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瞬息萬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任你喜歡或討厭,都得接受。
無論你持哪種態度,我認為與變化和諧共處,最好的生活方式是:
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中,發掘另一番天地。
聽起來像是逃避現實,其實是探索自己和世界的開始。
01.重生的力量
小說《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從小痴迷於文學、寫作和講故事。
長大後,羅琳從事著與興趣無關的教學工作。工作中,和自己的一位學生喜結連理,之後有了女兒。
然而婚後兩人摩擦越來越多,在一次激烈的爭吵過後,羅琳提出離婚。
生活也一下子跌到谷底:與丈夫離婚,失去了工作,還帶著嗷嗷待哺的孩子。
那時,她帶著孩子,領著政府的低保救濟,自嘲自己是「我所見過最失敗的人」。
生活的艱辛,使羅琳認識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仍是寫作。
冬天家裡太冷,為了省錢,她常常推著嬰兒車去附近的咖啡館寫作,一坐就是一整天。
就這樣日復一日地寫,終於在女兒的啼哭聲中,寫出了風靡世界的《哈利波特》。
之後,她的小說長期佔據了世界暢銷書榜首的位置。
2001年,小說《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拍成電影搬上大銀幕。
同年,羅琳再婚,再次擁有了一個幸福完整的家庭,開啟了全新生活。
羅琳說:失敗意味著剝離無關緊要的一切。
失敗使她重拾心中所愛,度過人生中灰暗的時光,重獲安全感,實現了重生。
但其實,與其說失敗的經歷成就了她,倒不如說是寫作成就了她,是心底的愛好拯救了她。
大文豪蘇東坡,滿腹經綸,卻苦於無處施展才華,一生被貶過五次官,過的甚不如意。
然而,在不得意的日子中,蘇東坡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到處挖掘美食。
在詩中可見一斑:「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
而他發明的「東坡肉」更是流傳至今。
正是對美食的熱愛,讓他發現了生活的樂趣,也點燃了心中的希望。
很喜歡高曉松這句話:愛好,可以讓你在不成功的人生裡隨遇而安,
無論遭遇怎樣的悲催,都能平靜淡然,心安理得的生活而不怨天尤人。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在彷徨無助的孤獨時刻,拿什麼來救贖自己?
沒有比愛好更好的選擇了。
它不僅能重新點亮我們心中快要澆滅的那盞燈,而且還能幫我們打開人生的另一扇門。
02.打開人生的另一扇門
2018年《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總決賽,杭州37歲的外賣小哥雷海為擊敗北大文學碩士彭敏,奪下了總冠軍。
當年因戶口和學籍出現問題,無法參加高考,只得去讀職業中專。
畢業後找工作時卻四處碰壁,雷海為只好外出打工。
他先後幹過搬磚工、洗車工、銷售員,後來改送外賣,成了人們眼中的「外賣小哥」。
但唯一不變的是,對詩詞的喜愛。
雷海為最忙時一天要送50多單外賣。
外出時,雷海為的口袋裡經常揣著一本微型《唐詩三百首》。
別人拿出手機玩遊戲、看直播,他則掏出隨身攜帶的古詩詞讀一讀、記一記,空閒時間更是如此。
背誦的同時,他也學著即興寫一些格律詩詞。
有天,他在新華書店偶然翻到了《詩詞寫作必讀》,發現吟誦只是入門。
為了進一步弄懂古詩詞的韻律,他還專門買了《漢語語音史》看。
「一個送外賣的,業餘時間研讀古詩詞,能當飯吃還是能換來鈔票?」
面對別人的質疑,雷海為並不在乎。
他告訴父親:利用業餘時間背詩寫詩,不是故作清高,而是讓自己工作不至於那麼無聊和枯燥,有點詩意。
成名之後,無數商業合作邀約紛至沓來,雷海為也有了更多選擇。
試想,作為底層的草根人物,假如不是對詩詞的堅持和熱愛,他的人生怎能被徹底改變?
而董卿對讀書的熱愛,更是眾所周知。
她曾在接受採訪時說;「讀書讓人學會思考,能夠享受一種靈魂深處的愉悅。」
即便工作再忙,也會每天保持一小時的閱讀時間。
當她第一次以擔任製作人和總導演的身份,製作的《朗讀者》節目上線,成為了驚豔無數觀眾的現象級綜藝。
我們才發現,董卿除了是專業的主持人,更是一個自帶書卷氣、談吐得體的才女,她也因此圈粉無數,成功轉型。
讀書的愛好,不僅讓我們看到了董卿的另一面,也使她在事業更進一步。
03.找到真正的自己
作家林清玄,從小熱愛寫作。
他10歲就開始讀小說,17歲開始發表作品,30歲時,作品囊括了當時臺灣所有的文學大獎。
他一直堅持寫作,希望能變成一個成功的作家。
他在報社上班期間,第六年就當了總編輯。
同時還在報紙上寫18個專欄,主持節目當電視公司的經理,還做了廣播節目《林清玄時間》,一時成為大眾眼中成功的人。
他以為,自己應該會很快樂,結果卻恰恰相反。
因為每天從早到晚要開七八個會,還要和很多你不喜歡的人約會應酬。
到最後,發現自己很難靜下心來寫一篇文章,一時間對所有東西都失去了興趣。
有一天,他偶然間翻書,看到了一句話,「到了30歲的時候,要把全部的時間用來覺悟。
如果到了30歲還沒有用來覺悟,就會一步步走向死亡」。
震驚之餘,馬上辭掉了所有工作,到山上閉關清修。
在這之後他的很多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他關於人生和生命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在文字間,我們也感受到了一位豁達通達的智者內心的寧靜與釋然。
正是心中始終保留對讀書的熱愛,才能卸掉偽裝,找回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中說:我們終其一生,就是為了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而找到自己最近的路,便是回歸到自己熱愛的事情中。
梁啓超先生在《學問之趣味》裡提到:
我以為凡人必須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
若哭喪著臉挨過幾十年,生活變成沙漠,要他何用?
凡是趣味,我一概都承認他是好的。
而何為趣味?不能下一個註腳。
所以能為趣味之主體者,莫如下面幾項:勞作、遊戲、藝術、學問。
可見,人要活的有價值,決不能依附於外物,而需有一兩項愛好。
因為愛好基於生活的作用,絕不僅僅是錦上添花,甚至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