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閒。雲一渦,玉一梭。澹澹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李煜的這首《長相思重山》開創了寫愁的新境界,新題材。在李煜之前,文壇中的詩人從未以這樣一個愁字都沒有,卻能句句表現出愁的詩詞。
這首名作是李煜後期所創,它沒有脫離花間詞的風格,但又比一般的花間詞寫得清新雋永。這首詞不像李煜往常的風格,引起了後世名人的爭相模仿,為什麼要模仿?因為它的難度太高了。
我們先來分析分析這整首詞,先看看他都寫了些什麼?這首詞的獨特之處又在哪裡?
「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遠天高煙水寒」,是遠景。這一切都是跟著思婦眺望目光的由近及遠漸次展開的。
需注意的是,「煙水寒」的「寒」,並非僅僅用來形容「煙水」,而且還曲折傳出了思婦的心理感覺。正因為久望不見,更添哀傷,心頭才滋生了寒意。
不經意地掃視周遭景物,瞥見不遠處有楓葉如火,灼人眼目。這使她猛然想起:時令又到了丹楓滿山的秋天,自己經年累月的相思之情何日才能了結啊?
上片「相思」一詞的出現,使得詞旨豁然顯現。緊接著點出了下片,並著重刻畫她的心理活動。「菊花開,菊花殘」,用短促、相同的句式,點出時間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
「塞雁高飛人未還」塞外大雁尚且知道逢秋南歸,那漂泊在外的遊子為什麼還見不到他的蹤影呢?用雁知「歸」來反襯人不知「還」,就更深一層地表現出了她的內心怨苦。
「一簾風月閒」,刻畫出了思婦由於離人不歸,對簾外風晨月夕的美好景致無意賞玩的心境。全詞寫了一個思婦在秋日裡苦憶離人、急盼歸來,然而最終沒有盼來的怨恨心緒。
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句句寫思婦「秋怨」,「秋怨」二字卻深藏不露。側重於表現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現其胸中之情,用筆極其空靈。
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他善於用單純明淨、簡潔準確的語言生動地再現物象,展示意境。
李煜的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後期複雜的情感,只是通過寫詞即興抒發內心的情感。
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義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李煜一生視詞如命,愛詩如狂。
相傳,自己生日之夜,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因詞中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
他的生命就是葬送在了自己的詩詞上,而且他的這首絕命詞,知名度很高。《李煜詞傳》中記錄了他的絕命詞《虞美人》,簡單幾個字,卻要了君王的命。
他的傳奇可不止這個《虞美人》,還有很多表現親愛的有趣佳作,這些描寫情愛的基本都是李煜早期的作品,當時的他可是住在皇宮了,三宮六院,這要有多少好玩的事情呢?
要是想知道李煜在深宮中如何,不如拿一本《李煜詞傳》看一看,要想了解一個聞名於世的詩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看他的詩詞。
《李煜詞傳》記錄了李煜從深宮皇帝到世間階下囚的全部「詞」佳作,而且不僅僅有佳作,還有佳作背後的創作背景,李煜的小故事。
除此之外,李清照、蘇軾、辛棄疾、納蘭容若、倉央嘉措都在裡面,而且是單獨的一本書,每個人都有專屬的「小本本」。
我們總是逼著孩子讀書,背詩詞,但是有些孩子就是記不住,自己很努力的背也記不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孩子不理解這首詩詞。
當孩子知道這首詩詞是怎麼來的時候,孩子背誦可以聯想到故事,能明白這首詩詞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出來的,帶著理解去背誦詩詞,這不簡單多了。
這一套詩詞,只需要79元錢,79元錢換取6本詩詞,能讓孩子至少提高10分,老師常說,一分壓倒千萬人,10分你的孩子很可能就是重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