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印象】一位大陸女作家對香港的深刻剖析!

2021-02-19 香港通

閱讀是修養,分享是美德!

香港之行

鍾曉鶯/文

(一)

離上次去香港,已有10年的時間。

從地理上看,增城地處廣州東部,毗鄰香港。長時間以來,耳朵聽著,電視看著,仿佛近在咫尺,卻難以觸摸。這次趁女兒放暑假,舊地重遊,一切感覺都是全新的,很多地方由紙面躍到眼前,覺得分外親切。

香港作為東西方文化高度融合的大都市,文化、思維、管治有什麼獨特之處,城市散發怎樣的現代氣息,中港兩地之間的心理距離有多遠,讓我們有點好奇。傾聽不如目睹,感受一下眼中真實的世界。

深圳與香港一河之隔,從深圳正式踏入香港,一切發生神奇的變化。手機自動變成繁體字,並自動顯示旅途愉快幾個字,隨處張望,到處都能看到中英文提示,兩人不約而同相視而笑。文化差異從踏入香港那一刻就迎面而來了。


(二)

們經常說以人為本,構建法治社會,覺得很抽象,在香港,這一切變得非常直觀具體,隨處都能感受到。政府提倡什麼,反對什麼,允許什麼,禁止什麼,只要在街頭走一走,清清楚楚,一點都不含糊。

人性化社會管理滲透到每個公共場所,每時每刻把人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走進地鐵,抬頭就能看到路線圖,字體很大很清晰,顧及上年紀、身材矮小的人的需要。地鐵四周張貼遵守各種法律法規的提示,電視屏幕播放新聞片段,即使坐車的片刻都能了解到政府的指引,社會管治公開透明。

從地鐵站到街頭,隨處都能看到各種指示標記,不用擔心會迷路。走在每個街道路口,只要站在紅綠燈旁邊,都能聽到滴滴的紅綠燈提示聲,這不僅僅是雙目失明者的提示,更一路伴隨我們行走,不斷提醒人們要遵守交通規則。

走在街頭抬頭一看,很多旅館牌匾上都寫著政府發牌幾個字,提醒住客這是政府持牌旅館。我們住在普通旅館,幾平方米的地方,張貼了安全使用熱水器以及遵守法律法規的提示,用品和床鋪乾淨如新,設施完備。狹窄的過道張貼地香港鐵路線圖和香港地圖,充分照顧遊客出行的各種需要。


(三)

會核心價值觀影響公民的思維模式,在漫長的歲月裡,香港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自覺遵守社會化的道德約束,法治精神深深紮根於港人心中,並固化成為一種內生的行為模式。法治與道德雙管齊下,社會管理井然有序。

坐扶手電梯出地鐵口的時候,從下面向上往,人們自覺站在電梯的右邊,左邊留給趕時間的行人。那種整齊劃一的風景線,讓人感受至深。

穿過繁華的鬧市,在各個綜合商場穿梭,地面乾乾淨淨,這麼幹淨的路面,這麼完美的畫面,使人不忍心去破壞它。四周總是瀰漫淡淡的香味。

走進規模大小的綜合商場,牆壁乾淨如新,潔淨無塵,讓人感受到人的尊嚴與高貴,尤其是洗手間設計用統一的圖案和標示,讓人容易識別。洗手間的洗手盆都配備洗手液和不鏽鋼水龍頭,潔具反射出潔淨的光澤,有些還配備插花和背景音樂。有時一開水龍頭,暖暖的溫水湧出來,讓人頓覺溫暖舒適。

大家自覺維護公共空間的整潔衛生,把香港當做自己的家去愛護,並化作每個人的自覺行動,要做到這樣實在不容易。政府管理以人為本,普羅大眾自覺遵守各種公共秩序,實現良性互動。

(四)

