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問題:香港經濟剖析

2021-03-02 大國深度參考


今天號又解封了。喜歡這篇文章的讀者,閱讀更多精彩好文,還請讀者朋友們記住我的備份號:大國競爭(ID:daguojz).

原標題《香港經濟剖析》

作   者:盧克文  /   編   輯:疾風君

來源:盧克文工作室  (lukewen1982)


全文6456字  |  閱讀20分鐘



 

誰都不曾想到,到了2019年,我們印象中的美好香港,變成了另外一個樣子。

 

我們都曾經那麼熱愛香港,那些讓人仰望的傳奇富商,燦如煙火的港星,天馬行空的音樂、電影、武俠小說,美麗的維港和兼容並包的美食,在我小時候,親友們能去一次香港,都會引以為榮,吹牛大會能持續一周,遭致周圍人或羨或恨的目光。

 

而今天,香港完全變了。

 

在香港持續燥動的背後,稟著本公眾號 「萬物根源皆經濟」的原則,我們來冷靜剖析一下香港經濟,理一理香港的脈絡,看看到底是哪裡出現了問題。

 

因為只有坦然面對問題,才能順利解決問題。

 

許多人沒有留意到,2019年第一季度,香港的GDP增長率僅僅為0.5%,這一季度,深圳增長率為7.6%,上海增長率為5.7%,北京增長率為6.4%,廣州增長率為7.5%。

 

中國一線城市全部在穩定增長,只有香港突然掉隊了。

 

其實香港在2018年就開始呈現嚴重下滑的態勢,2018年第一季度香港經濟實際增速還高達4.7%,第二季度降到3.5%,第三季度下降到2.9%,到第四季度則下降到了1.3%。

 

到了2019年第一季度,香港經濟終於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經濟情況越來越糟糕,當存量固定,增量又枯竭時,香港暴露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多。

 

關於2018年第四季度香港經濟增速突然下滑到1.3%的原因,花旗銀行發布了一道萬金油式的理論:股市下挫、房地產疲軟、企業減少了庫存.

 

這是投行們「永遠沒有漏洞,萬物可以套用」的場面話,因為照常理,2019年第一季度GDP增速又會推高,可是2019年第一季度,增速居然如此難看。

 

難看的不僅僅是香港,難看的還有韓國。

2019年第一季度,韓國的經濟增長率也摔到了1.8%,2018年韓國就開始不妙了,全年經濟增長率是2.7%,最近六年最低。

 

其實韓國在第三季度時就摔到了2%,文在寅政府及時出手,增加政府支出,推動了建築和資本投資的增長,使第四季度重回3.1%,但雞血一打完,經濟馬上被打回原形,2014年第一季度變成了這個鬼樣子。

 

韓國經濟因其出口商品從石化產品到電子產品多種多樣,且與美國、中國、日本等國貿易聯繫相當密切,號稱「世界經濟的金絲雀,是最能反應全球經濟變化的數據。

 

為什麼2019年第一季度,韓國和香港都跌得這麼慘呢?

 

其背後的最大原因,就是2018年第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創下十年來的最低值,僅為6.4%(對中國來說是僅為,對其他國家這已經是夢幻數據了)。

 

韓國的半導體主要出口到中國,中國經濟增速下滑,使韓國的半導體出口量同比下降8.3%,而香港同樣受到巨大影響,一季度貨物出口總額與上年同期下降了4.2%;進口商品總額與上年同期相比也下降了4.6%。

 

因為中美貿易戰波及全球,投資也大幅下降,一季度香港的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上年同期比較實際降低了7.0%,與去年第四季相比則下降了5.8%。

 

中國大陸就像一個大BOSS,不斷給韓國和香港經濟投食輸血,當大陸稍一感冒,韓國和香港就重症纏身。

 

香港經濟發展率本來就趕不上北上廣深,現在摔得這麼慘,很有可能被北上廣深四城遠遠甩在後面。

 

繼2018年深圳GDP超越香港後,2019年廣州GDP也將超越香港,香港總GDP在全中國現在只能排在第五位。

 

1997年香港回歸時,香港1773億美元GDP佔大陸的18.6%,而2018年香3630億美元GDP,僅佔大陸的2.66%。

 

香港經濟這些年,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呢?

