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固化是一個總是被人說起的話題,想繞也繞不過。而今天要談的這本書,雖然故事主線是「霸道總裁愛上我」的模式,書中的故事也發生在快二十年前了,但其反映的問題還是適用於當下的,所以拿出來說說。
讀過《未來簡史》的人看了"遙遠的救世主」,一定覺得書中的男主丁元英是個神人,只是智商太高,應了尼採的那句話,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就是這麼一個高人,為了向他愛上的女人證明什麼,將一場思想實驗變成了真實的商戰。
當女主將丁元英帶到貧困村,為他要一個「神話」作為禮物,我就估計書的後半部分會是和扶貧有關,再結合書的名字,這本書的主題就應該是批判傳統文化中期待救世主的那部分。用書中的原話來說,就是「殺富富不去,救貧貧不離。救主的文化唯救世主可說,救主不是人,是道,得救不是破了戒的狼吞虎咽,是覺悟。」
不說這些空的,現在請你想一想那些失敗的扶貧項目,想想怎麼樣的才是正確的扶貧。你的答案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還是用書中的話,「對於農民,從基礎設置就不給他們期待天上掉餡餅得機會。我救不了他們。我能做得就是通過一種方式,讓他們接受市場經濟的生存觀念,能救他們的只是他們自己。」
這種不近人情的冷靜,背後其實有一種慈悲,因為沒有一夜暴富的手段,書中寫道「什麼神話?不過是強力作用的殺富濟貧,扒著井沿看一眼而已,不解決造血問題,誰敢拿著一個村子的農民去證明扒井沿兒看一眼的結果?那就不是錯了,是罪。」
農民一無所有,有的只有一股不怕死的勁頭。書中丁元英在貧困村辦血汗工廠時,說過這樣一番話「生存法則很簡單,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條線,能是一條線,兩者的間距就是生存機會。」「如果咱們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咱們就比別人多了一些生存機會。」書中對他們要做的事,還有一大段的可行性分析,簡直可以作為MBA分析的典範了。
丁元英說:「根據咱的條件,咱不能和人家現代化的生產方式硬碰,得揚長棄短,拾遺補缺,學會夾縫裡面求生存。咱們選擇的產品必須具備幾個特點,一是面向高消費階層的高品質產品,社會總需求量有限,不足以承載現代化工業流水線,達不到盈利的最低批量生產基數。二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一般的投資規模無法形成工業流水線生產。三是比較容易掌握和傳授的技術,是人都能幹,不是跟人家比技術,是比工夫,比勞動力資源和勞動力成本。四是可以分解加工的產品,每個農戶都能利用家裡的房屋和院子進行生產,不受場地條件的限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白天黑夜,咱們在家裡拼的就是不要命。這個市場夾縫雖然很窄,但是成就王廟村和幾個發燒友是足夠了。」
接下來的情節,無非是引起了價格戰以及競爭對手的不正當競爭的訴訟,但是血汗工廠就是便宜。這從書中的一個細節就可以看出來。下面會列出,由於沒有低於成本的銷售,所以法院只得推翻了不正當競爭的起訴。
那是拍攝一家農戶打磨板子的鏡頭,左下角遠處的一位母親從地上撿起一塊被女兒丟棄的砂紙,母親用手觸摸了一下砂紙的表面,認為砂紙還能用,就把女兒手裡的新砂紙奪下來,將舊砂紙重新塞給她,並且生氣地朝女兒背上打了一下,而那個女孩的年齡看上去最多也不過10歲,因為她的書包在旁邊放著,胸前還繫著紅領巾。
到這裡這本書的故事主線就已結束了。而留給讀者思考的確才展開。書中的血汗工廠,不是文學家的誇張,就是改革開放這些年來的真實寫照。正是通過這樣的一個個個體化,將那些本來生活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中的人硬生生拉入了市場機制,成就了舉世罕見的經濟奇蹟,然而正如書中寫道:人從根本上要面對兩個問題:一、生存,得活下來。二、是要回答生命價值的問題,讓心有個安住。 在大多數人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後,我們要面對的就是第二個問題了,但很多人沒有搞清楚,所以因為「階級固化」這個偽命題而焦慮。
為什麼是階級固化是偽命題,因為真正焦慮階級固化的人,他的心態就已經固化了。《遙遠的救世主》這本書的書評,總會提到書中的一個概念「強勢文化」,我不喜歡這種創造新詞的方式,本來是一個東西,卻被不同的名字搞的人腦子不清楚,這就是裝逼。先用書中的話說說強勢文化是個什麼東西,「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強勢文化在武學上被稱為秘笈,而弱勢文化由於易學、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種。」
