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2020年的保險熱詞,惠民保險一定是不能錯過。其實,惠民保險並不是今年的新生事物,早在 2015年12月,由深圳市政府指導、平安養老保險公司設計推出首款針對特定城市定製的醫療保險——「重特大疾病補充醫療保險」就已經推出市場,是最早的惠民保險雛形。該險種以低廉的保費撬動高額的保險保障,截至2019年底,該項目參保人數已達750萬人。2018年底,平安健康保險在南京正式推廣惠民保模式,2019年底推出的廣州惠民保產品更是引起市場的廣泛關注,於是2020年多個地方跟進,截至2020年11月5日,全國已上線70餘款產品,且在多地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銷量。把2020年稱為惠民保險的元年,一點都不為過。
關鍵詞:保險熱詞、平安惠民保、保險元年
對話 | 第十四期 | 特邀嘉賓
楊禕
■ 美國雪城大學經濟學、土木工程雙碩士;曾在美國對衝基金、中國私募、信託等機構擔任分析師、投資經理等職
一
平安惠民保背後邏輯的猜想
惠民保說起來不是新事物, 為什麼今年就突然火了。我個人認為可能有幾個邏輯。
1、從短期和淺層次看
南京、珠海、廣州在去年推出的惠民保產品大受歡迎,保費收入和影響力遠高於大家的預期,於是保險公司紛紛爭相入局,期望搭上惠民保的快車,爭搶市場份額。另一邊對於地方政府,當然也樂意看到居民主動購買保險,從側面還能為地方解決不少民生問題,推動積極性很強。
2、從長遠和更深的邏輯看
我認為惠民保險的火熱,並非是短期偶然現象。
首先在社保的支出結構中,比例最大的就要算是養老和醫療。養老保險支出受到年齡的影響非常大,而我國低生育、老齡化幾乎是逃不過的現實,壓力可想而知。前段時間,新華社授權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還引起了老百姓的廣泛討論。
其次再看醫保,目前的壓力也不小,我國每年的醫療衛生費用以遠高於GDP增速在增長,醫保基金面臨著可能穿底的風險。
2010-2018年我國醫療費用及增速增長表
(數據來源:國元證券研究所)
我們可以看到,醫保控費方面幾乎年年都會頒布新政策,壓力可想而知。
而在採用了惠民保輔助醫保的醫療報銷模式後,不僅轉移了部分老百姓對醫保的慣性依賴程度,培養了個人商業保險意識,並且還緩解醫保壓力。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內因促使了惠民保險的極大需求,這就是外購藥。2018年,一部《 我不是藥神》將我國的外購藥問題推上了風口浪尖,也讓很多中國人認識到,重大疾病的可怕之處, 除了疾病治療本身,還有後續買藥難,買藥貴的問題。
在這一時間背景下, 惠民保的推出就有了更為深刻的意義。因為惠民保險的定位恰好就是大病補充醫療保險,其在城鄉居民大病的基礎上,增加了重特大疾病特藥報銷和送藥增值服務,並提高了賠付比例。其次,很多惠民保不限年齡,投保寬鬆的特點,也為很多無法購買其他商保的老年人帶來了福音,這些都對醫保進行了很好的補充。
對於政府,無論是解決長期社保支出問題,還是解決老百姓民生問題,惠民保險都是一計不折不扣的良藥。所以在很多城市,當地醫保部門積極與商業保險公司溝通,希望可以打造出城市獨特的惠民保項目。
二
背後的隱憂
然而正如任何創新事物一樣,一旦成為風口,必然引起大量參與方的追逐,一些隱憂也隨之而來。
比如惠民保在幾個城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後,多個城市的產品蜂擁而至,但實際上惠民保險的歷史數據並不充足,會不會造成賠付壓力不得而知。
舉個例子,城市和城市之間差異非常大。拿2015年最早的惠民保險來說,這款由深圳市政府指導、平安養老保險公司設計推出的重特大疾病補充醫療保險之所以能夠持續良好的經營,也和深圳城市人口特點有很大關係,深圳是中國年輕人佔比最高的城市之一,平均年齡只有32.5歲,出險的機率更低,賠付壓力更小。即使這樣該項目仍處於虧損狀態,換到其他城市,人口結構完全不同,依然用差不多的條款費率,償付風險顯然更高。