 

如果要簡單一句話說明,那就是香港走向了壟斷資本主義的巔峰。

 

整個香港都已經被大資本家壟斷了財源,根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的預測,中國內地前十大億萬富翁的淨資產總和佔GDP的1.4%。印度這一比率是5.2%。歐洲這一比率最高的是瑞典為25%(瑞典也很嚴重);其次是瑞士,為9.2%;緊接著的是俄羅斯,8.8%。

 

而香港最富有的10個人的資產竟佔GDP總額的35%!這是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可怕數字,超過了全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

發展到巔峰的壟斷資本主義在製造大富翁的同時,也在製造大量貧窮人口,根據香港特區政府2018年11月發布的數據,香港720萬人口中,大約有101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香港因此在全球貧富不均排行榜上排在了第12位。(香港貧窮線標準是1人月收入低於4000元港幣,2人家庭低於9800元,3人家庭低於15000元,4人家庭低於19900元,香港物價高昂,4人家庭2萬港幣確實活得很艱難)

 

香港的貧困率是14.7%,2017基尼係數是0.539-而1971年時,香港基尼係數還只有0.43,發達國家裡,美國的基尼係數是0.41,歐洲發達國家的基尼係數則是在0.24到0.36之間。

 

聯合國的基尼係數警戒線是0.6,香港正在無限逼近這個數。香港現在是全球發達經濟體中貧富差距最大的地區。

 

香港大學的指標顯示,香港的生活質量自2007年以來也在不斷下滑。該指標統計了從空氣品質到預期壽命在內的21個標準。其中,衡量房價可負擔性的指標大幅下降,香港的房價瘋狂上漲,遠超過了租金和薪資的增長速度。

 

香港現在的房價,已經是全球第一高了。

 

房價,正是綁架香港經濟,吸食香港民脂民膏最重要手段。

 

2017年1月,彭博億萬富豪指數公布了全球500富豪榜,超過一半上榜的香港富豪全來自地產,這12個地產大亨身家高達1190億美元(約9282億港幣),冠絕全球。

美國人口是香港的40倍,但入榜的13位地產大亨身價僅780億美元(約6085億港幣),排名第二。排名第三的中國內地4位地產商上榜,總資產500億美元(約2423億港幣)。

換句話說,當世兩大國,美國和中國內地地產富豪總資產數加起來,也不過略微超過香港!

只有讀到這些登峰造極的數據,你才會明白香港經濟的情況有多嚴重。如果你覺得這些數據太宏觀,不夠增加你的感性認識,那麼下面我們來細細分解一下這些地產商有多牛逼。

 

《福布斯》2018年香港富豪榜排名裡,我們來看看有多少房地產商:

 

前十大富豪裡,李嘉誠、李兆基、郭炳江兄弟、劉鑾雄、吳光正、郭炳湘全是大地產商,只有呂志和是博彩業(其實也做地產),李月華是金融業(澳門賭場世家出身),楊建文、林惠英夫婦主業是蘋果手機產業鏈條上的電子防護屏,蔡崇信是背靠大陸的阿里巴巴。

 

前十大富豪裡,嚴格來說,只有楊建文、林惠英夫婦是在做實業,70%在做房地產,還有一個背靠澳門賭場做金融,一個背靠大陸的阿里巴巴做電子商務。

 

當我們把這份名單拉長到前50名時,神奇的事情出現了,香港前50大富豪裡,有24個在做房地產,後面還有蔡志明、潘蘇通、羅家寶、李德義、梁紹鴻、李思廉、湯慧靄、方潤華、柯為湘、羅康瑞、譚慶芬、陳慧慧、鄧成波、楊受成、胡應湘、鄭家純、羅嘉瑞虎視眈眈地盯著李嘉誠的地產寶座。

 

香港50%的頂級富豪在做房地產,經濟竟畸型到如此田地。

 

這些地產商年齡最小的54歲,最大的93歲,平均年齡70多歲,換句話說,這些人吃盡了年代的紅利,最早買下香港的地皮、房屋,然後趴在上面無窮無盡地吸血。

 

你以為吸血的只是地產這麼簡單嗎?

