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火及其證治

2021-02-22 南柯醫夢
火的問題, 曾經引起熱烈的學術爭鳴, 劉河間以「六淫皆從火化」, 張子和以邪火宜用攻逐, 劉、張二人均講實火;李東垣講氣虛陰火, 朱丹溪講陰虛相火, 李、朱二人均講虛火。明代孫一奎、虞天民、趙獻可、張景嶽輩大談命門之火, 在火的認識上與金元四大家意見相左。火的爭鳴討論延續到清代。溫病學家繼承《內經》、仲景, 在劉河間的啟示下發展了火熱學說。火的名目繁多, 歸納起來, 不外是生理之火與病理之火兩類, 《內經》「 少火」「壯火」 之論, 是生理之火與病理之火認識的開端。是指機體的恆溫和生命的動力而言。《內經》的「少火」即生理之火。前人對生理之火的來源進行了探索, 並經歷了心——腎的認識過程。唐王冰在《素問·至真要大論》注云:「益火之源, 以消陰翳, 壯水之主, 以制陽光。」指出「益火之源」即「益心之陽」「壯水之主」即「強腎之陰」。王氏以心為火之源。《內經》時代尚未提出腎陽與命火問題, 王氏的注釋是符合《內經》原意的。命門之說, 原出《難經》。明代孫一奎、虞天民、趙獻可、張景嶽等把右腎的命門移居兩腎之間, 並強調命門之火的重要。趙獻可曰:「中間惟是一火耳」「火乃人身之至寶,」張景嶽伸其義曰:「天之大寶, 只此一丸紅日, 人之大寶, 只此一息真陽。」又說:「命門有火候, 即元陽之謂也, 即生物之火也。」景嶽把命門火候分屬三焦, 概括人體的臟腑功能和生命動力。明、清兩代醫家在論命門時, 以命門為十二經之主, 五臟六腑之根, 經絡、臟腑功能均賴命門之火推動與溫養之。命門之火乃生命的火種,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 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此火一熄則萬物寂滅眾」。前人對生理之火的來源探索, 終於找到了命門之火, 稱為真火或元陽。《內經》的「壯火」是指病理之火。病理之火分實火和虛火兩類。實火:指急性炎症, 或進行性亢奮性疾病表現為熱象者。急性炎症表現為火熱。火熱為陽邪, 表現為陽症。火與熱的關係是, 火炎可以生熱, 熱極可以生火, 火是熱之體, 熱是火之用, 熱是無形之氣, 火是有有形之質。火與熱是氣與質、體與用的關係。故無火不熱, 熱必有火。在概念上熱比火輕, 火比熱重, 由熱而化火, 熱在氣分, 火入血分, 由氣而入血。熱可以化火、化毒、生風, 生痰, 火是熱的發展和深化。急性炎症多因微生物病原體的感染。溫病學家從火立論。吳鞠通在闡述「溫邪上受, 首先犯肺」的病機說:「溫者火之氣, 風者火之母, 火未有不克金者, 故病始於此。」 吳氏指出溫熱病就是火病, 「天地與人之陰陽一有所偏, 即為病也。偏於火者病溫、病熱。」中醫的溫熱病概括現代醫學的各種急性熱病和急性炎症。其局部炎灶, 分屬於五臟六腑之火。前人認識到「火之為病, 其害甚大, 其勢甚彰, 其死甚暴。凡動皆屬火, 火不妄動, 隨觸而發, 人在氣交之中, 多動少靜, 欲無觸發, 其可得乎? 」(《葉選醫衡》引劉宗厚) 指出火熱症是常見病、多發病, 危害最大, 來勢最猛, 死亡最速, 病情十分複雜, 人生活在自然界, 最容易接觸感染。火症, 除感染性傳染性急性炎症外, 還有內傷範圍的進行性亢奮性疾病。朱丹溪謂「火起於妄, 變化莫測」「五志皆從火化」是指情志變動之火。思慮煩勞火起於心, 忿怒鬱結火起於肝。「百病皆生於氣也」「氣有餘便是火。」情志之火引起的神經興奮,生理功能亢奮, 表現為火症。朱丹溪創六鬱之說, 鬱久化火, 發展為氣火、痰火、溼火。種種無名之火。臨床如惡性腫瘤, 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 中毒性甲狀腺功能亢進等進行性亢奮性疾病, 往往表現為火症。虛火:指慢性炎症, 虛性亢奮, 反應性發熱等。慢性炎症由急性炎症轉成, 此時邪少虛多, 正虛邪戀, 或體質虛弱而感染外邪, 往往表現為虛火。虛火分四種類型——陰虛與陽虛, 氣虛與血虛。1、陰虛:有情志之火傷陰。