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檳榔產業興衰,預估湖南檳榔產業值將超300億元

2021-02-17 兩岸商匯

點擊上方兩岸商匯 」  → 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 」

能第一時間瀏覽到更多兩岸之間的好文章!

臺灣人吃檳榔的歷史,若從原住民開始計算,超過千年。而漢人在臺灣嚼檳榔最早可追溯到明朝中後期移居臺灣的閩南移民。

檳榔作為一種產業大發展則是最近40年的事情。可以說,檳榔產業崛起與衰退,反應的正是最近幾十年來臺灣經濟與社會變遷的軌跡。

源遠流長的吃檳榔歷史

人類最古老的吃檳榔文獻記載來自2600年前的印度。此後在西亞、印度、東非、東南亞等地都有著各類關於人類吃檳榔的記載。

中國大陸吃檳榔的歷史同樣悠久。傳說炎帝有一女兒名為「賓」,嫁給一位丈夫,名曰「檳榔」。檳榔是一位英武的勇士,

在一次與妖魔的搏鬥中死於崑崙山下,死後英靈化為一片樹林,結出累累碩果,即為後人所吃的檳榔。

賓為了紀念自己的丈夫,將檳榔裝在荷包中,隨身攜帶,餓了就拿出來嚼食,自此妖魔不侵,檳榔也越來越受到更多人歡迎。

臺灣吃檳榔最早的記載來自原住民。儘管原住民族大多沒有文字記錄,但通過口口相傳的傳承,與部落族人遷徙的考古人類學發現的時期做比對,

大約可知阿美族、排灣族、雅美族、魯凱族和各地平埔族的先人,早在1000多年前就開始有了吃檳榔的習慣。

原住民吃檳榔,與他們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息息相關。比如阿美族將檳榔作為款待親朋、祭祀神明的不二選擇,將內含清甜汁水的檳榔青仔比作母親。

對魯凱族而言,亭亭玉立的檳榔樹如同淑女。對卑南族而言,檳榔則是與他們生活緊密關聯的海祭、聚落潔淨祭、驅邪祭等儀式不可替代的祭品。

至今在臺東的原住民婚禮中檳榔仍然是招待親朋的佳品

臺灣漢人食用檳榔的習俗,最早可能來自其祖居地福建。如清康熙三十九年的《漳浦縣誌》就有記載:

「浦人行聘,常禮之外,必用荖葉、檳榔以當果疏。二物非浦產,浦人用之似無謂。或曰荖取『偕老』,檳榔取『與郎相敬如賓』。又以糖為牌,女家報以面棗,牌形方,棗形圓,陰陽相合之義也」。

移居臺灣後,吃法上逐漸受到原住民影響,產生了富有臺灣特色的本地檳榔飲食文化。

1895年,日本佔據臺灣後,日本殖民當局因嚼檳榔導致人唇紅齒黑,頗不美觀,且不少人嚼檳榔後隨地亂吐檳榔汁,

遂將臺灣人吃檳榔的習慣歸入「三大陋習」之一,通過推動漸進改革方案逐步禁止臺灣人種植、製作和販賣檳榔,遏制檳榔產業發展。

喜歡嚼檳榔的老奶奶

檳榔產業大發展

1945年臺灣光復後,吃檳榔的習慣也逐漸恢復。到1950年代中期開始,檳榔種植、生產和銷售開始從過去小農經濟的模式向產業化方向發展,但此時的規模尚小。

但隨著臺灣經濟的起飛,檳榔需求量不斷攀升,導致檳榔的種植面積與從業人口數量也不斷攀升,至1980年代末已經成為產值最高的果類植物。

與稻米、果蔬等與民生直接相關的農作物不同,檳榔產業在此期間並未獲得臺當局的特別輔導與支持,當然也沒有遇到特別的限制。可以說完全是民間自發的需求推動了檳榔產業發展。

