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突出溫暖 養父與原著大相逕庭

2021-01-09 搜狐網

  2007年歲末,河北唐山市委書記通過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找到馮小剛,希望能請他拍攝一部反映唐山大地震的電影。他向馮小剛表達了拍攝這部影片的兩個訴求 一是表現唐山大地震和唐山人的苦難,二是表現唐山在災後重建中經歷的一系列變化。

  唐山市的邀請,讓馮小剛想起了幾年前讀過的小說《餘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一塊坍塌的預製板下壓著一對年幼的孿生姐弟,但救援條件只允許搶救其中一個,另一個則面臨著死亡的威脅。情急之中,心痛欲絕的母親選擇了弟弟。然而造化弄人,預製板下的姐姐並未被殘垣奪去生命,但卻從此對母親的選擇充滿怨恨。多年後,姐姐最終理解了母親的痛苦,重新回到了久違的家庭。

  馮小剛把這個故事講給了唐山市委和廣電總局領導聽,他的思路得到了認可。

  《唐山大地震》的編劇是蘇小衛,蘇小衛以前都用筆名「思蕪」給老公霍建起寫劇本,《那山那人那狗》《暖》《生活秀》等多部劇本在國內外獲了幾十個獎項。昨日,蘇小衛接受成都商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在蘇小衛眼中,《唐山大地震》不是全景式的災難片,而是帶有文學色彩的情感電影。「把這樣一個很生活化的電影交給我做,就是要寫出一部溫暖、富於情感的主流電影。」

  成都商報:能否談談您是如何介入到《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的?

  蘇小衛:我是中途介入的,據我所知,製片方在劇本運作方面遇到了一點困難,請電影局張宏森副局長出出主意,張局長推薦了我。我最先見到的是王中軍先生,他拉著我講了一個多小時,我大概明白這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電影,和馮小剛導演交流我印象最深的一個詞是溫暖,他說這應該是一個溫暖的,有感情的電影。我一向是這樣寫電影的。太大的歷史題材和深刻的話題我也不擅長,我喜歡寫人生和情感,所以一開始就挺有興趣的,我說先寫個提綱吧,你們覺得行就合作,覺得不行咱們就都別提這事了,我比約定時間提前好幾天就交了提綱,他們也覺得不錯,於是就往下做了。

  成都商報:說說《唐山大地震》與原著小說《餘震》之間的區別和聯繫,在改編的過程中,什麼內容被保留了下來,什麼東西被去掉了?

  蘇小衛:原著是劇本的起點,也是這個項目的嚮導,一個確定以唐山大地震為表現內容的電影,很容易被編劇寫成類型化的災難片,大家對那一類影片的套路都很熟悉了,《餘震》為電影提供了一個文學的起點,引領創作走出了類型化的模式,也使呈現在大家面前的電影有了新的面貌,所以我們都很感謝小說作者,但是起點不一定是終點,從小說到電影,肯定會有改變,但你要我具體說就很難,看了電影的朋友再看看小說就知道了,簡單說是保留了小說大部分國內的內容,去掉了國外的故事。

  成都商報:影片中,陳道明飾演的父親形象與原著《餘震》的出入很大,這個人物的性格非常豐滿,是典型的中國慈父的形象,當初是怎麼考慮的,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改動?

  蘇小衛:養父的軍人定位是創作前就規定好了的,王中軍服役過,他說當年唐山救援他們是主力,應該寫進電影。所以劇本就按一個軍人的身份和狀態去寫養父了,軍人的言行比普通人更自律、更無私,肯定與原作中的養父相去甚遠。可能因為導演也當過兵的原因,養父的形象很有軍人的氣質,他很普通,但他對唐山和養女的感情打動了觀眾。

  成都商報:徐帆飾演的母親的角色背負了太多的悲情,卻仍有讓人感動的個性,您怎麼認識這個角色?您怎麼評價徐帆老師的表演?

