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修養,分享是美德!
香港之行
鍾曉鶯/文
(一)
距離上次去香港,已有10年的時間。
從地理上看,增城地處廣州東部,毗鄰香港。長時間以來,耳朵聽著,電視看著,仿佛近在咫尺,卻難以觸摸。這次趁女兒放暑假,舊地重遊,一切感覺都是全新的,很多地方由紙面躍到眼前,覺得分外親切。
香港作為東西方文化高度融合的大都市,文化、思維、管治有什麼獨特之處,城市散發怎樣的現代氣息,中港兩地之間的心理距離有多遠,讓我們有點好奇。傾聽不如目睹,感受一下眼中真實的世界。
深圳與香港一河之隔,從深圳正式踏入香港,一切發生神奇的變化。手機自動變成繁體字,並自動顯示旅途愉快幾個字,隨處張望,到處都能看到中英文提示,兩人不約而同相視而笑。文化差異從踏入香港那一刻就迎面而來了。
(二)
我們經常說以人為本,構建法治社會,覺得很抽象,在香港,這一切變得非常直觀具體,隨處都能感受到。政府提倡什麼,反對什麼,允許什麼,禁止什麼,只要在街頭走一走,清清楚楚,一點都不含糊。
人性化社會管理滲透到每個公共場所,每時每刻把人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走進地鐵,抬頭就能看到路線圖,字體很大很清晰,顧及上年紀、身材矮小的人的需要。地鐵四周張貼遵守各種法律法規的提示,電視屏幕播放新聞片段,即使坐車的片刻都能了解到政府的指引,社會管治公開透明。
從地鐵站到街頭,隨處都能看到各種指示標記,不用擔心會迷路。走在每個街道路口,只要站在紅綠燈旁邊,都能聽到滴滴的紅綠燈提示聲,這不僅僅是雙目失明者的提示,更一路伴隨我們行走,不斷提醒人們要遵守交通規則。
走在街頭抬頭一看,很多旅館牌匾上都寫著政府發牌幾個字,提醒住客這是政府持牌旅館。我們住在普通旅館,幾平方米的地方,張貼了安全使用熱水器以及遵守法律法規的提示,用品和床鋪乾淨如新,設施完備。狹窄的過道張貼地香港鐵路線圖和香港地圖,充分照顧遊客出行的各種需要。
(三)
社會核心價值觀影響公民的思維模式,在漫長的歲月裡,香港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自覺遵守社會化的道德約束,法治精神深深紮根於港人心中,並固化成為一種內生的行為模式。法治與道德雙管齊下,社會管理井然有序。
坐扶手電梯出地鐵口的時候,從下面向上往,人們自覺站在電梯的右邊,左邊留給趕時間的行人。那種整齊劃一的風景線,讓人感受至深。
穿過繁華的鬧市,在各個綜合商場穿梭,地面乾乾淨淨,這麼幹淨的路面,這麼完美的畫面,使人不忍心去破壞它。四周總是瀰漫淡淡的香味。
走進規模大小的綜合商場,牆壁乾淨如新,潔淨無塵,讓人感受到人的尊嚴與高貴,尤其是洗手間設計用統一的圖案和標示,讓人容易識別。洗手間的洗手盆都配備洗手液和不鏽鋼水龍頭,潔具反射出潔淨的光澤,有些還配備插花和背景音樂。有時一開水龍頭,暖暖的溫水湧出來,讓人頓覺溫暖舒適。
大家自覺維護公共空間的整潔衛生,把香港當做自己的家去愛護,並化作每個人的自覺行動,要做到這樣實在不容易。政府管理以人為本,普羅大眾自覺遵守各種公共秩序,實現良性互動。
(四)
帶著設計的眼光看香港,街道兩旁店鋪、城市綜合體、太空館、藝術館、科學館等外觀設計,設計大膽,變化層出不窮,富有個性和張力,造型、色彩和材料充滿創意,帶來美好的視覺享受。建築物個性化設計的背後體現的是思維開放,思想沒有受到禁錮和約束,才能成就創新創意之都。
一出地鐵口,來到旺角砵蘭街朗豪坊綜合商場,大廈以藍色低反光玻璃幕牆為主,正門擺放一個高三十尺的雕塑,是名設計師LarryBell首個在美國以外的雕塑作品,成為朗豪坊的重要標誌。走到裡面,各種有色玻璃幕牆襯託大型電子屏幕,充滿現代藝術之美。專區與專區之間,通過通道樓梯的連接,不知不覺到了另外一個專區,變換成另外一種風格,給人無限的驚喜,室內找不到一個重複的設計。每個店鋪室內設計和整幢大樓的風格是吻合的,通過播放相同風格的背景音樂,為店鋪營造出輕鬆友好的氣氛,自成一體,又各具特色。
(五)
香港文化是多元的,是豐富的,是包容的,是充滿活力的。
香港每年一度的書展吸引中港臺乃至世界各國的人集聚一起,成為文化盛事。我們有幸親眼目睹2015年香港書展,感受香港多元、自由的文化氣息。它的魅力是全方位的,視野是世界性的,全球33個國家及地區參與,展示不同的地方的文化風貌。
晚上,洶湧的人流從灣仔地鐵站湧出,前往書展,沿途經過的地方有清晰的路線指示,人們順著規劃好的路線一直走,在人行天橋上萬人集聚前往書展,男女老少,偕老扶幼,人流緩慢的向前挪動。每隔幾十米就有志願者協助提供各種服務。從地鐵站出來到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要步行差不多40分鐘,全程秩序井然,安靜如若。