檳榔產業的崛起,與臺灣經濟起飛產生了一大批中低勞工階層有關。

隨著都市化的推進,一大批原本在家鄉務農的原住民與漢人農民進入都市從事建築、基礎加工等體力勞動。

原本在家鄉嚼檳榔的習慣也一併被帶到都市,使檳榔的產業鏈快速向都市延伸。檳榔本身具有禦寒、提神、生津止渴和舒緩情緒壓力的作用,

也正契合了勞工階層的日常需求,因而逐漸與菸酒一道,成為這一階層流行的休閒品和社交的「通行證」。「檳榔加煙、法力無邊」成為街頭巷尾流行語。

隨著1987年臺灣政局隨著「解嚴」而帶來的新動向,檳榔也成為政治人物標榜自己「草根」、「本土」和「鄉土認同」的工具,

政治人物往往帶頭在公眾場合吃檳榔,進一步引領了檳榔風潮。李登輝就多次在公開場合嚼檳榔,以顯示其「親民性」。

1986年,臺灣檳榔種植面積為11061公頃,至1989年翻了近3倍,產值高達73億新臺幣,且逐年遞增。

到1990年,臺灣已經形成屏東、南投和嘉義三大檳榔產業基地,在上市時間上彼此交錯,互相配合。

到1996年,檳榔種植達到巔峰,檳榔種植面積達56000公頃,超過全臺所有農地20%,產量超過15萬公噸,產值超過130億新臺幣。

這一水平一直保持到2000年才有所下降,之後又緩步上升。一直到2017年,檳榔種植面積仍然佔全部農地23%,年產量超過10萬公噸,年收益來平均超過80億元新臺幣。

檳榔行業從種植到銷售創造的工作崗位超過10萬個,在臺灣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因此檳榔被成為「綠色黃金」。

在三大產地,過去的不少閩南與客家農戶逐漸從生產與加工業者轉型為銷售商,組織大規模生產協會,統購本地小農的檳榔,

統一加工,統一販賣,既增強了本地檳榔競爭力,降低中間成本,也方便了與其他產地之間的協調配合,避免惡性競爭。

特別是嘉義與南投的大商戶,由於雙方檳榔上市時間較多重疊,為了避免壓價,彼此合作控制出貨數量的配合頗為默契。

而屏東由於上市時間較晚,相對獨立,也存在不少中小經銷商,甚至農戶直接與都市商戶聯繫合作。

流行於臺灣街頭的檳榔西施

90年代後半夜,伴隨檳榔銷售競爭日趨激烈,一些業者另闢蹊徑,招募年輕女子穿著暴露,在霓虹燈的陪襯下販賣檳榔,吸引路過的客人前來光顧。這類銷售人員被戲稱為「檳榔西施」。

臺灣檳榔小店(圖/東方IC)

