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幾經朝代更迭、王朝變遷,新皇在天下跪拜中榮耀登基,舊皇在咒罵聲中四處逃竄。
在歷史上的1206年,一位新皇帝在斡難河登基,開啟了屬於他的統治時代,這位皇帝便是成吉思汗。
如今數百年已經過去,一代天驕早已消逝於茫茫天地間,但他的後裔卻延續至今,他們經歷多次離散,最終靠著祖先留下的10句詩重聚,原來他們藏在四川600年。
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在冷兵器時代,為了能夠讓蒙古國的鐵騎踏遍天下,成吉思汗在研究多種作戰方案之後,發明了閃電戰和包圍戰等多種進攻戰術,這些戰術在戰場上發揮了關鍵作用。
成吉思汗一生中徵戰無數,消滅了數百個國家,蒙古騎兵的威力震懾西方,被人們尊稱為"世界的徵服者"。
在成吉思汗之後,他的子孫後代還建立了橫跨亞歐大陸的蒙古帝國,他們建立了賞罰分明的法律制度,這些制度在當時最為先進和公正,士兵們不用在乎種族血統的高低貴賤,單純靠戰績和能力來說話。
一時間,蒙古帝國成為了最強橫的帝國之一,周邊的國家俯首稱臣、絲毫不敢暴動,元朝便是在這種盛況下建立起來的。
在戰爭年代,榮耀不會只屬於一個人或一個朝代,戰爭雖然會建立一個新政權,卻沒辦法讓這個政權長久存在。
元朝的軍事實力雖然強大,但經濟卻逐漸呈現衰弱的趨勢,富國強民這個願望沒能實現,元朝就在眾人的討伐聲中畫上了句號。
成吉思汗雖有"一代天驕"的榮稱,卻終究只知道用彎弓射大雕,而沒能傳授治國馭雕的方法。
後裔顛沛流離
成吉思汗的後代中有一位名人叫鐵木健,他一生中養育了九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作為成吉思汗的重孫,鐵木健一家人都有過人的才能,在朝中官至宰相、尚書等重要職位。
鐵木健的孩子們也很上進,九個孩子都考中進士,唯一的女婿也進士及第,人們常用"九子十進士"來讚揚鐵木健一家。
但在君王統治時期,朝堂上最忌諱的就是臣子功高蓋主,風光無限鐵木健一家自然就成為了某些人眼中的毒刺。
在元順帝統治時期,元朝已經走向下坡路,民眾不堪貧苦,不少地方發動了紅巾軍起義,企圖奪過元順帝手中的政權,也因為紅巾軍的起義,鐵木健的家庭迎來了黑暗時刻。
當時朝中有不少仇視鐵木健的大臣,當這些大臣知道聲勢浩大的紅巾軍開始暴動的時候,他們便將紅巾軍起義的名頭劃在了鐵木健的頭上。
昏庸的皇帝不辨是非,在奸臣的讒言下認為鐵木健早已產生反叛之心,便準備治鐵木健的罪。當鐵木健聽到風聲後,意識到有人要迫害自己,便連夜帶著一家人踏上了逃亡的道路。
鐵木健一家四處顛沛流離,因為家族人數眾多,朝廷的追兵很快就會發現他們的蹤跡。為了躲過朝廷的追捕,鐵木真的族人在逃至瀘州時開始分散行動,他們逃入川蜀地帶,將自己姓氏改為餘,意味著殺不盡斬不絕。這些人以全新的面貌和全新的身份在重慶、樂山、容縣等地活了下來。
族人靠10句詩重聚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鐵木真一族在計劃分散逃亡的時候,為了能夠在日後順利相認,鐵木真的十個孩子便每個人作了一句詩,以後憑藉詩句便能找到自己的親人。
這十句詩便是:本是元朝宰相家,紅巾作亂入西涯。瀘陽岸上分攜手,鳳錦橋頭插柳杈。否則是天還是命,悲傷思我又思他。十人識別歸何處,散時猶如浪卷沙。餘字更無三兩姓,一家分作千萬家。
在離別之際,親人們抱作一團依依惜別,心中都期待著重逢的那一天,但誰也沒想到,他們此生都沒能相見。
兄妹十人在離世之前將自己作的詩告訴了自己的孩子,期待著下一代能替他們完成心中的遺願,但這個遺願直到數代後才得以實現。
直到近年來,在餘家灣居住的19戶人家終於走到了大眾的視野中,他們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想要找尋自己的親人。
靠著代代流傳下來的十句詩和手中收藏的《餘氏家譜》,在政府的幫助下,餘氏一族終於見到了散落在各地的族人,十位祖先的遺願終於達成,鐵木真的後代也終於在數百年後得以重聚。
族人的藏身之所
當初鐵木健一族帶著各自的家屬四散逃亡,他們有一部分改成"餘"姓,成了餘家灣的居民,還有一部分人在親人的帶領下逃亡了四川。
在新中國成立前,鐵木真的後人們為了生存,不敢向外界透漏任何風聲,以免自己被裹進混亂的局勢裡,成為各界爭相討伐的對象。他們拋下一切,在四川隱姓埋名生活了600多年。
如今混亂黑暗的時代已經過去,新中國迎來了真正的解放,鐵木真的後代們也終於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們憑藉著十句詩相認,越來越多的族人開始認祖歸宗。
在聯繫到部分族人之後,他們開始修正手中的族譜,根據各方提供的線索陸續找到了流落在其他地方的鐵木真後裔。
在這漫長的時光裡,成吉思汗的後裔頂住了巨大的壓力,最終成功完成了祖先們的遺願,在跨越數百年後終於和親人們團聚。
這些族人們的家中一直供奉著成吉思汗的畫像,老一輩的人們也會給小孩子講述十句詩的故事,即使小孩子還不能完全理解老人們的激動心情,但冥冥之中卻有血液的牽絆。
人生在數短短數十載,時間改變了我們的聲音,雕琢了我們的樣貌,讓我們不復當年的模樣,但一脈相承的血液卻始終世代流傳,鐵木真的後裔雖然分離了數百年,但依舊沒有忘卻自己的祖先,落葉歸根,他們終於迎來了大團圓。
如今不少人也開始追根溯源,遠在千裡的他們不惜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要找回自己的根,找回自己的祖先,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佩,我們也要牢記自己的根和源,珍惜於親人相聚的每時每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