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中老年人的菜譜丨冬日驅寒薑母鴨

2021-02-07 佳家誠品全球直採平臺

薑母鴨在我國南方沿海等地可以說是一道頗受歡迎的冬季食補之品。

薑母鴨具有春夏祛暑溼、秋冬祛肺燥,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寒冷的天氣,吃完薑母鴨後,能感受到通體溫暖,寒意盡失,因此很受閩臺地區人民的歡迎與喜愛。

薑母鴨食療兼優不無道理,早在唐代《新修本草》中,就有用鴨治病的載述。現代醫學分析,鴨肉的膽固醇含量低,且有補虛勞、清肺熱、止咳喘、消水腫等功效。至於薑母鴨主要輔料生薑,常用於治療腹痛、嘔吐、風寒、感冒、調理脾胃、增進食慾等。

下面介紹這道薑母鴨的做法給大家。




【薑母鴨

食材:

鴨半隻,老薑1個,枸杞少許

芝麻油,米酒,老抽,白糖,鹽

做法:

1、將鴨肉洗淨後切塊,老薑切成片,備用。

2、鍋中放入芝麻油,中火燒至6成熱時放入薑片,慢慢地煸香。待薑片煸至微微發黃時將鴨肉倒入。炒至鴨肉變色時倒入適量的老抽炒至上色。

3、炒均勻後倒入廣東米酒。繼續維持中火翻炒約15分鐘。炒至鴨肉水分炒幹,顏色變深。

4、再加入糖,八角,桂皮,香葉,加適量的鹽調味。

5、加入沒過鴨肉的開水,開大火燒至沸騰,轉小火慢慢燉1.5個小時。

6、出鍋前10分鐘將洗淨的枸杞加入。開大火拌勻燒至湯汁濃香即可。



圖文來源:網絡等,若涉及版權,敬請及時聯繫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冬日暖陽,姨婆的這鍋薑母鴨
    秋風蕭瑟中,陣陣寒意襲來,便有吃些暖心食物的念頭,街上薑母鴨店的生意也隨之火了起來。有一天女兒看到路邊"薑母鴨"的招牌,滿臉疑惑地問我:「做薑母鴨為什麼一定要用母鴨而不用公鴨?」我說薑母鴨這詞應該用閩南語讀音,薑母的"母"是形容姜老的意思,與鴨的公母無關。
  • 陰沉沉的天,吃個薑母鴨驅驅寒
    於是,我們在李村挖出了一家閩南菜館,有薑母鴨。某點評上的評價不錯。我們酉食向來歡迎網紅店打臉,請讓我們忽略掉5星的好評,而被你們的味道所折服。BOSS點單香酥醋肉麵線糊素食餐薑母鴨小份牛肉羹花羅飯總價:90細心的小胖友應該發現了,沒錯,我把菜單上有圖片的全點了!
  • 明日小雪,別忘記薑母鴨,熱乎乎香噴噴一大鍋,身子暖暖不怕冷!
    明日小雪,別忘記薑母鴨,熱乎乎香噴噴一大鍋,身子暖暖不怕冷!感覺不久之前還是立冬,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不僅溫度低了,還轉眼間就到了小雪。尤其是小雪之後的溫度,也會更因為寒潮來臨而更冷一些,這個時候就更需要吃些美味的菜品,來給自己貼些膘,更強壯地過冬。
  • 在鄭州也能吃到經典粵菜,冬日驅寒滋補必吃美食——豬肚雞
    冬日裡三兩好友出門小聚,老張我也時常會選擇打邊爐作為聚會時的吃食,不為別的,就是為了圍著爐火吃著肉,喝著熱湯就著酒。沒錯,圖的就是個暖和,要是窗外再下點兒雪,那就更愜意了。驅寒取暖,豬肚雞真是「有一手」要說這豬肚雞,冬日裡驅寒真的是太棒了。
  • 【每日一菜】臺灣薑母鴨的做法
    【導讀】冬天來了都想在冬天補補身體有很多粉絲就要求煮飯啦教教薑母鴨的做法,薑母鴨做法有很多種就不一一說明了,今天就來說說臺灣薑母鴨的烹飪方法。都說臺灣薑母鴨可以說是臺灣民間最受歡迎的冬季食補之一,美麗的寶島臺灣雖然四季氣候宜人,不過有時也會有十度左右的低溫。在低溫來襲的日子來一鍋薑母鴨暖暖身子,那種感覺就好像沐浴在冬日煦煦的陽光中,有種幸福的感覺。下面就趕緊去學習下它的做法吧。
