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網絡直播營銷監管的思考

2020-12-20 中國工商報


  11月5日公布的《市場監管總局關於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國市監廣〔2020〕175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對網絡直播營銷關鍵主體的法律責任、網絡直播營銷的重點規範領域及網絡直播營銷重點違法行為進行了梳理重申,結束了網絡直播營銷引發的種種爭議。
  從理論上講,網絡直播營銷完全具備營銷性、媒介性、自願性三大商業廣告的核心特徵,符合《廣告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商品經營者或者服務提供者通過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間接地介紹自己所推銷的商品或者服務的商業廣告活動,適用本法」的調整適用範圍,這也是此前不少學者專家主張依照《廣告法》調整網絡直播營銷的主要依據。後於《廣告法》出臺的《電子商務法》則規定「本法所稱電子商務,是指通過網際網路等信息網絡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網絡直播營銷是電子商務從業者所採取的銷售商品(服務)的一種模式或一個環節,和電子商務密切關聯,是電子商務從平面靜態發展升級為視頻動態的結果。電子商務活動嚴重依賴網絡這個媒介,因此如果簡單判斷網絡直播營銷這一新興電子商務模式(環節)是商業廣告的話,必將遏制電子商務的升級發展。
  正是出於對新興商業模式業態的包容審慎監管考量,國家沒有急於出臺新的管制措施。《指導意見》的出臺,終止了當前關於網絡直播營銷屬性的爭論,明確了網絡直播營銷的性質——不是簡單的廣告非廣告問題,而是兼具「電子商務+宣傳促銷+導購賣貨」等特點的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的新業態。基於其模式新、主體多、法律關係複雜,一個主體或行為可能涉及多部法律、法規,在不同模式下主體或行為的法律責任和法律性質也不相同。《指導意見》抓住了網絡直播營銷活動中網絡平臺、商品經營者、網絡主播這三類關鍵主體,進一步明晰了他們的法律責任,特別是明確直播營銷活動中網絡平臺和網絡直播者的法律責任和義務,對監管執法和行業規範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同時,根據調研結果,指出法律適用方向,明確重點監管領域與重點查處事項,給接下來的網絡直播營銷監管執法亮明了路徑與武器。這種沒有急於立新法規制,而是利用既有法律規範資源綜合規制監管的模式,也是一種監管執法的創新,更是監管理念的進步,不僅節約了立法資源,更將大大提升既有法律規範的執行效益。
  《指導意見》來源於實踐,也將付之於實踐。網絡監管執法不同於線下的監管執法,沒有網絡監管工具上不了網,就只能望網興嘆。故此,接下來最為重要的是亟須開發建設具有網絡監測、同步固證、指揮協調功能的綜合性市場監管網絡監管執法系統,連結市場監管部門的各條業務線,同時打通市場監管部門與網信辦、公安局、廣播電視監管機關等網絡安全監管機關,網絡視頻節目監管機關,網絡違法犯罪執法機關的信息傳輸合作通路,共同提高網絡違法信息處置應對效率。
  對於市場監管部門而言,更需要抓緊協調好內部各業務條線的協同監管機制,從規範網絡直播營銷主體的營銷範圍、廣告審查發布、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入手,共同做好電子商務違法、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不正當競爭、產品質量違法、侵犯智慧財產權、食品安全違法、廣告違法、價格違法等重點違法行為的監管執法。要通過查處案件,淨化網絡直播營銷市場環境,促進網絡直播營銷健康發展,營造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浙江省溫州市市場監管局 謝旭陽

相關焦點

  • 如何加強對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的監管,快看這份指導意見解讀
    》《廣告法》《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價格法》《商標法》《專利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市場監管總局制定出臺《市場監管總局關於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一、《意見》的出臺背景近年來,「直播帶貨」的模式發展迅猛,成為商家進行電子商務推廣的重要銷售渠道之一。但網絡直播營銷活動也存在著假冒偽劣、虛假宣傳、交易數據弄虛作假等一系列問題,有針對性地加強對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的監管十分必要。
  • 網絡直播行業迎來政策嚴監管!