進到會議展覽中心,書展隨處派發宣傳單張,內容詳細具體。每個人拿著宣傳單張,就清楚書展所有活動的安排,乃至每個攤位的位置。書展活動安排細緻周到,每個細節體現對讀者乃至所有賓客的尊重,一切以方便市民為依歸,讓人慨嘆不已。
來到書展攤位,莫大的空間,每個攤位人流擁擠密集,擺滿了中港臺出版的各類書,吸引內地、本土香港以及外國等專程來購書。書展提供了讀者、作家、出版人交流平臺,舉辦超過360場文化活動,涵蓋各個範疇,七大系列講座,跨越世界各地文化名人,今年名作家講座,邀請中國哲學家周國平,臺灣作家龍應臺作專題演講,思想交流碰撞激發更大的活力。
作為國際性開放城市,香港對不同文化持包容的態度,多年來,容納各地移民類別繁多。日韓文化、東南亞文化、歐美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等在香港匯聚,我們走在香港街頭,各種膚色的外國人來回穿梭,香港英語普及率之高,也為融入各種文化奠定基礎。我們在一家日本料理就餐,坐著,看著對面工作的外國人在調製飲料,清潔杯子,往飲料加冰,重複做著簡單的動作,神情認真專注。我們就這樣一邊吃一邊看,他那種神情至今印象深刻。吃日本料理的有內地來的人、香港人、日本人、其他國家的人等等,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融合用餐。
(六)
短短兩天的香港之行,管中規豹,讓我們從細微的地方窺見香港獨特的魅力。表層是經濟的活躍,和世界經濟市場無縫對接,最核心層面的是長久以來民主、公正、法治核心價值觀的滲透,表現出來的是法治精神之下對行為模式的影響、自覺遵守公共秩序、創新思維活躍、自由多元化的文化氣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信任,這是香港寶貴的軟實力。
香港僅次於倫敦、紐約,成為世界第三大藝術品交易中心,也是亞洲藝術品交易市場中心,每年,香港舉辦設計營商周國際研討會、電子展、國際資訊科技博覽會等各種國際性的會展和各種研討會。香港究竟有什麼魅力吸引眾多國家的目光呢?香港有什麼優勢促使世界優秀人才集聚呢?值得我們沉思。
最近中港文化差異性導致衝突日趨嚴重,香港擁有強大的城市管治能力,中國擁有5千年的歷史文化,那種歷史厚重感也是香港無法比擬的,大家取長補短,找到互補的共同點。內地與香港應充分尊重彼此歷史文化的背景,充分理解彼此發展階段的差異性,縮短心理距離。
近年來,內地和香港加快經濟層面合作,已建立粵港、滬港、京港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港珠澳大橋建成,有利於加快區域之間的跨境合作。內地擁有廣闊的消費市場,經濟發展加速激發香港今後經濟發展的潛力。中國加快發展城鎮化,借鑑香港城市管治經驗,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香港的意義對於我們來說,提供了一扇開放的窗口,一面清晰的鏡子,一座合作的橋梁,讓我們反思對照,給予我們視野上的啟發,同時也打開合作互利的大門。
作者簡介:
作者長期從事業餘寫作,是一個活躍的自由撰稿人。擅長寫短小精悍、文風潑辣、融思想性、文學性為一體的雜文、隨筆、影評,字裡行間充滿強烈的個性張揚。曾在《南方日報》、《增城日報》、《中國美食地理》、《世界文化》《廣州日報》、《南風窗》、《環球》、《中國青年報》、《廣東電視周刊》、《雜文報》、《老人報》、《餐飲世界》、《電腦愛好者》等市級、省級、國家級的報刊、雜誌發表大量詩歌、評論文章。雜文《給張藝謀鬆綁》入選1999年7月---2001年12月的雜文報作品選,收錄在《思想花園》一書裡。2003年,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了一本28萬字的長篇人物傳記,書名為《風雨人生音樂家鍾展強傳奇》,該書第一版印刷10000冊,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發行,並受到讀者的好評。2006年,該長篇人物傳記榮獲增城市第三屆文藝獎二等獎。由人民文學雜誌社與增城市政府共同舉辦的「我心目中的增城」徵文比賽,以《找尋歷史的根》榮獲徵文比賽三等獎。2004年9月加入增城市作家協會。2006年加入廣州市作家協會。2008年6月,《找尋歷史的根》榮獲第四屆增城市文藝獎優秀獎。2008年7月,散文《敬意崇高,愛意深沉》,在全市「我為增城增光,增城以我為榮」主題徵文比賽中,榮獲三等獎。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鍾曉鶯女士授權香港通發布,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