 

太天真了。

 

當大地產商從房屋土地賺到花不完的錢之後,他們燒得慌,開始買買買。

 

比如李嘉誠,靠著房地產打下的根基,旗下業務已包括港口、電訊、酒店、製造、零售等多個領域,做為一個香港人,如果你住在長實旗下的住宅,每月要把一半的收入拿去交房貸,家裡的電話網絡是李家和記黃埔的,看電視和聽電臺是他兒子李澤楷電信盈科的,你要下樓買個東西,不好意思,買菜的百佳超市是李家的,買生活用品的屈臣氏還是李家的。

 

每一個香港人,呼吸間都活在大地產商的商業生態包圍圈裡。

 

而他們似乎渾然不覺。

 

要把香港的房價打下來很容易,董建華的8萬5計劃差點就成功了,不過大房地產商只要一煽動民眾,那些買了房利益受損的香港人就上街喊口號,逼迫董建華下臺。

 

我房子22萬一平,身家分分鐘幾千萬港幣,多一套房就可以騎在東南亞人民頭上吃喝拉撒,你董建華把他砍掉一半,當然要跟你玩命啊。

 

新界還有大把土地是可以開發的,但是房地產商圈養的惡狗般的環保組織,總是會在新開發土地規劃時撲出來咬人,每一個買了房的香港人,也會為房地產商的既得利益搖旗吶喊。

 

香港的買樓負擔連續7年全球第一,樓價就如同一臺瘋狂的抽水機,抽走了一個家庭的大部分積蓄,使得一般家庭難以有所儲蓄。

 

房地產所形成的壟斷,吞食著其他行業的生存空間,吸食了香港的經濟紅利,並使生活成本越來越高,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香港最貧窮10%家庭月收入為2560港幣,家庭住戶月收入在15000港幣以下的佔全港人數的36.4%,而李嘉誠一人身家,就接近香港40%的GDP。

 

這就是我前面所說的:香港走向了世界經濟史上,壟斷資本主義的巔峰。

 

 

 

香港有四大產業,分別是金融服務、貿易及物流、旅遊、專業服務及工商業支援服務,這四大產業創造了香港約177萬個就業崗位,是香港經濟動力核心所在。

感謝中南產業研究院供圖

 

其中貿易與物流是第一大產業,佔21.6%,吸收了香港約25%的就業人口,貿易有6成多是內陸採購貨物再經香港轉往第三地,而物流也主要依賴內地,內地輸港總額物流排在第一位---所以中美貿易一開打,香港馬上受損。

 

金融業是第二大產業,以銀行業為主,只佔全港就業總人數的5.5%,但創造了約17.7%的GDP,香港金融業非常特殊,是人民幣重要的離岸市場,其他城市暫無法替代。金融服務其他還有保險、證券經紀、資產管理、融資租賃和投控等

 

專業服務及工商業支援服務是第三大產業,佔GDP的12.5%,前景尚好,主要為內地企業走出去和海外企業拓展內地市場提供平臺。

 

旅遊業是第四大產業,佔GDP的4.7%,每年創造的新職位數目最多,但旅遊是低端技術行業,收入相對其他行業偏低,目前正承受接待旅客能力有限以及過度依賴內地旅客的問題

 

內地總是流傳著「香港洗碗都能掙2萬一月」,實際上根據香港政府2017數據,香港人均收入的中位數是1.5萬港幣,即月收入超過1.5萬,就超過了一半香港人的收入,如果月收入超過3萬港幣,就已經進入了全港20%高薪人口,到塔尖的跳躍會越來越難,進入全港10%高收入人群需要年收入超過100萬港幣。

 

2015年八大畢業生平均入職月薪為1.34萬至2.19萬元,數字包括醫科、教師等專業,八大結業剛 就業時,就能達到或超過香港收入的中位數。

 

