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星(Polestar)這個名字,老江湖們會比較熟悉。他們以前可以看作沃爾沃的高性能小分隊,搗鼓出來的都是披著羊皮的狼,低調得不像實力派,屬於「懂的人才懂」系列。
如今的極星,從分部升格成了獨立品牌,並專攻電氣化。去年我在義大利試的處女作——極星1,就是一款搭載混合動力系統的GT跑車。而今天試的極星2,則是他們的第二款作品,也是品牌旗下的首款純電動車。
想看試駕視頻的地址在此: http://v.qq.com/x/page/o3118vv3v8j.html
零上手難度
極星2兩臺前後電機,輸出300千瓦、660牛·米,一看就是個暴躁的狠角色。再瞧瞧4.7秒破百這個關鍵數據,怕了沒?
普通人看到這兒,可能真的會怕自己一時上頭,沒管住右腳,連人帶車衝出路基。然而事實正相反,極星2在駕駛性方面的重點並非壓榨極限性能,而是親和力。首先,加速踏板初段的設定就足夠舒緩,是阻止右腳狠踩下去的第一道防線。不把踏板行程踩過半,基本不會產生任何猛烈的加速感。
其次,動能回收力度、緩行邏輯都可以自由設定。完全沒有駕馭過電動車的用戶,可以先把動能回收關閉,再把緩行打開。這種設定下,車輛在鬆開剎車踏板後就會慢慢起步,鬆開加速踏板時也不會產生額外的制動力,跟開普通自動擋車完全相同。磨合一段時間之後,可以嘗試下把動能回收調高,並把緩行給關掉,點亮電動車獨有的單踏板駕駛技能,全身心擁抱電動化浪潮。
當然了,跟電扯上關係的東西,操作本應儘可能地輕鬆化,包括電動車。極星2的駕駛難度,跟那些五六萬元的電動小車,甚至遊樂場裡面的碰碰車差不多。況且,極星2還配備一套功能齊全的領航輔助系統。打開之後,兩手扶好方向盤、雙腳往旁邊一放,移動的事情就交給系統接管了。開個腦洞,假如以後駕駛輔助系統足夠智能,可以根據氣溫、路面、輪胎、動力的狀況去壓榨性能,豈不是可以化身車壇阿爾法狗,刷出比頂尖車手還快的圈速?
兩噸重的操控樂趣
順著圈速這事兒,聊聊極星2的操控感。像極星這種性能車底蘊深厚的團隊,出品的操控性理應屬於免檢科目。但極星2有兩個先天性問題,一是整備質量超過2.1噸,比很多主流的中大型SUV都要重;二是類似跨界車的定位,重心會稍微偏高。兩個因素加在一起,要是調校功夫不好,大概率淪為彎道亡。
好在,極星對付重量的技能向來有一手。即使是車重超過2.35噸的極星1,也能給人壓在軌道上過彎的體驗,體重更輕的極星2自然不成問題。即便是跑山路或者下賽道,極星2的動態表現也是穩字當頭,加上轉向本來就比普通的沃爾沃更加緊繃,駕駛的聽話程度和靈活程度都沒什麼可挑剔之處。
只是牛頓大爺說了,車重和重心的先天劣勢,該來的還得來。在一些能帶來明顯重心轉移的連續彎道中,車體的側傾較為明顯之餘,尾部還會出現些許滑移。這時候,極星的調校功底再次立功,車尾的滑動被控制得足夠線性、漸進。丟開加速踏板,或者輕點一下剎車,便能繼續滑動;不想再滑的話,只需要輕輕反打方向,或者再踩一腳加速踏板,讓前輪輸出更多的動力,車尾就會順勢拉回來。能在電動車上體驗到如此可控的轉向過度,難得。
不過,轉向過度說白了還是一種逾越極限的狀態,哪怕確實是駕駛樂趣的體現,可能也會招致一些追求抓地的硬核玩家的不滿。要解決這個問題,也有一個比較簡單粗暴的方案——氪金。再花4.2萬元選配高性能套件,能換來22段可調的hlins雙流閥減振器、20寸馬牌高性能輪胎、Brembo四活塞剎車等部件。堆上去之後,整臺車立刻緊繃起來,轉向犀利了,過彎側傾小了,車尾也更加安分。開上它,就可以盡情施展自己的抓地跑法,去刷一個漂亮的圈速。
只是在我看來,強行選配這個套件,有種勸妓從良的意思(原諒我這個粗俗的說法)。畢竟極星2的本性,就是用奔放的車尾來釋放自己的熱情,並讓人體會到盡在掌控之中的樂趣。高性能套件加身之後,極星2則顯得過於一本正經,只會埋頭抓地、跑圈,壓抑住自己的天性。況且同為40萬出頭,極星2有高性能版,特斯拉Model 3也有高性能版,人家加速更快(雖然極星2在浙賽的圈速比Model 3快三秒),高精尖玩意兒更多,難道不更香?
秒殺Model 3的地方
對於追求加速和配置的人來講,特斯拉Model 3也許確實更香。且特斯拉Model 3連前後輪的動力分配都可以調,對於鋼鐵直男們的吸引值可謂拉滿。但從日常使用的維度上講,Model 3有一個被極星2無情秒殺的地方——行駛品質。
行駛品質,也就是濾振和隔音兩大塊,都是Model 3的致命點。每次開Model 3,我都會暗自吐槽它直來直去的濾振,還有不加修飾的巨大噪音。極星2則是另一個天地,不僅濾振更加柔韌、厚實,隔音也到位許多,主觀上能與主流B級車看齊。最神奇的一個地方是,帶hlins減振器的高性能版,濾振質感會比普通版更為Q彈且乾脆,高性能胎也沒有犧牲掉靜謐性。這樣一來,追求操控的朋友不一定要選裝性能套件,追求舒適的朋友倒是可以考慮考慮。
聊點設計
講了這麼多動態表現,最後停下來,說點靜態方面的東西。追根溯源,極星2又是CMA平臺的產物,算是沃爾沃XC40的近親。所以,沃爾沃遺傳下來的基因,在極星2的身上還是有較多的體現,包括外觀以及內飾。
作為獨立出來的電動品牌,在外部形象上擺脫沃爾沃的影響是重要的一步。畢竟極星有自己的發展天地和目標群體,假如產品的形象跟沃爾沃掰不開,對未來的發展勢必有影響。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極星1。它看上去就是一臺兩門版的S90,帥氣是帥氣,然而標價高達145萬元。一款價格如此高昂的車,看上去像另一款便宜四分之三的車,並不是好事。
極星1
我當時在試完車後,跟極星CEO Thomas Ingenlath講,車是好車,但沃爾沃痕跡太重,不知道極星未來會不會進一步去沃爾沃化。他並沒有正面回答我,只是旁敲側擊地講了一通品牌理念。
極星Precept Concept
當然我知道,設計戰略這種大格局的東西,他比我懂太多了。他一定也知道,未來的極星要發展,必須漸漸脫離沃爾沃的影響。為什麼這麼確定?因為極星今年推出了一款名為Precept的概念車,造型幾乎完全脫離了沃爾沃的影子,有自己的調性,整體觀感還相當棒,是一款真正能火起來的作品。
綜上所述,儘管極星2是一款素質挺強的車,容易上手、有駕駛樂趣又不失舒適,但它仍然不是一款真正的代表作。量產版Precept會是嗎?要是可以保留概念車的外觀,實力還比極星2更強,我看有戲。
駕駛輕鬆易上手
操控靈活有樂趣
濾振、隔音到位
觀感沃爾沃痕跡稍重乘坐空間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