檳榔衍生出了一種另類文化:檳榔西施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

在臺灣的城鎮、高速公路交流道與交通幹道上

隨處可見這樣的檳榔攤

守檳榔攤的都是身材姣好的年輕女孩

她們一般穿鏤空、露背或是短裙上班

有時也嘗試護士裝、學生裝等「制服誘惑」

甚至還會跳舞來吸引客源以追求高業績提成

她們就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臺灣檳榔西施

在臺灣受到各界人士的批評或歧視

但國際上卻稱她們為「時代的悲劇英雄」

甚至有藝術家認為檳榔西施代表著臺灣

是非曲直我們已無從判斷

對檳榔業的質疑

實際上,對檳榔產業的質疑一直伴隨著這一行業的發展時有出現。

吃檳榔顯而易見的的害處是使牙齒變黑、鬆脫、磨損、牙齦萎縮,並最終形成牙周病。

1990年代,臺灣醫療衛生領域不斷有聲音指出嚼檳榔的習慣會增加口腔癌發生率。根據臺當局衛生部門統計,

1997年開始口腔癌已經成為臺灣第七大癌症死亡原因。而在男性癌症死亡率中,口腔癌更排在了第五位。

更為可怕的是,口腔癌的死亡增幅逐年攀升,死亡增長率達14.2%,是所有癌症死亡原因中排名第一的。

臺灣流行的檳榔品種包括菁仔、雙子星、多粒、中口、大口和特幼六種。其中菁仔為直接吃檳榔果子,其他品種則是檳榔果子外面裹荖葉,區別只是中間裹的果子的數量與品質。

按口味區分,檳榔則分為夾荖花與紅灰的紅灰檳榔和夾白灰的白灰檳榔。這裡面白灰即熟石灰,紅灰是由熟石灰加入甘味料、調味品、香料或中藥。

白灰具有強鹼性,吃入口中會增強檳榔的辛辣口感,但對於初食者而言刺激性過強,難以接受。

因而,口味更加溫和多樣的紅灰檳榔往往會更受歡迎。在檳榔致癌的說法出現後,不少人認為致癌原因就在於這兩種添加料,吃原味菁仔就沒事了。

臺灣常見的檳榔品種

然而進一步的科學研究發現,檳榔果中含有的檳榔次鹼、檳榔素和荖花中的黃樟素本身均具有致癌性。

此外,即使是不參雜其他添加劑的白灰,由於石灰顆粒與檳榔的粗纖維長期摩擦口腔黏膜,造成口腔黏膜經常性損壞,進而局部形成組織構造變異,即纖維化,使患者口腔無法完全張開,苦不堪言。

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吃檳榔與頰黏膜癌和齒齦癌發生率的關係尤為明顯。有嚼食檳榔習慣人群罹患口腔黏膜纖維症比例高達15%,而口腔黏膜纖維症轉為癌症的比例為3.3%。

無疑也讓臺灣重演了悲劇

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調查發現:

臺灣口腔與咽喉癌症病例不斷增加

其增長幅度與檳榔銷售量增長趨勢平行

而根據CNN的報導

臺灣10名口腔癌患者中

有9名都是嚼檳榔愛好者!

另有統計顯示,有嚼檳榔習慣的人發生癌症的概率比沒有這一習慣人群高28倍,合併抽菸習慣則增加到89倍,再加上喝酒則更會高達123倍。

因此,早在1996年,臺灣當局為了回應醫療界對檳榔的質疑,制訂了「不輔導、不禁止、不鼓勵」的「三不政策」。

各高校的農業專業幾乎沒有學者從事與檳榔種植或改良有關的研究,即使涉及檳榔,也是指如何將檳榔農地轉型種植其他作物的研究。但無奈食用檳榔在當時風頭正勁,檳榔產業仍然逆勢上揚不斷發展。

除了健康風險外,檳榔種植對水土保持亦有較大負面影響。檳榔樹屬於淺土作物,根系較淺,水土保持能力較低。

由於檳榔種植的產值在臺灣極高,不少林地業者將山坡林地改為檳榔種植園,使得這些林地的水土保持能力下降。

而臺灣又是一個多風災和雨災的地區,每遇颱風機會出現山石滑落與泥石流的威脅。檳榔種植面積的擴展,特別是在山地擴展,對臺灣抵禦風災能力造成巨大威脅。

1996年賀伯颱風造成重大泥石流災害,不少學者認為即為大面積種植檳榔所致。

1980年代阿里山林地被改建為檳榔種植園

檳榔產業的回應與轉型

在屏東縣,檳榔替代產業成為地方政府重點扶持對象。據調查,原檳榔種植區域最適合改種包括鳳梨、木瓜、蓮霧、芒果等多種熱帶植物,且經濟價值在檳榔價值下降的情況下亦並不算低。

