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此詞很冷門,卻感人至深,詞中12字,戳中了多少人的心

2021-01-17 文化點心鋪

(歡迎關注「文化點心鋪」:這裡沒有高深莫測的大道理,只有通俗易懂的小知識。學無止境,每天陪伴!)

什麼樣的詩詞才算得上是一首好詩詞?好的標準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事實上,多數讀者都喜歡那些看起來很美、讀起來很動聽的詩句。比如說「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桃花流水鱖魚肥」……

這些詩句流利婉轉、聲音動聽、詞藻華麗、場景漂亮,確實很容易就感動讀者,走近讀者的心。然而,寫得很美的詩,真的就是好詩嗎?如果一首詩只是讀起來很漂亮,卻沒有很深的內容在裡面,詩裡面感情的真實程度也不夠,那麼,它就算不上是一首成功的好詩。

一首成功的好詩,不僅要讓人有感動的力量,而且還要把這種感動的力量表達得恰到好處。前者需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後者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積累。南唐後主李煜後期的詩詞,無疑將兩者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因此幾乎首首都是經典,例如這首《烏夜啼·昨夜風兼雨》。全詞如下: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提到李煜的經典詞作,很多人都能脫口而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這些詞句已經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一位詩詞愛好者的心中,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相對而言,這首詞《烏夜啼》就顯得有些冷門。

儘管如此,這首詞卻依然感人至深。詞中12字,戳中了多少人的心。這是一首秋夜抒懷之作,沒有用典,沒有精美詞藻,也沒有具體的情事,更沒有細緻的描寫,有的只是一種孤獨、感傷、落寞、空寂的氛圍。詞中一切,看似樸素明白,卻又讓人無比困惑、痴迷。

作為一個詞人,李煜真的是特別善於營造一種特定的環境氛圍。詞作上片一開篇「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仿佛一齣戲劇一樣,緩緩地拉開了簾幕,從簾幕後面走來了抒情主人公。時間、地點、場景,寥寥數語,便介紹得一清二楚。其中,「颯颯」二字,詞人用來形容秋聲,可想而知,昨夜的風雨是多麼猛烈。

然而,除了這嘈雜令人心煩的風雨聲,詞中似乎再沒有其他聲音,也是如此的寂靜清冷,人是如此的孤獨,真是一開篇就讓讀者抽了一口冷氣。處在這樣場景中的詞人,定然也是無法安眠的。「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對夜不能寐的人來說,蠟燭真是最好的陪伴。

詞作寫到此處,一個孤獨難眠的詩人形象便呼之欲出了。蠟燭燃燒殆盡,用於計時的滴漏也已漏盡,詩不停躺下,坐起,坐起又躺下,思緒煩亂。此時的詩人是無比清醒的,他熬到「燭殘」,聽得「漏斷」,一夜未眠。但同時,他的內心也是非常煩亂的,很不平靜的。

那麼,他煩亂的原因是什麼呢?如此,便引出了下片的感慨。「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在古典詩詞中,「流水」與「夢」常被用來形容人生短暫,轉眼而逝。這是最一般也最普遍的人生感慨。可是,對於不同的人,其中包含的人生體驗卻各有不同,這也是李煜詞能引起後世眾多讀者共鳴的原因所在。

詩人從昔日尊貴的帝王淪為如今的階下囚,其身份之巨變,其中的悲憤與痛苦是常人所難以理解的。「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詞人時常借酒澆愁,喝得酩酊大醉。在夢裡,人生之路是那麼平坦沒有憂愁,還能時常去。可是,人生的煩惱並沒有因此擺脫,只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罷了。

這首詞,很明顯,與李煜後期其他詞作風格一樣:情真意切,質樸動人,將自己失去國家和親人之後的悲苦與孤獨毫不掩飾地宣告了出來。此外,他還將自己的人生感慨上升到了一個理性的高度,說出了普通人常有的感受。因此,這首詩雖然思想情調不高,卻依然能戳中無數人的心,引發人們的共鳴。

