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說:一個人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能成為自己。他若無法享受孤獨,就不會喜愛自由,因為只有在孤獨的時候,他才是真正自由的。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部分人都無法享受孤獨帶來的自由。
下班後不去應酬,擔心自己不合群。朋友約了出門,明明很累,卻害怕一次的爽約就喪失友誼。一直幻想詩和遠方,卻在一次次的猶豫中未能成行。
我們整日忙著交際和工作,總覺得身心疲憊,沒有可以休息的時間,可真正屬於我們的時間和空間,有多少真的留給了自己?
當今社會對社交與聯繫的過度推崇,讓我們下意識地擔心自己與眾不同,時刻懼怕自己成為那個被邊緣化的人。但通常,我們還未從社交中感受到快樂,就走入了另一個困境。
今天寫的這本書是日本小說家森博嗣的《孤獨的價值》,他從自身的現狀與角度出發,將孤獨的價值娓娓道來,猶如一位摯友,將其中道理向你一一道出。
它既不深奧,也不晦澀,只要你願意去看,就能從中獲得直面孤獨的勇氣,發現藏在心中的真實答案。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01 明白孤獨的價值,才能接納孤獨
有人認為,孤獨的存在其實就是給人製造焦慮,讓人活在負面的情緒中。
這其實是對孤獨最大的誤解。
我們換一種角度來想,孤獨實際上是在給自己創造時間。我們雖然切斷了與別人的交際,卻擁有了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而在這個時間裡,我們可以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我們不必遷就任何人,也不必處處在意別人的情緒,有更多的時間思考和學習。
之前,看過這樣一句話:敢於獨來獨往的人,往往都很厲害。
這是因為,他們把別人用來無效社交的時間都花在了鑽研和提升自己上,在別人還在為如何與朋友相處時,他們就已經快步邁向更高的階層了。
作者森博嗣在書中說:人能在孤獨中創造出的東西,多到令人意想不到。
如果我們能夠把用在無用社交上的時間用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或者是用來提升我們的能力,我們就能從孤獨中尋找到快樂,也就不會覺得孤獨令人空虛了。
02 選擇孤獨,實際上是在抓住自由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接納孤獨其實也是在迎接自由。如果周圍有夥伴,就必須與他們保持某種程度上的步調一致。無論是愛情還是友情,可能會有快樂的時候,但也確實會對你形成束縛,不能自由地去想去的地方。
深以為然。
我們經常會說自己沒有自由,其實是因為我們在意的太多。
我們每個人也許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工作了一天,只想回家躺下,可是朋友忽然打來電話,約我們出去聚一聚。如果過去,身心會更累,但如果不去,又擔心失去朋友,成為一個獨來獨往的人。
於是,我們不得不拖著疲憊的身體前去赴約,明明心情並不美好,卻仍然要談笑風生。
這樣不光是對我們的折磨,也是對朋友的不尊重。
每個人都需要有個人空間,即便是再親密的朋友,都要保持距離,否則,這份友誼就會無形中變成拴住我們的繩索,讓我們沒有自由可言。
對於這種情況,作者的意見是:不必拒絕社會,也不用無視他人,在維護社會中立足所需的最低限度的人際關係同事,要為自己的自由而生,否則我們的人生必定充滿了怨言,毫無樂趣。
03 孤獨可以讓人變得溫柔,更能理解他人
作者在辭職後,因為不用與人接觸,壓力減少了許多,也開始理解了他人的想法,變得更加溫柔。
其實這是因為,我們在享受孤獨的時候,因為沒有陷在那個環境中,反而能從旁觀者清的角度來分析一些事情。
比如我們之前一直在和父母一起居住,在同住的過程中可能因為一些價值觀的原因,出現了很多的問題,讓我們厭煩不已,只想快速逃離。
可讓我們真的搬離家中,一個人面對生活時,就忽然能夠理解當時父母的一些行為,能夠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了。
適當地享受孤獨,實際上是我們自省的一個機會。
在這個時間裡,我們可以心平氣和地去看待過去的事情,重新梳理我們生活的問題,和與別人相處的方式,能夠讓我們向更好的方向出發。
《孤獨的價值》是森博嗣在隱居時間所寫的本書,他結合自身的經歷,以及對現實社會那些不得不社交的問題進行拆分,讓我們頓悟孤獨的價值,學會更輕鬆的生活方式。
從森博嗣的角度來說:孤獨讓他逃離了那些不得不進行的社交,讓他的工作更加高效,身體更加健康,生活更加美好。
這些因孤獨所帶來的好的轉變,實際上就是他在孤獨中所獲得的價值。
託爾斯泰所說,在交往中,人面對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獨處時,人面對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的體驗,便是一種廣義的宗教體驗。
是的。
我們在孤獨的這個時期,更能磨礪自己的意志,也更容易讓自己成長。我們也許會明白一個人也沒什麼不好,也許會發現有很多事其實一個人就能做,但我們平時卻因此欠下了很多人情。
屬於我們的「孤獨的價值」,還需要我們自己發現。
如果你也厭倦了自己無法拒絕別人的性格,不想成為隨波逐流的人,不妨來看看森博嗣的這本《孤獨的價值》,也許它可以幫你尋找新的生活方式,開啟嶄新的人生。
-END-
作者:桑白,喜歡讀書,熱愛寫作。希望寫有溫度的故事,給每一個讀者帶來溫暖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