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歲末,河北唐山市委書記通過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找到馮小剛,希望能請他拍攝一部反映唐山大地震的電影。他向馮小剛表達了拍攝這部影片的兩個訴求 一是表現唐山大地震和唐山人的苦難,二是表現唐山在災後重建中經歷的一系列變化。
唐山市的邀請,讓馮小剛想起了幾年前讀過的小說《餘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一塊坍塌的預製板下壓著一對年幼的孿生姐弟,但救援條件只允許搶救其中一個,另一個則面臨著死亡的威脅。情急之中,心痛欲絕的母親選擇了弟弟。然而造化弄人,預製板下的姐姐並未被殘垣奪去生命,但卻從此對母親的選擇充滿怨恨。多年後,姐姐最終理解了母親的痛苦,重新回到了久違的家庭。
馮小剛把這個故事講給了唐山市委和廣電總局領導聽,他的思路得到了認可。
《唐山大地震》的編劇是蘇小衛,蘇小衛以前都用筆名「思蕪」給老公霍建起寫劇本,《那山那人那狗》《暖》《生活秀》等多部劇本在國內外獲了幾十個獎項。昨日,蘇小衛接受成都商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在蘇小衛眼中,《唐山大地震》不是全景式的災難片,而是帶有文學色彩的情感電影。「把這樣一個很生活化的電影交給我做,就是要寫出一部溫暖、富於情感的主流電影。」
成都商報:能否談談您是如何介入到《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的?
蘇小衛:我是中途介入的,據我所知,製片方在劇本運作方面遇到了一點困難,請電影局張宏森副局長出出主意,張局長推薦了我。我最先見到的是王中軍先生,他拉著我講了一個多小時,我大概明白這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電影,和馮小剛導演交流我印象最深的一個詞是溫暖,他說這應該是一個溫暖的,有感情的電影。我一向是這樣寫電影的。太大的歷史題材和深刻的話題我也不擅長,我喜歡寫人生和情感,所以一開始就挺有興趣的,我說先寫個提綱吧,你們覺得行就合作,覺得不行咱們就都別提這事了,我比約定時間提前好幾天就交了提綱,他們也覺得不錯,於是就往下做了。
成都商報:說說《唐山大地震》與原著小說《餘震》之間的區別和聯繫,在改編的過程中,什麼內容被保留了下來,什麼東西被去掉了?
蘇小衛:原著是劇本的起點,也是這個項目的嚮導,一個確定以唐山大地震為表現內容的電影,很容易被編劇寫成類型化的災難片,大家對那一類影片的套路都很熟悉了,《餘震》為電影提供了一個文學的起點,引領創作走出了類型化的模式,也使呈現在大家面前的電影有了新的面貌,所以我們都很感謝小說作者,但是起點不一定是終點,從小說到電影,肯定會有改變,但你要我具體說就很難,看了電影的朋友再看看小說就知道了,簡單說是保留了小說大部分國內的內容,去掉了國外的故事。
成都商報:影片中,陳道明飾演的父親形象與原著《餘震》的出入很大,這個人物的性格非常豐滿,是典型的中國慈父的形象,當初是怎麼考慮的,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改動?
蘇小衛:養父的軍人定位是創作前就規定好了的,王中軍服役過,他說當年唐山救援他們是主力,應該寫進電影。所以劇本就按一個軍人的身份和狀態去寫養父了,軍人的言行比普通人更自律、更無私,肯定與原作中的養父相去甚遠。可能因為導演也當過兵的原因,養父的形象很有軍人的氣質,他很普通,但他對唐山和養女的感情打動了觀眾。
成都商報:徐帆飾演的母親的角色背負了太多的悲情,卻仍有讓人感動的個性,您怎麼認識這個角色?您怎麼評價徐帆老師的表演?
蘇小衛:一個母親在危機中做出了一個絕望的選擇,沒有人指責她,但她自己不能原諒自己,這種自責影響了她後來的生活,這不是一個虛構的極端的故事,這就是所有母親的情感。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我兒子出生時有過短暫的缺氧,每當他學習成績不理想的時候我都不責備他而是責備自己,我固執地認為如果我儘早剖腹就可以避免缺氧的發生。
成都商報:在《唐山大地震》即將啟動的時候,發生了汶川大地震,在您看來,影片中有關汶川大地震的戲份在影片中起什麼樣的作用?這部分戲份是如何設計的?
蘇小衛:《唐山大地震》是有時間跨度的選題,從過去寫到今天,汶川地震發生在今天,作為一個寫地震的劇本,不應忽視這個事件的存在,加之汶川地震期間,唐山百姓主動馳援汶川,一度感動中國,我們在劇本中也鋪墊過雙胞胎在行為意識上的不約而同,所以設計了「汶川相遇」的情節,為回家做鋪墊,我自己覺得這樣的設計是合理的。特別是在一個故事中的兩次地震,32年的跨度,國家發生的巨大變化也有所呈現。
成都商報:馮導來成都在接受採訪時說,《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給人療傷的電影,尤其是對經歷過地震的四川人,您怎麼看?
蘇小衛:希望我們的電影可以告慰逝者,歌頌重生,表達感動,傳遞親情。如果說唐山地震時我還是一個沒什麼閱歷的中學生,2008年汶川地震時,我已經是一個成年的公民,和很多普通的中國人一樣在共同面對災難的過程中行動和思考,我覺得這場災難教會了我們很多,《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凝聚了很多人的努力和勞動,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和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在延續這種感受和思考。
成都商報:電影最後解開了母女之間的心結,您覺得人的心靈可以重建麼?
蘇小衛:我希望所有受傷的心靈都可以重建。
(成都商報)
(責任編輯: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