  蘇小衛:一個母親在危機中做出了一個絕望的選擇,沒有人指責她,但她自己不能原諒自己,這種自責影響了她後來的生活,這不是一個虛構的極端的故事,這就是所有母親的情感。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我兒子出生時有過短暫的缺氧,每當他學習成績不理想的時候我都不責備他而是責備自己,我固執地認為如果我儘早剖腹就可以避免缺氧的發生。

  成都商報:在《唐山大地震》即將啟動的時候,發生了汶川大地震,在您看來,影片中有關汶川大地震的戲份在影片中起什麼樣的作用?這部分戲份是如何設計的?

  蘇小衛:《唐山大地震》是有時間跨度的選題,從過去寫到今天,汶川地震發生在今天,作為一個寫地震的劇本,不應忽視這個事件的存在,加之汶川地震期間,唐山百姓主動馳援汶川,一度感動中國,我們在劇本中也鋪墊過雙胞胎在行為意識上的不約而同,所以設計了「汶川相遇」的情節,為回家做鋪墊,我自己覺得這樣的設計是合理的。特別是在一個故事中的兩次地震,32年的跨度,國家發生的巨大變化也有所呈現。

  成都商報:馮導來成都在接受採訪時說,《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給人療傷的電影,尤其是對經歷過地震的四川人,您怎麼看?

  蘇小衛:希望我們的電影可以告慰逝者,歌頌重生,表達感動,傳遞親情。如果說唐山地震時我還是一個沒什麼閱歷的中學生,2008年汶川地震時,我已經是一個成年的公民,和很多普通的中國人一樣在共同面對災難的過程中行動和思考,我覺得這場災難教會了我們很多,《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凝聚了很多人的努力和勞動,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和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在延續這種感受和思考。

  成都商報:電影最後解開了母女之間的心結,您覺得人的心靈可以重建麼?

  蘇小衛:我希望所有受傷的心靈都可以重建。

  (成都商報)

  

(責任編輯:葉子)

