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個人慌慌張張、急急忙忙搶著做一件期望已久的事情,老家豫東鄉下有一句俗話是這樣說的,「慌得跟拾炮似的」。
過去逢年過節,結婚嫁娶,進學升遷,蓋房奠基、上梁,店鋪開張等等,人們都要燃放鞭炮。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遍地散開的紅色紙屑,圍觀人喜笑顏開的話語,連空氣裡都瀰漫著不一樣的喜慶感。當然,不少地方辦喪事也要放鞭炮,各地的習俗不同,鞭炮的用途也不一樣,但大多都是有了喜事,為了慶祝才燃放的。
燃放鞭炮時,總會吸引很多孩子前來觀看。一掛長長的鞭炮,從點燃到燃放結束,總會有一些沒有炸響的炮。鞭炮即將燃完的剎那間,孩子們會眼疾手快上前爭搶著撿拾這些啞炮,鄉下俗稱「拾炮」。
放鞭炮在鄉下有很多規矩。臘月裡,場光地淨沒啥活,鄉下娶媳婦、嫁閨女、認乾親戚的漸漸多了,差不多每天都能聽到嗩吶聲響個不停,差不多每天都能看到辦喜事的隊伍從門前經過,「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不絕於耳。按照鄉下習俗,一般人家過年時要至少準備好幾掛大小不一的鞭炮。這些鞭炮什麼時候放,放多長的,都有不少講究和規矩。
鞭炮種類繁多,不過按種類,大致有爆竹類,噴花類,禮花類等;按響數分,大致有小型100到1000響,大型2000到20000響;按重量分,有粗細輕重不同的「雷子」「煙花」「禮花」等。
不同的鞭炮有不同的燃放方式,短一些的鞭炮用手提著就可以,比較長的鞭炮要麼纏在一根長長的木棍或者竹竿上,要麼搭在長長的繩子或者鐵絲上,要麼擺放在比較空曠的淨地上……
孩子們最熟悉這些放炮方式。家家戶戶都放鞭炮時,孩子們會爭先恐後把自家的燃放了,然後去別人家「拾炮」。
臘月二十三祭灶,也就是我們鄉下俗稱的「小年」。傍晚時分,家裡的餃子煮好以後,先祭拜灶爺爺灶奶奶,願他們「上天言好事」。然後祭拜家裡供奉的諸位神靈。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要燃響鞭炮,焚燒香紙,祈求神靈的保佑。
轉眼就是大年除夕,貼春聯,貼窗花,大掃除等,自不用說。待到傍晚時分,家裡的男人會帶著香紙、鞭炮去祖墳前祭拜一番,恭請已經過世的爺奶、父母回家過年。然後回家準備年夜飯,年夜飯開始前,要先敬奉神靈,牌位面前祈禱一番,這時也要燃放鞭炮。這些鞭炮可大可小,全憑主人的心情。
大年夜是一年裡人們心情最舒暢的時候,一家人圍攏在豐盛的年夜飯桌前,邊吃邊喝,邊看電視上的春節文藝晚會。
等到春節文藝晚會進行到午夜,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沉靜的夜空中突然響起震耳的鞭炮聲。那聲音持續不斷,有遠有近,有緩有急,如響雷滾過,如連環炮響,如疾風勁吹,如萬馬奔騰,人們在這一年裡積攢的興奮與歡樂,憂鬱和不安,千種心情萬般思緒,都仿佛要用這持續不斷的鞭炮聲來渲洩和表達。
新年的第一掛鞭炮最為講究,要比平時燃放的鞭炮大許多長許多,平時燃放幾百響的,這時至少要來個幾千響甚至上萬響的,長炮裡大都夾帶幾個大小不一的「雷子」,這樣燃放起來才會聲音響亮,鄉下俗稱很「艮」,會把晦氣驅趕得乾乾淨淨。
鞭炮燃放時要一響到底,不能有間斷,鄉下俗稱「連利」。如果誰家燃放的鞭炮啞炮太多間間斷斷,不「艮」不「連利」,就預示著新的一年裡運氣不好,是人們最忌諱的。
新年第一天,大部分人家都要祭拜神靈,自然少不了鞭炮。大年初二是新年的第一個雙日子,新女婿第一次去女方家走親戚,中午吃飯前要燃放一掛上萬響甚至兩萬響的鞭炮。
