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餘莉:「善人常得謗」是真的嗎?

2021-02-23 中山國學堂

在生活中,經常聽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的現象,而到處搬弄是非的小人卻一時得志,以致使人對《易經》中所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教誡產生懷疑,甚至為了眼前利益陷入爾虞我詐、鈎心鬥角的漩渦之中。
  

的確,即使歷史上曾以撰寫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篇家訓而著稱的袁了凡先生,也未免發出「善人常得謗,善事常易敗」的感慨。那麼「善人常得謗」的印象來自於哪裡呢?

首先是「先入為主」的心理。

  

《格言別錄》中講,「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可見,善人待人厚道。而厚道的一個表現就是常見人優點,學人長處,並隱惡揚善,因此不願在背後揚人之惡。而奸猾之人卻恰恰相反,不僅揚人之惡,甚至為了達到一己之私無中生有,醜化甚至誹謗善人。他人聽到奸人的不實之詞,就會對善人產生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這種「先入為主」的心理類似「亡斧疑鄰」,一旦形成,再以此觀察善人的一言一行,也無不與惡人的誹謗相符合。這種「先入為主」的心理也是人為什麼應該特別注重留給他人的「第一印象」的原因。惡人到處造謠生事,毀謗善人,而善人總是與人為善,既不會毀謗他人,也不會防備他人誹謗自己,即使知道了惡人毀謗自己也不會為自己辯白,認為「讒言燻天,舉火焚空,終將自息」。但是,那些不明就裡的人們卻認為這是善人默認了惡人的誹謗,便誤以為惡人所言不虛。
  

「善人常得謗」的另外一個成因,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理。
  

如果小人的境界平平,做事皆以名利為出發點和推動力,那麼當他看君子做事的時候,也會以自己的境界推測君子。這也是為什麼「自古聖賢皆寂寞」的原因。聖賢人也與通常人一樣穿衣、吃飯、喝茶,但是其用心卻與凡人不同。然而聖人的用心在內不在外,因而不易為人覺察。當小人觀察到君子的行為時,往往以己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會得出對善人君子的誤解,甚至誹謗。
  

《弟子規》中說:「流俗眾,仁者稀。」在社會中,就連仁者都稀有難逢,遇到聖賢更是如珍如瑞。因此,聖賢人難遇知音、寂寞寥然也在所難免,畢竟境界相近者才能惺惺相惜。就如至聖先師孔夫子,周遊列國,無非是為了找到能夠認識並推廣其智慧學說的「明君」,解民眾於倒懸,救國家於水火,拯天下於陷溺。此時,如果能夠得遇聖君,其結果必然是「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

這位「明君」也一定因重用孔子創下一代輝煌盛世而載入史冊,人類歷史甚至也要因他而改寫。然而可惜,當時的君主或者為眼前富國強兵的小利遮蔽了雙眼,或者因不能放下自己的私慾而中途退縮,或者因孔子弟子多賢德,恐其後世會取而代之而放棄。再看現代,有多少學者把孔子解讀為「官迷」,甚至將腐朽、落後、愚昧等詞統統冠以形容孔子的思想言行,實在是誣枉聖人,看了令人捶胸頓足。

當然,孔子雖不得志於當時,但是他的思想因漢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而被發揚光大,成為推動中國幾千年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孔子的後人也一直承傳到今天,保持2000多年長盛不衰,代代仍有賢人出現。《中庸》曰:「夫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祿,必得其壽。」孔夫子所得的是素王之位,萬世之名,百代之祿,無疆之壽。
  

歷史不會重演,但歷史的教訓卻可為後人汲取。世人唯有保持清醒的頭腦、明智的判斷、無私的境界,才能避免「善人常得謗,善事常易敗」的悲劇,讓善人在世時就能夠充分發揮作用,成就善事。特別是對於領導者而言,知人善任、用賢不疑更是最重要的能力和素質。故老子曰:「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明智是領導者從優秀走向卓越的關鍵。
  

讀史使人明智。看多了歷史上諸多「委質策名,立功樹惠,貞心直道,忘軀殉國,身殞百年之中,聲馳千載之外;或大奸巨滑,轉日回天,社鼠城狐,反白仰黑,忠良由其放逐,邦國因以危亡」的表演,對於善人惡人自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清醒的辨別。
  

