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認為這是一部災難片,因為片名被曲解了《唐山大地震》?

2020-11-20 王進進說體育

初,周恩來總理去世;

今年,朱德將軍是十大元帥的首領,他為中國抗戰而戰;

同年,毛澤東董事長,新中國創始人去世;

今年河北唐山發生在芮氏7.8地震級,地震持續約23秒,造成24萬人死亡,16萬人重傷。

今年,有那麼多讓中國傷心的事情,註定要被歷史銘記。

尤其是持續了23秒的唐山大地震摧毀了整個唐山,幾十年來為數萬活人種下了「餘震」,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仍然無法面對九死一生在血海中行走的痛苦。

電影《唐山大地震》在全國上映,影片上映後,輿論褒貶不一,豆瓣評分維持在7.7分。

這7.7個點中有多少是「情感分」,還有多少是「技術分」未知。

套用豆瓣網友的話來說:唐山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安逸中,因為他們都死過一次。你看電影,我們看自己的過去。

這一次,馮小剛以一個小故事模式為基礎,以兩行敘事的方式講述了《唐山大地震》繼兄弟姐妹和兩個家庭之後的故事,我們不得不說這個故事講得很好。

有多少人,在經過23秒的地震後,在後不能與他們的「地震記憶」和解?

有多少人盯著7分鐘地震的電影畫面,貼上了明白的油畫,認為這是一部轟動、庸俗、災難性的電影,片名與事實不符?

他們看到的是「災難」,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因果關係。

正是因為電影中有7分鐘的僅有畫面,所以下面的長達畫面持續超過100分鐘「地震記憶」。

儘管馮小剛沒有用「餘震」這個詞來命名電影,但不能否認整部電影都在「餘震」左右,但是電影的「餘震」與小說的「餘震」表現不同。

不同的敘述視角

儘管小說《唐山大地震》改編自張翎的情節、情感和原型可以相互對應,但小說中表達的「餘震」和電影中表達的「餘震」卻有很大的不同。

關鍵是影片悄悄地取代了主人公的視角。

小說中的女兒不叫方凳,而是一盞小燈。

小說開頭,小鄧在第三次自殺求救後被轉到心理治療科,根據自己的觀察結果和與小鄧的第一次交談,醫生指導小鄧配合治療。

在小說中,所有的時間點都被打亂,用記憶倒敘的方式來描述,而不是按時間順序敘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故事的主人公永遠是一盞小燈,故事從一盞小燈的角度出發,描述了她在後的23秒裡「餘震」的生活長達是她被這場自然災害摧毀的徹底生命。

小鄧三次自殺,但求救,很矛盾,她被折磨得想死,但又想活下去,所以每次她鼓起勇氣自殺時,她都會再次尋求幫助。

然而在電影中,視角被悄悄地放在了「媽媽」圓妮身上,而元妮則成為推動整個故事發展的關鍵。然而與小燈一再追求死亡不同,元妮在餘震場景中並沒有握住丈夫的手,當他選擇兒子的時候,他已經死了。

活著只剩下為丈夫和女兒、方家和兒子贖罪的身體長大。

所以,元妮總是在丈夫和女兒的遺體前放一些香,並在盆裡泡一些西紅柿,她每年買兩本教科書和教具,每年,她都要翻看一翻方凳的墳墓,把課本放在裡面,每年拜祭父女時,她總是一遍又一遍地說新家在哪裡,回家的路怎麼走,她總是在家裡呆20多年。

如果她想接她走,她不想,方達會給她買房子,她不想,方達會讓她自己找個老朋友照顧,她也不想。

在小說中,從小燈的角度看,母親選擇了她的弟弟,並放棄了她,在電影中,從元妮的角度來看,她實際上是把「殺」交給了她的女兒。

雖然影片在故事處理上儘量接近小說,但只是敘事角度的替代,事實上可以看出,大地震之後留在他們心中的「餘震」是世界差異的結果。

02「餘震」傷害差異

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都是一樣的,是燈和凳子的頭痛。

小鄧的頭痛,悄悄地卻如影隨形跟著她,讓她時時刻刻感受到地震的疼痛,這種疼痛與別人不同,別人都是精神上,而小鄧則是精神上和身體上的。

當然,她頭痛的原因可能也是當年地震傷後遺症的創傷,30多年來一直伴隨著她無意識的心理暗示。

在小說中,根據燈的痛苦,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描述:

