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半年,電影院重開,終於可以在大熒幕上感受這部「一鏡到底」的戰爭片。
看完後感受就一個字:值!這半年等得真值。
關於這部電影攝影怎麼牛逼,視效怎麼驚豔,也不用我事隔半年再來多說,就想通過影片中的幾個小細節,和大家聊一聊我個人對這部電影的一些感受。
第一個細節:
主人公斯科菲爾德陪同戰友布雷克前往前線傳達一道取消進攻的命令,這關係到前線1600名英國士兵的生命,而布雷克的兄長也在前線軍隊中。
當接到命令後,布雷克自然是義無反顧,畢竟自己的哥哥也要參與進攻,越早到達越好,斯科菲爾德就比較倒黴了,稀裡糊塗跟著布雷克接了這個九死一生的任務。
兩人接到任務後穿過戰壕,一開始布雷克走在前面,斯科菲爾德跟在後面,斯科菲爾德知道此行的危險性,不停地在勸說布雷克晚上再出發,借著夜色會比較安全,布雷克心急如焚,哪裡會聽。
但如果你仔細看的話,走著走著斯科菲爾德就走到布雷克前面去了,這是一個一不留神就會忽視掉的細節,看似不經意間,卻暗合了之後的劇情,導演的小手段,屬實高明。
第二個細節:
兩人之後行進到德軍撤退後的戰壕中,在德軍的休息處,在一張行軍床上,掛著一張殘破的照片,照片上是一個女人和一個孩子,很明顯這應該是某個德國士兵的家人,主人公掃了一眼後,隨即離開,鏡頭也只晃了一下便跟隨著主人公而離去。
就這麼一個一晃而過的鏡頭,讓觀眾明白,在戰場上,你有牽掛的家人,你的敵人同樣也有他所牽掛的家人,當你在戰爭間隙期,翻出家人的照片,看著自己的老婆孩子,落下兩行眼淚,渴望這該死的戰爭早日結束,可以回家和家人團聚,卻又擔心自己不知道何時會葬身戰場,再也見不到家鄉的親人時,你對面戰壕中的敵人可能正在做著或想著同樣的事。
戰爭是政治的博弈,每一個底層的士兵都是政治的犧牲品,得勝歸來又能怎樣?無非是胸口掛著一塊毫無價值的錫制勳章,敗了呢?命都沒了,和自己魂牽夢縈的家人陰陽兩隔。
簡單的一個鏡頭,體現出導演對於戰爭的反思,對於每一個普通人而言,和平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事。
第三個細節:
斯科菲爾德的三次轉變。
第一次,斯科菲爾德根本不想去執行這個任務,他有家人,他想活著離開戰場,可到頭來卻接了這麼一個燙手山芋,他將不滿發洩在布雷克身上。
是否能救回1600個戰士他一點也不關心,反正自己也沒有哥哥在前線,但是布雷克的意外身亡,讓他發生了第一次的轉變。
布雷克是在救下一個德國飛行員後被恩將仇報殺害,布雷克這個人,樂觀而又善良,那麼好的一個人卻沒有那麼好的命。
在此之後,斯科菲爾德帶著那封上級寫的信,獨自走上徵程,布雷克的想法很簡單,自己的兄長在前線,只要及時趕到,就可以救下兄長的命,只是路未走完,自己卻喪了命,斯科菲爾德是帶著布雷克的遺願上的路。
在這個時候,他依然沒有想過自己的使命是什麼,也沒有想過自己要去挽救什麼1600個人,他依然不在乎,但是他在乎他的戰友,布雷剋死了,如果命令沒能傳遞到,他的兄長也有可能喪命,那麼對於他們的家人會是多麼大的打擊?斯科菲爾德只是單純地想要幫助犧牲的戰友,完成他的心願。
第二次,斯科菲爾德經過法國一個破敗的小鎮,正被德國人追得無處可逃時,他遇到一個法國女人,那個女人收養著一個不屬於她的孩子,外面戰火紛飛,而在女人的屋子裡,卻讓斯科菲爾德感受到難得的溫馨。
這個女人的出現,就是對他的考驗,在遇到女人之前,斯科菲爾德剛剛從鬼門關邊上走了一圈,他可以選擇和女人呆在一起,脫下身上的軍裝,這不正好是和諧三口之家的標配嗎?
當天亮的時候,女人用著蹩腳的英語請求斯科菲爾德留下時,斯科菲爾德經受住考驗,他完成了第二次的轉變,他將那封信,那個命令當成他必須要完成的使命,他要去做,因為他是一名戰士。
當熊熊的大火將代表信仰的教堂付之一炬的時候,一個新的信念在斯科菲爾德的心中升起,他為何而來,他因何而去,他需要給自己一個交代。
第三次,他被德國兵逼得槍都丟了,一路狼狽逃竄,最終跳入大河才救得小命一條,他抱著浮木飄浮,正當他覺得一切都結束想要放棄的時候,他看到了漫天飛舞的櫻花。
他想起了,他和布雷克曾經看到過一片櫻花樹,布雷克說在他老家就種著這些樹,櫻花代表著布雷克,也代表著斯科菲爾德一路走下來的信念,還沒到放棄的時候。
他爬過河岸上衝刷而來的大片士兵屍體,終於爬回岸上,然後,他找到了準備進攻的前線英國部隊,士兵們唱著憂傷的歌曲,他們此時還不知道這次的進攻只是德國人的一個陷阱,等待他們的必然不是凱旋而回。
經歷九死一生的斯科菲爾德靜靜聽完他們唱的歌,當他再次起身尋找部隊長官時,他完成了最後的轉變,他要救下這些同胞,救下他們就是他存在的意義,救下他們,布雷克的死才有價值,救下他們,自己所經歷過的生死考驗才有價值。
當進攻的號角即將吹響時,他隻身衝出戰壕,迎著炮火艱難而行,斯科菲爾德只是一名下士,但在此時,他就是他自己的上帝,是1600人的上帝,他帶著自己的悲憫之心而來,完成對世人的救贖。
兩個小時的電影,主人公斯科菲爾德每一次轉變都合乎邏輯,一鏡到底(雖然是偽的)的拍攝手法,將觀眾完全代入到角色身上,你相信他的每一次選擇,導演通過對細節的把控,潛移默化地讓觀眾理解故事,理解角色,真是一次美妙的電影之旅。
關於《1917》,就聊到這裡,延後了一年的《八佰》也正在點映中,我也是第一時間看了點映場,下篇文章就來聊聊這部電影,可能我的觀感和大家不太一樣,我已經做好被噴的準備,咱們下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