著設計的眼光看香港,街道兩旁店鋪、城市綜合體、太空館、藝術館、科學館等外觀設計,設計大膽,變化層出不窮,富有個性和張力,造型、色彩和材料充滿創意,帶來美好的視覺享受。建築物個性化設計的背後體現的是思維開放,思想沒有受到禁錮和約束,才能成就創新創意之都。

一出地鐵口,來到旺角砵蘭街朗豪坊綜合商場,大廈以藍色低反光玻璃幕牆為主,正門擺放一個高三十尺的雕塑,是名設計師LarryBell首個在美國以外的雕塑作品,成為朗豪坊的重要標誌。走到裡面,各種有色玻璃幕牆襯託大型電子屏幕,充滿現代藝術之美。專區與專區之間,通過通道樓梯的連接,不知不覺到了另外一個專區,變換成另外一種風格,給人無限的驚喜,室內找不到一個重複的設計。每個店鋪室內設計和整幢大樓的風格是吻合的,通過播放相同風格的背景音樂,為店鋪營造出輕鬆友好的氣氛,自成一體,又各具特色。

(五)

港文化是多元的,是豐富的,是包容的,是充滿活力的。

香港每年一度的書展吸引中港臺乃至世界各國的人集聚一起,成為文化盛事。我們有幸親眼目睹2015年香港書展,感受香港多元、自由的文化氣息。它的魅力是全方位的,視野是世界性的,全球33個國家及地區參與,展示不同的地方的文化風貌。

晚上,洶湧的人流從灣仔地鐵站湧出,前往書展,沿途經過的地方有清晰的路線指示,人們順著規劃好的路線一直走,在人行天橋上萬人集聚前往書展,男女老少,偕老扶幼,人流緩慢的向前挪動。每隔幾十米就有志願者協助提供各種服務。從地鐵站出來到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要步行差不多40分鐘,全程秩序井然,安靜如若。

進到會議展覽中心,書展隨處派發宣傳單張,內容詳細具體。每個人拿著宣傳單張,就清楚書展所有活動的安排,乃至每個攤位的位置。書展活動安排細緻周到,每個細節體現對讀者乃至所有賓客的尊重,一切以方便市民為依歸,讓人慨嘆不已。

來到書展攤位,莫大的空間,每個攤位人流擁擠密集,擺滿了中港臺出版的各類書,吸引內地、本土香港以及外國等專程來購書。書展提供了讀者、作家、出版人交流平臺,舉辦超過360場文化活動,涵蓋各個範疇,七大系列講座,跨越世界各地文化名人,今年名作家講座,邀請中國哲學家周國平,臺灣作家龍應臺作專題演講,思想交流碰撞激發更大的活力。

作為國際性開放城市,香港對不同文化持包容的態度,多年來,容納各地移民類別繁多。日韓文化、東南亞文化、歐美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等在香港匯聚,我們走在香港街頭,各種膚色的外國人來回穿梭,香港英語普及率之高,也為融入各種文化奠定基礎。我們在一家日本料理就餐,坐著,看著對面工作的外國人在調製飲料,清潔杯子,往飲料加冰,重複做著簡單的動作,神情認真專注。我們就這樣一邊吃一邊看,他那種神情至今印象深刻。吃日本料理的有內地來的人、香港人、日本人、其他國家的人等等,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融合用餐。

(六)

短兩天的香港之行,管中規豹,讓我們從細微的地方窺見香港獨特的魅力。表層是經濟的活躍,和世界經濟市場無縫對接,最核心層面的是長久以來民主、公正、法治核心價值觀的滲透,表現出來的是法治精神之下對行為模式的影響、自覺遵守公共秩序、創新思維活躍、自由多元化的文化氣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信任,這是香港寶貴的軟實力。

香港僅次於倫敦、紐約,成為世界第三大藝術品交易中心,也是亞洲藝術品交易市場中心,每年,香港舉辦設計營商周國際研討會、電子展、國際資訊科技博覽會等各種國際性的會展和各種研討會。香港究竟有什麼魅力吸引眾多國家的目光呢?香港有什麼優勢促使世界優秀人才集聚呢?值得我們沉思。

