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張靜初詮釋的方登,懷孕後,為什麼多年棄養父不顧?

2020-12-05 雨萌小站



當年在電影院看《唐山大地震》,淚流不止。電影放映結束後走出影廳,所有人都帶著哭腔,可見這部電影的感染力非同小可。

自從看了這部電影,我就對片中的一個情節無法釋懷。

不是在決定救兒子還是救女兒時,媽媽說出:「救弟弟。」這三個字。而是在傍晚只剩一個西紅柿的時候,媽媽說:「登啊,讓給弟弟吃。」

一個西紅柿,兩個孩子。明明可以選擇一分為二,可為什麼這位母親卻連這種智慧都沒有呢?更可氣的是,白天的水盆裡其實是有兩個西紅柿的,孩子們抱著電風扇回來的時候,弟弟就順手拿了一個。按理說,剩下的這個怎麼也該輪到姐姐了。可是沒有,儘管有母親明天去買的承諾,可這種教育方式仍然讓我意難平。


時隔多年,如今再看《唐山大地震》,我發現在母親決定孩子生死的時候,我並沒有那麼痛恨她的偏心了。在那種情形下,她的猶豫和最終的狠心決定其實都可以理解。

只是,大是大非面前可以諒解,但在「分西紅柿」這樣的小事上,我卻難以原諒。因為我們普通人的生活裡,一般是不會出現兩個孩子只能救一個的情況的。但像這些生活瑣事,卻每天都在發生。或許在家長的眼中,姐姐從小就應該照顧弟弟妹妹,可是就像劇中小方登一樣,她在弟弟被欺負時表現得像個大人,在弟弟爭著要吹風扇時她說媽媽做飯熱,要讓媽媽先吹。

她的聽話懂事沒有得到偏愛,而是被習以為常。乃至「救弟弟」三字一出,廢墟裡的一對眼睛也瞬間黯然失色了。


曾經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很多地方都不理解,甚至難以置信。比如說長大後的方登在懷孕後,獨自退學生活,不顧養父多年照料的情分,甚至都不給家裡打個電話報平安的行為。

可如今再看時,竟很自然地明白了。其實這就是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主旨。不是災難片的特效展示,而是一段故事在被緩緩道出。

所謂「地震」其實並不是一瞬間的災禍,而是那一代人永生的磨難。

不難看出,這部電影實際上是一場以家庭為主的敘述。劇中的一對龍鳳胎,便代表著兩個受家庭巨大影響而長大的孩子,在面對各自生活時所呈現出來的性格畸形。


其中,方達作為弟弟,從小受母親的偏愛,長大後也對母親的恩情尤為看重。但劇中,這個男人對待妻子卻很大男子主義。甚至在初次帶未婚妻回家的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要是我媽不同意,咱倆就得分。」

如果我是這位未婚妻,聽了這話肯定心裡涼下半截。倒不是說這種表達方式讓人不快,而是這種想法讓人從心裡排斥這個「媽寶男」。

後來妻子生了孩子,過年想帶孩子回娘家,他也強硬地不允。氣的媳婦說:「小心雞飛蛋打!」可是方達又是怎麼回復的呢?

「雞有的是,蛋也不缺!」

最後,還是把孩子留給了奶奶。妻子臨走前看著孩子欲哭又止。


其實方達只想著讓他母親有個盼頭,和孫子在一起有點依偎。況且之前母親也表達過想給他帶孩子的欲望。這麼做,只是讓他自己能夠得到一些慰藉。可是妻子的父母甚至都沒見過孩子,這種做法也完全沒考慮到妻子的感受。要不是這位妻子通情達理,可想他的小家也會經歷一場地震吧。

再說方登,我一直不理解她對養父為什麼那麼無情。小時候,養父最在意她的感受,養母還曾說過:「這孩子不是我們親生的。」這種話,可是養父一次也沒說過,內心已將她視為己出。可是她為什麼能在懷孕後一聲不響地離開,這麼多年都不聯繫養父呢?


