼寫作。他們是誰?「他們」指向的是一個漂浮遊移卻隱然成形的時代群體,既有歷史時間的距離,又有美學感性上的回眸。「島嶼」作為一種歷史地理的指稱,潛藏了在地思考的逃逸路徑,跳脫省級,無關統獨,拋卻了僵硬的國族符號,拋卻泛政治化的情感動員。
  • 電影放映模式升級:「大象分眾放映計劃」來了!
    不賣關子了,是「大象分眾放映計劃」發布會。大象分眾放映計劃?這又是什麼?有越來越多的觀眾希望在主流的商業片之外,在影院看到更多元的電影類。我們不時收到觀眾的慨嘆:「影院放映的電影都一樣,沒有自己想看的。大象最近計劃上什麼片?」我們意識到,差異化排映是影院和觀眾共同的期待。事實上,我們還為此認真地對影院經理做了一次調研,回收了幾百份問卷。這是結論——
  • 2月7日電影放映計劃!
    影院服務電話:0871—64317699     第一部蜂鳥計劃導演: 阮金編劇: 阮金主演: 傑西·艾森伯格 / 亞歷山大·斯卡斯加德 / 薩爾瑪·海耶克 / 麥可·曼多 / 約翰·海爾登貝格 / 更多...
  • 本土的力量 ︳山河故人•家廚電影沙龍放映計劃
    在未來的一個月裡,家廚錄像廳將特別推出「本土的力量」電影放映計劃,聚焦山西本土獨立影片創作。
  • 他在島嶼寫作︱「傳統文化是我的故鄉」
    借著颱風過境的涼意,看了這部紀錄片(稿子囤久了吶🤧)——《他們在島嶼寫作:詫紫嫣紅開遍》 白先勇自述從事文學事業的歷程,坎坷卻也滿足。傾注所有,辛苦扶持的一本雜誌《現代文學》,是一幫作家年輕時代的集體回憶。
  • 404放映計劃|星戰番外篇
    上一周「404放映計劃」帶大家回顧了《星球大戰》後傳三部曲的故事,看到了盧克·天行者傳奇的延續。
  • 《回南天》裡《漫遊》,體驗《春江水暖》:「在南方」電影放映計劃...
    《回南天》裡《漫遊》,體驗《春江水暖》:「在南方」電影放映計劃啟動 2020-10-19 17: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在南方」電影放映計劃:《回南天》深圳首映
    10月24日到11月8日,由聲色場所主辦、碼頭電影協辦的「在南方」電影放映計劃,一場以南方題材或南方導演的電影作品為主要展映方向,為鍾愛華語電影的影迷輸出優質華語佳作的電影展在深圳百老匯電影中心順利舉辦。
  • 花5天拍攝《島嶼故事》23歲導演張林翰闖入康城影展
    2020坎城電影節電影基石單元入選短片《島嶼故事》海報康城國際電影節的基石單元每年從來自世界各地電影高等校府報名的2000多部短片中挑選出參賽作品,旨在發現和提攜新血,為年輕電影人提供展露才華的機會,並給予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