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陳派小架王晉讓

2021-02-14 陳溝水


傳承:陳仲甡、陳青萍——李景延——楊虎——陳應德——王晉讓

王晉讓(1905年-1996年),字遜甫,河南省溫縣人,臺灣武術家,將陳派小架傳至臺灣。從王晉讓自己整理髮布的資料看,清晰的指明其傳承,我們可以看到因為在臺灣,所以,近數十年所謂的趙堡說法並未在其言論中體現,歷史原貌躍然紙上!

資料:

王晉讓21歲的時候,在河南師範學校念書,因為曾遭逢盜匪,險遭不測。家中長輩為了讓他可以防身,於是聘請陳應德至家中教拳,所傳的,名為太極拳小架(又稱陳家小架),是由陳青萍傳李景延,李景延傳楊虎(字書文),楊虎傳陳應德,又稱「活步方圓架」、「忽雷架」。王晉讓天資極佳,又肯苦練,每日必練二十餘趟拳,三年如一日,師叔謝功績與師祖楊書文極為欣賞他,經常從旁指點,因此養成了他深厚的功力。到民國13年(西元1924年),地方紅槍會作亂,治安不良,盜匪甚多,陳應德無法前來教拳,於是中斷了學拳。民國22年(西元1933年),王晉讓到了鞏縣,經友人介紹,進入兵工廠工作,遂定居鞏縣。

民國38年(西元1949年),因戰亂,隨國民政府撤退到臺灣,寓居高雄,平日仍然練拳不倦。自民國53年(西元1964年)退休後,為不使此拳失傳,於是開始在家中客廳教學授徒。臺灣傳承陳氏太極,著名的六老,為杜毓澤、王鶴林、潘詠周、王夢弼、郭青山與王晉讓,對於臺灣傳統武術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王晉讓所傳的忽雷架套路,講究「筋骨要松、皮毛要攻、丹田要轉」,因為居住地的關係,主要傳播於臺灣南部地區。臺灣另一支忽雷架傳承來自杜毓澤,盛行於臺灣北部,形成臺灣忽雷架的兩大傳統,各擅勝場。王晉讓擅長推手,與杜毓澤之徒王嘉祥交好,因此兩派之間的交流十分緊密。他的弟子有郭冬寶、蕭治傅、蕭啟財、鄭國輝等人。