相關焦點

  • 《唐山大地震》有別於原著 養父原是「騷擾男」
    《唐山大地震》有別於原著 養父原是「騷擾男」   日前,馮小剛導演新作《唐山大地震》全球熱映,徐帆、張國強、陸毅、陳道明、張靜初等演員陣容強大,其中,陳道明在影片中扮演的一位普通軍人,是典型的中國慈父形象,面對妻子的重病離世和養女的杳無音訊的情感糾結讓很多影迷潸然淚下。
  • 《唐山大地震》原著作者:「催淚」不是目的
    「催淚」不應是電影追求的目的  《唐山大地震》原著作者張翎接受本報專訪--  今日零時,馮小剛(在線看影視作品)導演的電影《唐山大地震》全國首映。  在《唐山大地震》首映之際,身在加拿大的張翎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她認為小說和電影有不同的側重,小說側重「疼」,而電影更側重修複本身,基調更暖一些。
  • 《唐山大地震》被選擇拋棄,遇到養父,自己的一生都是羈絆
    今天小編來給大家講一部劇,這部劇是根據真實改編的,相信大家都知道唐山大地震這部劇吧。當年這場地震死了無數的人,多少人家失去了家庭,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生,在家聽老人提起過,唐山大地震發生的時候全國人民都動了起來,他們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有物質的出物質,唐山人民在全國人民的幫助下度過了這次災難,雖然說人類在災難面前渺小的,但是只要大家能團結起來,什麼樣的困難都能過去,人多力量大,這是真的,團結就是力量。
  • 《唐山大地震》的不能承受之痛
    後來是心理醫生發現,她的「無名頭痛」來自1976年的中國唐山大地震。  當年王小燈七歲,正在唐山,父親在地震中遇難,她和弟弟被壓在同一塊水泥板下,在只能救一個的情形下,她親耳聽到母親說「救弟弟」,就這三個字讓她陷入了萬劫不復的黑暗。然而,她沒有死,奇蹟般從屍體堆中爬出來,成了孤兒。  她被一對夫婦領養,養母在她中學時去世,她又遭到養父的性侵犯。
  • 《餘震》比《唐山大地震》殘酷
    因馮小剛電影《唐山大地震》而引發的對原著者的關注,張翎的忙碌可想而知。「可是我還是把你插隊進來,快快完成了。」這或許多少是因為2009年8月時代周報就《金山》對張翎做的專訪。身在加拿大,張翎接受採訪的方式是做一道道的「問答題」。  「地震電影很轟動,7月28日周年紀念日當天,溫州的一家影院給我家人親友專場免費放映了一場大地震電影—很感動呢。」
  • 《唐山大地震》:與電影不同的方登,原著中她的自愈之路讓人心痛
    《唐山大地震》是由張翎的中篇小說《餘震》改編而來。其創作靈感主要來源於作者在機場的書店裡,偶然看見了唐山大地震的資料後,便萌生了寫出一個關於地震給人帶來的傷害,以及受害者如何獲得解脫的故事。看完了整部電影,方登給人的整體印象,便是一匹行走的白眼狼。
  • 剖析《唐山大地震》女主角——「姐姐」方登
    回到《唐山大地震》。去年看到張靜初接這部戲的新聞,很為她擔心,因為又是一個姐姐,又是文革後的年代,弄不好又擺脫不了《孔雀》裡姐姐的影子,或者是重複。但這個姐姐不同。  《唐山大地震》改編於加拿大華人作家張翎的《餘震》,她提供了唐山大地震中一個極具戲劇化的戲核,孿生姐弟被一塊石板壓著只能救一個生存,母親選擇了救弟弟,而生死線上的姐姐聽到但她最後卻奇蹟般存活下來,從此,一塊巨大的「石板」壓在她的心頭揮之不去,對母親的怨恨。可以說,這個戲劇核,很像老婆和老媽都同時落水,做兒子的先救誰的段子。親情的割捨,可以是任何一個突發的災難,而不僅僅是大地震。
  • 《唐山大地震》恨母親徐帆拋棄自己,養父陳道明一句話透露實質
    這部電影是2010年馮小剛執導的《唐山大地震》。影片按照時間主線,從一九七六年開始一直講述到二零零八年,鏡頭緩緩敘述著母親醫生對逝去親人的追憶和女兒對被放棄的糾結。唐山大地震中主角經歷的就是一個解決衝突的過程,人人都活在自己的執著中。
  • 唐山大地震,張靜初詮釋的方登,懷孕後,為什麼多年棄養父不顧?
    當年在電影院看《唐山大地震》,淚流不止時隔多年,如今再看《唐山大地震》,我發現在母親決定孩子生死的時候比如說長大後的方登在懷孕後,獨自退學生活,不顧養父多年照料的情分,甚至都不給家裡打個電話報平安的行為。可如今再看時,竟很自然地明白了。其實這就是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主旨。不是災難片的特效展示,而是一段故事在被緩緩道出。所謂「地震」其實並不是一瞬間的災禍,而是那一代人永生的磨難。不難看出,這部電影實際上是一場以家庭為主的敘述。