有媒體報導,屏東內鋪原檳榔農戶徐榮銘眼見愛吃檳榔的親人罹患口腔癌去世,

在2004年時毅然將檳榔園改建,放棄年產值450萬新臺幣的檳榔,改種新興農作物「諾麗」。經過多年悉心培育、改良、加工,已經能夠生產酵素、果汁、茶包等多種產品。

後建設「諾麗果傳奇館」,開發體驗式觀光項目,吸引遊客前來體驗諾麗產品的生產過程,同時也吸引更多檳榔種植者前來學習。

近2年,該農場已經將種植的農作物擴展到桑葚、洛神、樹豆等多種品種,且全部自行深加工後出售,不僅產生規模經濟效應,而且逐漸成為有心回本鄉服務的青年的觀摩實習基地。

原檳榔種植者徐榮銘的成功轉型

小小一顆檳榔,見證臺灣社會百年的興衰與更替,成為了解臺灣的一方饒有趣味的曲徑。而臺灣檳榔產業發展與轉型的種種經驗教訓,也可以供同樣有著吃檳榔習俗的大陸一些省份借鑑參考的經驗,

但檳榔是一個巨大的產業

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有無數人靠它維持生計

關係到從業者的飯碗、也關乎稅收

即便如此

東南亞、南亞和臺灣地區都已經採取措施:

禁止市區吐檳榔渣、限制檳榔銷售等等

然而

湖南的檳榔業仍在蓬勃發展

2018年

湖南省檳榔產業鏈年產值增速超過30%

專業人士還做出了預估:

到2020年

湖南檳榔產業年產值將超過300億元


大街小巷的店鋪門口總能看見擺滿各種檳榔的櫃檯,

甚至在湖南新化,有4歲的孩子邊抽菸邊嚼檳榔。

湖南人愛嚼檳榔全國有名,一天吃三兩到半斤的大有人在。

兩個熟人見面除了互相敬煙,還會掏出檳榔,給對方遞一顆,自己嘴裡塞一顆。

一邊嚼檳榔,一邊聊天,中間再抽幾口煙,

「檳榔加煙,法力無邊。」

湖南人這樣說。

檳榔文化節、鋪天蓋地的宣傳

湖南人對檳榔的癮越來越大

檳榔甚至已經開始在中小學流行

心大的湖南人

依然認為檳榔致癌是小概率的事:

抽菸容易得肺癌還不是有人抽!

但區別是:

抽菸有害健康人人清楚

檳榔被商業包裝成了無害的樣子

事實上卻比抽菸更加兇險


2003年,世衛組織將檳榔列為一級致癌物

包括檳榔果、含菸草的檳榔嚼塊、不含菸草的檳榔嚼塊。

也就是說,

在致癌威力上,菸草、酒精、

天然的黃麴黴素、砒霜和檳榔是

同一個等級的!

可在中國,有超過6000萬人還在津津有味的嚼著檳榔。。。。

湖南,檳榔大省,同時,也是口腔癌大省。

2016年,長沙五所醫院收治口腔癌患者2108人,

而其中由於長期咀嚼檳榔導致的口腔癌患者數量達到了1803例,

佔到了當年口腔癌患者的85.53%。

在湘雅醫院口腔頜面外科50位住院患者中,有45人患口腔癌,

其中44人有長期、

大量咀嚼檳榔病史

2009~2012年,湖南省有6個腫瘤登記點共收集口腔癌新發病例297例,

死亡病例108例,

死亡比率為36.4%。

湖南省口腔癌發病率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在過去12年裡

連續逐年上升。

湘雅醫學院的5家附屬醫院的口腔癌病例呈現迅速增長的趨勢,

從2005年的305例,增長到2016年的2108例,

增長7倍,

總數已達11882例。

2017年,男性口腔癌首次進入湖南省癌症發病排名的前十,位列第七,成為

「湖南特色腫瘤」。

2018年繼續排名第七。

我的鄉親們啊

嚼檳榔=吸菸+吃砒霜!

