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的問題, 曾經引起熱烈的學術爭鳴, 劉河間以「六淫皆從火化」, 張子和以邪火宜用攻逐, 劉、張二人均講實火;李東垣講氣虛陰火, 朱丹溪講陰虛相火, 李、朱二人均講虛火。明代孫一奎、虞天民、趙獻可、張景嶽輩大談命門之火, 在火的認識上與金元四大家意見相左。火的爭鳴討論延續到清代。溫病學家繼承《內經》、仲景, 在劉河間的啟示下發展了火熱學說。火的名目繁多, 歸納起來, 不外是生理之火與病理之火兩類, 《內經》「 少火」「壯火」 之論, 是生理之火與病理之火認識的開端。是指機體的恆溫和生命的動力而言。《內經》的「少火」即生理之火。前人對生理之火的來源進行了探索, 並經歷了心——腎的認識過程。唐王冰在《素問·至真要大論》注云:「益火之源, 以消陰翳, 壯水之主, 以制陽光。」指出「益火之源」即「益心之陽」「壯水之主」即「強腎之陰」。王氏以心為火之源。《內經》時代尚未提出腎陽與命火問題, 王氏的注釋是符合《內經》原意的。命門之說, 原出《難經》。明代孫一奎、虞天民、趙獻可、張景嶽等把右腎的命門移居兩腎之間, 並強調命門之火的重要。趙獻可曰:「中間惟是一火耳」「火乃人身之至寶,」張景嶽伸其義曰:「天之大寶, 只此一丸紅日, 人之大寶, 只此一息真陽。」又說:「命門有火候, 即元陽之謂也, 即生物之火也。」景嶽把命門火候分屬三焦, 概括人體的臟腑功能和生命動力。明、清兩代醫家在論命門時, 以命門為十二經之主, 五臟六腑之根, 經絡、臟腑功能均賴命門之火推動與溫養之。命門之火乃生命的火種,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 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此火一熄則萬物寂滅眾」。前人對生理之火的來源探索, 終於找到了命門之火, 稱為真火或元陽。《內經》的「壯火」是指病理之火。病理之火分實火和虛火兩類。實火:指急性炎症, 或進行性亢奮性疾病表現為熱象者。急性炎症表現為火熱。火熱為陽邪, 表現為陽症。火與熱的關係是, 火炎可以生熱, 熱極可以生火, 火是熱之體, 熱是火之用, 熱是無形之氣, 火是有有形之質。火與熱是氣與質、體與用的關係。故無火不熱, 熱必有火。在概念上熱比火輕, 火比熱重, 由熱而化火, 熱在氣分, 火入血分, 由氣而入血。熱可以化火、化毒、生風, 生痰, 火是熱的發展和深化。急性炎症多因微生物病原體的感染。溫病學家從火立論。吳鞠通在闡述「溫邪上受, 首先犯肺」的病機說:「溫者火之氣, 風者火之母, 火未有不克金者, 故病始於此。」 吳氏指出溫熱病就是火病, 「天地與人之陰陽一有所偏, 即為病也。偏於火者病溫、病熱。」中醫的溫熱病概括現代醫學的各種急性熱病和急性炎症。其局部炎灶, 分屬於五臟六腑之火。前人認識到「火之為病, 其害甚大, 其勢甚彰, 其死甚暴。凡動皆屬火, 火不妄動, 隨觸而發, 人在氣交之中, 多動少靜, 欲無觸發, 其可得乎? 」(《葉選醫衡》引劉宗厚) 指出火熱症是常見病、多發病, 危害最大, 來勢最猛, 死亡最速, 病情十分複雜, 人生活在自然界, 最容易接觸感染。火症, 除感染性傳染性急性炎症外, 還有內傷範圍的進行性亢奮性疾病。朱丹溪謂「火起於妄, 變化莫測」「五志皆從火化」是指情志變動之火。思慮煩勞火起於心, 忿怒鬱結火起於肝。「百病皆生於氣也」「氣有餘便是火。」情志之火引起的神經興奮,生理功能亢奮, 表現為火症。朱丹溪創六鬱之說, 鬱久化火, 發展為氣火、痰火、溼火。種種無名之火。臨床如惡性腫瘤, 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 中毒性甲狀腺功能亢進等進行性亢奮性疾病, 往往表現為火症。虛火:指慢性炎症, 虛性亢奮, 反應性發熱等。慢性炎症由急性炎症轉成, 此時邪少虛多, 正虛邪戀, 或體質虛弱而感染外邪, 往往表現為虛火。