陳家溝英列傳之《陳王廷縱火焚戰船》

http://mp.weixin.qq.com/s/4pqCGYisqUQ55WuvDlEnLg

陳家溝「天王」夫人的牌坊

https://mp.weixin.qq.com/s/6HEKRnAFfTmS47ZHCCASZA

溫縣境內流傳幾百年的太極拳拳諺

http://mp.weixin.qq.com/s/2lkTTKPOpyleqi6sLj5TrA

陳家溝「老四大金剛」——王雁傳架

http://mp.weixin.qq.com/s/eQiDwAKoD9_r_ORMXXG2NQ

1948年記錄的真實陳發科令人神往

http://mp.weixin.qq.com/s/bonT1bVbAxB1m9NcbYUOpw

陳家溝「老四大金剛」——陳省三傳架

http://mp.weixin.qq.com/s/a0mfF49fhSIQvJXPAq_gpw

陳世通先生歐洲即興發力【視頻】&陳長興家族全展示

http://mp.weixin.qq.com/s/0IveuQpDjAwKF9ktQpFb1Q

相關焦點

  • 【視頻】陳應德弟子——王晉讓陳派小架
    王晉讓(1905年-1996年),字遜甫,河南省溫縣人,臺灣武術家,將陳派小架傳至臺灣。,臺灣著名武術家,是臺灣陳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之一。個人歷程王晉讓21歲時,在河南師範學校念書,因為曾遭逢盜匪,險遭不測。家中長輩為了讓他可以防身,於是聘請陳家溝陳氏十七世陳應德至家中教拳,所傳的,名為太極拳小架(又稱陳家小架),與陳有本所傳的陳氏太極拳小架不同。王晉讓天資極佳,又肯苦練,每日必練二十餘趟拳,三年如一日,師叔謝功績與師祖楊書文極為欣賞他,經常從旁指點,因此養成了他深厚的功力。
  • 陳氏小架的核心「合
    陳氏小架拳在技術上,經常聽到老師講合,合最難,也是高級的技術範疇。沒有合,就不是小架拳。小架拳的中心任務就是合,想合要走程序和功法。外三合是基礎,下節不合,顛覆必生。兩隻腿硬頂住骨盆,容易雙重,如果不合,那就是丟。從某種意義來說,松是從合中來。沒有這些那你如何跟人家交流推手。松和後弧是練合的第一條件,合的第一位置在襠,其後才在心意合。氣與意合,意與勁合。上下,左右,周身合。每一式的轉換必須先松後合,沒有這個說明你的小架拳不得法。如何去合,體合不住 ,勁就會散。
  • 陳素真誕辰100周年再傳喜訊,這麼多名家名師助力豫劇「陳派」表演人才培養~
    陳素真大師是豫劇祥符調的傑出代表,「陳派」藝術也是豫劇旦角藝術最早形成的流派,代表著祥符調的鼎盛時期,陳素真與「現代豫劇之父」樊粹庭合作,開創了豫劇藝術的新時代。為了繼承與發展祥符調「陳派」藝術,發現並培養新的專業人才隊伍,打造精英,力促「陳派」藝術復興,並以此帶動祥符調諸流派的繁榮發展,特舉辦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項目——《豫劇「陳派」表演人才培養》。
  • 八極拳小架的五種練法
    小架只一套,單需要好幾種練法才能體現它的功用。每一種練法所起的作用不同,各有各的意義。
  • 古老的八極小架,其魅力何在?為什麼會風靡全球
    八極小架是八極拳體系的基礎架子,也是精髓部分。稱它為基礎架子是因為他是每天必須練習的,從步形、手形、氣口、姿勢、發力這幾方面只有在小加中找,小架練熟了,其他的也很容易理解接受。說它是精髓,簡單的二十多個動作,它幾乎囊括了所有八極拳體系的技擊方法,六大開八大招,及八極拳的特點挨膀擠靠突崩撼擊都能在小架中體現出來。八極小架也可慢練,也可柔練,也可快練,也可硬練。只要能把本拳門體系的特點體現出來,怎樣練都可以。練習小架一定要把拳意加進去,所謂拳意是指練拳的最終意義,每招每式的真正含義。
  • 楊氏少侯小架人盤太極拳
    楊少候將大架太極拳喻作「長手」,小架太極拳喻作「短手」。他說:「學習大架太極拳,如同記時鐘表中的長(秒)針,走的是外圓、大圈;學習小架太極拳,如同鐘錶中的針的轉軸,走的是內圓、小圓。」因此,楊少候所傳拳架架高步活,緊湊縝密,圈多圈小而輕靈奇巧,這是楊氏小架太極拳的特點。太極拳發勁制人,其妙在剛柔相濟,陰陽互用,如果持純柔借力制人,或者持剛勁以力服人,都不是精通拳術的人。