朱丹溪謂「五志厥陽之火妄動」因創「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有溫熱病後傷陰。溫熱病始終以救陰為第一義。熱病後期, 下焦溫病,低熱持續, 陰虛內熱, 陰虛火旺, 陰虛陽亢, 陰虛風動, 均可兼而有之。形瘦色蒼之人, 陰虛素質, 內火易動。慢性久病傷陰。如虛損癆瘵, 骨蒸潮熱。惡性腫瘤晚期惡病質, 陰液消耗殆盡, 呈現一派陰虛內熱證候。2、氣虛:東垣的內傷發熱是氣虛發熱, 由於飲食饑飽, 憂思勞役, 損傷脾胃元氣, 陰火乘其土位所致。陰火就是相火。「相火, 元氣之賊也。」東垣的「陰火一相火」就是「食氣」「散氣」 的「壯火」。氣虛發熱, 臨床所見不少, 有長期低熱, 勞累則發, 查不出任何炎灶, 用抗菌消炎無效, 用滋陰清熱不退, 多屬功能性反應性發熱。3、血虛:東垣所謂「 血虛發熱, 證象白虎」, 其臨床特點是:「肌熱躁熱、因渴引飲, 目赤面紅, 晝夜不息, 其脈洪大而虛, 重按無力。」「此病得之於飢困勞役」(《內外傷辨惑論》)。臨床觀察, 血虛發熱, 也見於大失血後, 婦女暴崩久漏,產育失血, 外傷出血, 內臟出血, 瘡瘍膿腫淋漓, 急性溶血性貧血, 再生障礙性貧血及大病久病後貧血等。血虛發熱也是生理性反應性發熱。4、陽虛:「陽虛發熱的形證有三,一曰陽戴於上, 見於頭面咽喉之間者, 為無根之火;二曰陽浮於外, 發於皮膚肌肉之間者, 為格陽之火;三曰陽陷於下, 見於便溺二陰之間者, 為失位之火。」(《景嶽全書》) 陽虛之火由於命門火衰,陰盛逼陽,龍雷之火騰越, 稱為「火不歸源」。戴陽、格陽之火, 當溯之仲景。《傷寒論》「少陰病, 下利清谷, 裡寒外熱, 手足厥逆, 脈微欲絕, 或咽痛, 或利止脈不出者, 通脈四逆湯主之。」「下利脈沉而遲, 其人面少赤, 身有微熱, 下利清谷者, 必鬱冒汗出而解, 病人微厥, 所以然者, 其面戴陽,下虛故也。」身熱不惡寒, 其人面色赤, 是格陽、戴陽見證, 無根之火浮越也。火症當辨其虛實。實火辨其起因, 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虛火辨其氣、血、陰、陽, 察其虛之所在而調之, 氣血之虛重點在脾胃,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陰陽之虛重點在腎命, 命門為水火之宅。治療實火, 根據「治熱以寒」,「熱者寒之」的原則, 分別選用甘寒、苦寒、鹹寒之劑。《內經》提到「火鬱發之」、「木鬱達之」, 為東垣創用「 昇陽散火」及趙獻可消遙散之所本。治療虛火, 不可苦寒直折「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就是「寒之不寒是無水也,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熱之不熱是無火也,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王冰《內經·素問》注) 氣血虛熱, 「甘溫除熱」是「勞者溫之」「損者益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調之以一甘藥」的治療原則。總之, 實火宜瀉, 虛火宜補,消除病理之火, 扶助生理之火。

聲明:本文節選自贛南醫專學報1980年第6期,作者廖家興。本公眾號所分享文章僅供參考學習之用。發布內容若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可隨時和我們聯繫刪除。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文中涉及所有治法、方劑、藥物為學習參考之用,非專業人員慎用。

相關焦點

  • 中醫內外兼治 輕鬆攻克火癤子
    說到火癤子,小編是深有體會,幾年之前,小編的後背上就長過一個火癤子,相信很多人也有過與小編相似的經歷吧,火癤子非常的的疼,給身體、生活都會帶來極大的傷害,那麼火癤子該如何治療呢?來看看中醫是如何治療火癤子的? 癤子,中醫認為是熱毒侵入皮膚而發病,屬於瘡瘍熱證,所以又稱「熱癤」。
  • 《樂德行中醫臨證驗案選輯》正式出版