現時全港月收入4萬至5.99萬元的總人數達24.8萬人,在全港打工人數中排前14%,有23.1萬人月收入6萬元以上,是全港月收入最高的6.8%,每月家庭收入4萬元以上,即一對夫婦各月入2萬元計算,則其收入已是全港最高的3成,不過全港有一半家庭收入不足2.49萬元。

 

香港人看起來收入高,但獲得感並不高,主要還是因為房價太高,香港人經過房地產商多年洗腦,甘於全家三四口人居住在30多平米的屋子裡(好壓抑),截至2017年,香港有44.8%的人口居住在由政府提供的公營永久性房屋中,29.1%的人口則租住房屋。

 

而政府已經拿房地產毫無辦法了,連政府也被房地產綁架了。

 

地價收入長期佔香港政府財收入的20%,2019--2020財年,香港政府預計地價收入1430億港元,佔政府預算總收入的23%。

 

明面上是四大產業,實際上,四大產業的利潤,最後都會流向房地產。

 

房地產,是香港人最後命運的歸宿。

 

 

 

2018年香港3630億美元GDP裡,主要是靠四大產業的增長。

 

但現在,危機開始浮現。

 

香港海運受到珠江三角洲內鄰近港口的激烈競爭,2013年就被深圳超越,失去全球第三大最繁忙貨櫃港口地位,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又重挫香港和內地深度綁定的貿易和物流行業,才導致2019年第一季度香港經濟的重大危機。

 

只有香港的金融業,在內地一步步開放資本帳和國內的資本市場,以及其異常特殊的國際地位,還能看到一定的機遇。

 

被房地產深度吸食的香港人民,從沒有向問題的根源開過火,香港偏向於「兩制」而少於「一國」的治港方略,使大多數香港民眾還活在殖民地思維裡。

 

於是他們,反而將矛頭對錯了方向。

  

 

香港不僅僅是經濟問題,還有非常非常嚴重的間諜問題。

 

香港和裡斯本,卡薩布蘭卡並稱為世界三大間諜之都。

 

因為香港對100多個國家或地區免籤,又沒有間諜罪,從事間諜活動根本不違法,間諜被抓後沒有任何法律依據判刑,連驅逐出境都可以打官司拖個幾年。

 

1955年,周總理率中國代表團從香港乘機前往印尼參加萬隆會議,臺灣間諜用50萬港幣買通香港啟德機場清潔員,在周總理原定搭乘的「克什米爾公主號」右翼輪艙處安放了由美國CIA提供的定時炸彈,由於總理臨時改變路線,飛機起飛後在印尼海岸線爆炸,機上16人遇難。(可查閱百度百科: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

 克什米爾公主號墜毀後的照片

美國CIA長期在香港安置眼線,為各個反華機構提供現金和技術資助,並策反許多重要崗位在職人員,其中CIA重要眼線香港中聯辦秘書長蔡小洪2003年被發現,其20年內不斷向CIA提供重要情報,中英談判時為英國提供大量情報,使中方談判及為被動,雖然當然就知道有內鬼,但沒有想到20年後才將他抓獲。

 

1997年香港回歸時,駐港部隊接收添馬艦基地的威爾斯親王大廈,也發現到處被英美情報機構到處安置了竊聽器,牆壁裡,地板下,衛生間的馬桶旁都有竊聽器材,由於竊聽器實在太多,回歸後這座大樓乾脆被棄之不用。

 

香港主要是英美兩國的間諜狂歡之都,法國、俄羅斯在這裡安放的間諜較少,對香港間諜之戰,主要就是對CIA和英國情報機構之戰。

 

我國也在香港對CIA進行過一次反擊,斯諾登當年猛爆美國醜事時,美國政府意圖將他殺之後快,後我方讓斯諾登來到香港,後轉移到澳門,16名CIA特工聞訊趕來刺殺斯諾登,被我方守株待兔,擊斃4人,包括CIA駐香港特工頭子,其餘12名特工慌忙逃命去了。

 