最近中港文化差異性導致衝突日趨嚴重,香港擁有強大的城市管治能力,中國擁有5千年的歷史文化,那種歷史厚重感也是香港無法比擬的,大家取長補短,找到互補的共同點。內地與香港應充分尊重彼此歷史文化的背景,充分理解彼此發展階段的差異性,縮短心理距離。

近年來,內地和香港加快經濟層面合作,已建立粵港、滬港、京港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港珠澳大橋建成,有利於加快區域之間的跨境合作。內地擁有廣闊的消費市場,經濟發展加速激發香港今後經濟發展的潛力。中國加快發展城鎮化,借鑑香港城市管治經驗,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香港的意義對於我們來說,提供了一扇開放的窗口,一面清晰的鏡子,一座合作的橋梁,讓我們反思對照,給予我們視野上的啟發,同時也打開合作互利的大門。

作者簡介:

作者長期從事業餘寫作,是一個活躍的自由撰稿人。擅長寫短小精悍、文風潑辣、融思想性、文學性為一體的雜文、隨筆、影評,字裡行間充滿強烈的個性張揚。曾在《南方日報》、《增城日報》、《中國美食地理》、《世界文化》《廣州日報》、《南風窗》、《環球》、《中國青年報》、《廣東電視周刊》、《雜文報》、《老人報》、《餐飲世界》、《電腦愛好者》等市級、省級、國家級的報刊、雜誌發表大量詩歌、評論文章。雜文《給張藝謀鬆綁》入選1999年7月---2001年12月的雜文報作品選,收錄在《思想花園》一書裡。2003年,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了一本28萬字的長篇人物傳記,書名為《風雨人生音樂家鍾展強傳奇》,該書第一版印刷10000冊,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發行,並受到讀者的好評。2006年,該長篇人物傳記榮獲增城市第三屆文藝獎二等獎。由人民文學雜誌社與增城市政府共同舉辦的「我心目中的增城」徵文比賽,以《找尋歷史的根》榮獲徵文比賽三等獎。2004年9月加入增城市作家協會。2006年加入廣州市作家協會。2008年6月,《找尋歷史的根》榮獲第四屆增城市文藝獎優秀獎。2008年7月,散文《敬意崇高,愛意深沉》,在全市「我為增城增光,增城以我為榮」主題徵文比賽中,榮獲三等獎。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鍾曉鶯女士授權香港通發布,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香港的問題:香港經濟剖析
    原標題《香港經濟剖析》作   者:盧克文  /   編   輯:疾風君來源:盧克文工作室  (lukewen1982)全文6456字  |  閱讀20分鐘壹 誰都不曾想到,到了2019年,我們印象中的美好香港,變成了另外一個樣子。
  • 香港音樂何以引領華人樂壇?從一位美女作家的香港音樂印象說起 . . .
    香港粵語歌曲成為深刻的個人記憶,深深烙在靈魂的深處。 (三)只有懂得香港歷史,才能懂得香港音樂。香港歌手大多有國外留學背景,英語相當普及,歌星普遍擅長演唱英文歌曲,很多新創作的歌曲也有英文版本,香港創作的本土歌曲混雜很多英文單詞。
  • 八十年代香港女作家雪米莉轟動一時,真實身份是兩個摳腳大漢
    上世紀70、80年代,來自香港、臺灣的作家金庸、梁羽生、古龍、瓊瑤、亦舒、岑凱倫等,在內地掀起一股通俗文學的熱潮。他們隨便出一部書,就可以達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銷售量,讓內地作家羨慕不已。 而在80年代,圖書市場上出現了一個雪米莉的香港女作家。
  • 沒有大紅大紫,卻能讓你印象深刻的香港美女,你還記得幾個