臺灣人己經認清了檳榔的危害性

檳榔業者也在轉型了

大陸現在反而在大肆宣傳著

把檳榔當做社交文化中的一環

低齡化,普及性

盛情邀請大家一起吃檳榔

到現在應該很多都是資深檳榔愛好者了吧

小編決定把這篇轉發到同學群了

希望還為時不晚

兩岸攜手,商機無限

物盡其用,貨暢其流

購買臺灣伴手禮及精品

饋贈親朋好友

想品嘗體驗臺商優質產品

請按下面二維碼進入臺商總匯商城

你關注了嗎?

《臺商總匯》是一個大家都信任的平臺.

趕快按上面二維碼去加入我們吧!

因為我們己經等你很久了!

下列有那些需求.就點擊文字進去查看

一個值得你信賴的平臺

【臺商總匯】

用最優惠的價格提供給你:

各式臺灣優質精品與美食

讓你享受不一樣的生活!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臺商總匯商城吧 

相關焦點

  • 從"黃金產業"到"夕陽產業": 臺灣檳榔的沉浮
    1895年,日本佔據臺灣後,日本殖民當局因嚼檳榔導致人唇紅齒黑,頗不美觀,且不少人嚼檳榔後隨地亂吐檳榔汁,遂將臺灣人吃檳榔的習慣歸入「三大陋習」之一,通過推動漸進改革方案逐步禁止臺灣人種植、製作和販賣檳榔,遏制檳榔產業發展。
  • 檳榔文化產業的投資價值
    檳榔文化源遠流長,為檳榔產品推廣和檳榔休閒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考古發現,檳榔文化是南島語族重要的特徵之一,雖然文字不同,但對檳榔的發聲非常相似。南島語族作為世界上僅次於剛果語族的第二大語族,屬於南島語系語言的人口約有2.7億人。目前世界上嚼食檳榔的消費者有7億人。經過對檳榔產品的基礎研究,消費者打消了對產品的安全性疑慮。
  • 如何正確地「恰」檳榔
    在湖南,「恰個檳榔不咯?」雖不種植檳榔,但湖南卻是一個檳榔加工和消費大省,在湖南很多城市的街頭、商超和小賣部,檳榔貨架必不可少。而就在這兩年,檳榔品牌們還在綜藝舞臺上出足了風頭。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口味王在全國6個城市12個頻道投放廣告,廣告費用預估達到143萬元。2016年口味王檳榔就在湖南省食品行業取得銷量第一,到2018年口味王在全國銷售網點已達上百萬個,累計銷量超4億包,年度納稅超億元。
  • 檳榔文化可統一臺灣?宋楚瑜說湖南人、臺灣人都愛吃檳榔
    在現場,由湖南省檢察院特約檢察員、《湖南對外經濟文化》總編石書紅先生,湘潭市文化產業促進會第一任會長、湘潭市委原副秘書長張緒軍先生,香港《收藏天地》執行主編鄧劍昆,著名自由書法家天師,洪山寺住持、長沙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增慧法師,湘陰縣原文化館館長、省文化廳《藝術中國》副主編田夫先生等人潑墨創作清代臺灣檳榔詩詞作品,書寫兩岸檳榔情緣,祈願大陸早日統一臺灣。
  • 【解密檳榔】湖南檳榔的起源
    點擊上方圖標收聽 《湖南檳榔的起源》戴上耳機收聽,效果更佳! 「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小妹妹提籃抬望眼,低頭又想,他又壯,他又美,誰人比他強?趕快叫一聲我的郎!」大家都知道湖南不能種植檳榔,那為什麼《採檳榔》這首著名的民歌出自湖南人之口呢?這恐怕與湖南人喜吃檳榔的悠久歷史不無關係吧。
