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味已成為歷史詞彙

2020-09-09 明易雙輝俱樂部


很多年後,香港影帝拎起屠龍刀說:大家好,我是渣渣輝。


01


1989年,韓國電視臺被迫在報紙上,預告一則廣告的播出時間。

即便如此,憤怒電話仍密集如雨,韓國觀眾群情激奮:誰要看電視劇,我們要看廣告!


那是一則巧克力的廣告,取名《TO YOU》,廣告裡的主角,名叫張國榮。



廣告播出後,巧克力的銷量飆漲了300倍。


多少長大後神情倨傲的韓星,從那時起成為張國榮的迷弟迷妹,並拼命幻想香港的模樣。


那時的香港,讓多少人魂牽夢縈。


每一寸街道,都可能是電影布景;隨便攔個行人,都可能是天才演員;金庸的江湖,尚未遠去;衛斯理的冒險,仍在繼續。紅磡鼓聲一響,全亞洲的歌迷,心臟要偷停幾拍。



那是香港最奔放的時代,放肆就是它的座右銘。


張國榮穿睡衣登臺,梅豔芳比基尼謝幕,Beyond街角擊鼓,旁若無人,黃霑能倒彈宮商角徵羽,譜下《笑傲江湖》,然後傳真給徐克,附言「愛要不要」。


《笑傲江湖》在臺上映時,《滄海一聲笑》曾連播五次。


每次完場,劇院都變身KTV,全場觀眾不約而同,起立、合唱。



那個放肆的香港,給所有的想像都打上港味的標籤。


恩仇,就是洪興的山雞東星的烏鴉;味道,就是廟街的夜宵旺角的月光;江湖,就是洪熙官方世玉;勇敢,就是玻璃樽紅番區。


你把不到妹,一定是不會騎天若有情的鈴木摩託;而炒股失敗,一定是惹惱了秋官。


維多利亞港前的大廈,每一塊玻璃窗,仿佛都閃耀著傳奇。大廈後的街巷內,多少江湖故事在發酵。



耳光槍擊和綁架,大亨遊艇和高爾夫球,那個時代的八卦,都粗獷到沒有框架。


香港就像鼻息粗重的狂徒,將繁華的荷爾蒙封在錄像帶、磁帶以及盜版書中,肆意拋灑。


那個香港,可以精緻,可以無釐頭,可以傷懷,可以咆哮,唯獨不可以落寞。


1999年,在一個波雲詭譎的大時代到來之前。香港TVB上了一部劇,名叫《創世紀》。


劇中的商戰環節,請專業金融團隊指導,耗資1.5億港元。


那時,許多人以為,這將是新傳奇故事的起點。


02


故事並沒有如願展開。


金融颶風掃蕩過後,香港開始停步茫然。黃大仙的籤筒窸窸窣窣,但怎麼也抖不出新世紀的節奏。


2002年,張敏儀把金像獎頒獎給周星馳


她說,因為周星馳,很多香港人在不開心的時候也能笑一笑。


星爺寂寞地笑了笑,一如既往地拘謹且沉默。



一年後的愚人節,張國榮如蝴蝶般,從香港中環文華東方酒店飛撲而下。


李承鵬在博客中寫道:在一個從容順暢的黃昏,全港的心情竟被一具體溫尚存的屍體堵塞了。


堵塞的又何止那個黃昏。那一天之後,許多味道,開始快速蒸騰,消散。


張國榮離世的紀念晚會上,四大天王罕見同臺合唱《當年情》,郭富城破音了,但無人苛責。


其實,唱得如何已不再重要,就算唱得再好,那個時代也回不來了。



那一年的冬天,香港養和醫院,150餘名記者擁擠在大堂,午夜時分,醫院正門的雲石框轟然倒塌,就像冥冥中的預告。


幾分鐘後,樓上病房內,梅豔芳離世。從此後有香港演員,但再沒有香港的女兒。


香港人一向對梅豔芳寵愛有佳,別人不過在星光大道留下個手印,但他們給梅豔芳修了座銅像。


或許因為梅豔芳就是從香港的街巷中生出的花朵,帶著最純的香港風韻。她樂觀,大方,她勇敢,堅強,她不用傾國傾城,但一定要有情有義。



梅豔芳走後,媒體採訪高曉松,高曉松說他感覺一夜之間老了很多,「就好像一個年代的逝去似的,因為他們那個時代,是香港最真誠的時候,真誠的在做事、唱歌的年代。」


一切都無從挽回,即便是新世紀初的《無間道》,而今看來更像是一場訣別。


天台上的對決,像兩個時代在舉槍凝視。


拍完《無間道》後,劉德華北上拍了《天下無賊》,電影在香港票房不過454萬港幣,但在大陸,票房1.2億。



世道變了。


當年拍《少林寺》時,李連杰一個月片酬90元,同組的香港配角,一天5000元。李連杰憤怒地找片方。


片方做出補償,在演完自己的戲份後,李連杰可以趴地上裝死屍,一天50元。


