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終年66歲。
無論是少年、青年還是已經步入中年,不少人對於林清玄這個名字都並不陌生。他的智慧滲透了每一篇散文,也感染了每一顆燈前捧讀的心。
林清玄,1953年出生 ,中國臺灣省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
林清玄的作品,少見鴻篇大論,故事也是俗世凡心,道理有時候也淺顯。
一起來欣賞↓↓↓
1用智慧關照生命
人人都有一面鏡子,鏡子與鏡子間雖可互相照映,卻是不能取代的。若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寄托在別人的喜怒哀樂上,就是永遠在鏡上抹痕,找不到光明落腳的地方。
——《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在不少文章中,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這樣的觀點:苦樂應由自己主宰,否則,就會像陀螺一樣,因別人的繩索而轉。所以重要的是能夠反觀自我,主掌自我,讓智慧之光照亮生命。無論人生精彩也好,無奈也罷,都能從容面對,才能達到「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的境界。
2活在當下,常存喜樂
「活在當下」,是禪宗的語言,是說人應該放下過去的煩惱,捨棄未來的憂思,把全副的精神力用來承擔眼前的這一刻。失去此刻就沒有下一刻,不能珍惜今生也就無法向往來了。「活在當下」也就是「快樂來臨的時候就享受快樂,痛苦來臨的時候就迎向痛苦」。
——《活在當下》
改變偏見,不苛求圓滿、懂得放下、常存喜樂,是林清玄教會我們的生活哲理。」「兩袖一甩,清風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布履一雙,山河自在」
3人間有味是清歡
「生在這個時代,為何「清歡」如此難覓……現代人的歡樂.是到油煙爆起,衛生堪慮的啤酒屋去吃吃蟋蚌;是到黑天暗地、不見天日的卡拉OK去亂唱一氣;是到鄉村野店、胡亂搭成的土雞山莊去豪飲一番;以及狹小的房問裡做方城之戲,永遠重複著摸牌的一個動作……這些汙濁的放選的生活人們以為是歡樂,想起來毋寧是可悲的事。為什麼現代人不能過清歡的生活.反而以濁為歡,以清為苦呢?」
——《清歡》
林清玄的散文寫得清雅自然,親切隨和。他的生活理想也是如此,追求寧靜和簡淡。所以他非常欣賞蘇軾詞中的「人間有味是清歡」一句。他所追求的境界是在清歡裡也能體會人間的滋味,在汙濁滔滔的人間也能找到清歡的滋味。
在林清玄去世消息被報導的前一天,他曾在微博發文稱:
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
他還曾在他的微博中寫道:
一個流星有它來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處。
閱讀才是最好的紀念
最後
讓我們再讀一遍
林清玄優美而睿智的文字
「把煩惱寫在沙灘上」,這是禪者的最重要關鍵,就是「放下」,我們的煩惱是來自執著,其實執著像是寫在沙上的字,海水一衝就流走了,緣起性空才是一切的實相,能看到這一層,放下就沒有什麼難了。
愛別離雖然無常,卻也使我們體會到自然之心,知道無常有它的美麗,想一想,這世界上的人為什麼大部分都喜歡真花,不愛塑膠花呢?因為真花會萎落,令人感到親切。在生死輪轉的海岸,我們惜別,但不能不別,這是人最大的困局,然而生命就是時間,兩者都不能逆轉,與其跌跤而怨恨石頭,還不如從今天走路就看腳下,與其被昨日無可換回的愛別離所折磨,還不如回到現在。
我們哭著來到這個世界,扮演了種種不同的角色,演出種種虛假的劇本,最後又哭著離開這世界。每天我走完了黃昏的散步,將歸家的時候,我就懷著感恩的心情摸摸夕陽的頭髮,說一些讚美與感激的話。感恩這人世的缺憾,使我們警覺不至於墮落。感恩這都市的汙染,使我們有追求明淨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無知的花樹,使我們深刻地認清自我。即使生活條件只能像動物那樣,人也不應該活得如動物失去人的有情、從容、溫柔與尊嚴,在中國歷代的憂患悲苦之中,中國人之所以沒有失去本質,實在是來自這個簡單的意念:「人活著,要像個人!」
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曇花的美教我如何說呢?是無花堪比倫的,她吐出了美麗的網,絆住我們的眼睛,使我們一秒也不捨得移開。她的香,如果用別的香來比擬,對曇花都是一種侮辱,二十坪大的花園,全被充溢,香還密密地流出。
我只希望在這個澄明的湖底輕泛著心靈的小舟,湖外有山,山外有海,海外有喧囂的世界。可是我不願去理會,因為此地連漣漪都是平靜的。我可以酣臥著,可以把每個星星都亮成燈火,把每一絲空氣都凝成和風,所有的豪華都隱在雲山海外,真淳則在有月光的時候,自湖底幽幽地浮上來。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願你,歸來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