    網絡直播行業迎來政策嚴監管!11月23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官網發布了《關於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要對頭部直播間、頭部主播及帳號、高流量或高成交的直播帶貨活動進行重點管理,加強合規性檢查。在此之前,11月6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市場監管總局關於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
  • 關於網絡直播帶貨的幾點思考
    今天跟大家聊聊直播的事情。自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茶叔身邊很多實體店或主動或被迫地加入了直播賣貨的行列。而以薇婭和李佳琦為代表的網絡直播銷售佼佼者,以其超高的人氣和超強的吸金能力,直接引爆了人們在網上直播賣貨的熱情。
  • 網絡直播營銷活動中的亂象仍然不少
    中國消費者協會於今年3月發布的《直播電商購物消費者滿意度在線調查報告》稱,有37.3%的受訪消費者在直播購物中遇到過消費問題。而此前,為營造良好的市場消費環境,引導網絡直播營銷活動更加規範,促進網絡直播營銷業態的健康發展,中國廣告協會發布了國內首份《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為從事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的各類主體提供行為指南。
  • 網絡直播行業迎來政策嚴監管 李佳琦、薇婭們「不香」了
    網絡直播行業迎來政策嚴監管!11月23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官網發布了《關於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通知》要求要對頭部直播間、頭部主播及帳號、高流量或高成交的直播帶貨活動進行重點管理,加強合規性檢查。在此之前,11月6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市場監管總局關於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
  • 電商帶貨迎強監管 多方連出重拳遏制網絡直播亂象
    近一個月來,多部門接連出手規範網絡直播。國家廣播電視總局11月23日發布《關於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網絡秀場直播平臺要對網絡主播和「打賞」用戶實行實名制管理,封禁未成年用戶的打賞功能。
  • 關於「直播帶貨」適用法律的思考
    用《廣告法》規範「直播帶貨」存在現實困難「直播帶貨」適用法律的探討,焦點在於帶貨主播的身份,究竟是廣告發布者還是商品或服務的銷售者(推銷員)。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思考下「直播帶貨」中主播的營銷行為與線下的哪種行為比較相似,應該承認,其與線下推銷員面向顧客的口頭營銷(推銷)行為是極為類似的。
  • ...假頻「翻車」 明星帶貨亂象成「槽點」監管重拳出擊規範網絡直播
    11月23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關於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指出網絡電商直播平臺要對開設直播帶貨的商家和個人進行相關資質審查和實名認證,不得為無資質、無實名、冒名登記的商家或個人開通直播帶貨服務。
  • 直播帶貨有「行規」!《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7月1日起施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30日訊 網絡直播營銷中良莠不齊,產品質量、虛假宣傳等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甚至一些內容導向的問題屢出,亟待進行規範。日前,為了規範網絡直播營銷活動,促進其健康發展,中國廣告協會發布了《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以下簡稱「規範」)。
  • 「直播帶貨」也有規矩啦!《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快來了解下
    但是,由於「直播帶貨」起勢太快,導致良莠不齊、泥沙俱下,也受到越來越多的詬病。為此,6月24日,中國廣告協會發布《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為「帶貨」行業健康發展提供行為指南。這次由中國廣告協會制定的《規範》是國內第一個出臺的關於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的專門規範,制定的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規章和有關規定。
  • 網絡直播短視頻營銷有了自律公約
    在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和海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的指導下,抖音(北京微播視界科技有限公司)、快手(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京東(北京京東世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3家企業共同發布《網絡直播和短視頻營銷平臺自律公約》(以下簡稱《自律公約》)。
  • 中廣協解讀《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
    中國廣告協會發布的《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以下簡稱《規範》)7月1日已正式實施,這是國內第一個關於網絡視頻營銷活動的專門自律規範。《規範》側重為從事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的商家、主播、平臺、主播服務機構(如MCN)和參與營銷互動的用戶等主體提供行為指南。中國廣告協會會長張國華近日對《規範》作了解讀。  「作為自律文件,《規範》主要倡導引導自律自治,雖然不具有強制性,但通過一定措施來保障自律的有效實施,如可以視情況進行提示勸誡、督促整改、公開批評,對涉嫌違法的,為政府監管機關依法查處提供線索等。」張國華說。
  • 專家:慎用《廣告法》監管「直播帶貨」
    客觀上而言,由於2015年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以下簡稱「廣告法」)中的廣告外延得到了極度擴張,幾乎可以將網絡上所有關於產品或服務的商業性信息都納入其中。因此,從文義解釋的角度,將「直播帶貨」中的營銷用語認定為廣告,從而用《廣告法》來監管「直播帶貨」當然是可以的。但是,應然層面而言,這樣的監管是否有必要呢?
