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從毛岸英犧牲地取回的泥土,俄羅斯政府授予毛岸英的「二戰反法西斯勳章」,楊開慧犧牲前寫給毛澤東的家信……新增一批珍貴展陳,並對展陳功能和參觀路線進行優化和完善,上海毛澤東舊居陳列館近日全新亮相。
明天是毛澤東誕辰127周年紀念日,記者今天踏訪了全新亮相的毛澤東舊居陳列館。
珍貴史料 講述紅色故事
上海毛澤東舊居位於茂名北路120弄7號(原慕爾鳴路甲秀裡318號),是一幢石庫門房子,有天井、客堂、前樓和廂房等。1924年毛澤東來滬,除繼續擔任中共中央局秘書、協助陳獨秀處理中共中央的日常工作外,還參與領導國民黨上海執行部的工作,為維護國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年的6月至12月,毛澤東同夫人楊開慧、兩個孩子毛岸英、毛岸青以及嶽母向振熙老人一家五口寓居於此。甲秀裡是毛澤東在上海居住時間最長的一處。
為了更全面地講述偉人一家舍家為國的革命情懷,陳列館在此次展陳提升前特意走訪了韶山毛澤東故居和湖南板倉楊開慧故居等相關展館,徵集了一批珍貴史料、實物,這也是此次展陳提升中增補最多的內容。
在9號樓一樓實物展示區內,許多觀眾駐足凝視著版面上這幾行字:「他是幸運的,能得到我的愛,我真是非常愛他的喲!……誰把我的信帶給他,把他的信帶給我,誰就是我的恩人。」這段話是楊開慧與毛澤東1927年分離後所寫,距離楊開慧犧牲只有10個月的時間,字裡行間無一不透露出她對毛澤東深深的愛戀及思念。然而當這份手稿在楊開慧故居被發現時毛澤東已經離開人世,他終究沒能收到愛妻沉甸甸的思念。
這段文摘的下方,還有一份泛黃的手稿,名為《給一弟的信》。1929年當楊開慧得知朱德夫人被國民黨殘忍殺害掛頭示眾後,就感覺死亡如影隨形,於是她寫信給堂弟楊開明,希望託孤。但這份「遺囑樣的信」最終也沒有寄出,直到1982年才重見天日。這些珍貴的文字,讓觀眾得以走進楊開慧生命最後三年的內心世界,窺見了她作為革命者、作為妻子、作為母親的心路歷程。
圖說:從毛岸英犧牲地取回的泥土及俄羅斯政府授予毛岸英的「二戰反法西斯勳章」
毛澤東一家先後為革命犧牲了六位親人,這毛家六烈士中還包括長子毛岸英。在實物展區,記者還看到一捧從毛岸英犧牲地取回的泥土以及俄羅斯政府授予毛岸英的二戰反法西斯勳章,這些珍貴實物都是由劉思齊捐贈。
「大家知道建國後毛澤東第一次來到上海是什麼時候嗎?」面對講解員的提問,許多觀眾都被難住。展示區內的兩張瑞金賓館的照片,向大家揭曉了答案——1953年12月27日,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首次來到上海,前往瑞金賓館,聽取陳毅等人的匯報。據有關人士回憶,會議至凌晨五點左右,當主席要休息時,才發現主席的行李還放在專列上,由於當時通訊不便,不知道專列停在哪個站,一時聯繫不上。毛主席從延安到北京一直是用自己簡單的行李休息睡覺的,從來不用招待所被子。他的被子兩面都是用白布做的,見到花面被子,他要提意見的。後來,主席一直在房間看文件辦公,沒有休息,直到下午四時離開瑞金賓館。毛主席生活簡樸,埋頭工作,使大家受到深刻教育。
圖說:趙南公日記
在「探尋真理」展區,講解員正指著一本舊式書籍向觀眾娓娓道來:「毛澤東來,小談即去。據云來已月餘,客博文女學,病多日矣。湘情如靖,將擴充文化書社於各縣。湘人真勇於運動。」據悉,這是泰東圖書局老闆趙南公的日記,日記中明確記載了中共一大後毛澤東8月11日尚在上海的行蹤。同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上海成立,不久,在北京、武漢、長沙、廣州、濟南設立分部,毛澤東任湖南分部主任。與靜安區的另一處紅色場館—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陳列館遙相呼應。
圖說:毛澤東給周世釗的信
圖說:1938年版《西行漫記》