她曾經參加過一所著名醫學院舉辦的疼痛治療實驗,一位研究成果顯著的醫學專家讓病人逐一描述他們的疼痛感受。有人說針扎。有人說昆蟲咬人。有人說錐形指甲。有人說切割。有人說。

說到燈籠,燈籠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把他想像成一把重錘——一把方臉長柄的大錘,供建築工人或鐵匠使用。不是直接砸,而是幾層被褥之後的砸。所以疼痛不是尖銳的小面積疼痛,而是一種瀰漫的、鈍的、有巨大回聲的隱痛。她的頭骨似乎是一個柔軟而低劣的球,每敲一次都能彈回來。當他被擊碎時很痛,當他反彈時又很痛。

最後,由於對疼痛的這種特殊描述,專家們只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發出沉默問題。

諷刺的是,因為蝴蝶效應症狀,她真的只能成為一個作家。

因為我不能正常地生活、工作或愛。

13歲時,養父的「性侵」行為讓她更加懷疑人性。她不相信戀愛關係,即使她是一對父女,即使她有血緣關係,她也不能感到輕鬆。

地震後,她就像一個冷冰冰人,一個火山爆發人,有時冷漠,有時焦慮,但她從不流淚。

一個不會哭的女人,一個總是夢想災難的人,一個總是感覺自己像她頭痛欲裂的人,但是其他人只認為她是幻想中的小說家,很難想像她的32歲,太可怕了。

電影中元妮的「二次傷害」是什麼?

起初,袁妮活不下去,但丈夫逼她活下來,當她用手抱起丈夫壓著時,方大強還活著,電影裡沒有說清楚。

剎那間,強的餘震擊中,元妮手抓不住,看著方大強被廢墟吞沒的疼痛,讓元妮崩潰大喊:「老天爺,你個王八蛋」。

這是第一次,她看著最親最愛的人在自己面前死去。

後來,面對選擇兒子或女兒的問題,她不停地說:「都要救……」,但這場災難沒有給她任何喘息的時間,如果她再不救人,他們誰也活不了,如果她再不選擇,他們就會救別人,這種認知在她心中縈繞。

她說「救弟弟」的那一刻,她的「餘震」真的開始了。

在電影裡,有很多催淚的地方,撐不住的人可能一直在哭,但即使許多人能撐得住,電影結束時,圓妮能跪在凳子前說「抱怨」,坐在屏幕前的人還能撐得住嗎?

地震帶給小鄧的「二次傷害」是她被選擇在生死之間死去,她試圖重新活下去,試圖抓住養父母的情感紐帶,卻被養父打到了地獄,這裡的第二個損傷是地震後她心臟的「餘震」,這是一個尚未解決的生命問題。

地震給圓妮帶來的「二次傷害」是,她不得不看著廢墟,吞噬丈夫,從兒子和女兒中做出選擇,

這是一個傷害一千人、自毀八百人的選擇,被選中的人受苦受難,被選中的人,不是嗎?

不同的和解方式

「臍帶,你終於把臍帶割斷了。」

這是小說中的一句話,由小鄧的心理醫生激動地說。

小說中的小燈都不能自理了,她很煩惱,她不能哭,她沒有眼淚,她總是認為自己病了,導致淚腺阻塞,但經過治療,她發現。

她沒有外傷,但她病了。

在給她治療的過程中,鼓勵她在夢中打開一扇窗,讓她哭泣,讓她面對7歲以前的記憶,告訴她離自己的影子有多遠,讓她回到長大出生的地方。

後來,她真的回去了。

在一幢被高樓大廈擠得水洩不通的老舊二層樓裡,我看到兩個七八歲的孩子,名叫「紀登」,「念登」,還有一個五六十歲的女人。

在那之後,她會哭,她最後給心理醫生的信息是,她終於推了最後一扇推不開的窗戶。

切斷臍帶是什麼感覺?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回答我們,每個人都是天生的,連的臍帶就會被切斷。