  • 藥燉排骨湯、薑母鴨、油麻雞
    薑絲豬肝湯 陳鐵心拌拌麵豬肝湯 開業超過 35 年,主打豬肝湯,不要說冬天,就算平日去到都可能要排隊,招牌的豬肝湯系店內人氣之選,豬肝吃起來口感嫩滑沒腥味,加上鮮甜的湯,喝完一碗不止驅寒,仲可以補埋血,一舉兩得! 除豬肝湯外,淋上豬油、芝麻及自家制的麻醬等的「伴面」亦是店中的人氣之選。
  • 冬至將至,這道冬日進補湯常給家人喝,鮮香營養,驅寒又暖胃
    導語:冬至將至,我常給家人喝這道冬日進補湯,鮮香營養,驅寒又暖胃冬至節氣,各地有吃不同食物的習俗,其中不乏有餃子、麵條、湯等,我家每年除了要吃餃子,還會煮一鍋湯,其實湯並非一定要肉湯,用健康的食材做搭配,煮的湯營養美味,亦可滋補,雞蛋菌菇湯便是不錯的選擇,用新鮮的菌菇和雞蛋搭配,湯異常鮮美,一碗下肚可以驅寒暖胃
  • 舌尖上的美食——廈門第一鴨,薑母鴨: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
    閩臺兩地薑母鴨的製法中,又以廈門地區最為正宗,於是薑母鴨便有了「廈門一寶,閩臺一絕」,「廈門第一鴨」的美譽。「薑母鴨」是「姜」加「母鴨」嗎?不是的,廈門人將三年以上的老薑稱為「薑母」,篤信它有驅寒祛溼之效。而用老薑和番鴨結合而烹製的美食,自然便被稱之為「薑母鴨」了。
  • 說起來鴨肉,光知道「烤鴨」就落伍了,冬天吃盤「薑母鴨」也挺美
    文│懶懶說起來關於鴨肉的吃法,還真道出了南北方之間的差異,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好像北方人只愛吃「烤鴨」,而南方人關於鴨子的吃法卻很多:鹽水鴨、老鴨粉絲湯、子姜鴨、薑母鴨、燒鴨等等。而說到鴨肉的時候,閩南的室友說:我最喜歡媽媽做的「薑母鴨」了,每次回家媽媽就會殺一隻鴨給我吃,在學校一想起來媽媽燉的鴨,就口水直流。而從中原小鄉村地帶出來的我很狐疑地說:「鴨肉還能燉著吃?我們家養鴨都是為了吃鹹鴨蛋,從來不吃鴨肉,吃過的鴨肉只有烤鴨。」南方的室友們都開始笑話我:「你到底錯過多少美食呀?」
  • 臺灣來的薑母鴨,吃完就想脫衣服...
    吃薑母鴨火鍋講究三吃,亂一步都享受不到最純正的味道。【第一吃】:喝湯。等鍋裡咕嘟咕嘟起來,就要先喝上一碗熱湯。鴨心要燙3分鐘,吸收著薑母鴨的高湯,十分入味,鮮嫩得要嚼出汁兒來。老闆說:「光做薑母鴨火鍋,掙不到錢啊!」所以,請了個老師傅,做起燒烤的生意。
  • 點亮生活的美一一臺灣美食薑母鴨
    薑母鴨最初連接了臺灣人的「補冬」、「轉骨」觀念,鹹信它能舒筋暢脈,袪寒暖胃補氣血,乃冬日尋常的美味。  從前的臺灣社會有一個迷信:女子不能吃薑母鴨,否則皮膚的毛細孔會像鴨的羽毛般粗大。這種謠言一定是貪婪又小氣的男人杜撰出來的,面對美食,竟深恐自己的老婆和姊妹來分享。
  • 薑母鴨
    麻油雞、羊肉爐和薑母鴨堪稱對岸冬之三寶。尤其是薑母鴨店,一年裡有大半時間店門緊閉,直到接近年終的某個下午,店門突然開啟,隨即而來的是一場熱熱鬧鬧的祭拜儀式,之後正式開張。自傍晚營業至凌晨3、4點,愈夜愈熱鬧。臺中的薑母鴨店店名大多浮誇,譬如「霸味」、「帝霖食補」之類。
  • 冬日喝湯進補首選,肉骨茶幫你驅寒祛溼氣
    寒風漸漸起冬日邁著沉重的步伐一點點接近了很多比較關注養生的人士會選擇在冬日喝湯進行滋補不僅能調理脾胃疏肝理氣還能祛除寒氣和溼氣真可謂是一舉數得的好辦法>而在東南亞沿海流行著一種名為「肉骨茶」鮮美湯品更是沿海人民驅寒祛溼氣的不二選擇我與肉骨茶的這場相遇說來有些巧合本來有事耽擱都打算不去了後面發現離晚上約好朋友見面的地方很近