為此,駐澳門特種連曾榮獲集體一等功。

 

 

如果要深度了解香港經濟困局,不僅要縱向看香港的過往和現在,也要橫向看看同樣回歸後的澳門。

 

澳門1999年12月20日回歸,1999年時GDP總值649057萬美元,人均15505美元。到2018年澳門GDP增長到約545.4億美金,人均高達8.26萬美元。(全世界排第二,僅次於盧森堡。)

 

其中GDP增長約8.4倍,人均GDP約增長5.3倍。

 

澳門回歸後的經濟增長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地區之一,2018年失業是1.8%,幾乎完全就業,每年入境旅客達到了3600萬,每天有10萬遊客在30多平方公裡的範圍內觀光,澳門一直以低調、務實、專心發展經濟為主策略,不被國際勢力牽著鼻子走。

 

另外很重要的是,澳門在2009年就制定了以禁止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為主要內容的澳門基本法第23條的本地立法,又設立了維護國家安全委員會,嚴控間諜活動,而香港回歸22年都沒有將法律落實到位,給了英美間諜大量可乘之機,香港的殖民地教育又一直沒有去除,更加深了其和內地某方面的衝突。

 

澳門回歸前,1996-1999年連續四年經濟負增長,黑社會活動猖獗,時常發生街頭火拼的惡性案件,居民收入不斷下降,失業率為6.4%,投資環境惡化,但澳門回歸之後社會治安狀況有了根本性的好轉,特別要肯定的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澳門所有學校,包括大中小學,也實現了升掛國旗和奏唱國歌的全覆蓋。

 

 

香港現在的四大產業,除金融不可動搖,如果再作下去,其他產業都有可能面臨慢慢被香港自己剝離的風險。

 

而香港經濟,也會因為選擇了錯誤的方向,在衰落的道路上一洩到底。

 

到時香港要面臨的,不是被北上廣深四大城市拋離的問題,而是面臨重慶、蘇州、天津在總量上都要超越自己的局面。

 

