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咖喱品牌印度開店引熱議:咖喱是如何成為日本國民食物的

2020-12-25 新浪財經

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日本咖喱品牌印度開店引熱議:咖喱是如何成為日本國民食物的

8月,在提到印度似乎只有疫情增速的報導中一條有些意外的消息連續幾天登上了日本各大網站的首頁:咖喱連鎖餐廳巨頭Coco一番屋於8月3日在首都新德裡的近郊開出了它在該國的第一家分店。

網友們的騷動中既包含了Coco咖喱終於回到自己「母國」所帶來的感動,也透露出對該店經營前景的一絲不安。雖然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大咖喱連鎖店」的Coco已經在日本之外的1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了180多家店鋪,但考慮到在日本國內經營中餐的「餃子王將」和美式牛排的「Ikinari!」在分別返回各自「發源地」後都近乎失敗的前車之鑑,民眾對Coco的這次返鄉自然少不了悲觀的情緒。另一方面,一個更有意思的觀察點可能是在他們的討論中一種「食物沙文主義」的缺席。事實上,今天日本的兩大「國民食物」——咖喱和拉麵分別起源自印度和中國,但這並不妨礙日本人把它們視作自己最常見和重要的食物以及它們作為日本代表走向世界、走回「母國」。咖喱在日本的發展史不僅是日本近現代史的一個縮影,它也為我們再思考食物、文化和民族主義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視角。

日本幾乎所有生活類雜誌每年都會推出一期咖喱特刊。圖為月刊《Dancyu》今年八月關於「咖喱和香料」的專輯封面。圖片來源:President出版社。

咖喱的「日本化」:作為中介的英國

也許很多人已經知道,在印度是沒有「咖喱」這道食物的。被音譯成各種語言的英語單詞「Curry」據說最早來自於泰米爾語的「Karli」。有說法認為它指被放入湯中的食材,也有強調它「用香料來調味」的內涵。但無論如何,它都不是指某種具體的食物而更像是一種料理方法。現在的印度人仍然對每一道「咖喱」都有著不同的叫法,但在英國殖民者經手之後,咖喱/curry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成為了不僅是印度甚至是整個東南亞所有帶香味的、略顯粘稠的料理的統稱。

而在日本,不僅咖喱(カレー)一詞來自英語,日式咖喱做法的起源也繞不開英國的中介。1772年,初代班加羅爾總督沃倫·黑斯廷斯作為代表把殖民地的咖喱料理介紹回了英國。雖然這種充滿異域風情的食物在社會上流間有了一定的認知度,但無法輕易獲得的香料和複雜的調配方法沒有讓它進一步滲透到民間。改變這一狀況的是當時主營社交酒席的Crosse & Blackwell公司。C&B社革命性地推出了提前調配好各種香料的「咖喱粉」,這大大方便了普通家庭在家中對咖喱料理進行再現。

進入19世紀,已經在英國取得一定地位的咖喱也隨著明治維新後大批進入橫濱等港口城市的英國商人一起來到了日本。一個日本咖喱更借鑑自英國而不是印度的證據是:相比印度咖喱,英國和日本的要更為粘稠。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早期英國享用咖喱的人以船員為主,為了應對海上的顛簸他們會把咖喱做的更濃稠而不易傾翻。此外,當時英國料理受到法國菜的強大影響,從而英國人在做咖喱時也把調出」滷「作為重要手法。而咖喱在日本得以紮根的背後又有著兩個很大的結構性因素。

首先,咖喱在日本的發展離不開作為「物質基礎」的西洋蔬菜的引入。儘管土豆、蘿蔔和洋蔥如今已是日本人做咖喱時不可缺少的「三種神器」,但在明治初期它們卻還不被日本人熟知。彼時在日本的歐洲人甚至需要在自己花園裡開闢菜圃才能滿足日常消費的需求。改變這一狀況的是明治政府對北海道的開拓。在大量歐美專家的指導下,北海道逐漸成為了日本本土的食材基地之一。而日本人開始把在那收穫的外來蔬菜加到同樣是來自西方的各種料理中去則少不了同樣重要的「上層建築」:對西洋文化的官方推廣和民間吸收。1872年,明治政府帶頭解除了江戶幕府對吃肉的禁令,開始正式以各種方式享用肉食(雖然此前日本社會也並非完全素食,但食肉多少還是存在禁忌)。社會中一時之間更是出現了「不吃牛肉等於不開化」的說法。而混合了牛肉、豬肉以及蔬菜的咖喱也接著這股「西方」流行起來。