    自古香港多美女,香港娛樂圈裡的美女更是數不勝數,尤其是80、90年代,香港電影的巔峰時期,各種美女更是層出不窮,讓你眼花繚亂,我們熟悉的一線演員有關之琳、李嘉欣、王祖賢、邱淑貞等,還有許多古典的香港美女因為沒有很好的機遇,沒能發展成為一線卻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經典的銀幕形象,讓你深深的記住最美時光的她
  • 夢回香港 | 我所愛的香港(上):香港印象
    林達:維多利亞港,而且是由九龍看去香港的那個經典角度。(維多利亞港毫無懸念成為香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景觀!)「你對香港的總體印象Via Yolanda「香港印象,抵達之前與抵達之後」「在香港最讓你印象深刻的事情」林達:97年香港回歸
  • 18個香港人講述最真切的香港印象
    在此之前,我在工廠工作,大陸製造業成本越來越高,公司倒閉,我年紀大了工作難找,而香港地,只要有大廈就需要保安員,職位空缺相對比較多,能力要求也比較低,所以我又從頭做起,到現在才慢慢適應。香港這幾年變數越來越多,大環境大不如前,大陸經濟崛起的現實擺在眼前,好多公司都像我以前工作的那件一樣倒閉了。
  • 香港真的不「香」了嗎?令我改觀的真實香港|一位大陸學生的親身經歷
    本期我採訪了一位在Monash University(莫納什大學)讀商科的留學生,其中包含他的申請經驗、行李清單和在墨爾本的留學生活,以及在Monash Uni的讀書感受。而 Discourse Analysis和Special Topic in English Studies也是兩門令我印象極其深刻的課程,我們需要學會分析語言和社會因素是如何相互影響制衡的。
  • 大陸人不懂香港精神,香港人不懂大中國
    第一次是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大陸的軍閥混戰時期;第二次是1937年中日全面開戰時期;第三次是1949年中共建國和國民黨逃亡時期;第四次是1960年大陸饑荒,大規模難民逃難時期;第五次是文革之後的大規模難民遷入;第六次是改革開放之後,工作、商業和求學的大陸移民潮。
  • 香港到底怎麼了?一位港人和一位港漂的親身體會
    提供兩個普通人的視角,一位港人一位返回深圳的前港漂。如下內容來自與Joe的交談。Joe生於60年代初期的香港,85年開始工作,主要從事貿易與財務,相繼在亞洲、歐洲、美國的500強公司擔任中層管理職位。期間在上海工作十年,目前已回到香港。我們這一代的香港人是最幸運的。趕上了香港最好的時候。
  • 細數香港影壇顏值高的明星,除了王祖賢,你印象最深刻的哪幾個?
    說起香港電影有無數令人懷念的經典作品,一大批優秀的影視明星為人們所熟知,雖然很多已經退出了粉絲們的視線,其中不乏顏值高而且演技好的明星,下面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王祖賢是無數人心中的女神,《倩女幽魂》中飾演的小倩給人留下十分深刻印象,憑藉該作品她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獎,代表作品有《東方不敗風雲再起》《城市獵人》 《青蛇》 等,可惜在2005年宣布全面推出演藝圈蔡卓妍,香港歌手,演員,參演電影《戲王之王》,榮獲了香港金紫荊獎的「最受歡迎女演員」獎。
  • 香港重疾險對比大陸重疾險,香港賠,大陸不賠,為什麼?
    除了重疾險的保障數量上,香港除了比大陸保險多保20多種疾病之外,在同樣可保疾病上,對理賠條件的界定,香港和內地之間有著天壤之別。在香港和內地買同一家保險公司的重疾險,作一不完全對比。不難看出,即便同一家保險公司,在香港和內地的差別之大,更何況不同的保險公司。香港:保障因輸血和職業而感染的愛滋病。大陸:一概不保。
