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年沒有去臺灣,我對於對岸的思念,落實到每一道季節性料理。麻油雞、羊肉爐和薑母鴨堪稱對岸冬之三寶。
尤其是薑母鴨店,一年裡有大半時間店門緊閉,直到接近年終的某個下午,店門突然開啟,隨即而來的是一場熱熱鬧鬧的祭拜儀式,之後正式開張。自傍晚營業至凌晨3、4點,愈夜愈熱鬧。臺中的薑母鴨店
店名大多浮誇,譬如「霸味」、「帝霖食補」之類。店家從來不在店門貼任何開店告示,但是,每年開店的第一天,總是有那麼多人,默契地來到這裡,熱烈地吃上一頓。外地客如我去吃薑母鴨,店家會欺生,給的鴨肉,難免有幾塊很柴,當地人說,只有熟客去,店家才給全部是好的肉。
薑母鴨正確的叫法應該是「薑母鴨火鍋」,我只見識過兩個地方,可以把一切料理做成火鍋的方式,一個是重慶,一個在臺灣。在一樣的溼冷氣候裡,重慶用花椒和辣椒取暖,臺灣用胡麻油、老薑和米酒禦寒。食客們到店,先上一大鍋鴨肉湯,慢慢煮慢慢吃,吃了一半,再涮蔬菜、丸子、豆腐等等。
薑母鴨火鍋
那麼如何在家簡單地煮一鍋薑母鴨?
我參考了YouTube 上阿基師的少油清爽配方。450克鴨腿+230克鴨胸肉+300克老薑,若你高興,也可以整鴨切塊。薑母鴨,顧名思義,姜為先,鴨肉和姜的比例高達2:1。姜塊用刀背拍扁後切片備用。
熱鍋不加油,煸炒切成塊狀的鴨腿,等到炒出鴨油,再加入鴨胸肉(主要因為我喜歡鴨胸無油帶肉纖維的口感),煸炒一下,再加人薑片炒,炒到鴨肉兩面呈金黃色,倒入一整瓶米酒,滾後,加入當歸、桂枝、川穹、黃芪、黑棗、桂圓和人參須(前四樣是基本版,後幾款看各自喜好),加入白芝麻替代胡麻油的香氣,煮30-40分鐘後,加入喜歡的蔬菜,考慮到湯頭的清甜,我加的是玉米、大白菜、冬筍、香菇和蓬蒿。起鍋前,再加浸泡過米酒的枸杞。不加鹽。
姜和中藥香氣完全融入到鴨肉和蔬菜,湯頭甘甜,吃完一鍋湯,可以考慮關掉暖氣。
少油版薑母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