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林清玄的創作歷程,30歲應該是個很重要的坎,那一年他遇見了佛法。
30歲前,林清玄已是報社一級主管,文學創作也得遍大獎,但他總感到內心空虛,覺得最好的東西沒有寫出來。這時,他看到了印度的《奧義書》,書裡有一段話:「一個人到了30歲,要用全部時間來覺悟,不覺悟的話,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他不由嚇出一身冷汗。
31歲時,他毅然辭職成為自由作家,這在當時的報界曾引發了一場熱烈的討論。
人們以為林清玄不過是頭腦發昏、三分鐘熱度,可他卻在博大精深的佛法中體悟出獨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佛系生活。他的佛系,不是墮落,不是消極,不是不思上進,而是一定要有趣。
從此,他轉向佛法,尋求解脫現代人心靈痛苦的真諦,教人們在平庸而無聊的生活中發現閃光的瞬間。
40歲時,林清玄完成了《菩提十書》,暢銷數百萬冊,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書之一。同時,他創作的「現代佛典系列」,帶動佛教文學,掀起學佛熱潮。
在林清玄的作品中,除了作為智者的知性,還充滿著禪者的佛性,他也因此贏得了「精神導師」的美譽。
他與臺灣一名死囚間的故事成為美談。前幾年,名列臺灣「十大殺手」之首的死囚在臨刑前說,他的最後一個心願是見一見林清玄。這個死囚在獄中幾乎讀完了林清玄所有的作品,並把生命裡的最後一次機會給了一個陌生的作家。他對林清玄說:「在我的成長過程裡,如果有人能提前告訴我讀書是這麼好的事情,會讓人這麼感動,我就不會成為一個殺手。」
林清玄一直記著那個死囚讀者的話。多年以後,他在《棒喝與廣長舌》一文中說:「多年來,我同情那些最頑劣、最可憐、最卑下、最被社會不容的人,我時常記得老師說過的,在這個世界上,關懷是最有力量的。」
佛系如此的文學大家,也一樣會犯錯,而且「人設」坍塌起來更快。
「把初戀的溫馨用一個精緻的琉璃盒子盛裝,等到青春過盡垂垂老矣的時候,掀開盒蓋,撲面一股熱流,足以使我們老懷堪慰。」林清玄的美文曾讓很多小女生對他充滿了幻想,然而慕名見到他之後卻會失望到大哭。原因是,他長得實在不好看。
頭頂亮鋥鋥、兩鬢飄長發,連兒子都覺得他長得不好看,吐槽他看起來像「十八羅漢」。
對此,林清玄也幽默自嘲「想長到一米八,不料只長到一米六八,只好自我安慰『一路發』;想長得像陳曉東,但很多人都說我長得像達摩」。
大概是長相槽點太多,林清玄對美貌和顏值的追求更加「瘋狂」,曾立誓要娶奧黛麗·赫本這樣的女人做太太。
沒有娶到赫本,他的第一段婚姻走向了末路。自稱無法進行精神溝通,他與妻子陳彩鸞分道揚鑣。兩年後,林清玄遇到了他心中的「赫本」方淳珍。
正是為了這個年輕貌美的新太太,林清玄與結髮妻子離婚,從此陷入輿論漩渦,甚至遭人燒書聲討。但不論世人如何反對,他依舊稱呼方淳珍為他的赫本,並表示如果此生有幸運的事情,便是遇見她。
△林清玄和妻子方淳珍
談及離婚,林清玄說:「一般人離婚別人不會關注,很多名人則臣服於社會上的壓力,活在痛苦裡。而我忠實於自己的情感,當生命遇到重大選擇時,即使對抗整個社會也在所不惜。人在20歲的時候,成熟只在生理,想找年齡匹配的另一半,以全世界的人口計算,至少有30億人合格;人到了30歲,情感與心理也成熟了,此時婚姻選擇犯錯率就會降低很多;而到了40歲,真正在靈性與價值觀上匹配的另一半,是可遇不可求的。」
雖然婚姻觀充滿爭議,但他對浪漫的理解倒是直抵人心,「浪漫就是浪費時間,慢慢地走;浪費時間,慢慢生活」。
人生漫長且充滿困苦和爭議,但總有值得為之欣喜的。如今,林清玄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留下的文字一直提醒著我們,用眼睛、用心靈去發現身邊那些「小確幸」。
在林清玄的告別作《人生幸好有別離》中,他記錄了自己對生命、死亡的感觸。在這個作別林先生的日子裡,希望能和你一起重讀,體悟他對生命的淡然和思索:
一切的死亡,都不是在目的地發生,而是在旅程中發生的。
可以死的地方有多少,可以活的地方就有多少呀!
在生命的旅途中,要誠摯地珍惜,要深深地疼愛。
在生命的旅途中,要努力地追尋,也要保持靜觀。
在生命的旅途中,要有所敬畏,也要有所無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