其實也是因為她童年的創傷,導致了她一直忘不了自己被拋棄的事實。

後來她在回到養父身邊時,終於將自己的童年經歷告訴了養父,她說:「救弟弟,這三個字一直都在我耳邊,我不是記不起來了,而是忘不掉。」

對於一個曾經沒有被選擇的生命來說,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被拋棄,因此她必然會選擇退學生子。

但是她為什麼不回養父家,將一切都解釋清楚呢?

其實劇中已經給了合理的解釋。


方登高考前噩夢驚醒,養父給她按摩緩解頭痛。夫妻二人回房後,養母卻對養父不注意形象的行為大加斥責。

她說:「女兒都大了,你穿成這樣成何體統?」

這些話都被方登聽到並記在了心裡。後來養父說要帶她出去散心,還沒等養母反對,方登就拒絕了。其實這種隔閡在很多親生父女間尚有存在,就更別提是養父女了。

方登上大學後,兩個暑假都沒回家。但為什麼強調是暑假呢?

其實這時候在方登心裡就已經有了顧慮,以至在養母過世後,自己懷孕的時候,她也無法走出內心的隔閡,以這樣的身份和養父獨處。


這兩個在地震中倖存的孩子,內心都帶著對世界畸形的認知。他們的人生觀是有缺失的,是因為地震而破碎,後又無法復原的。

儘管片中用一場地震掩蓋了人們在成長中所經歷的動蕩,但實際上,在很多普通人的生活裡,卻時刻充斥著偏愛與絕情。

這些由家庭環境帶來的性格養成,其實已經決定了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會走向怎樣的結局。只是我們在自認為安穩的歲月裡,以為生活毫無阻力。

其實很多事都由不得我們去選擇,生活早已將我們打磨成了該有的樣子。我們要做的其實和這些擾攘的俗世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相關焦點

