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西方有很多貴族家庭,比如美第奇和哈布斯堡家族。美帝奇家族和義大利文藝復興緊密相關,最終卻因為絕嗣而解體。
其實,中國也有很多著名家族,存在時間遠比歐洲一些家族長,有孔子世家和道教張道陵族系。宋末元初,中國出現黃金家族,也就是成吉思汗後裔。成吉思汗的軍事能力不言而喻,他的後裔也是人數眾多,據說已達到1600萬。
成吉思汗南徵北戰,足跡遍布中亞,最遠到達歐洲。伴隨著成吉思汗的徵戰,其子孫後代也是分布於世界各地。從忽必烈1271年建立元朝,到1368年元朝覆滅,總共統治中國98年。但是元末明初,各地起義此起彼伏,元朝最終被推翻,元朝貴族又該何去何從?
其實一部分貴族退出中原,選擇重回故地;另一部分則留在中原,但因為害怕報復,大多更姓改名。留在的中原的成吉思汗後代中,便有一系選擇改頭換面隱居四川,600年後卻再次相聚。這一脈和成吉思汗是什麼關係?為何又要不遠萬裡南下四川?
一、成吉思汗後裔
成吉思汗的軍事成就在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建立龐大的蒙古帝國。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開始徵戰生涯。巔峰時期的大蒙古國,滅了西夏、金國、以及中亞花拉子模,轄地遠及歐洲。
然而,之後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國也相繼分裂成四大汗國。除了成吉思汗的政治和軍事建樹,我們主要來了解成吉思汗後裔。
成吉思汗有史料佐證的子嗣是八子六女,最廣為人知的四個兒子(與長妻所生)分別是朮赤、察合臺、窩闊臺和託雷。
看過金庸先生《射鵰英雄傳》的讀者或觀眾,肯定對託雷不陌生,華箏的原型可能也是成吉思汗女兒之一。
實際上,按照大蒙古國傳統,也只有這四個兒子及其後代有資格繼承汗位,是名副其實的黃金家族。大蒙古國並未實行中原地區的嫡長子繼承制,成吉思汗逝世後,汗位由其第三子窩闊臺繼承。然而不可避免地,大蒙古國內部之後也爆發汗位爭奪戰。
窩闊臺逝世後,汗位由其子貴由繼承。但是隨著貴由去世,大蒙古國的汗位便轉入四子託雷一脈。
貴由本就不得人心,再加上託雷長子蒙哥是窩闊臺養子,在各方勢力支持下,蒙哥繼承汗位,史稱「蒙哥汗」。蒙哥繼位或許不重要,但蒙哥去世卻對蒙古國打擊很大。
蒙哥去世後,其弟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爆發王位爭奪戰,直接導致蒙古國分裂和西徵終止。之後的故事我們也都知道,忽必烈勝出,建立元朝。
實際上,我們現在所講的四川餘氏家族便是四子託雷一脈,是成吉思汗重孫鐵木健的後代。這一脈在元朝很有名,鐵木健和妻所生子女都是成才出眾,名噪一時。但元朝滅亡之際,為躲避災禍,還是免不了隱姓埋名。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了解這一脈。
二、四川「餘氏」一脈
關於餘氏一脈,我們所能了解的資料主要是《餘氏族譜》。根據族譜顯示,四川成吉思汗後代的先祖,來自於鐵木健兒女。鐵木健生活年代,大致是13世紀後期到14世紀中葉,也就是元末明初。以此推斷,鐵木健兒女大致生活於明朝初年。族譜對於鐵木健和其兒女的記載較為詳細,也很值得研究。
鐵木健在元朝官至上卿大夫,因為功爵卓著還被封爵賜西平王。鐵木健不僅做官有一手,在教育子女方面更為成功。我們經常說近代梁啓超教育子女有方,一門多少院士。和梁啓超比起來,鐵木健也不遑多讓。