  • 香港人怎麼看待中國大陸?
    在臺灣,獨派對大陸和大陸人的仇恨仇恨辱罵,大多還是止於口頭,一般不會人身圍毆。國臺辦張主任去臺灣參訪,一堆獨派推搡推倒他一位老人。平常網上醜化辱罵一下大陸人和陸客。浙江電視臺去臺大舉辦個音樂節活動,獨派跑去撒冥紙,砸場辱罵,就完事。香港比臺灣更甚。
  • 印象 | 在香港,我會......
    香港這座豐富多採的城巿,各式的印象總為她蒙上了一層層的紗。繁華多彩、高樓林立、購物天堂、維多利亞,還有最熟悉的港片中的「古惑仔」…這次,我們從一眾北京港生的角度出發,窺見他們在自己的城市—香港—最「鍾意*」的憶記。
  • 戴慶成:香港文化的沒落
    香港著名專欄作家林燕妮上月底因癌病離世。不到10天,另一位香港作家劉以鬯也在上周五因病辭世。
  • 華裔女作家:英國的月亮,並不像某些香港人想的那麼圓
    >【文/華裔女作家 伊莎貝拉·張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在今年這個動蕩不安的年份裡,我認識到不能將香港的自由視作理所應當。 儘管和香港相比,英國可能在政治上更穩定,但我知道英國並不像很多香港人認為的那樣歡迎他們。 我1989年出生在倫敦,是香港移民的後代。英國於1997年將香港政權移交給中國大陸,在交接前10年,香港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潮,我的父母就是隨著這波移民潮去的英國。
  • TVB印象最深刻的五位短髮美女,你最欣賞的是哪一位呢?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聊聊TVB印象最深刻的五位短髮美女,看看你最欣賞的是哪一位呢?《烈火狂奔》袁潔瑩;沒有哪位女星在短髮造型上能帥過袁潔瑩,作為「開心少女組」最美的一位代表,袁潔瑩的臉上充滿了英氣的美感,在年輕的時候,很多人被她完美的五官和冷峻的氣質吸引,在和黎姿合影的時候,網友也覺得袁潔瑩勝過了剛出道的黎姿,你覺得呢?
  • 香港喜劇明星陳百祥:我出生在香港,我永遠是中國人
    其中有一句話印象深刻:我是生在英殖時代,但我永遠是中國人。當我們有事了,中國肯定會管我們,而不是英國,我們不讓中國管,難道讓英國管嗎?陳百祥的一番言論,無疑是廣大網友對香港人的期待。陳百祥這個名字,直到現在,仍有人將他和陳百強混淆,一個是香港喜劇演員兼主持,一個是已故的香港著名歌手,完全不同的兩個人,但因為名字只一字之差,總是被人們弄混。
  • 註冊香港公司後如何在大陸經營?
    香港作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每年都有大量的大陸企業前往香港註冊公司。香港公司相較於大陸公司,有哪些優勢呢?
  • 21 | 一個大陸妹的香港記憶
    地鐵內超凡的冷氣,是我對香港的第一體感。這麼多年,一聽人說香港地鐵裡好冷好冷啊,我就想起被拽進地鐵那一刻。冷的,冷得好像現在冷清的銅鑼灣廣場。坐KCR到大學站,出站後,我等在小巴站,他去實驗室拿東西。那一刻,我算是定下神來,正兒八經地感受下香港。有人說,出國後見識的第一個國家,奠定的是你對牆外世界的第一印象。
  • 為什麼大陸年輕人對香港臺灣失去了興趣?
    前幾天,一位曾做過很多臺灣交流主題的大陸博主(Kevin in Shanghai),在油管上傳了一則「為什麼大陸年輕人失去了對臺灣的興趣」的視頻。他說,當他和朋友寒暄的時候,提到自己會做一些大陸臺灣文化對比的視頻內容,朋友們都不是很感興趣,甚至覺得,這有什麼好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