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沒有國界」最早出自法國科學家路易斯·巴斯德之口,而路易斯·巴斯德開創了微生物生理學,他的這句話也常被後人津津樂道,不過很多人卻有意無意忽視了後面一句,那便是「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但不少科學家卻說著「科學沒有國界」的話,坦然留在了國外,甚至為了名利,做出損害自己國家的事情,因而也突出了那些拒絕高薪高待遇高誘惑,毅然選擇回國的科學家的偉大,中國女科學家莊曉瑩便是其中一員。
莊曉瑩是德國用高薪也留不住的天才,拿走1200萬獎金,毅然回祖國培育人才。
並且莊曉瑩不僅有才華,而是也有顏值,一舉一動也都展出了知性的美,因此莊曉瑩也得到了「美女科學家」的稱號。
莊曉瑩主要從事的是計算力學、巖石力學領域研究,在2001年至2007年就讀於同濟大學,本科是土木工程專業,碩士則是隧道與地下建築工程,而莊曉瑩從同濟大學畢業後並沒有停止對土木工程領域的探究。
先後又到了英國杜倫大學工程與計算科學學院巖土工程專業和挪威科技大學結構工程系進行深造,在大學期間,莊曉瑩也一路拿獎過來的,本科四年都拿到了獎學金,2007年拿到了同濟大學美國LORD獎學金。
在英國留學期間拿到了英國海外研究生獎學金(ORSAS)全獎、英國工程與物理科學研究委員會(EPSRC)陶樂茜研究生獎學金(DHPA)全獎和英國工程計算力學協會年會最佳會議論文獎。
2010年,莊曉瑩是當年唯一一位拿到了英國計算力學辛科維奇最佳博士學位論文獎項的學子。
莊曉瑩完全就是一位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子,因而莊曉瑩是非常受關注的,難能可貴的是莊曉瑩從未迷失過方向,還有著一顆熱烈的愛國之心。
2015年,莊曉瑩成為了索非亞·科瓦雷夫斯亞獎的第七位華人獲獎者,該獎項的獎金數額在全球科研獎項中居於第二,獎金達到了165歐元,相當於1200多萬人民幣。
不過德國設立索非亞·科瓦雷夫斯亞獎也有一種目的,那就是引進高才能的科學家,只要是該獎項的獲得者,德國並會拋出橄欖枝,給出特別好的待遇,千方百計將其留下。
但是莊曉瑩拿到了獎金後並沒有選擇留在德國,而是毅然回到了國內,回到了最初的起點——同濟大學,在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地下建築與工程系擔任了副教授一職。
事實上莊曉瑩留學畢業後就選擇了回到國內,一直在同濟大學為我國培育人才,莊曉瑩這樣的精神也激勵了許多同濟大學的學子。
我國曾有句話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話不僅鼓勵了中國千千萬萬的學子,也培育了莘莘學子的愛國情懷,而莊曉瑩的事跡,也正應了這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科學家的心中也始終有著自己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