這盞燈是在心理醫生的治療下割斷自己的臍帶,而臍帶,暗指是她的新生兒,她就像新生兒一樣,和她「地震記憶」和解,重新開始。

電影的結尾,和解的方式是不同的。

這部小說沒有用太多來描述小鄧和她父母兄弟的成長經歷,而是用大量的筆墨來描述小鄧在地震後的創傷。

在這部電影中,他完全是一個雙線敘事,主要講述了母親、女兒和兒子的生活。

他們在同一時間,在不同的空間遭受同樣的痛苦。

對小鄧來說,幸運的是,方凳上有一對養父母深愛著自己,雖然他們在大學裡也遇到了那個人渣,但他們還是在口袋裡四處尋找,終於遇到了那個愛她的男人。

可以說電影裡的方凳很早就開始自愈了,這個故事似乎完成得夠多了,但事實上還不夠。

如果方凳生活在國外,不再回國,那麼她的一生將永遠被放棄,她的哥哥和媽媽也將在痛苦中度過一生。

在這個時候,結局是如何相互影響的,這樣他們三個就可以互相認識了?電影的處理結果是藝術性的許多。

在小說裡,是也就是在電影裡,是23秒的毀滅,的和解。

發生四川汶川地震,震級為芮氏8.0,在地震的第一時間,所有的長凳和方達都到達唐山救援隊幫助。

歷史似乎出人意料地相似,一個母親,在艱難的抉擇之後,為了保住女兒的生命,放棄了雙腿,即使女兒將來可能會責怪她,但她確實做到了。

她旁邊的凳子,也許直到這一刻,也沒有明白她母親的痛苦,她和方達的姐夫已經團聚了,但是在一堆廢墟中。

回到唐山,當她拿著西紅柿轉過身去,看到袁妮跪在她面前向她道歉時,他們的「餘震」已經過去了。

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地震是新中國以來最大的兩個地震遊戲,是中國現代史上的大屠殺,也是無數人無法抹去的痛苦。

不是每個人都能最終與他們的「地震記憶」和解,但至少《唐山大地震》似乎提供了一個好的方法。

有些傷口只有當傷口被打開,膿液被擠出時才會癒合,面對如果沒有的勇氣,怎能割斷無形的臍帶,完成新的生命?