2006年,李連杰從好萊塢回到香港,回歸之作《霍元甲》,榮登當年香港票房榜首。然而票房竟還不如他自己14年前沒上榜的《男兒當自強》。



星光開始在香港黯淡,新生代越來越少,2008年後,豔照門再次重創娛樂圈。


幾年前,壹周刊發布劉嘉玲舊照,還有梅豔芳憤怒帶隊上街抗議。豔照門時,香港已無梅豔芳,陳冠希匆匆道歉,阿嬌慌張落淚,世事潦草收尾。


其實,伏筆可以倒退到剛早時候。


2001年的平安夜,尖沙咀酒吧內,有資深導演,開生日趴。


酒過半巡,他7個徒弟中的5個,執酒下跪,哽咽著說要退出看不到希望的電影圈。


電影投資人葉澤錕,呆立一旁。那夜,來酒吧前,一個原本敲定由張栢芝出演的劇本剛剛流產,他本想借酒消愁的。


「那天,我真覺得香港電影完了。」



03


2016年3月3日,香港亞視宣布將遣散員工,節目停播。


港人無動於衷。


香港《成報》發表社評稱:亞視的停播對多數港人沒有任何影響。


亞視和張國榮一樣,選擇了4月1日。時鐘划過12點,晚間新聞畫面切為藍屏,宣判香港首家電視臺的死亡。


它的老冤家TVB,日子也不好過,昔日當家花旦紛紛奔向大陸。鄭嘉穎拍了《步步驚心》、陳浩民演了《濟公活佛》、蔡少芬走進《後宮甄嬛傳》……



然而,沒人能從這些作品中品到港味,而且很快,港味也成為歷史詞彙。



香港正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封閉,港味的傳承看起來遙遙無期。


陳小春拿起了屠龍刀,古天樂拿起了屠龍刀,張家輝拿起了屠龍刀,每當聽見他們為傳奇私服奮力吶喊,就總會覺得,一切都已離很遠,一切都已過去很多年。


我們與香港終於不告而別。

相關焦點

  • 《犯罪現場》港味已足夠
    我吹爆,我實力強推介是繼《無雙》《追龍2》以後,18-19年眾多港片中稱得上相當有誠意的港味大作古仔的演技大家有目共睹,在此不作贅述導演與編劇對整個電影節奏的把握可謂精妙非常,平凡與驚險,緊張與黑色幽默,硝煙與愛情與死亡警察與匪雙線並行,交錯縱橫,蟻的幻覺貫徹始終,詼諧中透著雙向諷刺當蜘蛛離開法網最終只能被螞蟻所分食再回味開頭靜止的鸚鵡特寫,著實使人悚然一驚愛了,是俺熟悉的港味配方至於推理部分
  • 港味到底是什麼味?TVB塑造的香港女星,都有同一個特點
    再看港劇的時候,會覺得香港女星會有一種很顯著的特點,一下子就能讓我們把她們和內地女星區分開,但是這種特點到底來自於哪兒,誰也說不清,於是大家就給她們起了一個專有名詞「港味」。在前段時間的熱播劇《三十而已》裡,高海寧一在高奢店出場,還沒有開口網友就感覺是那個味兒了,就是這個「港味」,但這個「港味」到底是什麼味呢?在說「港味」到底是什麼之前,我們不妨先分析一下高海寧身上的特點,高海寧穿著剪裁合體的衣服和精緻的妝容,有一種無需刻意表現出來的名媛氣質,所以她看起來就像是港星的樣子。
  • 港嘢茶檔---武漢人的港味元素!
    這段飲食文化的發展,記錄了港人重建美好生活的寶貴歷史。它獨特的飲食文化與地域特色難得的被保留了下來,在香港人的記憶中,有許許多多的古早味。 那些「古早」的味道,也許賣相不花俏,但有古早味兒的東西,大多都是讓人懷念的,會勾起人們濃濃的懷舊相思,只是因為自有一分淳樸在其中。
  • 「港味」已失!那個曾影響了世界的香港電影還存在嗎?
    因為這些似曾相識的東西,又讓我重新的追憶了一下港味電影,但卻無奈地發現,即便某些電影裡有著濃濃的香港味道,但是老電影中的那種港味並沒有在如今很多的香港本土電影裡呈現,反倒有一種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感覺。最開始我以為可能是缺少了老電影中面熟的金牌配角,但是發現即使他們出現,也依舊缺失電影中的「港味」。
  • 《使徒行者3》什麼是港味?