  • 剖析《唐山大地震》女主角——「姐姐」方登
    她來到部隊大院的新家,但唐山的噩夢與親情依然迴旋在她的夢境。她自閉無法融入新家。而毫無血緣的特殊關係,也使得養母對養父心存芥蒂。原著中,女兒是被養父強姦的,但電影中給刪除這條線了,我覺得刪得還是合理的,讓女兒在初戀偷嘗禁果中,方登渴望自己血緣的聯繫,她比任何人都渴望成為一個母親,因為成為母親後,她才有可能去試圖窺視20多年前自己母親的內心真實。
  • 《唐山大地震》張靜初李晨隱忍苦楚讓人痛!
    《唐山大地震》張靜初李晨隱忍苦楚讓人痛!《唐山大地震》描述地震中,一位母親只能選擇救姐弟之一。母親最終選擇救了弟弟,但姐姐卻奇蹟生還。32年後家人意外重逢,心中的裂痕等待他們去修補。讓我們來看看片中都有哪些明星傾情出演。
  • 《唐山大地震》:馮小剛的彼岸
    只想談一個細節:張靜初飾演的方登(被陳道明飾演的養父收養後改名王登),在大學和男友發生關係後懷孕,然後以「唐山人不能流產」(奇怪的理由)為由從大學出走失蹤,誰都不知道她去了哪裡按照常理推測,她應該活得很慘——沒有大學畢業證,又是單親媽媽,還失去了一切社會關係(養父是軍隊的師級軍官)。
  • 《唐山大地震》方登:淺析童年經歷對人性格塑造的影響
    唐山大地震是中國一代人無法揮去的慘痛記憶,2010年同名電影上映以後也引發了熱議。《唐山大地震》中人物眾多,許多人都值得細聊,但爭議最多的非女主角方登(王登)莫屬。因為他在電影中做了三件不能被常人理解的事情。
  • 經典電影《唐山大地震》——天災之後的人情冷暖故事
    影片《唐山大地震》是根據張翎的小說《餘震》改編而成,由導演馮小剛執導。徐帆、張靜初、李晨、陳道明、陸毅、張國強和陳瑾等聯袂出演。為了呼應影片的主題,該片於2010年7月12日在中國河北省唐山市舉行全球首映式。
  • 拒絕章子怡,錯失湯唯,張靜初的柔弱演活了《唐山大地震》
    2009年,馮小剛執導的《唐山大地震》在唐山開拍,這部片投資2億元,章子怡也主動請纓說「哪怕非常少的錢,都想演」,最後馮導卻拒絕了她。不是因為片酬太貴,而是因為她覺得角色太弱,想改劇本。其實原著小說是圍繞著方登(姐姐)展開的,最後兩個家庭她都不想回了,因為她的養父跟她有那一層(曖昧)關係,但電影裡沒有這一層關係,所以這個角色就有點兒弱。另外,這個角色最早是想由三演員組成,小時候一個,十六七歲一個,大學以後再換一個,這樣的話,子怡沒法演,戲份分得太散了。
  • 一個「23秒、32年」的故事——災難片《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是由馮小剛執導的一部以唐山大地震為背景的電影。電影由華誼兄弟公司出品,由馮小剛執導,再由徐帆、張靜初、陳道明、李晨、陸毅、張國強、王子文等知名演員參與演出。幾個月後,方登被一對解放軍夫婦王德清和董桂蘭收養,加入解放軍生活並在學校學醫,她因為慘痛經歷而無法面對真正的家人,從此隱瞞身份並跟從養父的姓、改名叫王登。元妮陪伴左臂截肢的方達搬回唐山後,拒絕跟嶽母搬去濟南的請求,在抗震棚裡住滿三年後,才搬回修復工作完成的唐山市。
  • 唐山大地震,以電影視角,看真實世界。催人淚下
    《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是由馮小剛導演拍得一部歷史、災難性的一部電影。徐帆、張靜初、李晨、陳道明、陸毅、張國強和陳瑾等聯合出演。其中徐帆飾演李元妮,是一名紡織廠女工。張靜初飾演成年的方登,她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王登,因為她劫後被王德清所救。
  • 還記得《唐山大地震》的「大小方登」?多年後兩人再度同框回憶殺
    隨著四川宜賓發生地震,地震這個話題再次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不得不說我國發生最嚴重的災難就是地震了,不管是「唐山大地震」還是「汶川大地震」,都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回憶。尤其「唐山大地震 」,作為國內第一起最嚴重的地震被大家重點關注,而且當時那個年代的科技發展水平不高,建築的防震質量也不好,所以才會引起那麼嚴重的災難 。為了能夠讓大家關注這起地震,還特意拍成了一部電影。由於劇情真實、感人,《唐山大地震》已經成為國內最經典的電影之一。
  • 《唐山大地震》有別於原著 養父原是「騷擾男」
    《唐山大地震》有別於原著 養父原是「騷擾男」   日前,馮小剛導演新作《唐山大地震》全球熱映,徐帆、張國強、陸毅、陳道明、張靜初等演員陣容強大,其中,陳道明在影片中扮演的一位普通軍人,是典型的中國慈父形象,面對妻子的重病離世和養女的杳無音訊的情感糾結讓很多影迷潸然淚下。
