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泥狗是河南淮陽特有的一種泥制玩具,其形狀多選自動物,如猴、鳥、牛、羊等,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
傳說一 有一年淮陽遭受了一場百年難遇的旱災,糧食顆粒無收,人們食不果腹,都沒有心思去太昊陵朝祖進香了。太昊陵一下失去了昔日的熱鬧,變得冷冷清清的。一天夜裡,陰雲密布,下起了瓢潑大雨。人們在門縫裡看到外邊有黑影,打開窗戶一看,全都是「泥泥狗子」。第二天,地都犁好、耙好了。人們認為「泥泥狗子」是人祖爺派到人間幫他們驅趕天災的,昨天夜裡是人祖爺顯靈了。所以,從此之後人們就捏成狗的形狀,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慢慢的就演變成了今天的「泥泥狗」了。傳說二
伏羲生活的時代,人煙本來就稀少,一日,天塌地陷,世界上只剩下伏羲、女媧兄妹二人。這時,人們已從群婚過渡到對偶婚,伏羲又制定族內不能通婚的嫁娶制度。
為了繁衍人類,兄妹二人只得求上天做媒。他們從山上推下兩扇石磨,如果石磨合在一起,他們就結為夫妻,否則,仍為兄妹。
結果,石磨在山下合在了一起,他們便結為夫妻。所以,人們至今稱伏羲為人祖爺,稱女媧為人祖姑娘,而不是人祖奶奶。
他們嫌自然生育太慢,就用泥捏制泥人。這些泥人曬乾後,都有了生命,都能走動、說話,變成了人。
所以淮陽在數千年前就有捏制泥泥狗的習俗。從傳說故事中可以看出,泥泥狗有數千年的歷史。
淮陽「泥泥狗」以黑為基調,再飾以紅、青、白,統稱「五色」。紅、青色豔麗,白為明色,黃則為中和色,在黑色的包容中通體鮮豔奪目,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效果。「五色」則源於中華民族的「五色觀」,由來已久。淮陽泥泥狗又叫「陵狗」或「靈狗」,它出現在河南周口淮陽,祭祀人祖伏羲、女媧的廟會中,成為齋公、香客們避災、求福,爭相購買的「神聖物」。所以被譽為「天下第一狗」。
泥泥狗是原始圖騰文化產生的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早在6500多年前,淮陽就有大量捏制「泥泥狗」的習俗,這種泥制玩具,以黑色墊底,周身飾以五彩紋飾,吹之可響,其造型古樸、粗獷,具有濃重的神秘感。傳說泥泥狗帶有神靈之氣,具有驅邪鎮妖之功。泥泥狗的黑底色,代表伏羲時代的崇尚;泥泥狗的五色代表著「五行」;泥泥狗的紋飾蘊含著八卦符號,被稱為「真圖騰」「活化石」。
泥泥狗製作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就地取材是淮陽泥泥狗的一個特色,按照泥泥狗的成品的大小規格,挖一塊和好的膠泥,把膠泥塊塊搓成形狀大小都與成品相近似的坯子。
有用膠泥翻制的模子,現在又有了用石膏翻制的成型後把泥泥狗放在一個容器裡,往上淋澆黑色染料,等泥泥狗染得通體發黑後,一個個拿出來曬。最後完成點花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