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臺詞曾出現在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中,電影播出後,這句經典臺詞流行了很長時間,一度成為臺灣青年男女的口頭禪,並且延續至今.在中國臺灣,機車之於臺灣人,就像自行車之於大陸人一般,
是一種融於生活深入骨髓的存在。地位和檳榔、夾腳拖一般重要,且
不分過去現在與將來。在2019年的數據調查中顯示,臺灣2300多萬人口中,機車超過1500萬輛,平均1.5人一輛,也算是臺灣的另類特產。面對如此龐大的機車大軍,臺灣不但沒有禁摩,還把機車管理的井然有序。在臺灣,機車早已不僅僅只是代表一種交通工具,它已然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
文化標籤。看過瀑布,但你見過臺灣的「
機車瀑布」嗎?18年「機車瀑布」的現場視頻上傳網絡後,短短一天時間,就獲得95萬人點讚。「機車瀑布」景點位於淡水河上的臺北大橋。由於是連接新北市和臺北市的交通要道,每天上班高峰期,幾十萬輛摩託車要從這裡經過。紅燈時,滿橋盡停摩託車;綠燈時,塞滿橋的摩託車傾瀉而下如過江之鯽。一早觀之,雖聽覺噪雜嗅覺難聞,但視覺十分順暢。
早年規劃城市和道路格局時,沒想到未來會怎樣。造成臺北新北高雄花蓮彰化等城市,雖然有不少主幹道,但市區內各種窄小街道與動線更如蛛網般密布,轎車SUV等機動車毫無用武之地,動彈不得。再加上臺灣本就多山,
坡高路陡+路面狹窄更是常態。因而,點對點到達,不需要換乘,更不需要為停車與停車費傷腦筋的大小機車,理所當然民眾首選。人潮洶湧的街頭,每逢上下班高峰時刻,當路口的紅燈變綠時,隨著「突突突」的轟隆聲,等待在路口的一輛輛機車魚躍般搶在汽車前疾駛而出,場面蔚為壯觀。一年四季,不管你到臺灣的哪個城市,見到滿島遍飛的就是機車。在整個臺灣地區不到三萬六千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每天都有1400 萬輛機車穿行在繁華都市、海島鄉間。其數量之多、密度之高均居全球第一。因此,臺灣享有「機車背上的寶島」的美譽,其獨特的「機車文化」應運而生。機車的用途可謂被臺灣人發揮到了極致——既是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也是送快遞、送外賣等服務行業的標配。因此,當你踏進寶島臺灣,不要過於驚訝被鋪天蓋地的摩託車所包圍,在臺灣,機車就是如此隨處可見。
確定這篇選題時,小獅剛剛追完豆瓣高評分臺劇《想見你》,腦海中除了那首令人上頭的主題曲《Last Dance》,印象中最為深刻的莫過於下面這個穿越時空的男女主角相見的場景。
有人說:有機車存在的臺灣電影,才是真正的臺灣電影。相信喜歡臺灣電影的影迷或許可以想起這些畫面。《聽說》中,男主角彭于晏騎著機車,女主角陳意涵坐在後座,俊男美女在城市裡穿梭,浪漫唯美。《艋舺》中,阮經天、趙又廷等幾個兄弟,騎機車在臺灣街道中奔馳;《女朋友·男朋友》中,林蔭道上兩男一女騎著機車嬉鬧,愛情慢慢萌芽……
可以說幾乎每一部臺灣電影,都會有機車的身影。這種獨特的文化被不少導演捕捉,投入到電影、紀錄片中,「機車」成為臺灣電影和電視劇中的一個文化符號。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調查,去臺灣遊玩必要實現的10件小事,
環島騎行就位於前列。寫到這裡,突然想到幾年前看過的那部無比催淚的臺灣電影《不老騎士》。17位平均81歲的老阿伯搞了一場機車環島遊。他們在13天裡騎行1178公裡,從臺中出發,一路往南,經臺南、高雄、屏東、臺東、花蓮、宜蘭、臺北,再回到臺中……一想到那群老人突突突地騎著小綿羊在路上蹦躂,小獅感動的眼淚亂飆,想到未來某天,當自己八十歲時,是否還有這樣的體魄,是否還有資格鼓起做夢的勇氣。當然這個場景不僅僅只是出現與影視劇中,在臺灣,這也是最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罷了。
臺灣是機車旅遊最理想的場合,臺灣有超過70%的面積是山區,從海平面到3000多公尺的高山,海拔落差大、距離短、景觀特殊。同時臺灣的道路大多是小而曲折的,因此騎行機車遊覽比坐車觀光更合適。無論是阿里山還是日月潭,如果你想擁有一個,能夠全方位擁抱大自然、能夠隨心所欲停下腳步欣賞沿途的風景、能夠更容易帶你去遠方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