已經走向壟斷資本主義巔峰的香港,還停留在殖民地時代思維的香港,被房地產深深綁架的香港,卻似乎還依舊渾然不覺。


相關焦點

  • 有理兒有面:香港問題是政治問題,不是經濟問題
    本文轉自【有理兒有面】;列寧曾說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當去年香港發生「修例風波」,甚至從2014年發生「非法佔中」開始,就有許多專家學者從經濟層面,如房屋土地、貧富分化、利益階層固化等方面嘗試探討香港問題的成因。列寧說的話是沒錯,但是許多人卻忘記了後半句話:「政治反作用於經濟」。
  • 經濟颱風席捲香港
    數月來的動蕩正在給香港經濟蒙上一層陰影。這層陰影之下有新風暴,也有舊問題。 基礎數據的變化表明,這個城市的經濟早已不如過去強勁。而它牽動的,遠不止城市人口700萬的香港那麼簡單。 2019年8月5日,香港的最高氣溫超過30度,預先確定的「罷工、罷市、罷課」如期上演。
  • 香港的未來在內地!重創的香港經濟,如何搭上國家經濟發展順風車?
    為什麼香港跟內地的經濟表現產生如此大的落差呢? 廖群:香港經濟如果說稍微看兩年的話,去年、今年結合起來看的話,我的描述就是叫雪上加霜。去年實際上年中以來的社會運動已經給香港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打擊,香港經濟在去年下半年已經衰退了。
  • 再談香港問題:經濟困境中的病急亂投醫
    上一篇文章《香港:衰落城市和墮落青年》簡單談了談香港問題,因為我之前的文章已經說過很多了。在歐洲,與香港「本土派」理念相類似的保守主義、排外主義的極右翼政黨全面得勢,如法國勒龐的「國民陣線」、希臘的「金色黎明」、瑞士的人民黨、匈牙利的「更好的匈牙利運動」、奧地利的「自由黨」、比利時的「佛拉芒利益黨」、英國「獨立黨」、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新納粹運動」………這些理念非常極端的極右翼政黨,許多隻成立了幾個月,就在短短時間內成為全國第三大黨、第二大黨。這股思潮之猛可見一斑。
  • 【香港印象】一位大陸女作家對香港的深刻剖析!
    狹窄的過道張貼地香港鐵路線圖和香港地圖,充分照顧遊客出行的各種需要。表層是經濟的活躍,和世界經濟市場無縫對接,最核心層面的是長久以來民主、公正、法治核心價值觀的滲透,表現出來的是法治精神之下對行為模式的影響、自覺遵守公共秩序、創新思維活躍、自由多元化的文化氣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信任,這是香港寶貴的軟實力。
  • 香港的經濟離不開中央政府的支持
    香港今年的經濟形勢非常嚴峻:預測2020年香港全年經濟收縮6.1%,這將是有史以來的最低點。林鄭月娥認為,這種情況下香港特別行政區急需中國內地的支持。林鄭月娥發表了強化香港與內地經濟聯繫的新舉措,其中包括深化Stock Connect項目,該項目允許香港和大陸投資者在彼此市場上進行自由交易。此外她還表示,鼓勵香港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企業進入內地市場。
  • (港澳臺)香港將在線舉辦亞洲金融論壇 探討世界經濟新格局
    新華社香港1月13日電 由香港特區政府和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第十四屆亞洲金融論壇將於1月18日至19日在線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重塑世界經濟新格局」,網上平臺雲集16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政界領袖、金融及投資專家、商界翹楚和經濟學家,從多角度深入剖析經濟前景,發掘全球商機。
  • ​ 香港問題的根源
    起先我感覺這是經濟問題引發的社會現象,那時我還在廣西旅行,沒有親赴現場,便按照經濟規律寫了一篇《香港經濟剖析》,這篇文章影響力較大,估計全網有近千萬閱讀,但到後來,我覺得事情有點不是太對勁,關注的幾個學者幾個月後也談及經濟問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問題,首要問題應該在其他方面,我當即幾次親赴香港,實地調研了遊行情況,並找到多位香港人訪談,漸漸對事情有了一個深入的了解
  • 香港問題的來龍去脈
    文 | 緩緩君From 緩緩說微信號:huanhuanshuo52001香港問題比較複雜,不僅關乎政治和經濟,還存在教育、司法、輿論環境、身份認同以及外部勢力等因素不知道你怎麼看這個判決,但我覺得是有問題的,對暴行的輕判,對警務人員權利的漠視,只會讓暴力分子更加肆無忌憚。這裡就牽扯出香港的司法問題了,香港的司法界長期被自由派法官所掌控,而且這些自由派法官大多都有外國國籍。2016年新一屆香港終審法院的常任和非常任大法官任命中,17位大法官中僅有2人為中國香港籍,其餘均為外國國籍或雙重國籍。
  • 楊啟:香港問題的教訓
    我們應當直面嚴峻現實,吸取深刻教訓,進一步科學釋義和充實完善「一國兩制」方略,這是解開香港問題的癥結所在。1956年的春天,毛澤東委託赴章士釗轉去一封中共中央致蔣中正的信。信中提出了和平統一臺灣的具體辦法,即「一綱四目」:1. 臺灣統一於中國後,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臺灣之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委於蔣中正;2. 臺灣所有軍政經濟建設一切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政府撥付;3.