    樂老臨證,尊古而從今,藥用經方而裁適今情,故曰尚曲。如樂老用仲景柴胡桂枝湯加味治一背心疼痛患者,其辨證用藥著眼於三點:一以「背心疼痛」而比近「胸中苦滿」,復以「口乾口苦」,遂判為少陽病證;二由「吹風后明顯」,料為太陽「表未解」;三憑病在背心,當太陽經所過,認作風邪滯其經輸。故而選中柴胡桂枝湯太少兩解,再加羌活、防風散風邪以疏經輸,兩診而愈。可謂曲盡經方之用歟。
  • 純乾貨 | 火神派名家吳佩衡詳解大陷胸湯證治
    吳佩衡十分重視培養中醫中藥人才,桃李滿雲南。他言傳身教,毫無保留地把經驗傳授給門徒和學生。一家三代從醫人員有20餘人。他在中醫藥專科學校主持中醫病理學及《傷寒論》的講授,培養學生140多名,為雲南中醫辦學開了先例。解放後,他仍繼續從事中醫保健和醫學教育事業,雖年過花甲,除堅持臨床診療外,還從事中醫教學。
  • 中醫沒有不治之症,只有不治之時
    醫聖張仲景撰寫傷寒論一書中,立六經辯證之法旨,三陽三陰各處一隅,如同洋蔥相類,揭示了外感之疾由外及內相互傳導之路徑,相比起三陽之證來說,三陰之證是比較兇險的,太陰之證相對較輕,而少陰厥陰則有不少死證。張仲景雖尊醫聖,尚有不少死證無力回天,況且是一般的凡夫俗子呢?
  • 2020山東醫療招聘考試中醫學資料:紫癜的證治分類總結
    快來一起學習吧~ 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2020山東醫療招聘考試中醫學資料:紫癜的證治分類總結在中醫事業單位考試中,第十章在歷年考試中所佔分值為1~3分,佔中醫兒科學的3%~8%,A1、A2、A3、B1型題均可能涉及。重點考查疾病為紫癜。這一章節知識點比較簡單,大家需要重點掌握紫癜辨證論治,紫癜的治療首辨虛實。一、治療原則1.實證:清熱涼血。
  • 中醫經驗分享:過敏性紫癜該如何辯證論治?
    中醫治療過敏性紫癜從正虛及邪實兩個方面入手,治療原則根據紫癜病人的不同症候表現,以祛風除溼、清熱解毒、補氣攝血、滋陰涼血為主。大量臨床病案的中醫診治經驗:過敏性紫癜的辨證主要是八綱辨證,實證多為風熱外感證、溼熱傷絡、血熱妄行證為主,虛證則為肝腎陰虛、氣不攝血為主,還兼有三焦辨證和衛氣營血辨證。
  • 水腫中醫辯證論治 第二千六百二十八期
    張景嶽主張助氣化兼補命門:「蓋脾土非命門之火不能生,肺氣非命門之水不能化」,又說:「所謂氣化者,即腎中之氣也,即陰中之火也。陰中無陽,則氣不能化,所以水道不通,溢而為腫」(《景嶽全書·雜證謨·腫脹》)。清代林佩琴亦云:「所謂氣化者,即右腎命門真火也。火衰則不能蒸動腎之關門,而水聚焉。以蒸動其關,積水始下,以陽主開也」(《類證治裁·腫脹》)。  關於水腫病的治療溯源於《內經》。
  • 「辨證論治」不是中醫的優勢 —— 《傷寒雜病論》主要不是「辨證論治」
    這一方法和現在所說的辨證論治很相似,於是,便認為這就是辨證論治的淵源。但是,縱觀《傷寒論》的實際內容,可以發現並不支持這一以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的教材為代表的主流觀點。 一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 2020甘肅醫療衛生招聘考試醫學基礎知識:紫癜的證治分類總結
    2020甘肅醫療衛生招聘考試醫學基礎知識:紫癜的證治分類總結 2020甘肅事業單位醫療衛生崗招聘考試正在緊張備考中,甘肅事業單位E類考試主要考察醫學基礎知識和招聘崗位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組成,部分事業單位還會考到
  • 或必死或可治的:傷寒七十二證候!(附:​古醫傷寒論見)
    鼻中煤煙(宋迪陰證訣雲.陰毒漸深.則鼻中黑如煤煙.)指甲黑青(宋迪陰證訣雲.陰毒甚.則指甲黑青.扁鵲雲.手足爪甲下肉黑者死.)目盲見鬼(難經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九竅出血(仲景雲.少陰病強發汗.必動血.或從口鼻耳目.是謂下厥上竭.為難治.)環口黧色(仲景雲.環口黧色.柔汗發黃.此為脾絕也.)