    有豆友在我的豆郵中留言,問我什麼是港味?我不知道什麼是港味,也許是身在其中,久而不聞其味,已與之化矣。但如果硬要為港劇的味道定個標準,那…那就茶餐廳吧。  茶餐廳的美食揉合中西,二次創作,貼地,快靚正,似乎跟港劇沾到點邊…  揉合中西最常見的就是腔調,香港人習慣了說話時夾雜英語:「Sorry呀」;「好唔fair啫」;「班機delay咗」;「actually…」;問路「excuse me」;讓路「excuse me」;打噴嚏「excuse me」…等等,只要說話時夾雜中英,就有港味嘍
  • 粵語中嘅港味
    新聞講:7月15日,《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正式發行,新版本詞典中收錄了許多時髦詞彙,其中「搞掂」、「無釐頭」等粵語詞彙也被收錄。阿六講:恭喜、恭喜,粵語又一次加入《現代漢語詞典》。粵語又叫廣東話,但佢嘅使用範圍遠遠唔止喺廣東,香港、澳門地區嘅地方方言同官方語言講嘅都系廣東話。
  • 世界電影漫談——「港味」電影今何在?
    雖然現在香港每年依然有百餘部影片攝製與上映,但始終給人一種「港味已逝」的悽涼感,作為香港電影的忠實粉絲,我們不禁發出「港味電影今何在?」的疑問。今天就跟著我一起走進香港電影的輝煌與沒落,探討近年來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在融合發展中的得失,看看「港影百年」香港電影人的初心與堅守,感受鏡頭下香江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 【香港】懷舊港味石板街
    【香港】懷舊港味石板街
  • 鐵觀音近年的正味、消青、脫酸這些詞彙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呢?
    茶道,是咱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至今的歷史已數千年了,這並不是當野史的去亂講,而是有依據的。這就要提到一位傳奇人物——神農氏。中華上下五千年,篇章由炎黃二帝翻起,而其中的炎指的就是神農氏,炎帝。茶葉就是神農氏在採摘藥草時發現的,由於炎黃時代過於遙遠,可能很多人都對此抱懷疑態度。那咱就再提一提另一位傳奇人物——茶聖陸羽。
  • 《拆彈專家2》:一部典型的港味警匪動作片
    作為一部典型的港味警匪動作片,《拆彈專家2》場面的驚險震撼,故事層層遞進都是可以預期的,真正令人驚喜的是人物塑造。主人公潘乘風亦正亦邪、善惡難辨,難得的是人設不斷反轉的同時還能夠做到邏輯自洽。相反,她不僅有身為警察的力量感,更以自己的智慧引導潘乘風改邪歸正,成為潘乘風的救贖者。龐玲是一個難得的在男性為主的港味警匪片中具有主導力量的女性形象。《拆彈專家2》的導演邱禮濤,從影三十多年,奉獻了一百多部電影,題材廣泛,風格各異,他秉承的是港九魚龍混雜的殖民地歷史所灌輸的光怪陸離,讓客觀與奇觀交融,通俗與低俗並舉,卻絲毫未向其妥協。
  • 都說《追龍II》「港味」不足,啥是「港味」?
    觀眾對《追龍II》的不領情,更多源於所謂「港味」的缺失,而前作《追龍》之所以好評如潮,就在於它讓人重新體會了「港味」。那麼,什麼是「港味」?為什麼說《追龍II》「港味」不足呢?不僅是《追龍》和《追龍II》,年代久遠、港味十足的各類港片,同樣也是「
  • 仝卓全新復古寫真 港味十足
    已公開的三張照片中,仝卓身著港味紅色印花襯衫、深色高腰長褲,安靜的坐在庭院之中,給人一種成熟靜謐的神秘感。此次他突破往日清新休閒風,嘗試頗有復古韻味的新造型,拍照的狀態也很隨性自然,新鮮感十足。整組照片選擇的是具有顆粒感的膠片風格,與身後具有歷史年代感的紅漆柱和青磚綠瓦搭配
  • 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已成為窩藏「港獨」的「庇護所」
    」都選擇逃往英國,如已被通緝的羅冠聰、因嫖娼被抓而「聞名天下」的英駐港總領館前僱員鄭文杰,以及「學生動源」前成員劉康等,由此可見,英國的確是亂港分子嚮往的「聖地」之一。>作為回報,彭定康在今年9月《時代》周刊所謂「年度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網絡票選活動中,不僅為羅冠聰「打通」關係,還為他撰寫「頒獎簡介」,將其包裝成為
