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是朱塞佩·託納多雷執導的電影作品,講述了海上鋼琴師「1900」傳奇的一生。1900年,「維吉尼亞人」號豪華郵輪上,一個孤兒被遺棄在頭等艙,由船上的水手撫養長大,取名1900。1900慢慢長大,顯示出無師自通的鋼琴天賦,在船上的樂隊表演鋼琴,聽過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動。爵士樂鼻祖傑立·羅爾·莫頓聽說1900技藝高超,專門上船和他比賽,最後黯然離去。這一切都發生在海上,1900從來不願踏上陸地,直到有一天,他想在陸地上看看大海,但最終依然沒有下船。後來郵輪被廢棄、引爆,1900不願離開生於斯長於斯的「維吉尼亞人」號,隨之而去。
看完電影之後回味,1900的故事似乎有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傳奇感。託納多雷的電影具有一種強烈的代入感,很容易讓觀眾沉浸在主角的境遇中,不能輕易走出。1900不下船的解釋眾說紛壇,他曾說過:「陸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憂慮冬天的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四處遊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的四季如夏的地方,然而我並不羨慕。」
其實1900不下船的原因可以用心理學的依戀理論來解釋。依戀理論告訴我們,嬰幼兒的早年經驗與依戀模型會延續至成年期,並最終影響成年期的行為。1900嬰兒時便被遺棄,黑人燒火工收養了他,並給予了他溫暖的愛,信任與依靠。在這樣穩固安全的依戀關係中,1900認為自己會是個永遠幸福的孩子,過著開心的日子。但黑人意外身亡,1900再次成為孤兒,他失去了父親,失去了幸福。他開始對穩固安全的依戀關係產生了懷疑,覺得永恆的安全依戀只是暫時的,不知道哪天便會失去,不再樂觀,不再信任,也不再去依賴任何人。
而唯一能夠帶給他安全感的是維吉尼亞號船,因為從他出生起,這艘船帶給他的快樂與記憶都是永恆的,從來沒有拋棄過他,沒有丟下他,他只相信這艘船,他和船形成了一種穩固安全的依戀模式。除了船以外的任何人,任何東西,他則持一種焦慮—矛盾的依戀模式。成年後的他碰到美麗的愛情、耀眼的榮譽時,他雖然嚮往,就像懷念黑人父親給過的溫暖依靠一樣,但更怕得到之後再度失去,這便是幼年喪父的體驗形成的焦慮—矛盾依戀模式對成年後行為選擇的影響。他寧可失去生命也不下船,這便是幼年船上永恆美好童年的體驗形成的穩固安全依戀模式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
有人說,1900其實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縮影,或多或少是我們每個人的映射。1900是自由的,他選擇與維吉尼亞號同歸於盡,他能選擇,也知道如何選擇,你我也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