相關焦點

  • 《唐山大地震》不僅僅是一部災難片
    影片唐山大地震>是根據張翎的小說餘震改編而成,由導演馮小剛執導,講述了一對龍鳳胎姐弟因唐山大地震而改變的命運故事,以我個人的觀點唐山大地震不僅僅是一部單純的災難片,還是描述人物情感戲的一部經典之作,同時將人性的弱點暴露無遺,生死攸關時刻親情在人性中生死考驗。
  • 盤點8部高分災難片:《唐山大地震》最經典,《末日崩塌》特效佳
    但當特效畫面閃過,更讓我們震撼的是自然災害降臨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織,有人只顧自己的性命,有人顧及人間大義,能否打動人,也是衡量一部災難片是否合格的標準。影片中搬屍人的角色讓不少觀眾印象深刻,一部災難電影中總要有一個符號將生死連接,此時的搬屍人便是那個符號。
  • 盤點8部高分災難片:《唐山大地震》最經典,《末日崩塌》 特效佳
    但當特效畫面閃過,更讓我們震撼的是自然災害降臨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織,有人只顧自己的性命,有人顧及人間大義,能否打動人,也是衡量一部災難片是否合格的標準。> 距離唐山大地震已經過去了整整44年,44年間,說起最能還原真實場景的電影,莫過於馮小剛導演的《唐山大地震》。
  • 《唐山大地震》震撼人心的不是災難,是迴蕩在心中的「餘震」
    電影講述中國76年的唐山7.8級地震,在緊迫關頭母親選擇舍姐救弟,但姐姐並沒有在這場天災中喪生被解放軍收養長大,三十多年後一家人終於相認,用這一家的故事來映照當年的災難回憶。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作品,並不是說他對電影業的發展有多麼深遠的影響,而是這部作品的內容本身,是一部流傳給每個年齡段的觀眾的經典,它的影響是深遠的。這部五代導演的作品,吸收了這代導演的精華,對於某個時代的反思,他們經歷過變動極大的時代,也見證了不少災難,他們的創作熱情衝破所有困難。
  • 電影《唐山大地震》:還有多少人沉浸在「餘震」中,不曾治癒呢?
    對於唐山大地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一場巨大的災難所帶來的痛是難以想的。當時唐山大地震僅僅維持了23秒的時間,但是在這23秒中,所有的房屋變成了廢墟,千千萬萬的家庭在面臨著生離死別。這一場災難已經過去多年,倒塌的房屋已經被建好,一片廢墟也已經恢復了生機,曾經經歷過災難的人們,真的被治癒了嗎?在我們看來,也許這是一部電影,而在他們看來,這樣子的痛苦和煎熬就是他們人生中真真實實的經歷。
  • 唐山大地震電影影評,被深情寄語「中國人自己的電影」
    無論是上映之前片方信心十足喊出的5億元人民幣票房目標,還是被某些影評人評價為「不哭不是人」的催淚故事,其實都掩蓋了這部電影的一個重要事實:無論是否票房大賣,無論是否毀譽參半,《唐山大地震》都是我們當下社會的晴雨表,其中折射出的必然是主流社會人群以何種心態面對我們這個躁動不安的時代。
  • 《唐山大地震》被災難隔斷的母女情
    《唐山大地震》是以1976年唐山大地震為背景,由馮小剛執導的一部電影作品。詩人但丁說過: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聲音。母愛是人類感情裡最無私的愛,沒有之一。影片中的媽媽因為特殊情況下的選擇讓她背負了32年沉重的十字架。但血濃於水的親情,在最後還是讓他們冰釋前嫌。
  • 中國人最喜歡的8部災難片:《唐山大地震》排第二,第一名全知道
    八、《後天》 8300萬——「災難片巨匠」羅蘭·艾默裡奇2014年導演的作品,這也是其最好的災難片之一,豆瓣評分甚至超過了他導演的《獨立日》。影片故事是關於因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一場世紀災難,跟《獨立日》一樣,本片的很多大場面有點違背物理常識,但拍得氣勢恢宏,水淹自由女神像的片段,在電影院看,令人極度震撼。
  • 《唐山大地震》當年一經播出就讓不少唐山人淚流滿面
    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的周年祭日,相信大家應該不會忘掉四十四年前的那一場災難吧?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類始終是這麼渺小,渺小到我們不能做任何事,只有災難發生之後,我們才後悔莫及。那個夏天,比任何一年都要炎熱,唐山的所有人都不知道即將有一場大災難侵襲於此,就在那天凌晨三點多,人們都已熟睡,他們沒有任何防備,就這樣一場大地震席捲而來,整個唐山城轟然倒塌,一夜之間變成廢墟。而今天我們要了解的電影就是以這樣一個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動人親情故事。
  • 《唐山大地震》這個超級催淚片你們看過嗎?有什麼想法呢?