  • 臟腑方證與王氏治肝三十法:
    然內風多從火出,氣有餘便是火,餘故曰:肝氣肝火肝風三者同出而名異。但為病不同治各有異耳。天麻鉤藤飲證與鎮肝熄風湯證:丹珍頭痛膠囊:天麻鉤藤飲功用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主治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分類治風劑-平熄內風出處《中醫內科雜病證治新義》快速導航組成用量用法功用出處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重要文獻摘要
  • 中醫療效的活水源頭 經方
    歷代中醫大師的輝煌成就和學術觀點,無不受到《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的深刻啟迪。而現在,中醫經典的學習和運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了。  目前,中醫教育未能充分重視經典理論的學習,有些中醫院校甚至將此定為選修課,以至於中醫本科生畢業後還不太明白辨證論治的思維方法,不會用經方辨治病證,中醫研究生的課題論文等亦很少涉及中醫經典的研習和臨證運用。
  • 從經典到臨床:熊繼柏談哮喘證治
    《證治匯補 哮病》說:「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 從古人論述可見,哮證的關鍵是痰,故治哮必治痰。 哮證的治療分為發作期和緩解期兩期。《丹溪治法心要 喘》云:「未發以扶正氣為要,已發以攻邪為主。」此為治療哮證的基本原則。故發作期以祛邪為主,但需分清痰之寒熱。
  • 從中醫「治未病」思想論治復發性流產
    中醫將其稱為「滑胎」「數墮胎」。該病名首見於葉天士《葉氏女科證治·安胎》,書中曰:「妊娠有三月而墮者,有六七月而墮者,有屢孕屢墮者,由於氣血不足,名曰滑胎。」臨床上,筆者以「治未病」思想論治復發性流產,每獲良效,整理如下,以饗同道。
  • 板藍根又火了,中醫何時能自強?
    每一次,其實焦點都是一樣的:不僅僅是誰「收穫」商業收益的問題,也不僅僅是成分有效無效的問題,關鍵是現代中醫的「信任」問題。鍾南山院士說的是「體外研究」,大部分人其實不知道它的真實意義。反正,板藍根又火了,它的每一次火,都表現為一種心理功效。專家的話是用來誤解的?
  • 聽喻嘉言講中醫第十三講:不解肌而以火劫汗傷陰致變
    列位,今天我們重點講中風病,本應用桂枝湯解肌,而醫家不識,以致誤治,出現種種變證,我們該怎麼辦。今天講不解肌而以火劫汗傷陰致變四法:: 10、不解肌而以火劫汗傷陰致變四法:一法辨陰未盡亡、一法辨邪所繇解、一法不得汗反躁必圊(qīng )血、一法辨脈微而數者不可灸。
  • 中醫怎麼治失眠
    請問中醫有緩解失眠的好方法嗎?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彭康教授解答:失眠有多種表現,主要包括入睡困難、睡眠不深、易驚醒、早醒、多夢等。當心情不好或過度興奮、睡眠環境改變、重大事件發生時,都有可能出現短暫的失眠,這屬於生理現象,若失眠超過1個月不能緩解,應引起重視、採取措施治療。
  • 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大綱發生改變,難度會增加嗎?證好考嗎?
    刪除「精氣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8、「經絡」中「奇經八脈的含義及特點」改為「奇經八脈的含義及其循行和功能特點」9、「體質」中刪除「體質與發病」10、「五行學說」增加「事物五行屬性的歸類依據和方法」11、「藏象學說」刪除「臟腑精氣陰陽的概念和關係
  • 長期失眠,中醫中藥可治好?
    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心血管科主任中醫師王清海發現劉女士舌紅,苔薄白。當時,給劉女士開了7劑中藥服用,並結合安定片兩片堅持睡前服用。周四,劉女士前來複診,她說自己睡眠明顯好轉,安定片已由原來的每晚兩片減少到每晚半片,每晚可入睡6小時。要求繼續服用中藥,她希望單純服用中藥,把折磨她多年的頑固性失眠給治好了。
  • 再俊的臉蛋長了痤瘡粉刺也毀了,中醫內調外治的方法送給所有的俊男靚女...
    最接地氣的中醫乾貨,點上方藍字+關注赤腳原創的中醫知識系統,目前已有4張專輯,可直接點擊閱讀學習。專輯1|基礎理論,中醫入門必學。那中醫是怎麼認為的呢?中醫是因人而異來辯證論治的,沒有一個固定說法。有的醫家認為這是脾胃溼熱導致的,認為這痤瘡是痰溼出表,溼邪為什麼跑到人的臉部去了? 是因為脾胃有熱,熱性炎上,把溼氣帶到臉上去了。所以,大家通常說溼熱體質的人容易長痘。有沒有道理?有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