(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這首悽婉的詞,是李煜的冷門佳作,短短12個字,道盡人生悲涼
    他就是南唐後主李煜,一個結合了許多矛盾為一體的人,他的一生都在受人議論。很多人可能都知道他是一個失敗的皇帝,卻不知他在詩詞方面的造詣頗深。李煜身在皇室卻不善也不思朝政,整日夜夜笙歌,貪戀奢靡華貴的生活。可同時他也是個寬宏的人,總是記掛著修繕廟宇,為窮苦百姓分發糧食和銀兩。雖經常不採納大臣們的良諫,但對於上諫時以下犯上的臣子,他不加之罪。
  • 李煜頗為冷門的一首詞,其中12個字驚豔千年,讀後讓人黯然落淚
    李煜頗為冷門的一首詞,其中12個字驚豔千年,讀後讓人黯然落淚南唐後主李煜,在歷史上知名的亡國之君,若只論開疆闢土的專業能力,李煜基本上處在最後的水準,不然南唐不會導致滅亡。此言非虛,李煜的許多 名作,都給人耳熟能詳,譬如那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把愁思寫作非常傳神。世間有很多無可奈何,尤其是生在帝王家的皇子,李煜對於此事深有感觸。原本他在弟兄中排名第六,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沒想過承繼帝位,但生父李璟去世前,偏要把帝位傳至他。倘若李煜只做一個王爺,也許最符合他的理想化,怎奈身不由已,李煜只有咬著牙坐上君王之職。
  • 李煜比較冷門的一首詞,用短短12字,道盡一生悲涼,讓人感動
    我想用一段話來形容接下來要介紹的人:「這個秋夜,讓人感覺格外的冷,好似墨烏雲一樣鋪滿蒼穹,創窗外連綿不絕的秋雨,可以通過雨幕看到在遠處的樹枝在風雨中傾斜,颯颯作響,攜帶水霧的冷風被吹進屋內,揚起了床頭重重帷幔」。坐在床榻帷簾前的這位男人,正在目不轉睛的看著桌上還剩 短短一截正在燃燒的蠟燭。
  • 李煜很「風流」的一首詞,刻畫歌女的大膽潑辣,最後9字令人心動
    李煜很「風流」的一首詞,刻畫歌女的大膽潑辣,最後9字令人心動有一句話這樣形容李煜:「李煜雖有愧於國,是歷史上的亡國之君;但不傀於才,是文學藝術史上一位出色的詞人。」到現代,對李煜這樣的評價幾乎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 這首詞是李煜的冷門佳作,短短12字,道盡人生悲涼,令人動容
    但對於已經被囚禁多時的李煜來說,白天與黑夜並無分別,因為他的生命曙光可能永遠不會來了。那麼,屈居汴京將近三年的南唐後主李煜到底守著微弱的燭火,於黑暗中的雨聲中聽出了什麼呢?窗外接連不斷地雨聲擾的人心神不定,夜不能寐。
  • 李煜最經典一闋詞:字字滴血,句句含情,很多人讀後溼了眼眶!
    李煜最經典一闋詞南唐後主李煜,是一個一輩子都不能奈何自己命運的可憐人。他於公元937年生於南唐皇室,因自小目有雙瞳便被人稱為又帝王之象受到哥哥的忌憚。可李煜自小就只是相當一個無拘無束的隱士,偏愛吳舞文弄墨,詩詞歌賦。可是命運就是這麼的捉弄人,公元961年,李煜25歲,太子李璟意外身亡,李煜被推上了皇位。
  • 開創寫愁新題材的李煜,600年不曾被人模仿的詞,結果被人截胡了
    在李煜之前,文壇中的詩人從未以這樣一個愁字都沒有,卻能句句表現出愁的詩詞。這首名作是李煜後期所創,它沒有脫離花間詞的風格,但又比一般的花間詞寫得清新雋永。這首詞不像李煜往常的風格,引起了後世名人的爭相模仿,為什麼要模仿?因為它的難度太高了。
  • 李煜的一首詞,僅4句,每一句都是千古名篇,句句令人驚嘆
    李煜的一首詞,僅4句,每一句都是千古名篇,句句令人驚嘆生在皇室,當個弱地的君主,這是李煜的命,他沒得選;而持筆填詞,做一個詞中之帝,則是李煜自己的選擇。李煜最牛的一首詞,全篇4句皆是千古名句,上千年來從沒被超越《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 李煜很「香豔」的一首詞,刻畫歌女之輕薄風流,最後9字動人心魄
    然而想要真正了解李煜,他前期那些「花前月下」的創作是繞不開的。李煜雖然經歷了亡國,他的身份和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李煜即使在亡國之後,他的本心也是不曾發生變化的,依舊是一個純粹的詩人之心。所以說,只有把他的前後創作階段連在一起,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才是完整的李煜。
  • 李煜這詞600多年無人敢仿,納蘭性德睡不著仿一首,多年難分高下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閒。李煜這首詞詞最大的的特色:明顯句句在寫愁,卻沒有用1個愁字。這個是李煜前期的創作,沒有擺脫花間詞的特點,但它又比通常的花間詞寫得清新雋永。這首詞詞之所以能夠不太像李煜的其他詩作相同,引發後人名家的效仿,最大的的緣故應該是它不太好寫。
