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在電影院看《唐山大地震》,淚流不止。電影放映結束後走出影廳,所有人都帶著哭腔,可見這部電影的感染力非同小可。
自從看了這部電影,我就對片中的一個情節無法釋懷。
不是在決定救兒子還是救女兒時,媽媽說出:「救弟弟。」這三個字。而是在傍晚只剩一個西紅柿的時候,媽媽說:「登啊,讓給弟弟吃。」
一個西紅柿,兩個孩子。明明可以選擇一分為二,可為什麼這位母親卻連這種智慧都沒有呢?更可氣的是,白天的水盆裡其實是有兩個西紅柿的,孩子們抱著電風扇回來的時候,弟弟就順手拿了一個。按理說,剩下的這個怎麼也該輪到姐姐了。可是沒有,儘管有母親明天去買的承諾,可這種教育方式仍然讓我意難平。
時隔多年,如今再看《唐山大地震》,我發現在母親決定孩子生死的時候,我並沒有那麼痛恨她的偏心了。在那種情形下,她的猶豫和最終的狠心決定其實都可以理解。
只是,大是大非面前可以諒解,但在「分西紅柿」這樣的小事上,我卻難以原諒。因為我們普通人的生活裡,一般是不會出現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情況的。但像這些生活瑣事,卻每天都在發生。或許在家長的眼中,姐姐從小就應該照顧弟弟妹妹,可是就像劇中小方登一樣,她在弟弟被欺負時表現得像個大人,在弟弟爭著要吹風扇時她說媽媽做飯熱,要讓媽媽先吹。
她的聽話懂事沒有得到偏愛,而是被習以為常。乃至「救弟弟」三字一出,廢墟裡的一對眼睛也瞬間黯然失色了。
曾經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很多地方都不理解,甚至難以置信。比如說長大後的方登在懷孕後,獨自退學生活,不顧養父多年照料的情分,甚至都不給家裡打個電話報平安的行為。
可如今再看時,竟很自然地明白了。其實這就是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主旨。不是災難片的特效展示,而是一段故事在被緩緩道出。
所謂「地震」其實並不是一瞬間的災禍,而是那一代人永生的磨難。
不難看出,這部電影實際上是一場以家庭為主的敘述。劇中的一對龍鳳胎,便代表著兩個受家庭巨大影響而長大的孩子,在面對各自生活時所呈現出來的性格畸形。
其中,方達作為弟弟,從小受母親的偏愛,長大後也對母親的恩情尤為看重。但劇中,這個男人對待妻子卻很大男子主義。甚至在初次帶未婚妻回家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要是我媽不同意,咱倆就得分。」
如果我是這位未婚妻,聽了這話肯定心裡涼下半截。倒不是說這種表達方式讓人不快,而是這種想法讓人從心裡排斥這個「媽寶男」。
後來妻子生了孩子,過年想帶孩子回娘家,他也強硬地不允。氣的媳婦說:「小心雞飛蛋打!」可是方達又是怎麼回復的呢?
「雞有的是,蛋也不缺!」
最後,還是把孩子留給了奶奶。妻子臨走前看著孩子欲哭又止。
其實方達只想著讓他母親有個盼頭,和孫子在一起有點依偎。況且之前母親也表達過想給他帶孩子的欲望。這麼做,只是讓他自己能夠得到一些慰藉。可是妻子的父母甚至都沒見過孩子,這種做法也完全沒考慮到妻子的感受。要不是這位妻子通情達理,可想他的小家也會經歷一場地震吧。
再說方登,我一直不理解她對養父為什麼那麼無情。小時候,養父最在意她的感受,養母還曾說過:「這孩子不是我們親生的。」這種話,可是養父一次也沒說過,內心已將她視為己出。可是她為什麼能在懷孕後一聲不響地離開,這麼多年都不聯繫養父呢?
其實也是因為她童年的創傷,導致了她一直忘不了自己被拋棄的事實。
後來她在回到養父身邊時,終於將自己的童年經歷告訴了養父,她說:「救弟弟,這三個字一直都在我耳邊,我不是記不起來了,而是忘不掉。」
對於一個曾經沒有被選擇的生命來說,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被拋棄,因此她必然會選擇退學生子。
但是她為什麼不回養父家,將一切都解釋清楚呢?
其實劇中已經給了合理的解釋。
方登高考前噩夢驚醒,養父給她按摩緩解頭痛。夫妻二人回房後,養母卻對養父不注意形象的行為大加斥責。
她說:「女兒都大了,你穿成這樣成何體統?」
這些話都被方登聽到並記在了心裡。後來養父說要帶她出去散心,還沒等養母反對,方登就拒絕了。其實這種隔閡在很多親生父女間尚有存在,就更別提是養父女了。
方登上大學後,兩個暑假都沒回家。但為什麼強調是暑假呢?
其實這時候在方登心裡就已經有了顧慮,以至在養母過世後,自己懷孕的時候,她也無法走出內心的隔閡,以這樣的身份和養父獨處。
這兩個在地震中倖存的孩子,內心都帶著對世界畸形的認知。他們的人生觀是有缺失的,是因為地震而破碎,後又無法復原的。
儘管片中用一場地震掩蓋了人們在成長中所經歷的動蕩,但實際上,在很多普通人的生活裡,卻時刻充斥著偏愛與絕情。
這些由家庭環境帶來的性格養成,其實已經決定了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會走向怎樣的結局。只是我們在自認為安穩的歲月裡,以為生活毫無阻力。
其實很多事都由不得我們去選擇,生活早已將我們打磨成了該有的樣子。我們要做的其實和這些擾攘的俗世相比,根本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