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位年輕的朋友指著大排檔的蛇鯔魚,用潮汕話問我是什麼魚,我說是「癩哥魚」,伊聽後一臉懵懂,我改口說是「那哥魚」,伊便恍然大悟說原來這個魚就是「那哥魚」。「這個魚就是那哥魚」是潮汕地區廣為流傳的段子,梗在於「那哥魚」和「那個魚」近音,用普通話向外地人介紹此魚時,常常把人給繞暈。
作為玩笑本來無傷大雅,但時下正規媒體及著作文章大多數寫為「那哥魚」,卻說不出個所以然,如此以訛傳訛,搞得年輕人都被誤導而忘記其本義,實屬不該。
這種魚名的由來其實早有記載,《潮州志·實業志·漁業》寫為「癩哥」,並明確解釋:「有糙鱗狀如癩瘡,俗呼麻風為『癩哥』,此魚即以為名。其音又轉訛為『那哥』。廣州人則曰『狗棍魚』。」這也解釋了「粗皮癩哥」說法的由來。上了年紀的潮汕人,都知道讀為「癩【來3】哥」而非「那【拿】哥」。(澄海口音「癩哥」作為病名時其實讀為【太2哥】,作為魚名則讀為【來3哥】)
癩哥魚優缺點都十分明顯,優點是魚肉飽滿,缺點是魚刺太多。在海水魚裡算是比較低等的,加之形象可怖,往往乏人問津,因而漁獲雖多,價錢卻低廉。
「七月初七阿婆生,新出癩哥甜過蝦」。農曆七月,潮汕迎來癩哥魚的魚汛,這個時候吃癩哥魚是很經濟實惠的事。魚身上的肉圓滾滾的,每條將近一斤重,肉質粗糙、結實,適合重味烹調,油炸燜煮都不錯,舊時鄉下人家買一大鍋斫段後燜蒜頭吃。賣魚飯的則用魚飯篩盤成一圈圈,加鹽水煮成魚飯,買回來後蘸普寧豆醬吃。
大概是因為被集中收購去做魚丸了,菜市場上賣癩哥魚的並不多,我偶爾見到,會買來煮番茄、燜菜脯或者蒸冬菜。癩哥魚整條洗淨,番茄切塊,擺入砂鍋,加入清水,煮滾放油鹽調味,轉中火煮幾分鐘就熟了,撒上芹菜段便可起鍋。燜菜脯則將番茄換為菜脯片,可加點辣椒闢腥,無需放鹽。
蒸冬菜也簡單,癩哥魚擺入盤中,均勻撒上冬菜,入鼎囝隔水蒸,水滾加入油和魚露,轉小火蒸熟,起鍋前撒胡椒粉和芹菜段。因為魚肉過於結實飽滿,幾乎可以當主食吃,每每吃撐。
在潮汕,癩哥魚真正大宗的吃法是做魚丸。大概製作流程是把癩哥魚去骨,刮肉,用方刀將魚肉碾壓成茸,揀去細刺,加澱粉和鹽等配料,用手掌摔打成魚泥,擠成丸子後投入溫水定型,再撈起入鍋煮熟,涼卻後便是成品。大致達濠、潮陽、惠來等地所制魚丸品質都不會太差。
把樣貌醜陋、糙鱗多刺的癩哥魚變成潔白可愛、細膩無刺的魚丸,可以說是化腐朽為神奇。本地人對魚丸的喜愛並不比牛肉丸差,只是魚丸味道相對清淡,且不適宜強凍保鮮,故而在外面沒有牛肉丸那麼知名。自家做也好,出去吃也好,但凡有小孩子在,魚丸湯都是個不錯的選擇。做法非常簡單,湯盆裡擱點芹菜珠、蒜頭朥、鹽,一小片紫菜慢火烤好放進去,魚丸連湯煮滾,淋下去即成。烤紫菜也可以用新鮮的龍鬚菜或茼蒿替代。魚丸爽脆彈牙,湯水清甜鮮美,口味重的撒點胡椒粉更加過癮。
歡迎關注「潮州菜裡的鄉愁」公眾號,微信號:czcldxc。
點擊查看:
潮州菜中的辣、潮州菜中的鹹、潮州菜中的苦、潮州菜中的酸;
潮汕人與蟹(上)、潮汕人與蟹(下)、潮汕人與蠔、潮汕人與蚶、潮汕人與蜆、潮汕人與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