可雖然日本人很快接受了英式咖喱並把它視為現代化的標誌之一,但只在城市中心高級飯店才可以享用的它仍然和一般民眾隔著距離。只有在進入了20世紀之後,咖喱才開始逐漸成為普通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享用的一道菜。一方面,此時北海道等地的食材在規模化生產後開始以更大量且穩定的形式輸入全國的城市。另一邊,商人們也開始探索更多日式的食用方式。1903年,今村彌商店推出了純國產的咖喱粉並以「西洋蓋飯在自己家裡也能做」為廣告詞打開了市場。1908年,大阪的蕎麥麵店在嘗試了各種西洋料理後認為咖喱和蕎麥的結合最好吃。由此誕生的新商品「南蠻蕎麥」立刻成為了風靡全國的「爆款」。此後,咖喱麵包、咖喱烏冬等各種日本原創的咖喱食品陸續進入市場。1936年,阪急百貨店的食堂一天就能賣出一萬三千份咖喱,可見此時的日本咖喱市場已經形成的不小規模。

咖喱的「大眾化」:戀愛與革命

逐漸本土化的咖喱慢慢失去了自身所帶的西洋味和精英味。與此同時,更多關於它的言說從其他的向度浮出水面。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側面就是日本民眾圍繞著咖喱而展開的關於亞洲的想像。

事實上,咖喱在日本化的過程中從來就不缺少「亞洲元素」。比如,學者小菅桂子就指出在明治初期的日本料理書中有著往咖喱裡加入青蛙的食譜。她認為這明顯是受到了在橫濱港的中國南方移民飲食習慣的影響。和咖喱產生關聯的更明顯的一個亞洲大國自然就是印度。而要談論這個話題,新宿中村屋又是無法繞開的對象。

關於中村屋似乎可以有許多種介紹方式:它是村上春樹小說《1Q84》中主人公們初次見面的地方;在新宿早已成為全國性商業中心的今天它仍然是不少人心中這片地區的代表;作家寺山修司曾在雜誌專欄建議想要自殺的青年讀者說:你要不要先吃一下中村屋的咖喱?

新宿中村屋的創始人相馬愛藏和黑光是現代日本十分有代表性的知識分子夫妻。出於對田園的幻想而選擇在愛藏老家結婚的他們很快厭倦了鄉下無聊的生活並逃回大都會東京。1901年,他們買下了位於東京大學附近的麵包房中村屋以作為生計來源。在陸續推出了奶油麵包等熱門商品之後,夫婦倆在1909年決定把本店轉移到當時還是近郊的新宿。在營業越做越大的同時,他們也十分熱心地與其他知識分子和藝術家進行交流。夫婦在新宿店的後院裡特意修建了一座工作室兼起居間,以歡迎各種文人墨客的前來。而在1915年,這間小房子迎來了一位從印度遠道而來的客人:R.B.鮑斯(Rash Behari Bose)。

1886年,鮑斯出生英國殖民下的西班加羅爾地區。他的父親作為殖民當局的新聞官讓他得以有機會接受西式的教育,但這反而加速了他追求印度脫離殖民統治的獨立道路。1905年,英國試圖拆分班加羅爾以分裂獨立運動各派的舉動成為了包括鮑斯在內許多印度活動家們逐漸激進化的契機。1912年,他組織了對當時印度總督查爾斯哈丁的爆炸襲擊並使後者負傷。1915年初,在他參與策劃的拉哈爾起義失敗後,鮑斯成為了英國政府巨額懸賞的通緝對象。意識到自己很難再在印度繼續領導革命的他開始了逃亡的策劃。他假裝成是當時正準備訪問日本的詩人泰戈爾的親戚成功瞞過海關並於1915年的6月在神戶登陸。在日本的生活一開始還算順利,他不僅和其他滯留的印度獨立運動家們成功匯合,還在日本友人的幫助下與包括孫中山在內的其他亞洲反殖民活動家進行了密切交流。但好景不長,他潛逃日本的消息很快被英國政府掌握。在當時「日英同盟」的影響之下,日本政府對鮑斯下達了在同年12月2日之前離國的命令。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中村屋的相馬夫婦挺身而出。他們提出把鮑斯和另一位印度革命家古普塔(Herambalal Gupta)偷偷移送到新宿店後院工作室的建議。此後,夫婦倆和中村屋的全體員工一道確保了兩人封閉式的逃亡生活。直到1916年的3月因為英軍炮擊日本船天洋號導致日英關係惡化後,鮑斯才得以重新過上在太陽下的自由生活(雖然英國政府對他的半官方監控一直到一戰結束後才鬆懈)。