鐵木健和妻子和續弦,相繼為鐵木健生有九子一女,九子姓名分別是秀一、秀二,秀三,秀四,根五、根六、根七,根八、根九,女兒叫壽英。取名就是這麼任性,和朱元璋的朱重八有得一拼。
但是,不要看名字起得怪異,這些兒子和女婿各個是人才。其中九子全是進士出身,唯一的女婿金鎔也是進士,當時人都稱讚「九子一婿十進士」。鐵木健子孫後代成就突出,但鐵木健在世時,日子卻並不好過。
前面已經提到,鐵木健生於元末明初,正值各地反對元朝。鐵木健身為元朝高官和貴族後代,在元朝覆滅時,並未選擇北上漠北,而是擇一僻靜地隱姓埋名。
就這樣,鐵木健決定帶領家族成員南下,一路輾轉到達四川並定居下來。定居下來後,原有蒙古姓名太過引人注目,便改名為「金」,之後改為「餘」。
然而在南下途中,家族成員不斷散落,今重慶、樂山、富順等地都有聚居點。成功安頓下來後,鐵木健後裔也不斷向漢族看齊,變得和當地人沒什麼兩樣。
到現在為止,他們也已經在南方生存600多年,唯有一本《餘氏族譜》能驗明真身。
其實,當時為日後相認,鐵木健兒女專門留下「暗號」,想要有朝一日後裔能重聚。
三、後裔相聚
說是暗號,其實就是一首詩。當時每家作詩一句,合起來十句剛好能構成一首「四川餘氏傳家詩」。日後若是有條件能相認,便憑著這首詩凝聚血脈。
然而,當時處於明朝統治,為安全起見他們也不敢相認。隨著時代延續,後代知道這件事的人少之又少,更談不上相認。一直到600年後,有族人翻閱族譜,便想要找尋同族人。
由余家灣鐵木健後裔領頭,在報紙上刊登自己的那一句詩。時間已經過去那麼久,本來也不抱希望,但沒想到還有人響應。就這樣,鐵木健後代在幾百年之後得以相聚,堪稱奇蹟。
然而,關於餘氏一脈的正統性也存在爭議,有不少人認為餘氏族人牽強附會,強行把自己的血統嫁接於成吉思汗一脈。當然有反對,也有贊同,還有很多人認為此事為真。
自從餘氏後裔相認後,他們也經常有大規模的家族重聚活動,家族凝聚力增強。也有很多專業機構,運用DNA技術對餘氏一脈基因進行檢測,卻得出其是中原人血統的結論。但是餘氏後人,簡稱自己是成吉思汗後裔。
總之,爭議不斷,尚無統一定論。然而不爭的事實是,成吉思汗後代人數龐大,餘氏家族說不要就是其中一系。相信隨著科技繼續進步,說不定日後會有確切結論。
總結
中國人講究血緣,家族觀念濃厚。古代社會,很多家族都會選擇修族譜,以此來明確家族成員之間的血脈親疏。對於一些名人家庭,現代史學界也會尋找其後代,這也得益於基因檢測技術的進步。
像成吉思汗家族,後代人數眾多,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但是因為其家族的黃金時期,距現在已經很久遠,我們對於後裔的具體分布模稜兩可,並無統一定論。
上文提到的四川「餘氏」一脈,由於現存史料比較完整,所以研究起來很便利。其它成吉思汗後代,可能早已淹沒在歷史洪流中,找到他們無異於大海撈針。
實際上,古代特別講究血緣宗族,講究同根同源。現在是一個急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能關心的親人可能就是直系親屬,其他親人可能並沒有精力去關心。
不能說這種變化是好還是不好,因為過分重視宗族血緣本來就有利有弊。然而,很多事都是過猶不及,講究適度。所以說,講究血緣並無什麼不好,關鍵還要把握度。
參考文獻:《成吉思汗西政史料:編年與研究》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