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乃藥師一名,一天有位病人問我:
A:醫生,麻煩您幫我看下這個藥是不是有問題?
我:怎麼啦?
只見他從隨身包裡拿出兩包藥來。
我:這是檳榔片,沒什麼問題啊,你有什麼疑問嗎?
A:怎麼和我平時吃的檳榔不一樣?
我:你說的是這個嗎?
A:嗯,對的。
我:好吧,你的口味和這個名字一樣重。還有,你這不是吃檳榔,是「嚼」。咱們平時「嚼」的檳榔和入藥的檳榔雖說名字相同,但是是有區別的。
A:有啥子區別?
我:容我細細道來:
我:這是檳榔樹。
A:看起來和椰子樹一樣,是典型的熱帶植物。
我:嗯,在植物學界,它是棕櫚科檳榔屬植物檳榔。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如東南亞、南亞、太平洋地區等,後引種自我國海南、臺灣、雲南等地。諸多地方將其用於綠化,也有很多地方將其果實用於食用和藥用,帶來巨大經濟價值。
A:是不是食用和藥用,部位不同。
我:對的,首先,我們來看看檳榔果實的結構。
我:作為食品,檳榔嗜食人口眾多,其食法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食法:鮮食法。此食法以我國臺灣地區為代表,海南、越南、泰國、緬甸、印度等地多以此法嚼食。
食法大致如下:取七至八成熟的鮮檳榔果洗淨,剪去兩頭少許,取蔞葉(香料葉)塗上熟石灰(氫氧化鈣)膏或煅燒貝殼粉膏(也是氫氧化鈣)。再將蔞葉捲筒,將檳榔插入即可。石灰膏內可添加甜味劑和香精、香料等,也有將鮮檳榔剪開洗淨,再在檳榔片塗石灰膏,將蔞花(香料)剪小片,取小片沾在檳榔片石灰膏上即可食用。石灰膏根據其添加佐料不同,分為白灰和紅灰兩種。
第二種食法:檳榔核食法。此食法主要流行於印度等南亞國家。取成熟檳榔果核(檳榔的種子),烘乾、切片(幾乎成碎屑狀),加入菸絲、蔞葉乾絲(或小片)、甜味劑、香精、香料、氫氧化鈣等佐料,本檳榔食品,味辛辣刺激、勁道十足。世衛組織所說的食用檳榔咀嚼塊,指的就是這種檳榔。
第三種食法:檳榔殼乾食法。此食法發源於湖南湘潭,現流行於湖南全省,影響至湖南周邊省區。此檳榔製法大致如下:取鮮檳榔煮沸殺青,烘乾成幹檳榔。以此幹檳榔為原料,在檳榔製作企業或作坊內,經潦煮殺菌、發制、悶香、烘乾、切片、去核、點滷、裝袋、封口等工序製成成品。在鮮檳榔烘乾工藝中,採用蒸汽、電加熱、或煤火加熱烘乾製得的幹檳榔,表面青色,無或極低煙味,稱青果檳榔。採用橡膠木為燃料燒火烘乾,制的幹檳榔,表面深黑,煙味濃鬱,稱煙果檳榔。在湖南比較流行煙果檳榔,其它省區以青果檳榔為主。
以上介紹的三種食法,在各流行區域各有優勢與特色,在我國大部分省區主要以第三種食法為主。
我:檳榔作為中藥使用,已有悠久的歷史,是著名的四大南藥之一。作為中藥,其應用也主要分為3類。
第一類:檳榔,即檳榔的成熟種子。在春末至秋初採收成熟果實,用水煮後,乾燥,除去果皮,取出種子,乾燥,即得。
為了方便調劑使用,常將種子切成片,即成為檳榔片:取檳榔種子,大小分開,洗淨,浸泡約至七成透,取出,悶潤至軟硬適宜,切薄片,低溫乾燥。
由於檳榔種子太小,用手拿著不方便切片,為此,咱們的祖先還專門發明了切制檳榔的工具——檳榔鉗。
檳榔片具有殺蟲消積,降氣,行水,截瘧的功效,主要用於殺絛蟲、蛔蟲、薑片蟲,蟲積腹痛,水腫腳氣和瘧疾等。
在與疾病抗爭的歲月中,咱們祖先逐漸又發現將檳榔炒制後,能產生一些新的功效以及增強療效。
如炒檳榔:生檳榔片,置熱鍋內,炒至微帶黃色,取出,放涼。
焦檳榔:生檳榔片,置熱鍋內,炒至表面焦黃色,取出,放涼。
檳榔炒後,減輕了胃腸痙攣及腹瀉的作用,從而有利於治療食積、瀉痢等症狀,發揮消食導滯的作用。但同時其殺蟲的作用減弱。
第二類:大腹皮。即檳榔的乾燥果皮。冬季至次春採收未成熟的果實,煮後乾燥,縱剖兩瓣,剝取果皮,習稱「大腹皮」;春末至秋初採收成熟果實,煮後乾燥,剝取果皮,打松,曬乾,習稱「大腹毛」。
大腹皮具有行氣寬中,利水消腫的功效,用於溼阻氣滯,脘腹脹悶,水腫脹滿,腳氣浮腫,小便不利等。
第三類:棗檳榔,即檳榔乾燥未成熟果實。冬季採收未成熟果實,放木甑內,隔水蒸透,用半乾溼柴燒煙燻幹;或用水煮3~4小時,再烘乾。
棗檳榔具有消積,寬胸,止嘔的功效,用於痰癖食滯,胸悶嘔吐,消化不良等。
最後我們用一張圖來總結下它們的區別:
A:這張圖確實一目了然。
我:這下,你應該知道它們的區別了吧!所以,你拿來的這個藥(檳榔)沒問題。
A:謝謝你的解答,我要給你點讚!
============END============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感謝學友堂、新藥工對本文編輯的大力支持。
喜歡嗎,喜歡就關注我們吧——印象五味
一個向你表露中醫藥真實印象的公眾號。
宣傳普及中醫藥知識,我們是認真的。
聯繫我們:zonglvone;willin-one
郵箱:xueyoutang201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