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一直流傳著一句話:臺灣有三多,機車、檳榔、人字拖。
今天灣哥就來和大家聊聊臺灣的「機車」。
之前你可能偶爾會聽到這句話:「你很機車唉!」
很機車?什麼意思?
特別是對於大陸的朋友,聽到這句話可能都會一頭霧水,到底什麼意思?灣哥在這偷偷告訴你,其實……………這是一句罵人的話!
想知道是什麼髒話嗎?呃…灣哥偏不告訴你(自行谷歌去!)。
灣哥今天可不是來教大家學髒話的,是真的想跟大家聊一聊臺灣的機車,是真的機(摩)車(拖)。
據統計,臺灣有2300萬人,而機車總共有約1500萬輛,扣掉未滿18歲沒有駕照的,可以說成年人幾乎是一人一臺機車!
在臺灣,特別是在各大城市,機車已成為大多數上班族主要的通勤手段。不信,看看淡水河上的臺北大橋,每到上班尖峰時的「機車瀑布」,你就知道什麼叫作奇景。
為什麼臺灣會有這麼高比例的機車?或者為什麼人們都這麼喜歡駕機車?這是今天灣哥要跟大家探討的問題。
首先我們來比較一下大陸的很多城市,特別是一二線城市的市區,多年前就實行了「禁摩(摩託)」、「限電(電動車)」,街道上只能看到一些「散兵遊勇」偶爾略過,而且還是躲躲藏藏,生怕遇到交警。
◎深圳「禁摩限電」的「戰績」。圖為被集體銷毀的摩託車和電動車
有關「禁摩限電」,官方自有一套說法:在城市,摩託車太不安全;摩託車擾亂交通秩序,造成交通擁堵;摩託車噪音擾民;摩託車汙染嚴重…看上去似乎有那麼一些道理。
不過情況確實如此嗎?很多網友表示了質疑,到底「禁摩限電」有堅實的法律依據嗎?是「強權」?還是「懶政」?
灣哥在這不敢輕易作評,只想比較一下臺灣的做法。
上面說了,機車是臺灣很多上班族的主要通勤工具,成人幾乎一人一臺機車。在上班高峰期,人們不想擠公交和捷運,而私家車的車位貴且難找,所以機車成為更優的選擇。在友善的道路環境下,即使偶遇塞車,機車也能順利從中穿過,節本節時。
在這樣的現實環境下,有關管理部門並沒有採取像大陸這種「強權」或「懶政」的方式,把機車「一棍子打死」、「趕盡殺絕」,而是尊重現實(言重點來說是尊重人們基本的自由出行權),採取更有效的方法,讓機車合理地存在。
比如:
為了讓這些機車順暢安全地行駛,臺灣交管部門在橋和路上都劃出了機車專用道。
在等信號燈時,機車的停車線被畫到了汽車的前面,為的是方便機車先走。
在大型的商場、捷運站、學校、小區中,都給機車預留了足夠多的停車位,來應付高密度的機車數量。
而面對機車可能出現的交通安全違規問題,臺灣當局也制定出了嚴格的「法律法規」。比如騎車沒戴頭盔,罰款2000元新臺幣(相當於人民幣400元),輕型機車載人也要罰錢,就連汽車玩手機都要罰款1000元新臺幣。
等等種種的措施實際上都是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讓交通秩序更加有序和暢通,使之造福於民。
現在,機車已然成為臺灣的一個特殊的符號,形成了獨特的「機車文化」,已經與臺灣民眾的生活融為了一體。
好比機車旅遊。機車旅遊是很多到臺灣自由行的遊客的熱門選擇,在臺灣很多地區,都有專門的機車租賃點。
租一輛機車,獨自一人或兩人同車,穿梭於臺灣城市的大街小巷,或乾脆來一次瘋狂的機車環島遊,留下一個美好且難忘的回憶。
這種文化還體現在臺灣電影上。說到臺灣電影,人們首先會想到臺灣的小清新,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機車文化」才是臺灣電影的標配。
◎《艋舺》劇照
在電影《艋舺》裡,阮經天帶頭的幾個小混混駕著機車在大街上狂飆,《聽說》裡騎著機車送便當的彭于晏一路追隨心愛的女孩陳意涵,還有《那些年》、《翻滾吧,阿信》、《最好的時光》等電影中出現的機車元素,都是這種「機車文化」的體現。甚至還有人說:「有機車鏡頭的臺灣電影,才算是真正的臺灣電影」。
◎《最好的時光》劇照
雖然說機車已成為臺灣最接地氣的交通工具,且成為了臺灣的一張名片,已融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臺灣也有不少主張逐步取締機車的論調。
不過也有人說,臺灣肯定是不會像大陸一樣實行「禁摩限電」的,因為:在普通人看來,機車上坐著的都是一個個『騎士』,在市長們眼裡,那可都是一張張選票啊!。
推薦閱讀
就不讓你好好吃飯,萌化你的主題餐廳
你的童年,書包裡都藏著哪些零食?
什麼?臺灣喪葬用品躍上國際工藝精品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