老家鄉俗,這天看熱鬧的人特別多,一個村裡往往會來好幾個新女婿,誰家的鞭炮最大最長最響亮,就會被全村人誇讚,誰家的鞭炮又小又短又不響亮,就會被全村人恥笑。因此,這天所有的新女婿都會提前準備,哪怕走親戚的禮物簡陋一點,午飯前的這掛鞭炮不敢大意。如果準備不周,在全村老少爺們面前丟了臉,很多年以後還會被人們掛在嘴邊當笑話說。
正月初一到十五,鄉下村裡幾乎每天都能聽到鞭炮聲響。特別是元宵節前後,人們穿著漂亮的過年新衣,搬出冷落了一年的鑼鼓傢伙,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鑼鼓聲,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重新裝飾一新的巨龍開始舞動,雄獅開始跳躍,熱熱鬧鬧,各種各樣的民間「故事」開始玩耍起來……
「臘八祭灶,年下來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這是老家流傳最廣的一首兒歌。小時候第一次學唱這首兒歌時,我心裡很納悶,「小子」(鄉下對男孩子的俗稱)為什麼那麼喜歡鞭炮呢?長大了才逐漸知道,那時候鄉下物質條件太簡陋,文化生活太單一,過年時燃放鞭炮當然成了孩子們最嚮往最喜歡的事情。
過年時正是學校放寒假的時候,不管誰家燃放鞭炮,周邊總圍有一大幫「虎視眈眈」的孩子,他們要麼用手捂著耳朵,要麼放下棉帽耳把兒護住臉,不待最後的鞭炮聲落地,不待白色的硝煙散去,孩子們就會一哄而上,瞅準那些沒有炸響的啞炮,眼疾手快一把抓在手裡。
那時候,鄉下很多男孩子的口袋裡都少不了零散的鞭炮,誰要是有幾個「雷子」就更帶勁了,會在小夥伴們中間炫耀好幾天,別人看著他也是一副羨慕不已的眼神。燃放這些零散的鞭炮是他們的一大樂趣。
孩子們把這些散落的鞭炮捻子擰在一起,當著很多人的面,像舉行隆重儀式似地點燃,隨著響亮的炮聲,圍觀的人都會大呼小叫,誇讚不已。
孩子們拾來的啞炮裡,有不少捻子只剩下了一小截,點燃的時間太短,來不及離開。膽小的孩子不敢點,膽大點的孩子為了安全,儘量伸長胳膊伸長腿,手裡的香頭或者菸頭還沒挨著炮捻,就拔腿而跑,回頭一看沒點著,再回來重新點,如是者反覆好幾次才能點響。圍觀的孩子們像觀看一出驚險劇目一樣,心裡一會兒緊張,再緊張,一會兒放鬆,再放鬆,樂此不疲。
有些沒有捻子的啞炮,被孩子們掰斷為兩截,露出裡面黑色或者紅色的火藥,在地上成雙成對擺成一組一組的,炸藥對著炸藥,然後用燃燒著的香頭或菸頭點燃,這時候只見火光閃動,鞭炮們躺在地上飛速旋轉,轉了一圈又一圈,孩子們把這個遊戲叫做「嗤花」。如果放在晚上,「嗤花」旋轉著,噴吐著彩色的煙霧,看上去非常漂亮。
有時候拾來的沒有捻子的啞炮多了,剝出來的火藥也多了,大家不想再玩「嗤花」的遊戲了,想找更多的刺激和樂趣,就各盡所能找來一些舊書舊報紙,裹成一個超大個的「雷子」。這些「雷子」,有的粗如擀麵杖,有的粗似茶杯,一頭用膠泥封死,從另一頭裝進從別的鞭炮裡剝出來的火藥,裝上長長的火捻子,然後前呼後擁,在村裡找個空曠安全的地方燃放。
也有一些孩子愛搞惡作劇,把鞭炮點燃後扔在膽小的女孩子腳下,或者把鞭炮插在豬、狗、羊的身上點燃,甚至把點燃後的鞭炮扔到坑塘、糞坑裡,聽到一聲聲驚叫聲後,他們卻樂得哈哈大笑。
那時候,鄉下孩子還流行玩一種用自行車鏈條做成的火藥槍,把從啞炮裡剝出來的火藥裝進槍裡,一扣扳機就會發出很響亮的槍聲。拿著這樣的「手槍」,孩子們學著電影裡的樣子,玩起「打仗」、「抓特務」、「鬥地主」等許多遊戲,既緊張又刺激……
每一個人的童年都充滿了難忘的故事,令人懷想。「放炮」「拾炮」雖然又驚險又刺激,但也出現了不少炸傷人、炸爛衣服甚至引發火災的事件。為了安全和環保,如今大家都在禁放鞭炮。
現在過年時的鞭炮聲雖然聽不見了,但過往年代裡那些和鞭炮有關的一幕幕往事,那些給孩提時代帶來數不清快樂的點點滴滴,卻難以抹去,永遠定格在腦海裡,成為溫馨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