  • 有人因檳榔致癌,有人因檳榔致富!白手起家的「檳榔大王」如今產業千億!
    到2008年,口味王有員工1800餘人,各種檳榔加工設備200多臺,固定資產5000餘萬元,公司有生產基地2處。2009年出,郭志光走出關鍵一步棋,推出「味贏天下」系列,意圖將檳榔打造成高端產品。一直以來,業內都有「檳榔產地在海南,檳榔加工在湖南」的說法。
  • 湖南的抗戰 海南的檳榔
    劇中把檳榔作為湘軍三寶之一,充分說明了檳榔之於湖南人,是怎樣的一種習慣和愛好。而在那個戰火硝煙的年代,或將更是一種精神寄託。  檳榔,對於許多人特別是湖湘子弟來說,不只是「零食」,更是一種源自內心的別樣情結。從長篇歷史宏劇到精緻電影,從運動會到娛樂節目,檳榔元素無不在其中。不少人更是坦言,小小檳榔果實質上代表了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的特質。
  • 瘋狂的檳榔,終於被國家點名了
    臺灣、海南、廣西等檳榔原產地都有嚼檳榔的習俗,其中臺灣更發展出聞名世界的「檳榔西施」文化。但在湖南人面前,他們通通相形見絀——據統計,臺灣約 10%的人口有嚼檳榔習慣,而湖南人嚼檳榔的比例達到 38.42%,其中 30 至 40 歲人群更高達 50.36%。
  • 湖南叫停一切檳榔廣告背後:植入網劇冠名地方春晚,成當地納稅大戶
    然而,歷次的致癌疑雲並未將檳榔產業擊垮,在過去20年內,湖南、海南等地的檳榔產業不斷擴大。年輕化的檳榔品牌甚至登上了地方衛視的元宵晚會,被植入進熱播的網劇。被檳榔毀掉健康的年輕人規模與檳榔產業的畸形發展,走向了兩條對衝的快速道。
  • 瘋狂的檳榔,終於被國家點名了!6000萬中國人快醒醒!
    臺灣、海南、廣西等檳榔原產地都有嚼檳榔的習俗,其中臺灣更發展出聞名世界的「檳榔西施」文化。但在湖南人面前,他們通通相形見絀——據統計,臺灣約 10%的人口有嚼檳榔習慣,而湖南人嚼檳榔的比例達到 38.42%,其中 30 至 40 歲人群更高達 50.36%。
  • 臺灣檳榔西施拉客手段讓人瞠目
    在臺灣,檳榔產業似乎遍及全省各個角落。  臺灣檳榔妹  直到後來,「檳榔西施」演變成很多女孩子好逸惡勞,快速逐金的手段時,臺灣檳榔西施產業才逐漸被政府所重視。更有臺灣本地居民,有時會以推介哪裡的檳榔妹衣著超辣而相互炫耀。這種無形當中的推波助瀾,更讓檳榔西施們的額外收入大大增加。  一份小袋的檳榔不是值太多錢,但是賣檳榔以外的色情收入,不亞於在色情場所賣淫的所得。檳榔西施們可以讓買主隨意撫摸、拍照、說鹹濕笑話,更可以談好價錢,直接到馬路邊上的賓館開房賣淫。賣檳榔此時已經成為一種幌子,其背後的色情產業已經嚴重影響了臺灣的整體形象與社會風化。
  • 湖南人為什麼最愛嚼檳榔
    處於中部腹地的湘潭為什麼會成為湖南檳榔食俗的發源地?文|葉鶴洲本文來源:大象公會中國什麼地方的人最愛嚼檳榔?臺灣、海南、廣西等檳榔原產地都有嚼檳榔的習俗,其中臺灣更發展出聞名世界的「檳榔西施」文化。但在湖南人面前,他們通通相形見絀——據統計,臺灣約 10%的人口有嚼檳榔習慣,而湖南人嚼檳榔的比例達到 38.42%,其中 30 至 40 歲人群更高達 50.36%。
  • 湖南人為什麼最愛嚼檳榔?