  • 李煜寫的一首詞,短短4句皆是名句,多年來從未被超越
    生在皇家,當個弱地的君王,這是李煜的命,他沒得選;而持筆填詞,做個詞中之帝,卻是李煜自己的選擇。對南唐來說,讓他登上皇位是不幸的;但對文壇來說,有了他的加入,詞作為一種文學體裁,開始大放異彩。李煜最牛的一首詞,全篇4句皆是千古名句,千年來從未被超越《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李煜死前最後一首詞,將人生痛苦寫到了極致,催人淚下成千古絕唱
    全詞如下: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明知回不去,卻斬不斷心中的愁苦,這種精神上的折磨最難承受。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此句緊承上片的「故國」一詞,將思念的範圍縮小至具體的「雕欄玉砌」和「朱顏」,畫面感強烈。
  • 李煜早年1首詞,600多年無人敢仿,納蘭性德失眠仿寫,入選教科書
    李煜這首詞最大的特點:明明句句在寫愁,卻沒用一個愁字。這是李煜早期的作品,沒有脫離花間詞的風格,但它又比一般的花間詞寫得清新雋永。這首詞之所以不像李煜的其它詞作一樣,引起後世名家的模仿,最大的原因應該是:它不好寫。
  • 李煜很沉痛的一首詞,不輸《虞美人》,短短幾句令人斷腸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一代詞帝李煜的絕命詞。在他寫完這首《虞美人》沒多久,就被宋太宗趙光義賜死。他是個失敗的國主,卻是個成功的詞人。在降宋之前,他也寫詩填詞,但是他為後人所熟知的幾首詞都是寫於被俘虜之後。
  • 李煜有一首詞,六百年無人能及,納蘭性德鬥膽仿寫,比原作更驚豔
    李煜是歷史上有名的亡國之君,是南唐後主,但同時還被人稱為"千古詞帝"。更誇張的是他的那句"小樓昨夜又東風",僅其中一個"又"字,就讓宋元明清的文人效仿不絕。 但不知為何,李煜的這首《長相思·一重山》,卻600多年來無人敢仿。
  • 落魄帝王李煜筆下的一首詞,抒發對故國的懷念,道出亡國的悲哀
    李煜是中華五千年歷史中公認最有才華的皇帝之一,也不知李煜是幸運還是不幸,幸運的是不費吹灰之力就登上了所有人做夢都想要的皇位,不幸的是他根本就無心政事,也沒有做帝王的才華。李煜作為皇帝給國家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自他榮登皇帝寶座後變日夜沉浸在聲色犬馬之中,尋花問柳無心問政,每天過著風流、瀟灑的生活,但是長期的不思進取和不理朝政的結果就是國破家亡。
  • 李煜最悲傷的一首詞,道盡人間悲歡,催人淚下
    ——《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公元976年,39歲的李煜被宋太祖扒下皇袍套上囚衣後,他像所有身陷囚籠的人一樣,全世界只剩下了一個孤獨的自己。曾經的南朝天子,如今成為北地之囚,他心中的愁苦,悔恨,悲傷,悽涼等複雜的情感可想而知。
  • 李煜臨死前寫的一首詞,短短四句卻令人心醉,成為千古絕唱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說:「 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 」在李煜的詞作中,其亡國後的作品含義深沉,最為膾炙人口。《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 「千古詞帝」李煜在春天用詞將思緒表達的唯美至極,令人心醉
    雖然李煜作為皇帝沒有卓著的功績 ,但他在文學領域卻有著卓越貢獻,並對後世詞作的創新開了先河。他擅長繪畫,精於音律,詞作清新脫俗,即便去掉皇帝的這一層身份,他也當真是個無比優秀的才子。而他同時又是個多情的人,前期他的詞作是對愛人,對美景的多情,後期則是多對山河破碎的無奈,對雨打飄零的身世的哀婉。
  • 李煜悔恨欲絕,在中秋節寫下一生最悲憤的詞,道盡人生悽苦!
    李煜登基後因缺乏治國能力,後期又整日和小周后飲酒作樂,南唐終於被北宋所滅。李煜也從一國之君變成了階下囚,在汴梁的囚徒生活終於讓李煜有所感悟,其詞風也大有轉變,哀婉悽涼,意境深遠,極富藝術感染力。公元978年的一個中秋,悔恨欲絕的李煜寫下了人生最後一首詞《虞美人》,這首詞既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煜的絕命詞。因為這首詞中有懷念故國的情感,因此宋太宗認為李煜有復國之念,於是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