在中村屋的藏匿對鮑斯的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918年7月,他和在危難中產生感情的相馬夫婦的女兒俊子結婚。1923年,他又做出了入籍日本的歸化決定。雖然鮑斯的妻子不幸於1925年早逝,但受恩於相馬家的鮑斯繼續和他們保持了良好的互動。1927年,中村屋決定在新宿開設新的餐廳以應對三越等大百貨店進駐新宿給它們營業帶來的衝擊。而餐廳的招牌菜正是由鮑斯出品的純正印度式咖喱。其實在鮑斯剛到日本時就時常和同胞以及孫中山等人在提供咖喱的日比谷松本樓用餐。而在無法踏出房門半步的隱藏生活中他最大的樂趣也是用現有的材料製作咖喱。鮑斯對於當時日本流行的英式咖喱十分不滿,並決定按照自己從小熟悉的印度做法來向日本人呈現原汁原味。中村屋甚至給他的咖喱取名「カリー」(相當於curri)而非源自英語的「カレー」(curry)以示差別。6月開幕的餐廳很快取得了成功。在當時一般的咖喱價格大概是10-15錢的情況下,中村屋的印度咖喱定價80錢。但即使這樣一天最多還能賣出300多份。

雖然加入日本籍的鮑斯繼續為了印度的獨立事業出力,但普通日本民眾對於他的認知似乎僅停留在一個更為消費主義的層面上。他監修的咖喱很快被冠上「戀愛與革命的味道」。而他在日本媒體中的稱呼也變成了「中村屋的鮑斯」以和另一位同樣在日本流亡過的印度革命家蘇巴斯·錢德拉·鮑斯相區別。直到今天,中村屋都把餐廳最早開幕的6月12日冠以「戀愛和革命之日」並以此展開一系列的產品推廣活動。鮑斯的印度咖喱成功給日本消費者提供了一種關於亞洲料理的新認識,但他對於印度獨立的貢獻似乎沒有被太多的人記起。

今天的新宿中村屋「純印度式咖喱」。圖片來源:新宿中村屋食品官方推特

值得一提的是,中村屋另一款主打料理羅宋湯也和歐亞大陸的「革命」密切關聯。烏克蘭盲人詩人瓦西裡·愛羅先珂於1914年來到日本。立場進步的他多次受到當局的騷擾,而相馬夫婦卻熱情地招待並保護了他。1921年,他被日本政府驅逐後曾在魯迅的招待下滯留中國(魯迅也是通過愛羅先珂寫的日文作品和日本媒體對他的介紹才最早知道了他)。出於對愛羅先珂的紀念,中村屋在餐廳開業時把他家鄉的代表菜羅宋湯和印度咖喱一起當作招牌推出。

咖喱的「國民化」:缺席的沙文主義

戰時日本對糧食和進口食品的管控使得日本咖喱業的發展一度停滯。甚至咖喱飯(片假名「カレーライス」直接音譯自英語的curry rice)一詞本身也成為了所謂「敵對語」而不得不被改成為全漢字的「辛味入汁掛飯」。在戰後短暫的食物短缺過後,日本的咖喱產業以更多樣化的方式成功復活。1950年代,國產的固體調和咖喱塊面世。只要加入食材和水就能簡單準備好一餐的它在今天成為了日本家庭咖喱消費的主流形態。1968年,大塚食品又推出了由殺菌袋包裝的即食咖喱。在沸水中加熱三到五分鐘就能直接澆到米飯上享用的這種形態讓速食咖喱的方便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高度經濟成長期後日本家庭規模的縮小更是讓這種建立在單人享用基礎上的設計逐漸取代了先前一家數代人共享一鍋咖喱塊製成的滷的模式。

全世界第一款殺菌袋包裝的即食咖喱「Bon咖喱」。印有女演員松山容子照片的復古廣告牌在日本已經成為了「昭和」的象徵。圖片來源:大塚食品官網。

根據日本咖喱工業協會的統計,今天的日本人一年平均要吃79次咖喱,這意味著每個人在每周都會以不同的形態至少吃一次。和可能被外國人看來更具代表性但日本人日常實際的消費頻率並沒有那麼高的壽司相比,咖喱被稱作日本的國民食物可謂是當之無愧了。