虛火分四種類型——陰虛與陽虛, 氣虛與血虛。1、陰虛:有情志之火傷陰。朱丹溪謂「五志厥陽之火妄動」因創「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有溫熱病後傷陰。溫熱病始終以救陰為第一義。熱病後期, 下焦溫病,低熱持續, 陰虛內熱, 陰虛火旺, 陰虛陽亢, 陰虛風動, 均可兼而有之。形瘦色蒼之人, 陰虛素質, 內火易動。慢性久病傷陰。如虛損癆瘵, 骨蒸潮熱。惡性腫瘤晚期惡病質, 陰液消耗殆盡, 呈現一派陰虛內熱證候。2、氣虛:東垣的內傷發熱是氣虛發熱, 由於飲食饑飽, 憂思勞役, 損傷脾胃元氣, 陰火乘其土位所致。陰火就是相火。「相火, 元氣之賊也。」東垣的「陰火一相火」就是「食氣」「散氣」 的「壯火」。氣虛發熱, 臨床所見不少, 有長期低熱, 勞累則發, 查不出任何炎灶, 用抗菌消炎無效, 用滋陰清熱不退, 多屬功能性反應性發熱。3、血虛:東垣所謂「 血虛發熱, 證象白虎」, 其臨床特點是:「肌熱躁熱、因渴引飲, 目赤面紅, 晝夜不息, 其脈洪大而虛, 重按無力。」「此病得之於飢困勞役」(《內外傷辨惑論》)。臨床觀察, 血虛發熱, 也見於大失血後, 婦女暴崩久漏,產育失血, 外傷出血, 內臟出血, 瘡瘍膿腫淋漓, 急性溶血性貧血, 再生障礙性貧血及大病久病後貧血等。血虛發熱也是生理性反應性發熱。4、陽虛:「陽虛發熱的形證有三,一曰陽戴於上, 見於頭面咽喉之間者, 為無根之火;二曰陽浮於外, 發於皮膚肌肉之間者, 為格陽之火;三曰陽陷於下, 見於便溺二陰之間者, 為失位之火。」(《景嶽全書》) 陽虛之火由於命門火衰,陰盛逼陽,龍雷之火騰越, 稱為「火不歸源」。戴陽、格陽之火, 當溯之仲景。《傷寒論》「少陰病, 下利清谷, 裡寒外熱, 手足厥逆, 脈微欲絕, 或咽痛, 或利止脈不出者, 通脈四逆湯主之。」「下利脈沉而遲, 其人面少赤, 身有微熱, 下利清谷者, 必鬱冒汗出而解, 病人微厥, 所以然者, 其面戴陽,下虛故也。」身熱不惡寒, 其人面色赤, 是格陽、戴陽見證, 無根之火浮越也。火症當辨其虛實。實火辨其起因, 外感六淫或內傷七情。虛火辨其氣、血、陰、陽, 察其虛之所在而調之, 氣血之虛重點在脾胃,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陰陽之虛重點在腎命, 命門為水火之宅。治療實火, 根據「治熱以寒」,「熱者寒之」的原則, 分別選用甘寒、苦寒、鹹寒之劑。《內經》提到「火鬱發之」、「木鬱達之」, 為東垣創用「 昇陽散火」及趙獻可消遙散之所本。治療虛火, 不可苦寒直折「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就是「寒之不寒是無水也,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熱之不熱是無火也,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王冰《內經·素問》注) 氣血虛熱, 「甘溫除熱」是「勞者溫之」「損者益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調之以一甘藥」的治療原則。總之, 實火宜瀉, 虛火宜補,消除病理之火, 扶助生理之火。
聲明:本文節選自贛南醫專學報1980年第6期,作者廖家興。本公眾號所分享文章僅供參考學習之用。發布內容若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可隨時和我們聯繫刪除。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文中涉及所有治法、方劑、藥物為學習參考之用,非專業人員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