  • 經典電影《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導語:經典電影《唐山大地震》觀後感中國人喜歡聽評書,評書裡既有「長坂坡」,也有「走麥城」。鄉下人辦紅白喜事少不了嗩吶,嗩吶曲裡既有「一枝花」,也有「哭皇天」。在文藝作品中感受大喜大悲,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傳統。23秒的天變帶來了32年的分離之痛,《唐山大地震》是一部蹂躪人心的電影。
  • 經典電影《唐山大地震》——天災之後的人情冷暖故事
    影片《唐山大地震》是根據張翎的小說《餘震》改編而成,由導演馮小剛執導。徐帆、張靜初、李晨、陳道明、陸毅、張國強和陳瑾等聯袂出演。為了呼應影片的主題,該片於2010年7月12日在中國河北省唐山市舉行全球首映式。
  • 《唐山大地震》:馮小剛的彼岸
    馮小剛用這部電影毀了唐山的抗震精神,把唐山人表現成了永遠無法治癒的「震後精神障礙患者「。只想談一個細節:張靜初飾演的方登(被陳道明飾演的養父收養後改名王登),在大學和男友發生關係後懷孕,然後以「唐山人不能流產」(奇怪的理由)為由從大學出走失蹤,誰都不知道她去了哪裡
  • 唐山大地震紀念日:聊聊電影《唐山大地震》
    明天就是7.28了,是震驚中外的唐山大地震44周年紀念日。筆者特地重溫了由馮小剛導演在2010年拍攝,陳道明、徐帆主演的災難片《唐山大地震》。電影《唐山大地震》於2010年7月12日在中國河北省唐山市舉行全球首映式。影片用長達136分鐘的時間講述了一個前後跨度32年。
  • 陳道明願意零片酬出演《唐山大地震》
    馮小剛籌拍《唐山大地震》時預算2個億,可最終只籌到1.2億,於是馮導決定壓縮演員的片酬,把錢花在製作上,可在找演員時,他四處碰壁。當他找到陳道明時,對方竟欣然應允,跟他說:「你要是拍唐山大地震,我免費演!」因為對於陳道明來說,比起演員,他更是唐山大地震的親歷者。
  • 王黎光解密《唐山大地震》「畫龍點睛」之筆
    王黎光解密《唐山大地震》「畫龍點睛」之筆 王黎光        「像《唐山大地震》這種題材,我們通常可能認為只有大段落的音樂、大場面的音樂才是感人的,影片中其實有好幾次是大場面的,但我都沒有談及過,因為這種大場面都是作曲家慣用的手法
  • 《唐山大地震》影評——人可以被毀滅,但不會被打敗
    現如今許多人談起大地震,更多地會提起距今已過去了十二年的汶川大地震,我對它最深的記憶,就是小時候的電視上連續三天都沒有娛樂節目。災區裡天是灰濛濛的,原本的高樓大廈都變成了廢墟。然而經歷過的,沒經歷過的,對於上世紀的唐山大地震的記憶也慢慢淡卻,直到2010年,時隔三十四年之久,一部《唐山大地震》橫空出世。
  • 一個「23秒、32年」的故事——災難片《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是由馮小剛執導的一部以唐山大地震為背景的電影。電影由華誼兄弟公司出品,由馮小剛執導,再由徐帆、張靜初、陳道明、李晨、陸毅、張國強、王子文等知名演員參與演出。幾個月後,方登被一對解放軍夫婦王德清和董桂蘭收養,加入解放軍生活並在學校學醫,她因為慘痛經歷而無法面對真正的家人,從此隱瞞身份並跟從養父的姓、改名叫王登。元妮陪伴左臂截肢的方達搬回唐山後,拒絕跟嶽母搬去濟南的請求,在抗震棚裡住滿三年後,才搬回修復工作完成的唐山市。
  • 《唐山大地震》影評:人可以被毀滅,但不會被打敗
    然而經歷過的,沒經歷過的,對於上世紀的唐山大地震的記憶也慢慢淡卻,直到2010年,時隔三十四年之久,一部《唐山大地震》橫空出世。有人說,馮小剛導演想要撕開一個民族的傷疤,可在我看來,他只是在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講述一個普通家庭的悲歡離合。在天災面前,生命過於脆弱,然而一切人性的閃光點都會被無限放大,像一顆明星一般閃耀。
  • 深度解讀《唐山大地震》新的一年學會和自己和解
    該影片突出了人心的走向注重現實主義的一般表達,採取了大框架小角度的創作方法,說它是大主題,是因為它以唐山大地震為背景,在中國歷史上,這是一個大的災難性事件盡人皆知,但在影片中,並沒有過多地渲染地震造成的災難場景,也沒有告知地震造成了多大損失,又有多少人參加抗震救災,出現了多少英雄人物,而僅僅在開頭的10分鐘之內,展現了地震的場景之後,導演便把鏡頭給了方登、方達、母親元妮
  • 唐山大地震,以電影視角,看真實世界。催人淚下
    《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是由馮小剛導演拍得一部歷史、災難性的一部電影。徐帆、張靜初、李晨、陳道明、陸毅、張國強和陳瑾等聯合出演。其中徐帆飾演李元妮,是一名紡織廠女工。張靜初飾演成年的方登,她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王登,因為她劫後被王德清所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