今年以來,很多「惠民保險」從設計階段到市場推出,時間之短,令人咂舌。有沒有經過嚴苛的演算?會不會有償付風險?穩定性如何?這些對惠民保險也是一個考驗。
11月銀保監會人身險部下發了《關於規範保險公司城市定製型商業醫療保險業務的通知(徵求意見稿)》。徵求意見稿中明確,將重點查處以下違規行為:保障方案缺乏必要的數據基礎;未按規定使用備案產品或未及時報告保障方案;參與惡意壓價競爭;違規支付手續費;誇大宣傳、虛假承諾、誤導消費者;拖賠惜賠;利用不正當手段套取、騙取醫療保險基金;冒用政府名義進行虛假宣傳;洩露參保人信息或擅自用於其他用途等。監管文件下發,也反映出當下火熱的「惠民保險」,依然有不少問題值得我們去關注。
三
惠民保能跑多遠
風口之下的惠民保險,會不會是曇花一現?在我看來,雖然暫時惠民險有頗多的爭議,但我仍然認為它在未來可能會帶來一個不亞於百萬醫療的千億市場。想當初2015年,百萬醫療橫空出世,同樣不被大多數人看好,一些保險公司認為這種產品只是賺吆喝不賺錢。然而5年之後再回頭,乘著健康險之風,百萬醫療已經成為大多數家庭基礎保障中必備的保險險種,每年的保費規模已達數百億。
依我之見,判定一個險種長期有沒有市場,核心還是要看它是否真切地為老百姓解決了問題,帶來了價值。百萬醫療保險之所以能在短短幾年內達到今天的市場規模,重要原因之一是價格便宜,同時它又解決了很多基礎的醫療保障問題,相比重疾險等險種,覆蓋面顯然更為寬廣。
而看今天的惠民保險,價格更為便宜,幾乎都是在百元以內,對健康告知、職業、年齡要求都更為寬泛。便宜、靈活的產品優勢使惠民保能覆蓋比其他險種更廣的人群,在下沉市場更具活力,用一句接地氣的話來說,惠民保險可能是很多人的第一份商業保險。往大社會意義來講,惠民保險的推出可能會更有效減少因為大病而掉入貧困的人數,而這與中央精準扶貧、精準防貧的政策思路高度契合,也必然會受到政策的長期惠及。
所以,雖然惠民保在如今還是個新生事物,很多邏輯依然需要時間去驗證,但基於中國廣闊的人口基數和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構建的大方向,多年以後,惠民保險完全可能成為中國保險市場中核心的一員。
這裡我們也不妨做一個樂觀的推演。在第一階段,也就是2019-2020年,地方政府、保險公司以及第三方企業積極參與,推動產品發布,消費者意識被打開。第二階段,也就是未來幾年,會出現產品優勝劣汰,並且監管持續參與的情況,這個時候惠民保險的發展以「質」高於「量」的形態發展,一些設計不佳、賠付情況差的產品逐步被淘汰,不合規的相關產品和公司在監管下退出市場,而產品創新開發能力、管理能力過硬、渠道推廣能力強的保險公司和第三方公司會留存下來,並且在這一過程中積累豐厚的經驗和極為關鍵的健康數據,為後續的產品更新迭代再創新創造條件。
在第三階段,惠民保險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中國大部分家庭的標準保險配置並帶動整個商業保險意識全面提升,而參與方也會顯示出馬太效應,強者愈強,惠民保險會為這些頭部保險公司帶來全新的增長曲線,並成為重要的引流工具,助力這些公司的保費規模走上一個新臺階。
以上僅為一個樂觀推演,想達到這樣的目標還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作為政府和監管部門,需要持續積極的投入參與其中,發揮指導和監督作用。作為保險公司,也需要持續創新,做好風控,讓惠民保切實「惠民」,在社會中樹立良好的口碑。道路雖然曲折,但前途樂觀光明。
四
惠民保之路
一邊是老百姓樂意買單,一邊是保司的大力推廣,而當下監管的介入,也會使惠民保險的生態和格局更加健康,發展更加持久。
正如這些年蓬勃發展的網際網路保險一樣,作為保險業創新業態的惠民保險,它也必然會由年輕逐漸走上成熟之路,走入更多的尋常人家,為百姓的平安和健康保駕護航。
往期 ·往期 · 推薦
【對話】「政府+險企+平臺」三維聯動,「惠民保」小槓桿撬動高保障
【對話】醫保改革新政動了你的奶酪嗎?
【對話】從百萬醫療險到惠民保,健康險創新助力「三醫聯動」改革
【建議收藏·清單】一年一體檢,身體健康才保險
*本文系對話嘉賓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