  • 《唐山大地震》方登死而復活卻沒回家,該如何評價她的一生呢
    接著說《唐山大地震》當雙胞胎女兒方登從死人堆裡醒來之後,淋著雨的她看著四周急匆匆的人群,腦子一片空白,她聽見了母親要救弟弟的決定,而自己從死人堆裡醒來也證明了這一點。小小年紀就要承受這些連成年人都難以接受的事,她從不適應,到徹底融入到這個新家庭裡,方登成長了。等生活進入正軌了,她還是經常做噩夢,長大了也是一樣。她在這個家裡雖然被照顧的很好,也會因為大學去哪裡上展開討論,養母希望方登在本地上,可以陪在自己身邊,但是還是去了外地上學,一去就是兩年沒回家。
  • 《唐山大地震》:李元妮與方登重逢,看哭了多少人
    《唐山大地震》,一部催淚大作,一部充滿感情的電影。根據作家張翎2010年出版的小說《餘震》改編而成,是馮小剛導演代表作品之一。對於這部電影,我印象最深的一段還是李元妮(徐帆飾)與女兒方登(張靜初飾)重逢的場面。
  • 深度解讀《唐山大地震》新的一年學會和自己和解
    該影片突出了人心的走向注重現實主義的一般表達,採取了大框架小角度的創作方法,說它是大主題,是因為它以唐山大地震為背景,在中國歷史上,這是一個大的災難性事件盡人皆知,但在影片中,並沒有過多地渲染地震造成的災難場景,也沒有告知地震造成了多大損失,又有多少人參加抗震救災,出現了多少英雄人物,而僅僅在開頭的10分鐘之內,展現了地震的場景之後,導演便把鏡頭給了方登、方達、母親元妮
  • 《唐山大地震》被選擇拋棄,遇到養父,自己的一生都是羈絆
    今天小編來給大家講一部劇,這部劇是根據真實改編的,相信大家都知道唐山大地震這部劇吧。當年這場地震死了無數的人,多少人家失去了家庭,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生,在家聽老人提起過,唐山大地震發生的時候全國人民都動了起來,他們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有物質的出物質,唐山人民在全國人民的幫助下度過了這次災難,雖然說人類在災難面前渺小的,但是只要大家能團結起來,什麼樣的困難都能過去,人多力量大,這是真的,團結就是力量。
  • 《唐山大地震》突出溫暖 養父與原著大相逕庭
    2007年歲末,河北唐山市委書記通過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找到馮小剛,希望能請他拍攝一部反映唐山大地震的電影。他向馮小剛表達了拍攝這部影片的兩個訴求 一是表現唐山大地震和唐山人的苦難,二是表現唐山在災後重建中經歷的一系列變化。
  • 《唐山大地震》:與電影不同的方登,原著中她的自愈之路讓人心痛
    《唐山大地震》是由張翎的中篇小說《餘震》改編而來。其創作靈感主要來源於作者在機場的書店裡,偶然看見了唐山大地震的資料後,便萌生了寫出一個關於地震給人帶來的傷害,以及受害者如何獲得解脫的故事。看完了整部電影,方登給人的整體印象,便是一匹行走的白眼狼。
  • 今日電影推薦《唐山大地震》
    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二,僅次於海原地震。故事就是以這一次地震為背景。影片《唐山大地震》是根據張翎的小說《餘震》改編而成,2010年由導演馮小剛執導。徐帆、張靜初、李晨、陳道明、陸毅、張國強和陳瑾等聯袂出演。
  • 《餘震》比《唐山大地震》殘酷
    一如既往的「大歷史、小人物」  2006年7月末,一場大雨將飛往多倫多的班機困在了北京機場,卻讓張翎邂逅了「唐山大地震」—機場書店裡一本灰色封皮的《唐山大地震親歷記》讓她猛然想起,那天是三十周年紀念日。「我雖然沒有經歷地震,也不是唐山人,但對災難之後人們經受的疼痛非常關切。」回憶當初,張翎覺得是冥冥中一隻手將她推了過去。
  • 唐山大地震:一個細節暗示媽媽會選擇救弟弟!
    小影昨天晚上重溫了唐山大地震,不是第一次看了,仍然看的眼淚鼻涕一大把,第二天醒來眼睛腫得直逼核桃……地震前,方登和方達都要吃西紅柿的時候,媽媽給了方達;地震後,方登和方達被壓,只能救一個的情況下,媽媽選擇了方達。方登怎麼能釋懷?
  • 《唐山大地震》當年一經播出就讓不少唐山人淚流滿面
    那個夏天,比任何一年都要炎熱,唐山的所有人都不知道即將有一場大災難侵襲於此,就在那天凌晨三點多,人們都已熟睡,他們沒有任何防備,就這樣一場大地震席捲而來,整個唐山城轟然倒塌,一夜之間變成廢墟。而今天我們要了解的電影就是以這樣一個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動人親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