正如開頭所言,近幾年來和食物相連接的民族主義甚至是沙文主義話語可以說充斥了網絡空間。以「正宗」或「地道」為最高價值標準的評論家們把任何的改變或在地化都視作是離經叛道的「邪教」。而在日本,至少在咖喱和拉麵這兩種國民食物上卻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它們的「外國出身」使得日本人從一開始就沒有去指責其他改良版「不正宗」的立場。從而,他們對其他國家的民眾對這些食物進行的改良也能抱著更為開放的心態來接受。

可雖然日本的國民食物較少具有沙文主義的色彩,但它們本身在國族想像中發揮的作用卻也是毋庸置疑的。在國內,正所謂「無限定,不日本」,各地湧現的特色咖喱讓這種國民食物增添了地方味。1970年代,札幌餐廳加入了藥膳的湯咖喱現在已經成為北海道最大的特產之一。而在富山縣黑部水壩附近興起的把米飯做成「壩牆」的形態堆在盤子正中,兩邊各放上滷汁和配菜的「大壩咖喱」成為了日本好幾個有水壩的城鎮特有的食物形式。此外,加入了本地食材的如熊本馬肉咖喱、岐阜飛驒牛咖喱更是數不勝數。這些地方版咖喱就像方言一樣並沒有動搖「國語」存在的地位,而是通過展現多樣的「地方色彩」(local color)強化了作為共同基礎的咖喱「霸權式」的國民性來源。

而當日式咖喱走出國門後,它所具有的日本色彩也就更被放大。再回到Coco一番屋本身。公司看上去很有風險的印度展開其實也並不是完全沒有底氣:它在亞洲另一個咖喱大國泰國的成功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前例。從2008年Coco泰國的一號店在曼谷開業以來,今天它在該國已經擁有了34家門店。根據日本媒體對當地消費者的採訪來看,他們普遍不認為在Coco吃的是(泰國式的)「咖喱「,而是清楚意識到自己追求的其實是日本風味(及其所代表的日式中產階級消費)。而這也是Coco在印度試圖複製的。印度店的菜單除了添加了更多素食之外基本完全照搬了日本國內,就連給咖喱配的大米也是日本品種而不是印度當地的。門店選址在首都圈中高層家庭周末常去的購物中心,而他們也無疑對發源於日本城市的飲食文化有著更大的接受度。

綜上所述,日式咖喱到印度開店並不是所謂的「榮歸故裡」。它如果真的要「回家」的話也是應該回到英國(Coco的倫敦店2018年底已經開業)。作為國民料理的咖喱雖然沒有給日本民眾以貶低其他國家飲食文化的沙文主義式的藉口,但它所清晰代表的日式生活方式卻同樣具備了在其他地方繼續生根和擴散的巨大潛力。

參考文獻:

小菅桂子:カレーライスの誕生 講談社學術文庫 2013年

中島嶽志:中村屋のボース― 白水社 2005年

相關焦點

  • 日本【人氣No.1】的國民美食 咖喱
    說到日本美食,大家應該首先會想到壽司、懷石料理、天婦羅.但少有人會第一時間聯想到咖喱這道料理。但其實咖喱才是日本社會名副其實的國民主食。
  • 從咖喱飯,我看到了日本人強大的「精髓」:吸收與轉變
    (前提是日本人都用盤子吃飯,計算僅供參考,並不代表實際情況,因為日本人也用碗吃咖喱)日本人每年吃掉93億份咖喱,是全日本咖喱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我們再考慮一下日本的人口,平均算下來,每個日本人每年平均吃73次咖喱飯。也就是說,平均一周1~2次!咖喱飯已經成了日本人的「國民食物」。
  • 雪梨最好吃的咖喱全在這!印度泰國馬來日本!雪梨簡直是世界咖喱大巡禮!
    咖喱,在各大菜系中都佔有一席之地覺得一次吃不夠?沒事,在雪梨,全世界的咖喱讓你吃個遍!來,隨著小編一起從印度到日本,一起不出雪梨就嘗遍全球咖喱吧~!天氣越來越冷,又到了想要吃熱呼呼的咖喱的時候。而提起咖喱,大部分人都會想到咖喱最早的出產國,也就是咖喱鼻祖--印度。
  • 日式咖喱,讓人無法矜持的完美存在!
    據2016年統計,日本人一年就吃掉了100 億盤咖喱,也就是說,按照現在日本1.27億的總人口計算,平均每個人一年就吃掉將近80盤的咖喱,受歡迎程度遠遠超過了拉麵60億碗,成為當之無愧的日本第一國民食品。
  • 咖喱愛好者們,集合!
    不同地域、口味和風格也不盡相同:泰式咖喱的色彩給人視覺衝擊,印度咖喱的口味極為霸道,日本咖喱則有果味酸甜。 06# 其實在印度,並沒有一種食物叫咖喱。 09# 一個日本人的一生中會吃掉幾盤咖喱? 日本是偏愛咖喱的國家之一,尤其是明治維新之後,咖喱漸漸成為家常。
  • 日本咖喱只有150年歷史,為什麼能獨樹一幟?
    原創 王正全 食品與生活咖喱英文寫作「curry」,印地語中原本叫「kuri」,早在公元14世紀就存在於印度和巴基斯坦,經多年演化,形成目前全球四大咖喱支系——印度咖喱、泰國咖喱、印尼咖喱、日本咖喱,分別呈棕、紅、青、黃、白等不同色系。除上述主要國家外,食用咖喱的國家還有斯裡蘭卡和越南等。首先說正宗的印度咖喱。
  • 日本是「壽司國」,印度是「咖喱國」,那老外眼裡中國是什麼國?
    日本是「壽司國」,印度是「咖喱國」,那老外眼裡中國是什麼國?其實說到日本,大家肯定會想起的就是壽司,當然其實還有很多人會聯想到生魚片,這來兩個都是極具代表日本美食的,所以其實這麼叫也是沒有毛病的。
  • 日本【Shopping】風格迥異的東京咖喱名店 上
    他出身於印度金奈,曾是東銀座的南印度餐廳「Darumasa-gara」的主廚,為咖喱饕客們所熟識。「香料味突出的『衝擊』料理」、「與眾不同的咖喱」,「滿腦子都是做菜。」他在同行中擁有眾多狂熱追隨者,押上咖喱名店Spicecafe的伊藤一城就是其中一位。主動承擔從店鋪籤約時的翻譯到店鋪概念的設定,甚至無償承擔店內裝修。新店坐落在錦糸町小巷,風格醒目、清爽怡人兼具時尚。
  • 日本美食之咖喱飯
    據統計,咖喱在日本小學生最喜歡的菜譜中排名第一在70歲的日本人中是最受歡迎的晚餐每個日本人平均每五次吃飯會吃一次咖喱飯,相當於一周一次以上東京的小小的商務區神田有400多家吃咖喱飯的鋪子,到了午飯時間就會看見許多白領都在咖喱店門前排隊
  • 日本吃個咖喱也太拼,居然想出了這麼多種吃法…
    *日劇《多謝款待》裡教授去蹭人家的咖喱飯,恨不得給咖喱作首詩說起來,咖喱可也是日本的國民料理呢。日本街道上咖喱餐廳非常多,尤其是快餐館,菜單上基本都會提供咖喱(カレー)。其實想想蠻奇怪的,在主打口味清淡的日本料理裡,口味複雜辛辣的咖喱簡直就是一股泥石流啊,它到底是怎麼在日本流行開的?
  • 「 為什麼咖喱別注版球鞋來自日本而不是印度?· Nike Air Max 1 "CURRY PACK"」#XH55開箱#
    為什麼是日式咖喱?為什麼咖喱別注版球鞋來自日本而不是印度?咖喱是什麼時候傳入日本的?說起日本料理,吃貨們首先會想到生魚片、壽司、天婦羅等傳統的日式美食,不過在日本人的餐桌上最常見的食物並非上述傳統料理,而是咖喱飯。
  • 一篇咖喱終極攻略,涵蓋最全百科、咖喱醬採購和餐廳點餐,以及全美最人氣咖喱餐廳搜羅!