  • 【鴨肉料理爭霸戰】Bebe Fusion王品201的薑母鴨
    ▲薑母鴨 ($40)每當到了秋冬的時節,就會聽到身邊的臺灣同事們開始念叨起薑母鴨,在低溫來襲的日子裡,來上一鍋薑母鴨暖暖身子,那種感覺就好像沐浴在冬日煦煦的陽光中,滿滿都是幸福和回憶滿滿一鍋的薑母鴨散發著誘人的香氣,湯頭由大量以麻油炒到將近深黑色的帶皮老薑和中藥材煸炒燜煮而成,湯底看起來濃油厚重,但是喝起來卻是油而不膩,酒味也較淡;雖然湯頭滿是辛香撲鼻的老薑麻油香,入口時卻爽喉不辛辣,喝到後面還有一股甘甜的滋味跑出來
  • 紅了30年的臺灣『薑母鴨火鍋』空降廈門!冬日裡的暖胃神器!
    在手腳冰涼的寒冷冬季裡吃過薑母鴨以後驅走了一身的寒氣整個身體也就立刻溫暖起來了!老闆和我們說到,在寶島臺灣薑母鴨是他們一到秋冬必吃的暖胃神器!30多年來,顧客絡繹不絕,就好這口味道!吃薑母鴨之前記得要先喝一口湯,從臺灣而來的滋補薑母鴨藥材包,熬製的湯底濃鬱鮮美,伴隨著淡淡的姜的辛辣味,很有層次感的湯底讓人直呼過癮!
  • 臺灣薑母鴨、三杯雞、臺式奶茶...
    正宗臺灣薑母鴨爆紅莆田②從臺灣來的老闆和廚師團隊連食材都帶著「臺灣腔」③還有臺式三杯雞/臺灣香腸/臺式奶茶...我要吃遍臺灣美食!你若去過臺灣,可以明顯感受到薑母鴨是他們一到秋冬必吃的暖胃神器!滿街都是火熱的薑母鴨簡直毫不誇張呢!臺灣米酒、臺灣黑麻油和出了名的凍豆腐可是這的「3大絕招」!巧妙地將酒精味燒掉,只留餘香~口感輕盈的凍豆腐輕易就被降服了
  • 【惜時如玉】今日立冬丨北風潛入悄無蹤,未品秋濃已立冬
    四物湯薑母鴨薑母鴨這道美食起源於福建泉州,而後傳至中國其它地區乃至海外,是福建一道漢族傳統的名小吃。它既能氣血雙補,同時搭配的鴨肉有滋陰降火功效。美食中的藥膳滋而不膩,溫而不燥,驅寒效果極佳。在低溫來襲的日子來一鍋薑母鴨,感覺如沐暖陽。羊肉火鍋
  • 冬日宅家喝茶,多喝熱茶暖暖身,六大茶類哪些茶才適合煮著喝呢?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丨作者:村姑陳 《1》 到了十二月,宜喝熱茶驅寒。
  • 大雪將至,記得給家人喝這碗湯,驅寒保暖,營養豐富不輸牛羊肉
    大雪將至,記得給家人喝這碗湯,驅寒保暖,營養豐富不輸牛羊肉日子過得飛快,明天就是大雪節氣了,也就代表著天氣越來越冷了,白天的溫度也會逐漸到零度以下,天寒地凍,寒風刺骨,大家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說起滋補,今天呢,就和大家分享一道適合常喝的湯水,它就是這碗蓮藕豬骨湯。民間有句俗語,說的是秋冬的蓮藕最養人,散發著獨特的清香,促進消化增進食慾,常吃對脾胃好,還能夠潤燥敗火。而豬骨同樣不容小覷,富含人體所需的蛋白質、骨膠原以及鈣等物質,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經常食用都可以帶來不少好處。
  • 記憶中奶奶做的薑母鴨
    薑母鴨這道菜,在記憶中最早出現在四五歲的時候,那時候穿著小短褲、小短袖,光著腳丫子,每當奶奶煮好薑母鴨,我總是端著個小鐵碗等奶奶打開高壓鍋的那一刻。自那之後就很少吃到奶奶做的薑母鴨,再後來八九歲時爺爺奶奶也相繼去了另一個世界,再也找不回那個獨有的薑母鴨味道,那個端著小鐵碗等著高壓鍋打開的期待,那個奶奶夾給我鴨腿的場景,那個餵爺爺吃鴨肉的爺孫樂,那個······再後來吃到薑母鴨就是媽媽煮的薑母鴨,好吃,但沒有奶奶的那個味道。人就是那麼一種奇怪的生物,當失去之後才懂得去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