這樣的解釋還只是描述式的,那就來看書中另一段我很喜歡的話:「馬克思主義的道理歸根到底一句話,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什麼是客觀規律,歸根到底也是一句話: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這話終於說到了點子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就是要不要有妄想,不盲從。而客觀規律,本來就不是具有連續性的。前者打破的是我相,不連續性是叫你打破人相。至於眾生相,則是在和傳統的觀念保持一些隔離的觀念。
然而正如書中說的:「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從骨子裡就是弱勢文化屬性,怎麼可能去承載強勢文化的政治、經濟。衡量一種文化屬性不是看他的積澱的時間長短,而是看他與客觀規律的距離。五千年的文化是光輝,是燦爛。這個沒有問題。但是,傳統和習俗得過過客觀規律的篩子。」 為什麼說幾千年的文化都是弱勢文化了,就舉個眾人都以為是強勢的例子,比如「朝貢制度」。
朝貢體系曾經是讓中國人很嚮往的一種制度,朝貢體系也確實為中國帶來了一些財富,但這種對萬國來朝的追求,是否有助於這個國家認清現狀了?一個國家的政策,必然會引起其國民的效仿。直到每一個國民,要麼強大了想去做救世主,要麼等待救世主,這還算好的,到了家的層面,也是類似的故事,就不細說了。這樣的心態上的影響,你也許會覺得是小題大做。但是文化的影響,就是這樣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國民的心態的。書中的話是這麼去說的「可品行這個東西今天缺個角,明天裂個縫,也就離坍陷不遠了。」,你能指望那些一邊追求著民主自由,一邊又任由人去做天朝上國的夢的思想自由嗎?書中寫道「中國得傳統文化是皇恩浩蕩的文化,他的實用是以皇天在上為先決條件,中國為什麼窮,窮就窮在幼稚的思維,窮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得文化上,這是一個滲透到民族骨子裡的價值判斷體系。太可怕了!」
回到階級固化,其實不管自己的起點是什麼,不管當下的環境,一個人若是想活得舒服,只要知足就好,若要再進一步,那就需要既忍人所不忍,還需要能人所不能,就這麼簡單,但即使做到了這些,又抓住了客觀的規律,也還要有一顆隨緣惜緣不攀緣的闊達,畢竟成敗之間還是有其本質的隨機性的。只是由於當下自媒體的回聲室效應,才使得那些無病呻吟被聽到了。說階級固化的前提是智商的固化,那隻五十步笑百步,終身學習就可以成為解決一切問題的靈藥了嗎?這裡再引一段書中的話。
「聖經的理由是, 因信著得救了,上天堂, 因不信有罪了 ,下地獄。用這種哄孩子,嚇孩子得方法讓人去信,雖有利於基督教的實踐卻也恰恰迎合了人的怕死的一面。貪婪的一面,這樣的因果關係已經不給人以自覺自醒的機會,人連追求高尚的機會都沒了, 又何以高尚呢?」
做一下仿句,模式上面句子的邏輯。那些將終身學習當作信條的人,以為學習就能得救。這種迎合人性中貪婪的天性的東西,反而使學習變成了一個半衰期越來越短的事情。終身學習者將學習的長期投資的價值消解掉了,這又談何高效的學習了。戰術上的高效,也許會提供了諸多的談資,但你若因為聽慣了二手的知識而缺少了學習能力,那又談何學習了?
寫道這裡,我想說說這篇文配的背景音樂。懶懶的口琴,吹的卻是《國際歌》,對於饑寒交迫的人來說,從來都沒有救世主很容易喊出來,但對於那些還能吃上飯的人來說,撤掉救世主的偽裝,卻需要更大的智慧。《遙遠的救世主》中有不少深受佛教影響的話語,比如著相。書中有一闕半詞,最初的那闕是主人公丁元英寫的,這個名字總讓我覺得寓意「頂級的思想元自英國」的意思,畢竟書中的觀點,在蘇格蘭啟蒙思想家那裡是能找到原點的。
原來的詞是這樣的: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那個前生註定?
袈紗本無清靜,紅塵不染性空,幽幽古剎千年鍾,都是痴人說夢。
後來作者借一位叫智因的和尚之口,將上半闋改成了
悟道方知天命,修行必取真經,一生一滅一枯榮,前生因緣註定。
這麼一改,少了那些桀驁之氣,卻也太平順了,仿佛認識到這世上沒有救世主是一件多麼簡單的事情,但活著的事情再死之前是解不完的。我胡謅了這首詞的下半闋,就說這個意思。這雖然難,但正如書中所說「這世上原來就沒有什麼神話。所謂的神話,不過是常人的思維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
袈裟也難清淨,紅塵熬取性空,何處荒廟幾聲鍾,終得黃粱一夢。
原創不易,隨喜讚賞
擴增閱讀
小日子和無事忙-讀《Autopilot》
春節讀書札記:過去的將是未來的