總之,雖然「先入為主」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理使得「善人常得謗,善事常易敗」在當時不可避免,也使人常常發出「自古聖賢皆寂寞」的感慨,但是歷史卻總是公平的。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多行不義必自斃」「惠迪吉,從逆兇,惟影響」「德不孤,必有鄰」等經典中的教誨,卻是恆常不變的歷史規律,至今仍發人深省,指引後人沿著進德修業的正確道路不斷行進。

文章來源:學習時報,圖片源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執行主編:王倩鈺  出品:潘冬暉 外聯:盧少美  

相關焦點

  • 天道無親 常與善人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無親」,天道至公至平,無親無疏,對萬物眾生皆一視同仁,沒有偏私。天道規律的特性就是「常與善人」,「唯以德輔」。「與」者,即讚許、援助、給與、佑助等意。🌴🌴「常與善人」,是說天道常在人們不知不覚中,默默地幫助、護佑有善德之人。天道富有同類相親的自然屬性,故有獎善罰惡、助弱抑強、損有餘而補不足的諸多特點。
  • 達照法師 | 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得以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為什麼要往生?因為到極樂世界去,他跟什麼人在一起呢?是諸上善人。善人就是好人,針對的是惡人,也就是說世間的善人、惡人是相對的,你只要講這個人是善,那背後一定有個惡跟他對立。比如說:手心白的是善,那肯定手背黑的是惡;你覺得大聲講話是惡,那就小聲講話是善。每個比較都有一個標準在那裡,它是有對立的世間的善惡。
  • 道德經精義: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然而善人初不自知也,善人渾忘物我,故不善者感之而尊為師。 善人亦不自滿也,見不善人,善人即以之為資,見善則從,不善則改——善人所由益進於善而至於美大化神之域焉。
  • 人善人欺天不欺!
    兩柱有一副對聯是:「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讀過之後當時我就感到心靈深處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認為不能做善人。正所謂:「茫茫宇宙大世界,浩然正氣充天地,善惡自有天作證,人善人欺天不欺。」人生之前程事業在於淡定。人生的道路曲折坎坷,我們有過榮耀和成功,也有過失敗和挫折;有過喜出望外,也有過痛心疾首;有過狂風暴雨的摧殘,但也有過豔陽高照的沐浴。
  • 人善人欺天不欺 (深度好文)
    兩柱有一副對聯是:「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讀過之後,當時我就感到心靈深處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善良的人會受惡人的欺侮,但從因果規律看,他不會永遠被人欺侮。惡人得到「好處」也是暫時的。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認為不能做善人。我們要少一些指責,多一份寬容,自己過得很自在,他人也會感到舒服。
  • 佛教五戒:說四眾過、自贊毀他、吝嗔心毀、嗔心不受悔、謗三寶
    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悲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身為佛子,自己說出家在家的菩薩、比丘、比丘尼的是非過失,還教唆別人也跟著說是非;心中有說是非的念頭;藉助其他條件說別人是非,造成不良後果,便是造了惡業。
  •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是怎樣的,有什麼不可說的秘密?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自有它遵循的道理,這個道理被稱為「天機」,因此才有「天機不可洩露」這句話。為什麼蒼天不把他的道理公布於眾呢?有人說,佛菩薩度人,讓人修行,為什麼不在人間顯靈,現出神通,讓所有人都看到,所有就會都相信了,就會去修行了,這不是很好嗎?
  • 為什麼善人多磨難?好人不長命?
    或許很多人都會問,難道善人多磨難?好人不長命?其實不然,《太上感應篇》告訴我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凡事有起因,必有結果,毫無差錯。善若被人欺,老天會護你。1善人多磨難?因果有玄機自古以來,就流傳這樣一句話「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世上多見惡人欺負善人,很少有惡人欺負惡人。
  •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
    讀過之後當時我就感到心靈深處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善良的人會受惡人的欺侮,但從因果規律看,他不會永遠被人欺侮。惡人得到「好處」也是暫時的。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認為不能做善人。我們要少一些指責,多一份寬容,自己過得很自在,他人也會感到舒服。幸福和樂的生活,其實就在我們當下,只是我們不懂得過。人生並不複雜,幸福也很簡單!
