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裡常常提到一個詞叫「業障」,應該有不少人都聽說過,「業障」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消業」?其實不難理解。佛家最重視「因果」,如是因、如是果。因果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業力,佛教將人的業力分為「身口意」三業,「起心動念皆是因,當下所受皆是果」,種善因修福報,種惡因造惡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人生當須敬畏因果,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善業多了,自有善福;惡業多了,自討苦吃。「世人不信因與果,因果何曾饒過誰」?做好事,利人更利己,做壞事損人不利己。惡業做得多了,福報就沒了,各種障礙苦惱就會現前,一切冤親債主便會前來要債。「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希望大家「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懺悔積德,福報增長。一個人「業障」消除,身上會有這3大徵兆,你有沒有?
一、內心越來越清淨安定
佛家講「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人生最大的苦惱就是自己的念頭,走不出自我的執念,到哪裡都是窮途。世人都在求佛?佛在哪裡呢?就在我們的心中,心外無佛。求佛不是為了從佛那裡滿足更多的欲望,而應是求內心的安定與解脫。燒香拜佛也好,誦經念佛也罷,真正的利益不在形式上,而在我們心中。
如《心經》所言: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內心越來越清淨自在,不為外境所動,不為外物所惱,才是修行真功夫。心中有掛礙、有雜念、有妄想,拜多少佛、磕多少頭、燒多少香,也是徒勞,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學佛其實就是修心,放下心中的傲慢與執念,懂得謙卑與放下。人生無常、眾苦充滿,要想在這世間繁瑣中走得坦蕩輕鬆,就要從心地下功夫,「一切福田,不離方寸」,聖人求心不求佛。心量大一些,心大了,事就小了;格局大一點,福報多一點,人生也就順一點。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即心是佛,佛在心內、莫向外求。「若人心散亂,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安心不亂、菩提顯現。內心清明、不嗔不怨、不慢不傲,自得吉祥、消災解難。
二、敬畏因果,持戒精修
一個人可以不信佛,但不可不信因果。信因果,才能知命運,不種惡因,趨吉避兇。這世上,沒有誰能庇佑你,唯有你自己的善業。最好的「風水」不在別處,就在我們的戒行裡,在我們好的德行中。雙手合十,不是作秀,而是懂得敬畏。「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世上沒有什麼委屈和可憐的事或人,可憐之人也必有可恨之處,一切都是因緣際會、因果使然。
我們往往認為戒律是束縛,這是誤解,戒是保護我們自己的,使我們獲得最大心靈自由,最大程度地減少人生的煩惱和災禍。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佛教最基本的五大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持戒修行是對自己和他人最好的保護,是業障消除的吉兆。
三、懂得布施,心懷善念
「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布施,後必得安樂」,常做善事心清淨,布施的人總是快樂,業障現前,多為福報不夠,要廣行布施、救濟他人,這是快速增長福報的一大助緣。「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福報都是人修來的,利人者終利己。善良的人,必有後福。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真心悔過、改過遷善,自得消業增福。感恩閱讀與分享,願大眾法喜充滿、六時吉祥。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