1919年至1920年,毛澤東三次來到上海,為赴法勤工儉學的湖南青年送行,而他本人卻留在了國內。至於他為什麼不出國,講解員這次也給出了答案,據一封毛澤東1920年3月寫給友人周世釗的信件,談到他暫不出國的原因:「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為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1920年5月,毛澤東為領導驅張運動來到上海,寓居於哈同路民厚南裡。在與陳獨秀多次討論馬克思主義後,毛澤東最終堅定了自己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初心!陳列館的展示櫃內,一套1938年版紅色《西行漫記》定格在了第183頁,上面清晰地寫道:「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而且從此我也認為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文創展示 拓展教育功能
記者留意到,此次陳列館在出口處增設了多功能文創展示區。在這3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內,集合了多種功能,一邊是觀眾小憩區,享受一杯香濃咖啡,欣賞沿街風景,或列印一張專屬照片作為留念。另一邊集中展示了靜安歷史人文為主題的系列文創產品,如:融入移動網際網路元素的靜安文旅護照、包裝上飾有四行倉庫著名彈孔牆圖樣的「孤軍牌」肥皂、中共二大「明燈」主題文創、利用雷射雕刻工藝將靜安十大特色建築相融合的《閱讀靜安》立體紙雕便籤等。此外,還有蘊含石庫門元素的甲秀裡筆記本、杯墊、3D模型,寫著「勞動創造幸福生活」的搪瓷杯,以故居內毛澤東廂房掛落花樣作為設計元素的桑蠶絲方巾等。
其中最彈眼落睛的,是一枚設計精美的龍鳳盤扣書籤。工作人員介紹說,龍鳳旗袍手工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盤扣是龍鳳技藝中的一絕。這枚黑檀木「甲秀裡」書籤,由工匠精心手作而成,榮獲2020上海特色伴手禮產品(銀榜)。
上海毛澤東舊居陳列館是一棟具有百年歷史的石庫門老建築,陳列館建築本身就是珍貴的歷史文物。在此次展陳提升過程中,充分考慮舊居特色,對參觀路線進行優化,在9號樓一樓設立實物展廳,避免觀眾多次上下樓往復。在7號樓二樓特闢多功能臨時展廳,可用於開展臨時展覽和「情景黨課」等活動用途。
研學路線 探尋初心足跡
除了在陳列館重溫崢嶸歲月,一條名為「初心足跡:毛澤東在上海」的紅色研學線路也將於明天(26日)正式首發。該路線由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靜安區委員會主辦,中共錦江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委員會、上海瑞金賓館協辦,靜安區文化和旅遊局承辦。
由靜安區的全國和市級勞模代表、各界青年代表、上海大學博士碩士代表、黨員導遊代表等組成的研學首發團,將帶著研學任務單,開啟首批紅色研學之旅。這份定製的研學任務單,對應紅色之旅途徑各點的不同學習主題:在1920年毛澤東舊居學初心,固信仰;在錦江飯店小禮堂學務實,抓實幹;在上海瑞金賓館學作風,倡簡樸;在上海毛澤東舊居陳列館學家風,嚴律己;在中共三大後中央局機關歷史紀念館學規矩,正言行。
偉人足跡尋初心,紅色文旅看靜安。近年來,靜安區凝練出「馬克思主義傳播地、革命領袖足跡地、早期中共中央機關聚集地、首部黨章誕生地、群眾運動策源地」的紅色資源主題,並通過對區域內革命遺址遺蹟進行比對、考證、研究,系統梳理出重要革命遺址百餘處,匯聚了豐富的黨史資源和眾多紅色題材。今年,為滿足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對「四史」現場教學的需求,靜安區已成功推出五條「秉初心、學四史、遊靜安」主題研學線路,獲得了市民良好口碑,盤活了紅色文旅資源,推動了旅遊市場復甦。此次「初心足跡:毛澤東在上海」紅色研學線路,是市、區紅色資源整合的強強聯手,也是助推社會經濟發展的創新嘗試。據悉,未來主辦方將進一步挖掘偉人足跡的特色資源,引導廣大黨員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永擔在肩,用紅色文化的養分滋養文旅產業,以紅色文旅的「靜安樣本」共同迎接建黨百年。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