    中國什麼地方的人最愛嚼檳榔?臺灣、海南、廣西等檳榔原產地都有嚼檳榔的習俗,其中臺灣更發展出聞名世界的「檳榔西施」文化。但在湖南人面前,他們通通相形見絀——據統計,臺灣約 10%的人口有嚼檳榔習慣,而湖南人嚼檳榔的比例達到 38.42%,其中 30 至 40 歲人群更高達 50.36%。
  • 檳榔,中國6000萬人的炸彈和噩夢!有人在辯解,有人渾然不覺!
    他們被割掉舌頭,他們被切去牙床,猙獰的手術傷疤撕裂他們的臉龐,癌變的噩耗宣告著死亡……他們都曾是檳榔的痴迷者,並堅信是那顆黑色果子,將他們帶入病魔深淵
  • 揭秘臺灣檳榔西施的生活
    由若可文化產業集團 · 巨象文化聯合出品,國內首部以臺灣熱門話題「檳榔西施」為原型的浪漫愛情網絡大電影>《檳榔西施》今日在優酷網獨家上線。《檳榔西施》:揭秘臺灣檳榔妹的隱秘生活 「檳榔西施」作為臺灣特有的一種職業,是由穿著稀少
  • 檳榔,口腔癌的罪魁禍首,為何想管控那麼難?
    湖南人可能再也看不到「檳榔在口,精神抖擻」這樣的廣告語了。3月7日,湖南省檳榔食品行業協會下發《關於停止廣告宣傳的通知》,要求所有檳榔企業即日起停止國內全部廣告宣傳,而且此項工作必須在3月15日前全部完成。圖片來自「澎湃新聞」湖南口腔學界一直在呼籲關注「檳榔致癌」問題,還曾遭受過「威脅封口」。
  • 55片檳榔100元?原果「萬中選一」,就是這麼高端
    檳榔再向高端邁進一大步!今天,廣州日報全媒體瀏覽各大商城網店看到,檳榔已經出現了百元高端產品,一包88克的檳榔售價100元。 記者在某大型電商平臺上看到,和成天下檳榔出現100元規格新品,每包88克,有55片。據了解,和成天下檳榔由口味王集團出品,主要生產高端檳榔。
  • 瘋狂的檳榔,終於被衛健委點名!
    ,將他們帶入了病魔的深淵。青果檳榔比較軟和甜香,不經過煙燻,口感較好;煙果檳榔是利用煙薰的辦法把它薰幹的一種檳榔,湖南市場基本是煙果的天下;而臺灣檳榔就是新鮮的嫩籽檳榔,在臺灣市場較大,內地則難以看到。加入菸草的檳榔可以導致口腔癌、咽癌和食道癌,而不加入菸草的檳榔也會導致口腔癌。各種檳榔製品中含有的檳榔子會導致一種口腔癌前病變(口腔黏 膜下纖維化),隨時可能會轉化成癌症。
  • 海南檳榔生果收購價創歷史新高,省專家解析今年檳榔生果價格上漲主要受三大因素影響
    省農業農村廳總農藝師黃正恩分析檳榔生果價格上漲主要受三大因素影響:一是預計今年全省檳榔全年減產4萬噸以上,市場總體預期供小於求;二是部分檳榔深加工企業的生產許可證明年即將到期,且今年湖南檳榔深加工企業庫存較往年少很多,因此企業收儲需求迫切,需求明顯大於供給,推高檳榔價格;三是深加工企業為加快收儲,通過部分核心供應商(初加工廠)採用代加工的方式組織鮮果收購和加工,越來越多檳榔初加工廠在海南開工生產
  • 我在臺灣大口嚼檳榔卻沒有遇到性感的檳榔西施
    檳榔,為檳榔樹的種子,與椰子同屬棕櫚科常綠喬木,軀幹。原是重要藥用植物之一,可是近現代大部分都拿來充當提神的食品。臺灣人歷來就有嚼檳榔的習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將檳榔樹作為經濟作物大力推廣,檳榔的種植和銷售更成為一種蓬勃的產業。近些年雖然有所限制,但在臺灣的東西海岸和中央山脈,依然可以看見大片檳榔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