    哈嘍,大家好,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一家人因為大地震分離,幾十年後又重逢的影片---《唐山大地震》這部影片可以說是超級催淚的,獲得網友的一致好評。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作為社會的集體傷痛,一直被悄悄地掩埋和隱藏在無數人內心最深的角落中。貌似被遺忘,實際上它卻一直在隱隱作痛。
  • 唐山大地震44周年,唐山人,對於地震已經麻木了嗎?
    2020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4周年紀念日。雖已過44年,在聽老一輩的唐山人講述大地震的親身經歷時,依然感到毛骨悚然。然而,唐山人在災難面前所凝結出來的「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震時及震後建設中支撐、激勵、鼓舞和引導唐山人民最終戰勝地震災害、重建家園的精神力量。唐山地處郯城-廬江地震帶、燕山地震帶以及海河(河北)平原地震帶的交匯處,與此同時,又是大陸斷裂地震帶的邊緣,導致唐山地質活動頻繁,地震次數較多,震級較高。
  • 唐山大地震紀念日:聊聊電影《唐山大地震》
    明天就是7.28了,是震驚中外的唐山大地震44周年紀念日。筆者特地重溫了由馮小剛導演在2010年拍攝,陳道明、徐帆主演的災難片《唐山大地震》。電影《唐山大地震》於2010年7月12日在中國河北省唐山市舉行全球首映式。影片用長達136分鐘的時間講述了一個前後跨度32年。
  • 全球十大災難電影,唐山大地震第七,2012列榜首
    金輝發現圍繞大馬島和海雲臺的東海地質情況與2004年印尼發生海嘯的情況非常吻合,不安的金博士多次提出海嘯有可能在韓國發生,但災難防禦廳不顧他的勸告和判斷,強調韓國不可能發生類似海嘯事件,金博士只能把隱憂自己承受。沒想到東海的形狀開始呈現無法預知的變化狀態,金博士的預言成為了事實,但這一刻的防禦已經來得太遲。
  • 《唐山大地震》突出溫暖 養父與原著大相逕庭
    2007年歲末,河北唐山市委書記通過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找到馮小剛,希望能請他拍攝一部反映唐山大地震的電影。他向馮小剛表達了拍攝這部影片的兩個訴求 一是表現唐山大地震和唐山人的苦難,二是表現唐山在災後重建中經歷的一系列變化。
  • 《唐山大地震》獲全面盛讚 華語電影新高度
    每年暑期檔,好萊塢大片都是票房大戶,《變形金剛2》等片如同重磅炸彈轟炸著中國電影市場,而《唐山大地震》的出現,則被寄託了更大的期望,《深圳晶報》填寫調查問卷時,期待著「能有一部中國大片在暑期檔與好萊塢巨製分庭抗禮」,《唐山大地震》能否實現「5億票房」,也是眾多媒體的關注焦點,「騰訊網」娛樂頻道主編趙欣表示:「正當我以為國產電視劇水準已漸漸蓋過電影的時候,《唐山大地震》及時出現,華語電影從此有了新高度
  • 《唐山大地震》影評——人可以被毀滅,但不會被打敗
    造成死傷數十萬,幾乎將整個城市夷為平地的唐山大地震,距今已過去了四十四年。即使是那場災難裡最小的倖存者,如今也已步入中年。天災造成的損失可以修復,但切身經歷過噩夢的那些活下來的人,可能餘生都要遭受夢魘的折磨。
  • 《唐山大地震》影評:人可以被毀滅,但不會被打敗
    造成死傷數十萬,幾乎將整個城市夷為平地的唐山大地震,距今已過去了四十三年。即使是那場災難裡最小的倖存者,如今也已步入中年。天災造成的損失可以修復,但切身經歷過噩夢的那些活下來的人,可能餘生都要遭受夢魘的折磨。
  • 還原44年前災難實況,馮小剛版《唐山大地震》演員現狀如何?
    多年後,導演馮小剛根據小說《餘震》改編拍攝了一部災難片《唐山大地震》。馮小剛認為,這部基於歷史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電影,講述了國人對家的無限眷戀,親情的力量比災難的力量要大的多。來自河南三門峽的小演員張子楓,在拍攝《唐山大地震》時才剛剛9歲。獨自一人站在廢墟中無助的模樣,如今看到還是讓人十分憐愛。
  • 地震預測有多難?唐山大地震原來是這麼回事!
    大自然總是讓人感到敬畏,災難來臨的時候說來就來,沒有任何留給人類逃生的時間。而自然災害當中,又以地震給人類造成的經濟損失最為嚴重。地震是怎麼發生的?地震能夠被準確的預測到嗎?地震發生之前不是有很多預兆嗎?為什麼至今人類人仍舊無法準確的預測地震?今天就讓趙括說歷史帶領大家歷史上著名的唐山大地震。而今天要說的地震災害,就是作為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的唐山大地震。
  • 《餘震》比《唐山大地震》殘酷
    從《望月》、《彼岸》,到《郵購新娘》,再到最近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金山》,張翎的每一部小說幾乎都是中國現代史的別樣演繹。有評論者認為張翎小說的分量首先在「歷史的厚重」,其次是「地域的擴展」。  「最近採訪太密集了。」張翎回復時代周報記者時這句話出現了兩次。因馮小剛電影《唐山大地震》而引發的對原著者的關注,張翎的忙碌可想而知。「可是我還是把你插隊進來,快快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