  • 致李大善人:香港,不是偽善者表演的舞臺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發生的一起綁架案,已然是路人皆知,綁架案中的苦主,正是李大善人的長子,綁匪張子強最後迫使其付了巨款才放了人。此案發生後,一臉仁慈、滿心菩薩心腸的李大善人並沒有提出「網開一面」與張子強「寬容、和解」。為了達到整死張的目的,最後跑到北京來告狀,哭訴綁匪的窮兇極惡,無奈如漁網篩眼般的港區法律,居然無法懲處綁匪。
  • 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深度好文)
    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認為不能做善人。我們要少一些指責,多一份寬容,自己過得很自在,他人也會感到舒服。幸福快樂的生活,其實就在我們當下,只是我們不懂得過。人生並不複雜,幸福也很簡單!正所謂:「茫茫宇宙大世界,浩然正氣充天地,善惡自有天作證,人善人欺天不欺。」
  • 《十二大戰》全員善人
    我給他起名叫全員善人。 虎頭蛇尾的作品。作者想表達的大道理一大堆,結果每個人又都死的特別隨便。開頭以為是boss的御姐豬沒活過第一集…最後發現,根本沒boss。一定要選出個boss,就是背後的資本。🤨 看這片子最大的好處,就是為了搞清楚死亡順序自己默背了幾百遍十二生肖,現在終於倒背如流。以及強行從故弄玄虛裡領悟那麼一丁點編劇想表達的道理出來。
  • 你是吉人,自有天相;你是善人,自有天助!
    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吉人自有吉相,善人自有天助。讓自己成為吉人、善人,自然會得到上天的眷顧。《三十而已》中的王漫妮心地善良,不會帶著有色眼鏡對待別人,所以她的好運就來了,自己成就了400萬的大單,並以此升職的。
  • 佛道修真,若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我當如何自處?
    作者:鴻無道人寒山問曰:「如果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是謗我者,常自謗!是辱我者,常自辱!是欺我者,常自欺 !是笑我者,常自笑!是賤我者,常自賤!是惡我者,常自惡!此,亦是菩薩普渡之法,又有何可不可?沒有什麼,是可以為的。
  • 一點都不甜的純愛文《誅鶴》九世善人x十世惡人,業界良心,強推
    真的是神仙愛情,配角各有特點,有血有肉,很鮮活,類似人物群像,但是又一點都不搶主角的眼,這篇我覺得最精彩的地方不是結尾,而是折花會。沒有什麼陰謀詭計,只是切磋比試,那時候的少年們還都是意氣風發前途無量。和江湖有關的好像都有些虐,不過這篇其實還好,雖然結尾魔尊那裡差強人意,但群像寫的蠻好的。
  • 善惡自有天作證: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
    」這種說法聽起來好象有一些道理,好象惡人沒人敢欺,善人到處受氣。佛教講三世因果。有一首偈頌:「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天就是指因果規律。善良的人會受惡人的欺侮,但從因果規律看,他不會永遠被人欺侮。惡人得到「好處」也是暫時的。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
  • 詩城青島丨善人匾
    很早以前,村裡有一戶姓苟的人家,主人叫苟錫祥,全家人樂善好施,日子過得很富足。清朝道光年間,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地裡的莊稼顆粒無收。大量的難民四處逃荒,他們相繼來到北張村。
  • 為何「善人多磨難,好人命都苦」?看看佛者怎麼說,讀完受益終生
    你真的有仔細想過嗎?因果輪迴,報應連連。但其實啊,佛家講的是,凡事皆有起因,必有結果。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一、因果循環,善人未必多苦我們從小就聽過"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個世界仿佛對善良的人不公平一般,在現實生活中,善良的人往往都是被別人所欺負的,但即便如此,他們也極少反抗。常常處於弱勢群體之中。慢慢地,生活的磨難就會一點一點讓他承受。
  • 人善人欺,天不欺 !人惡人怕,天不怕!
    小時候曾經去過一個城隍廟,在那裡我看到了廟簷下掛著一個大算盤,意思是說神靈總有一天要與人算他的善惡之帳。那裡的橫匾寫著:「你又來了」。兩柱有一副對聯是:「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讀過之後當時我就感到心靈深處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善良的人會受惡人的欺侮,但從因果規律看,他不會永遠被人欺侮。惡人得到「好處」也是暫時的。
  •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晚課】第180期
    兩柱有一副對聯是:「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讀過之後,當時我就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善良的人會受惡人的欺侮,但從因果規律看,他不會永遠被人欺侮。惡人得到「好處」也是暫時的。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認為不能做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