  • 一位久居香港的北京學者:香港經濟為什麼感覺不行了?
    在他們看來,香港在經濟發展和政治形態上已全面落後:經濟上,在製造業離開、又沒有高科技接力發展的情況下,過度依賴地產和服務業,已經無法有未來;政治上,因為被西方長期洗腦,無法真正實施一國兩制,更無法與內地融合;民眾眼看著被大陸趕超,仍然孤芳自賞,看不到自己的問題。結論是:回頭是岸,與深圳聯手發展一個港深大都市,才是有想像力的明天。
  • 2021年香港經濟充滿不確定
    疫苗接種存在大問題 在疫情肆虐的整個過程中,香港社會苦不堪言,幾乎所有人都將希望寄托在疫苗上,進入2021年,新冠疫苗也在陸續上市。據了解,港府在國際上採購了數百萬劑的新冠疫苗,滿足香港700多萬人的接種需求是不存在問題的,如果絕大部分港人在2021年都能夠接種新冠疫苗,那麼就一定能夠幫助香港社會控制住疫情,從而給香港經濟恢復帶來希望。
  • 香港《逃犯條例》問題始末
    首先跳出來反對的是香港的商業界,在移交立法會的草案裡,規定可單次移交的46項罪行中,其中有9項經濟罪行,包括與破產法、公司法相關罪行、證券及期貨交易、侵犯智慧財產權、環保、轉移資金、使用電腦、逃稅及虛假商品說明。商業界擔心修改條例會給香港經濟帶來不利影響。
  • 香港問題與世界真相
    如同過去的文章裡說過的,我們要坦然面對的一個問題是,香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基本都已經站在西方世界的意識形態裡,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和網絡媒體,對中國大陸的認知是妖魔化的,在香港,年輕人覺得自己是為「民主、自由」在戰鬥,他們排斥任何關於中國大陸的東西,好幾次我混在隊伍裡看他們遊行時,他們打砸的商店、銀行,全部都是因為是中資佔股,中國銀行、建設銀行、360優品(老闆是福建人)的大門都用鐵皮包裹了一層又一層
  • 屠海鳴:香港首先必須要解決政治問題丨香港一線
    而事實上,香港的經濟問題正是政治問題的延伸,這也是為什麼屠海鳴在兩會大會發言的題目中,就明白地寫明,要徹底剷除「港獨」土壤的原因:政治問題解決了,其他的矛盾自然可以迎刃而解。現在大家都已經知道,香港經濟GDP已經是回歸以來的最差,社會出現了大量的失業人員已經或者正在失業,很多企業面臨著關閉潮、倒閉潮、結業潮、裁員潮等,政府也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了。這個也就是說,所有的經濟問題的延伸是政治問題。
  • 香港對中國經濟發展有多大作用?
    49年解放軍兵鋒直指香港,英國人都做好了跑路準備。然而最後還是讓英國人留下來了。那為什麼當時不收回,而要再苦等半個世紀?因為當時中央做出判斷,收回香港,香港的自由港地位就廢掉了,意義不大。2.香港新任務:大陸經濟的冷啟動按鈕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或者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 香港問題是一場詭異的三國殺
    香港問題在昨夜因為打人案開始進一步加劇,已經進入了爆發前的臨界點。香港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現在是三股力量在博弈。
  • 巴曙松教授出席​《香港01》2019經濟高峰論壇並作主題演講
    ,《香港01》2019經濟高峰論壇在香港港麗酒店盛大開幕。繼《人民幣國際化的新進展——香港交易所的離岸金融產品創新》、《互聯互通的金融大時代——小加隨筆》和《債券通——中國債券市場國際化的新戰略》後,港交所今年再與商務印書館推出新書《互聯互通與香港新經濟融資創新》,剖析世界金融體系風雲變色之際,香港的定位和貢獻。
  • 陳茂波:處理疫情恢復通關是穩住香港經濟的關鍵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香港11月15日電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5日發表網誌表示,儘快妥善處理疫情,儘快與內地恢復通關,是穩住香港經濟的關鍵所在。陳茂波指出,反覆的疫情及所引伸的管控措施是影響今年經濟表現的最主要因素。
  • 香港經濟在中國排名第幾 來看數據就知道了
    香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亞洲四小龍之一、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那問題來了,香港經濟在中國排名第幾?下面,我們一起來具體了解一下吧。數據顯示,2019年,香港GDP總量為3583.06億美元(約為25009.76億元),人均GDP為4.75萬美元(約為33.16萬元),GDP增速為負1.2%。與2018年相比,香港GDP總量、人均GDP和GDP增速均出現下滑。這是前所未有的情況。與大陸其他省份的經濟數據對比,從GDP總量來看,香港在全國排名第四;從人均GDP來看,香港位居全國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