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身雖終日處在繁紛的紅塵事務中,但不為物轉,以靜處俗,無心待物,以物付物。執契之喻,其事雖小,其理卻大。🍇來者處有為,我則處無為
一方處動,一方處靜;有為者是外來以物動求。
我以無為靜而應之,雖有執契之舉,但也只是遵循辦事程序應之而已,一切都是自然。
客者持右契付物,以合我之左契,此即是「我不求合而人自合」。執左契者,應於外而合於內,是一種人合於我的先天自然狀態。
💎聖人不動心、不動念,其德心無為而民自化,這與執左契其意相同💦
故曰「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由聖人推其義而知,🍒人最貴於有德,厚德在身,猶如人之執左契,☀️我不求於人,而人卻來合我🔥
這就是「司契」的真義。故言「有德司契」。「司」者,主也。
💎德的本質為「中和」、「柔弱」,有德之人能主合於無德者💦
🍓有德之人,能包容一切,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心身透發著祥和的氣息,故人皆喜歡主動接近,願受其德場之益✅
💎聖人在處世待物中,皆是隨緣而遇,隨遇而安,行不得已之事,不動主觀識心,一切感而遂通,這就是執左契之義。
「無德司轍」,凡是以有心有為去行德,受人回報,其德不廣,其善不真。
🥀🥀若是以私心去行德,那就是無德。世人不修道德,不知德之真意,不能以德感恪於人,只能以有心有為去行事,以得到外物的滿足為目的。凡是有為,必帶有後天痕跡,故曰「司轍」🥀。
「徹」與「轍」同。「轍」,即車行過後所留下的車輪痕跡。造車者打車時,其車輪的間距必須合於道路之轍,這是以我之有為,求合於彼之所需。無德者,不能以無為待人應物,只能用有為去應世,猶如車輪求合於路轍一樣。以此物求合於彼物,皆是有為之為。故曰「無德司轍」。前輩云:「執德者無德」。此乃至理真言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道無親」,天道至公至平,無親無疏,對萬物眾生皆一視同仁,沒有偏私。天道規律的特性就是「常與善人」,「唯以德輔」。「與」者,即讚許、援助、給與、佑助等意。
🌴🌴「常與善人」,是說天道常在人們不知不覚中,默默地幫助、護佑有善德之人。天道富有同類相親的自然屬性,故有獎善罰惡、助弱抑強、損有餘而補不足的諸多特點。天道與一切德善類的人與事,具有極強的親合力,唯有善德之人,才能得到天道的助佑。故古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說🌴🌴🌴。
天之道以無為運化萬物,毫無後天有為的轍跡。天道至善至公,善者得佑,惡者懲罰。天道自然,既不無故加福於人,也不會無故加罪於人。人既不能在無德的情況下去求福於天,有德之人也無須擔心天會無辜降罪。
🥀無德之人與天道不親,故不能得天道之助。
🌷有德之人,雖不求於天,卻可以常常獲助,庇(bì)爾不足,降爾遐福,護之佑之,歷歷可驗。
文中曰「天道無親」,看起來人好象與天相隔遙遠,很難親善,但實際上天道就在身邊,就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常與」善人相親相合。實際上天與人極易相合,其合是在自然無為中,我有善德,天道必悄然來親合;我有罪過,也必遭天道責罰。毫無親情可講,毫無面子可留。世人常對天道採取實用主義,平日裡不修善德,昧著良心做人行事。當災禍臨頭時,想發大財時,才臨時抱佛腳,才想起來燒香求菩薩保佑。此時求之亦枉然也。
世人以有心有為去「和大怨」,以有為之力強解其怨,雖也費心費力,但終難達到心合的目的。聖人能識透這其中的原故,所以執左。「左」者,先天無為也。惟求之於己,以先天德性去合人,何須在後天中亂動心、大費勞作呢?
以我之識心去求合人與物,就好比「司徹」之無德,損精耗神,勞而無益。
執「左契」者,不求人而人自來合,這好比天道常與有德之人相親相合一樣,自然而然,不求自得。
道在無為,道法自然。由此可見聖人眼明手快之妙用。用人心有為去求合於人者,人之道也;我不以有為去求合於人,而人與物自來合者,天道之自然也。以我之有心去合於人,雖大費心思,大費氣力,以有為強合人事物,終難得其合。故太上以「和大怨」來比喻,以明示「有為」處處難之理。
🌹🌹物自來合我者,我自順其自然,無心無欲,若無其物,自修在己,不求合而無不合,這就是天道自然與德善無為的微妙。知此理者,則可知聖人「執左契」之義,以聖人為楷模,安於無為,常處於自然之妙🌹。
本章是承上章「受垢」、「受不祥」,而重申要做到「無我」、「不爭」之難。「柔弱」在平時無事時容易做到,但要臨事時真能做到卻不易。每當受到些微小怨還容易把握,但當遇到橫逆大怨時,能做到心平如水,無驚無憂,一心不動,應對自如,不生怨心,則確實比較難了。學道者若遇大怨,雖能勉強自和之,而心中卻藏怒宿怨,即使暫不發作,而纖芥之怨未除,終有暴發之時,豈可言「上善若水」之道。
所謂德善,即「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這便是聖人「執左契「的真意。契約有二,我執其左,只待執右契者來應,兩契相合,驗證無誤時,以物付物,並不責求於人。
🌻聖人對於萬物,順逆皆無心,既來即受,受而無心;既去不留,不求不怨。來者不見其有怨,給者不自以為有德,德怨兩忘,物我渾化,這才是真正體現了「物我不爭」之德。若修德未達至備至純,心中仍有物的痕跡,物我之情不化,吃了虧便生怨心,這無疑是再結新怨,再造新業。
🍒善人雖常受虧於人,而天不會虧他。《圖書·蔡仲之命》曰:「皇天無親,唯德是輔。」俗話常言:「蒼天不負有心人。」自然之道從來都是扶弱抑強,全力佑助有善德之人。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其理易知易明,但非有定慧不能知,非有定力不能守,故曰「無以易之。」⭕️
感恩感恩🙏🙏🙏除了感恩生命一無所有
感恩我親愛的愛人🙏
餘生來到我生命中🌕
先生他慷慨解囊花費數百萬💎💎💎;
讓我學習體證生命成長與蛻變🍓🍓🍓;
這是常人無法享受到的生命待遇☀️☀️☀️;
用有形財富換得無形財富💎輕鬆富足💎健康💦喜樂💦
㊙️當一個人一旦掌握了宇宙真相,人生真理;任何人在他(她)面前顯得蒼白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