  • 16年前的《處處吻》翻紅,是「港味」的復興?
    如今的香港電影,少了許多曾經以煽情、刺激、驚險甚至暴力定義的「港味」,而這或許可以成為折射整個香港流行文化發展現狀的一片稜鏡。最近這段時間,兩首老歌的突然走紅掀起了華語樂壇久違的「文藝復興「。/《霸王別姬》令人懷念的港味,不僅僅是奶茶而已一直到現在,微博上還是時不時出現一個tag,讓大家po出「一張最有港味的照片」。而《處處吻》的流行,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它實在一聽就很「港」。「港味」到底是什麼,其實說不清一個準確的定義。
  • 在內地「雲享」港味
    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電(記者陳舒)軟糯的蘿蔔糕、酥軟的蛋撻、噴香的脆皮乳鴿、創意十足的野菌卡布奇諾……香港旅遊發展局中國內地區域總監魯昭儀形容這是一份送給內地旅客的「港味種草清單」。  「美食美酒是香港的一張靚麗名片,中西合璧也是香港的最大特色。」
  • 香港電影的港味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如今的港片再也沒有港味了?
    一、最能代表港片「港味其中最能代表港味的類型片,我覺得非警匪片莫屬。如今港片的喜劇片和功夫片早就衰落多年,這些年也就警匪片還能偶露崢嶸。這是最能體現港片港味的時代二、從快意恩仇到迷茫人生可惜,港片這種特有的港味只持續到了
  • 16年前的《處處吻》翻紅,是「港味」的復興?-虎嗅網
    如今的香港電影,少了許多曾經以煽情、刺激、驚險甚至暴力定義的「港味」,而這或許可以成為折射整個香港流行文化發展現狀的一片稜鏡。最近這段時間,兩首老歌的突然走紅掀起了華語樂壇久違的「文藝復興「。/《霸王別姬》令人懷念的港味,不僅僅是奶茶而已一直到現在,微博上還是時不時出現一個tag,讓大家po出「一張最有港味的照片」。而《處處吻》的流行,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它實在一聽就很「港」。「港味」到底是什麼,其實說不清一個準確的定義。
  • 香港二日|走街串巷,最熟悉的港味
    這一次去,我的想法很簡單:在最熟悉的香港,找到最熟悉的港味。DAY 111:00 Tai Kwun大館Tai Kwun是香港中區警署建築群體,已有170多年歷史,由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私署及監獄組成,是目前香港大型古蹟保護項目之一,現已免費開放。
  • 《使徒行者3》世上根本沒有港味,又或者處處都有港味
    很佩服一個北上的導演——林超賢,以《紅海行動》來說,雖然他拍的是主旋律電影,但是我覺得依然存在「港味」——雜糅各處精華,猶如海納百川一般,通俗來說就是二次甚至多次創作。所以,我認為港味還是有的,只是時代變了,而我們印象中所嚐到過的港味更富有情懷,更濃鬱,更香醇。
  • 特寫:在內地「雲享」港味
    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電(記者陳舒)軟糯的蘿蔔糕、酥軟的蛋撻、噴香的脆皮乳鴿、創意十足的野菌卡布奇諾……香港旅遊發展局中國內地區域總監魯昭儀形容這是一份送給內地旅客的「港味種草清單」。魯昭儀說,我們希望發掘出更多香港有趣的內容,讓更多的人可以尋覓到地道的港味,了解多元的香港。由香港旅發局主辦的「雲享港味」品鑑會24日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成都四地舉辦,以網絡直播的方式讓各地賓朋在「雲」端齊聚,喚起內地群眾對香港的回憶與喜愛。該活動也是於11日啟動的「香港美酒佳餚巡禮」的系列活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