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圖標收聽 《湖南檳榔的起源》
戴上耳機收聽,效果更佳!
「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小妹妹提籃抬望眼,低頭又想,他又壯,他又美,誰人比他強?趕快叫一聲我的郎!」大家都知道湖南不能種植檳榔,那為什麼《採檳榔》這首著名的民歌出自湖南人之口呢?這恐怕與湖南人喜吃檳榔的悠久歷史不無關係吧。
檳榔作為一種食品,其實已經在湘潭生根發展達三百餘年的歷史了,據《湘潭市志》介紹: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湘潭大疫,湘潭城內居民患臌脹病,縣令白景將藥用檳榔分患者嚼之,臌脹病消失,爾後原患者常嚼之,以致使未患者也隨嚼之,久而成習。由此,湘潭檳榔逐漸發展起來。
湖南有很多關於檳榔的俗語,比如:「檳榔越嚼越有勁,這口出來那口進, 「飽吃檳榔餓吃煙」、「檳榔加煙法力無邊」。可見,檳榔在湖南人心目中自古就與香菸、名茶齊名。
其實檳榔與湘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檳榔曾經是藥品、食品,蜷縮於街頭巷尾,是小商販們維持生計的行當,現在卻成為了湘潭乃至湖南食品的支柱產業之一;湘潭對於檳榔,是市場、是商機,更是一塊可以展示檳榔風採魅力的大舞臺。
湘潭檳榔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現在已遍布蓮城的每一個角落,從尋常百姓家進入王謝堂前,登上了大雅之堂,對湘潭的風俗民情及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檳榔,從傳統意義上的藥品完成向食品的華麗轉身,經歷了起步、發展、騰飛的三個階段。
改革開放前,檳榔都屬於小作坊生產、小門店出售,沿襲著傳統的製作方法,全市製作經營的不上百戶。
改革開放後十五年間,湘潭檳榔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如雨後春筍迅速崛起,湘潭檳榔作為一種生產力,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取得了突破性的大發展,全市檳榔加工、經營者迅猛壯大。
從1993年至今,是湘潭檳榔的騰飛時期。以伍子醉、胖哥、小龍王、賓之郎、十八子、口口香、大哥大、牛哥、弟弟、長壽等一批新型的檳榔業主拔地而起。這個時期,湘潭檳榔無論是質量、品種、包裝、銷售、市場等方面,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我們公司也是在這時崛起的,賓海龍董事長看準時機,於2007年註冊成立了湖南伍子醉食品有限公司。2013年 1月 28日,董事長首次提出「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十年大不一樣」的發展目標,同年 10月 16日,產品「富貴坊」震撼上市。12月27日,重磅產品「湘潭鋪子」隆重上市,並迅速風靡大江南北。
2016年1月19日,董事長首次提出了「三化四升」戰略,並將其作為2016年度及今後一段時間內的重點工作,進而打造一個堅不可摧的伍子醉檳榔王國。
作為湘潭乃至湖南的新型支柱產業之一,要把檳榔做成全國最大的休閒食品,伍子醉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有責任把檳榔這種湖南特色產品推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