  • 直播營銷迎來規範發展新時期
    2020年6月26日,中國廣告協會發布作為行業自律規範的《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11月5日,《市場監管總局關於加強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發布;近日,國家網信辦又發布《網際網路直播營銷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也許,若干年後,2020年將被稱為直播規制元年。  《指導意見》的出臺無疑向市場發出強烈信號。
  • 「恐怖直播」警示網絡監管新挑戰
    由於槍手在社交媒體上進行了「恐怖直播」,紐西蘭總理阿德恩19日在議會表示,應關注社交媒體在此事中的角色。這凸顯出近年來蓬勃興起的網絡直播給網絡監管帶來了新挑戰。新型媒體每次興起,在給社會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可能被用於傳播不良內容。比如在2011年倫敦騷亂中,社交媒體被騷亂分子用於互通信息和策劃攻擊;近兩年網絡直播快速發展,暴力、色情、低俗等內容也成為了一些直播平臺上的毒瘤。
  • 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來了:9類內容、20種行為被禁止
    除了前言部分介紹制定出臺《規範》的工作背景外,全面涵蓋了網絡直播營銷活動普遍遵守的原則、針對不同主體的特定規範,鼓勵情形和實施保障等。6月24日,中國廣告協會發布《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這是國內出臺的第一個關於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的專門規範。
  • 網絡直播營銷行為需要約束與規範——訪中國廣告協會會長張國華
    今年7月1日,由中國廣告協會發布的國內第一個關於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的自律規範《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範》正式實施,對從事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的商家、主播、平臺和參與營銷互動的用戶等提供了行為指南。規範出臺的背景是什麼?規範的實施能起到哪些作用?規範能否讓直播帶貨行業告別「野蠻生長」?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記者專訪了中國廣告協會會長張國華。
  • 監管空白亂象叢生 網絡直播的法理之問
    此外,也有相當比例的未成年人在網上交往的過程中,受到了來自網友的網絡暴力。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閆創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關於網絡直播內容的健康性以及網絡環境令人們十分擔憂。」據了解,個別的網絡直播平臺對於直播內容給予了一些規範和公告。但是在沒有明確的政策指導下,這些規範和公告也是漏洞百出,往往起不到正確的引導作用。
  • 監管「組合拳」遏制網絡直播亂象
    網絡已成為「掃黃打非」主戰場,來自上海市「掃黃打非」暨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本市今年已處置網絡有害信息5萬餘條;取締關閉違法網站4.6千餘個;查辦「掃黃打非」案件1324起,其中網絡「掃黃打非」案件1131起;轉全國「掃黃打非」辦「淨網」「秋風」案件線索58條,辦結45條,立案查處19條。
  • 網絡直播營銷為什麼這麼火
    原標題:直播為什麼這麼火   2016年淘寶率先嘗試用直播賣商品,接著微博、抖音、快手、蘑菇街相繼加入,直播電商的產業生態日趨成熟。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網絡直播營銷火得發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