    圖片來自網絡日本排名第一的國民料理,泰國的先鋒派美食,印度家庭的日常,以及將咖喱發揚光大到西方世界的英國黑暗料理...今天小分隊就要帶領大家進入咖喱的世界!當然,英國是把印度咖喱傳來世界各地的小天使,勞苦功高不能忘記。德國深受咖喱的影響,發明了德國咖喱香腸。熱愛咖喱的香港人別具一格地在咖喱中加入椰汁,從此咖喱也是香港茶餐廳常常出現的一道菜式。咖喱是20世紀初由英國人傳到日本的(後來又從日本傳到韓國),當時印度受英國管轄,所以由此可見日式咖喱是印度咖喱的後裔。
  • 影視美食堂·今天來說說咖喱,話說各位知道咖喱到底是什麼麼?
    嗨哥覺得對於很多朋友來說,咖喱這種東西應該都是一種十分熟悉的食物了吧,畢竟這種經常出現在各種影視作品之中的東西相比於咱們影視美食堂介紹的其他東西來說可是平民了不少,甚至於說不定就有些朋友總會用超市裡面賣的咖喱料包自製一頓美味的咖喱飯。
  • 泰國的咖喱與香料(一)
    尤其是日本咖喱日本咖喱跟印度咖喱的關係,更加間接畢竟,東南亞文明是直接受印度影響的這方面的書很多,有興趣可以去買來看包括我們中國,也有很多印度文明的影子比如最近熱火的哪吒原型是來自印度教裡的而再往前說,印度教裡的這個人的原型是來自于波斯再往前說。。。。
  • 以色彩為食的日式「舌尖」 |《食彩之國·咖喱》
    經過多年發展,咖喱料理已經完全融入日本人的生活,成為日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日本對外輸出的各種動漫、影視劇中,咖喱料理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種元素。在咖喱料理風靡全世界的今天,提起咖喱,人們也往往會在第一時間想到日本。紀錄片《食彩之國》尋訪了多位咖喱料理家,以咖喱料理在現代社會的變形發展,講述了咖喱料理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象徵。
  • 美食雜談 | 讓我們聽著《歡樂頌2》的插曲,一起吃咖喱吧!
    恆河 說到咖喱,就不能不說它的發源地:印度。其實在印度,並沒有任何被命名為咖喱的食物。它是英國人賦予印度飲食的一個代名詞。又或許是印度炎熱的天氣讓人們味覺疲軟、食慾降低,咖喱醇厚刺激的口感剛好可以拯救味蕾。也許是因為香料的藥用價值。要知道,一位印度醫師必須同時是一位精通烹飪的廚師。將熱性與涼性的食物混合,以達到六味的至上融合觀點至今仍深深蘊藏在印度烹調術的中心。
  • 臺北咖喱集散地的富士咖喱
    為什麼取名為富士咖喱?老闆阿喨說,其實是因為店面的格局。一個梯形店面,中間由一扇門帘分隔用餐區以及廚房,就仿佛是富士山的形狀。而富士山在日本的文化裡,更是吉祥的象徵。小小的空間內四處可見富士山的蹤跡。
  • 蘇州這碗黑咖喱VS白咖喱大戰,誰才是元氣滿滿的真愛?
    日本石川縣排名第一黑咖喱品牌『ゴーゴーシステム』超大份量の黑咖喱飯驚現蘇州!每一碗,都是特別的元氣滿滿!『ゴーゴーシステム』是東京新宿的no.1咖喱神店在10多年的品牌積累下,目前已經遍布全球200多家門店尤其是,作為日本國民美食黑咖喱真的好吃到風靡全球
  • 日本最大咖喱飯連鎖餐廳COCO壹番屋入駐群光廣場
    文:GO斑馬網 - gobanma.com 圖:小凡、部分網絡COCO壱番屋(壹番屋)起源於日本名古屋,目前是日本最大的咖喱飯連鎖餐廳COCO壹番屋除了在日本本土擁有超過一千家的連鎖分店外,在美國及亞洲多個地區也設有海外分店。近日,COCO壹番屋中西部首間餐廳正式落戶武漢,不久後將在群光廣場7樓開幕。 COCO壹番屋目前在內地的深圳、青島、上海、蘇州、北京、天津、南京、瀋陽等城市擁有數十家咖喱飯專門店。如今落戶武漢群光廣場,將武漢做為進軍中西部的首站。
  • 疫情中也要打卡的神保町,但我卻是為了咖喱飯
    拿著心儀的書來到咖喱店,牛肉咖喱、雞肉咖喱、蔬菜咖喱、歐風咖喱、印度咖喱、芝士咖喱…種類之豐,隨意挑選!在神保町,左手捧古書右手拿勺,日本最好吃的咖喱飯就應該這樣吃!  對於開店的人來說,做好的咖喱可以放上好幾天,客人隨來隨吃,高效的食物,相得益彰。吃上熱乎暖胃的咖喱飯繼續淘書,人就安妥釋然了。去這幾家老店吧,一定不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