  • 造型師陳派榮獲2020中國國際美博會「致敬中國美業40年 領軍人物獎」
    造型師陳派榮獲2020中國國際美博會「致敬中國美業40年 領軍人物獎」 2020-12-28 17:05:34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點擊:      技藝成就卓越,匠心聚力再出發
  • 《中華武術網絡大講堂》全球武術健身「功夫秀」~少侯小架視頻展示(四)
    楊式少侯小架太極拳預備勢、起勢解析「預備勢、起勢」為太極拳母式和技擊之本太極拳不是健身操,是技擊術,一招一式無不蘊涵深刻的技擊原理,是符合人體運動機理的一種拳術。習練者要心意相通,內動帶外動,強調身心同練、性命雙修、天人合一、澄心斂神、中正安舒、落步分虛實、處處求圓滿、周身輕靈。
  • 《人物專訪》陳亞蘭加倍奉還打造嘉慶君 密謀楊麗花神助攻遊臺灣
    (記者胡舜翔攝)記者賀靜賢/專訪陳亞蘭去年與恩師楊麗花製拍電視歌仔戲《忠孝節義》,暌違16年的作品極耗心力;今年她與知名製作人陳秀卿、金牌編劇張英俊共同籌備《嘉慶君遊臺灣》,「頭要繼續洗下去!」她承認心裡盤算著讓楊麗花屆時「客串」指導,只是知徒莫若師,楊麗花很早就預告:「不要再叫我上去,我在後面幫你就好囉!」
  • 話說太極拳|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臺灣各式拳第三十八回一是忽雷太極拳。王晉讓(1905.12.7~1996.7.11),字遜甫,男,漢族,河南省溫縣徐堡村人。王晉讓學識淵博,善書法,是文武兼修的一代名師。1996年7月11日逝於高雄,享年92歲。王晉讓忽雷太極拳特點為架子小,拳打臥牛之地。所以王晉讓授拳之場所不過二坪大小。而演來松活抖彈,全身顫抖,全不用力,概走柔圓纏絲之勁,而勁發瞬間,觀之不甚美觀,不見驚人之舉,卻能服人,推手之功力亦甚受推崇。因此臺灣省有許多學習陳式太極拳者,往往再問學於王晉讓。
  • 話說太極拳(15)|太極拳在中國臺灣展現崢嶸後……(連載)
    王晉讓(1905.12.7~1996.7.11),字遜甫,男,漢族,河南省溫縣徐堡村人。臺灣忽雷太極拳主要推廣者之一,忽雷太極拳第三代傳人陳應德弟子。1925年,20歲時請陳應德老師每月來家授課一周,學習忽雷太極拳,每日練拳二十多遍,持續三年,拳藝精進。1940年移居臺灣省高雄市。後來因為見了楊式太極拳傳人厲毓海演練的楊式太極拳文雅美觀,遂「藏拙」不傳。
  • 陳氏太極拳老架、新架、大架、小架,究竟學習哪種更好呢?陳沛林老師有話說......
    很多拳友問,陳氏太極拳老架、新架、大架、小架到底有什麼區別?又究竟學習哪種更好呢?
  • 哪些武術高人1949年遠赴臺灣?
    中國臺灣的武術也傳承了閩粵二省之門派。如:白鶴、金鷹、太祖、少林、羅漢、永春、龍形、白眉等等,均甚流行。明末清初,鄭成功的時代,曾有大批軍民,渡海來臺。明鄭之後,清朝曾管制民人與臺灣的來往。加上,海峽天險,濟渡較難。臺灣與內地的武術交流,自然不及貿易之熱絡。是故,臺灣本地的武術,保存了相當程度的明代風格,極具研究的價值。 一九四九年,因為內戰,有武術家渡海赴臺,為臺灣帶來了許多北派的武術。門派如:長拳、螳螂拳、地功拳、形意拳、八卦掌、太極拳、八極拳、劈掛掌、燕青拳等等,傳播於全島各地。
  • 哪些武術高人1949年遠赴臺灣
    中國臺灣的武術也傳承了閩粵二省之門派。如:白鶴、金鷹、太祖、少林、羅漢、永春、龍形、白眉等等,均甚流行。
  • 臺灣優人神鼓樂團新作《墨具五色》登陸廈門
    優人神鼓《墨具五色》戶外見面會暨排練秀在廈門南普陀寺天王殿外廣場舉行(央廣網記者 陳庚 攝)央廣網廈門11月8日消息(記者陳庚)11月8日-9日,臺灣著名打擊樂表演藝術團體優人神鼓攜最新作品《墨具五色》亮相2019年閩南大戲院兩岸藝術節,運用新穎的科技投影,將極簡的擊鼓表演與繽紛的潑彩畫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